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回憶錄》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2.59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學回憶錄》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學回憶錄》讀書筆記

《文學回憶錄》讀書筆記1

最近在讀《文學回憶錄》

上冊只看到一半,但是難得有種放不下停不了的感覺,想一刻不停讀完。

其實很多地方我都是看不懂的。關於希臘,關於聖經,關於諸子百家的點評,沒有足夠的瞭解和閲讀量,很多地方在看的時候,我都是懵懵懂懂。但是想讀下去。

上冊到一半的時候,我大約看到第十九講,講到陶淵明。我自己也是很喜歡陶淵明的。越是讀到這一部分,越覺得親切。看完這一部分,跳過中間長長的篇幅,我看了作者寫在最後的話,關於辭書的來源,關於當年的故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坐在宿舍,竟然看哭了。

總是覺得難得。我是很喜歡季羨林的。現在也開始喜歡木心了。

以下摘錄:

大家都有這個問題:什麼是頓悟、漸悟?

來自佛教禪宗。南宗講頓悟,北宗講漸悟,用一生去參透。大家安於南北宗、頓漸悟,我不同意。

頓悟一定要有漸悟的基礎。諸位頓悟能力高,離開和我的見面、談話,就平下去了,還未達到“自立”,卓然自成一家,不建立體系而體系性很強。

為什麼?漸悟過程遠遠不夠。如此,頓悟的,漸漸會頓迷,漸悟的,也會漸迷。覆巢之下,豈有完卵?講課、聽課,是漸悟的功夫,漸悟的進程。所謂潛移默化,就是漸悟。

頓悟可以寫下來,漸悟無法寫下來。心中一亮一暗,一冷一熱,都可以,也應該寫下來。

這樣子,諸位與我分開後,仍目光如炬。

......

“一亮一暗,一冷一熱”

最近困惑很多,沒有答案。這個時候就喜歡看書。很多時候都是別人眼裏的閒書。

我看的挺開心的。

晚安。

《文學回憶錄》讀書筆記2

偶然知道了木心這個人,木心在大陸好像沒有什麼名氣,但在港台的讀者中早已聞名。在網上看了木心追思會的視頻後,就買了他的幾本書。他的《文學回憶錄》一書,讀起來真的令人愛不釋手。

《文學回憶錄》本來是講文學史的,但看了這本書後,才知道文學史可以用他這樣的方式來講,和一般學院派的文學史截然不同。他講的文學史完全是自己的觀點,是自己對文學史上傑出的作者及他們的作品的理解和看法。雖然他講的課帶有濃重的個人觀點,但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他的觀點更加鮮明,更有味道。其實,對文學作品及作者的理解和看法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何止是文學作品,對所以的社會現象也應該是這樣。

這本書對文學史實的羅列用了最為精簡的語言,而這正是和其它文學史最大的區別,大量的篇幅是在闡述作者的精彩見解和對文學深沉的熱愛。書中最為精彩的是作者時不時迸發出的對人生和藝術的獨到見解,真是妙語連珠,處處看到作者思想的閃光點,讀起來讓人時不時發出會心一笑,時不時又陷入深深的思考,讀這樣的書真是一種享受。

《文學回憶錄》與其説是在講文學史,還不如説是在講人生哲學,書中處處滲透着作者的人生哲學,書中的精彩警句隨處可見,其觀點之鮮明,見解之深刻讓人佩服。

木心的一生有一定的傳奇色彩。他對藝術的熱愛和執着使他選擇過着非同常人的生活,他一生沒有結婚,而是選擇和藝術為伴,並陶醉其中。他的一生雖然坎坷,但我相信他一定覺得生活得很幸福。書中用了福樓拜的一句話:“藝術廣大已極,足以佔有一個人。”,這句話是對木心先生一生最好的概括。

《文學回憶錄》讀書筆記3

記得兩年前看一篇樑文道薦書的文章提到木心,還有照片,照片是一身黑風衣,頭戴黑色的禮帽,有周潤髮的派頭。樑文評價很高,説文筆傳承古代和五四傳統,西方思維和流派融會貫通等等,記不真切了,隨手就在網上找了他的文章看一篇,感覺文字表述很不一樣,精煉,清新。看過了,就過去了,就象風吹過臉,風過沒有痕跡了,但肌膚的觸感鮮活地一直在。沒想到這初次的相逢還有後緣。妻子因為蔣方舟的一篇推薦文章買了一套書,《文學回憶錄》,想給女兒看,跟我説作者是木心,一聽這名字,肌膚生動的風掠感又回來了,興趣頓生,拆封就穩到了我的牀頭。

大約兩週的時間,主要是週末,斷續斷續吃完了,因為很好看,品味的感覺,象吃心靈的美食,是心靈舌尖上的文學史。作者思維敏捷,學養極深,激盪在頁碼之間,激發我腦波動盪,忘我而自在,也可以説思維浪尖的文學史。書名叫文學回憶錄,貼切,或者説是他的自傳,看書的過程中,木心好象在我面前,透紙背而出,臉面模糊,氣息真切暖人,睿智而痴心,人生坎坷而內心浩然,可以説是木心個人的心靈史。木心説,博學是可恥的,認知是珍貴的。我看來,這博學的文學回憶錄浸透了珍貴的認知。命運、痴心、執着、格調、通透、宛如上演一台希臘的悲劇。

