《再見了親人》教學隨筆(再見了親人教學案例)

來源:文萃谷 2.47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説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篇幅短小,表現形式靈活自由。為了幫助大家更多的瞭解隨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再見了親人》教學隨筆(再見了親人教學案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再見了親人》教學隨筆(再見了親人教學案例)

1、從典型事件入手,感知情感。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對閲讀提出的總目標之一。閲讀是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我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回憶文章通過“送打糕”、“救傷員”、“救偵察員”、“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來讚揚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讓學生在感知材料的過程中,感知情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情感流向。

2、細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個故事組成。作者選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主題。由於課文的前三段的結構與表現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學中我對第一段做了詳細的講解與指導。設計“志願軍戰士與大娘話別時追述了哪幾件事?表現了什麼樣的感情”等問題,讓學生了解志願軍與大娘告別時,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經幾夜沒閤眼,給志願軍洗補衣服;二是在一次阻擊戰中,冒着炮火給志願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家裏休養的志願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這樣寫的目的在於體現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表現了這種感情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接着,讓學生自學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體體會小金花對敵人的仇恨和對志願軍的深情,以及大嫂為了給志願軍挖野菜而致殘,付出了多麼高的代價,從而受到朝鮮人民對志願軍的深厚情感。

在教學中,我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而不以標準化解讀去規範學生的閲讀和理解,利用文本培養富有創意的讀者而不是培養人云亦云的聽眾。

3、品味詞句,體會情感

教學時,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好好品析,讓學生體會情感。課文在追溯那難忘的往事時,出現了好些“血”,“淚”的詞語,比如:“雪中送炭”“失去了唯一的.親人”,“跺”,“失去雙腿”,充分説明了説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朝鮮人民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親人的生命。又如“同歸於盡”體現了小金花的媽媽痛恨敵人、熱愛志願軍的感情;“噩耗”反襯小金花的剛強;“倒在血泊裏”、“代價”説明朝鮮人民為志願軍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通過琢磨詞句,讓學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以閲讀引起學生“內心體驗”。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戰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親人卻似親人的感情。師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讀,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教師不僅成為了學生閲讀的導師、課堂閲讀的組織者、促進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們一起朗讀體會學習,而不是居高臨下控制信息的專制的權威。積極營造親密和諧的氣氛,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引導他們掌握閲讀的方法,把“點撥”、“啟發”、“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閲讀”、“體驗”、“品味”、“感悟”還給了學生。

4、設計引讀,抒發情感

學生在領悟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慾望。此時,我設計引讀,更好地讓學生抒發情感。比如最後的三個自然段,就是這樣設計引讀的:作者以“親人”“土地”“火車”為載體,將志願軍戰士對朝鮮親人的依依不捨和對朝鮮熱土的省省眷戀表達的淋漓盡致,身處這離別的瞬間,當列車緩緩開動,千言萬語匯做一句話--此時,學生們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後三段“……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