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觀察幼兒的自主表現

來源:文萃谷 2.48W

工作至今,讓我感覺到自身對幼兒的行為表現還是處於高控、約束的狀態。目前,只有在遊戲,開放型的活動中,他們才顯得天真、敢於真實的表現自己。不過在遊戲中,如果是規則性的遊戲,老師的掌控力度還是存在的,比如:當玩網小魚的遊戲時,音樂停止是種遊戲規則,停止代表所有的小魚應該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一動不動,誰動了就要被出來的大魚吃掉。 絕大多數的幼兒都能夠遵守,在玩幾次之後,有時你會發現個別活潑的男孩會在座位上故意動兩下。這是老師們變的大魚會撲向他,將他吃掉。這就是種遊戲規則的隱性表現。但有時你也會發現個別幼兒玩了幾次就不想再玩了,其他的部分幼兒會模仿,説:我也不想再玩了。這就導致遊戲進行了一半,中途剎車的情況。我想,這時大多數的老師會覺得這幾個小朋友無理取鬧,我也噴到過,當時覺得其他小朋友的遊戲情緒都被影響了,對那個孩子提出的表現很生氣。緊接着就會説教,最後拗不過那個孩子,就請他就坐。我想,當時那個孩子的心情和老師的情緒肯定都比較差的,這樣在進行接下去的遊戲,老師也需要一定的調節過程。現在想想,其實這就是老師的高控,希望按照老師的意願進行下去,沒有從小朋友的出發點出去。

教育隨筆:觀察幼兒的自主表現

相比而言,區域活動的創設對幼兒來説更是自由表現的機會。區域活動中,幼兒都是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活動,表現的比較自主老師給與的自由空間也更多。環境越自由、越沒有約束感,幼兒的表現行為就越真實。在一次娃娃家中,2男2女在參與遊戲,聽見欣欣説:我煮了土豆,你們來吃。平平説:我在煮菜。另外兩個小朋友抱着娃娃在小牀上,聽見了他們的呼喊,就馬上過來。佳佳抱着娃娃,坐在小桌邊,一邊拿調羹,一邊往小娃娃的嘴邊放,像媽媽一樣,悉心的照顧自己的孩子。皮皮小朋友吃了幾口,將小盤子送回了廚房間,説吃完了要洗,然後自己又去玩了。這些過程都是寶寶自己自編自導自演的過程,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句話,但是反應的就是幼兒的一種生活經驗。很協調,很自然,一種真實的表現。

如果老師要觀察幼兒最自然的表現,我們就要多創造,多給與這種自由的活動空間,幼兒感覺沒有約束感,就會表現出自己,老師就會清晰的看到每個幼兒的水平發展,才能提供更好的發展建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