陳丹青可以寬慰了,藝術可以長青,木心已發表了很多作品,但作品中刻意把自己深深隱藏起來,正如他所推崇的司湯達、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偉大作者所做的一樣。此書一出,讓愛他的人有所寄託,有所寬慰,更能立體地理解他的藝術世界,長青的藝術世界。藝術家是平面的上帝,木心是立體的藝術家。

讀了一遍,回味綿久,先寫下這一遍的觀感印象。

印象一,兩大厚冊的書裸埕一根藝術脊樑“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藝術觀”,這既是他評價藝術和藝術家的體系,也是他自身藝術創作的理念。抓住了本質,通透的藝術感覺就來源於這根脊樑,這一份見識讓他與古今中外的藝術家交朋友,談笑風生,他也是這樣定位和表現滴。特別是在中國這政治早熟,哲學貧血的國度,總是在“未知生,焉知死“,“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木心的通透的宇宙觀、人生觀令人心生敬仰。作為中國人,我最強烈的宇宙觀觸動是讀和哲學有關的小説帶來的,是早年讀《蘇菲的世界》—一本哲學啟蒙小説帶來的。人的渺小,宇宙的泠漠和漫無目的,循環,滅亡,所有的一切拉長了看都是末世前的景象。宇宙觀其實就是無力迴天,人生永遠擺脱不了命運的擺佈,希臘悲劇背後隱藏的永恆主角就是—命運。老子的哲學通透和悲觀也是來源於這種宇宙觀,宇宙觀有了才有世界觀、人生觀、藝術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命運和悲觀面前可以有許多選擇,宗教、藝術、理性、樂觀,都有大量的人文傳統。儒家的“存而不論”也是一種態度,領袖的藝術講話,“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都算,倫理、政治、工具可以謀生,存活,但是產生不了偉大的藝術。

一個老人,從少年就痴心藝術,志趣高雅,渴望周遊世界,卻逢閉關鎖國文革亂世,幾度囹圄,作品盡焚,年過花甲孤身一人飄零美國,這根藝術脊樑支撐他達觀,認命,不屈,耐住孤獨,痴心不改地創作“看不懂的““毫無用處的詩歌”(陳丹青語)。現在喜歡他的作品的人越來越多,我愛他的`作品,愛他的小宇宙。

印象二,通透不隔。這種通透是透過自身多年涵養成的藝術體系和格調返觀世界文學、藝術、宗教的重新整理、對比、評估、雜糅、為我所用的境界,藝術的品質和格調是唯一的標準。在他的體系裏藝術性是作品存世的最重要的原因。因為藝術性,聖經作為文學作品佔據重要篇幅,也源自少年時書信長達三年的探討聖經文學性的經歷。這種通透使整部書遍佈古今中外藝術比較的珠璣,猶如漫步遍佈珠貝的沙灘。用樑文道的話説,是“金句紛披”,句子撈出來就兀自燃燒起來。這就是見識,是披肝瀝膽的認知。這種境界需要博學,但不是博學能夠帶來的。熔鍊這見識的是頭腦、心腸、才能、閲歷,這一套也是他返觀別人見識的認知座標。

印象三,孤獨的藝術老人。我的觀感:幾乎可以説孤獨得只有藝術了。不知陳丹青是否有這個感覺。16歲因家庭特殊的原因遍覽古今中外文學、藝術、宗教書籍,之後的閲讀和創作都是在回憶,童年少年被藝術充滿了。少年的異性筆友三年熱烈交流的內容主要是舊約和新約的文學性,青春的風花雪月啊。。。然後是中國不斷的運動、鬥爭,身陷囹圄,滅頂而來的除了孤獨更是痛苦,彷彿陷入不知何時散場的悲劇。。在書中他多次表達過嚮往外面的世界,就象他喜愛的藝術家們前往大都市流亡和生活。年過半百,終於逃亡美國,謀生之餘陪伴的只有藝術,孤獨到只要遇到稍可溝通的對象,即滔滔不絕表達自己的藝術觀點、理論,可以聊上一天而不知對方的來歷、背景,所有的性情、思維都獻給了藝術。

陳丹青回憶木心常用的話語是:他是“玩真的”。這是木心的自述:獻身藝術“犧牲功利,犧牲愛情,背叛政治,得到藝術,真的要犧牲”,“小細節上更難,要在一秒一秒消失的光陰中,保持藝術家風度,決不讓步”,我想我理解了這“玩真的”是什麼,這孤獨就是一種代價。藝術涵養了他的浩然之氣,從宇宙觀到藝術觀的脊樑支撐了一個藝術家立體的存在。“存而不論“的生活是取巧的,不會“真的”去什麼,除了生存和佔有,是生存技巧熟練而不知生命為何物的物種。

寫到這兒想起了屈原列傳中的一段“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藝術家的孤獨總是相似的。屈原、耶穌、尼采、梵高、托爾斯泰、司馬遷、陶淵明、。

一種印象就留下了,風一樣刮過,感覺歷久彌新,一秒一秒的時間總在過去,這分秒記錄給你,我的藝術家木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