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詩二首教案

來源:文萃谷 7.52K

教學目標

散文詩二首教案

1、對散文詩的特點有所瞭解。

2、增強對詩歌的感受力。

教學重點

1、《葉笛》的寫作技巧。

2、《花的世界》中選取的花的不同的象徵意義。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

今天我們將接觸一個新的文學體裁——散文詩。散文詩起源於俄國,流傳到我國已經90多年的歷史了。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是“混血兒”,它的形式是散文,靈魂是詩。散文詩沒有模式,它本身是解放出來了的一種文體。

茅盾先生曾用一句話概括了散文詩的特徵:“散文形的詩”。

介紹散文詩

散文詩:我們應該怎樣理解茅盾的話呢,首先我們要明確詩和散文詩;抒情散文和散文詩的區別。當然只能大體地加以區別,絕對的區別標準是難以規定的。

a、詩與散文詩

我們在此引用一下那家倫的觀點,他以為散文詩是從詩或散文領域中分離出來,是近代文學向更精細的文學體裁發展的一種趨向,這一説法,值得注目。的確,在近代文學中,如報告文學、雜文都是從散文領域內分離出來而成為獨立的文體的。

1、散文詩與一般新詩的區別在於:散文詩不像一般新詩那樣有嚴謹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韻。

2、可是既然是“詩”,散文詩必須具備詩的最主要的基質:感情,必須強烈;想象,必須豐富;意境,必須和諧。

b、抒情散文與散文詩

1、散文詩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數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長些。

2、散文詩要求有濃郁的詩的意境,而抒情散文雖然也以此為創作的追求目標,但由於篇幅稍長,意境總不那麼凝聚。

3、散文詩中要隱含寓言和哲理,又必須通過形象來表現。

總結

也都是由於作家自覺或不自覺地為了揚棄詩或散文中的某些“拖累”,如詩的押韻、講平仄之過於硬僵的約束,如散文行文之過於分散、拖沓以至沒有節制等,為了吸取二者的優點,如詩的濃縮、內在的節奏感和散文的舒展自如、自由活潑等,而試着以一種新的文體來表情達意。

詩歌講押韻,甚至講每節的行數,乃至每行有整齊的字數,在某種情況下,格律如果運用得當,可以使詩歌生色增輝;甚至如果脱離了一定的格律,詩不成其為詩。但在另外的情況下,格律的確成為一種“拖累”,而散文詩恰恰可以衝破這種“拖累”而自成格局。從某些散文中,也不難發現某些“拖累”,譬如行文拖沓,內容過於繁雜,節奏過於遲緩等,散文詩又可以改正這些“缺憾”而同時吸取散文的另外某些美學特點,自成格局。

散文詩語言的內在張力,是一章作品中最大的特色。一句話一個小片段便能將思想的厚度昇華到另一個高度。散文詩章裏一個標點一個詞的運用,都會影響到整章散文詩的表達效果,所以嫻熟的語言應用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

進入課文

讀詩歌:對於散文詩要有更直觀的瞭解,就必須進入具體的文本閲讀,現在就請同學們朗讀一下散文詩的第一首《葉笛》

作者介紹:

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9年出生。他把自己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散文、散文詩和兒童文學的創作事業,迄今已結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質樸清新、饒有天趣,貯滿詩情畫意,是風景畫家、風俗畫家與抒情詩人才能的神奇統一。其《葉笛集》於1959年初出版後,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冰心著文稱“又發現了一個詩人的喜悦。”新時期以來,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純樸,具有更廣闊的歷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藴,體現了大家之風範。

詩人何為?這是海德格爾提出的問題。我們本土的詩人有史以來緣於憤怒,當然也有一大批言志、載道的詩人。好詩大多出於前者,後者大多做的是添磚加瓦的事情,偶有好句,也屬精神殘廢。直到現代詩人的出現,才似乎真正地跟個體心靈有關。30年代活躍於上海文壇的施蟄存、穆時英、劉吶鷗,經常在《現代》雜誌上發表作品,還有戴望舒等等。這是郭風藝術上的幸運,這是我們詩歌史上一個非常短暫的個體心靈自由書寫的黃金時節,郭風有幸地在他們那受到了影響。

以至郭風甚至可以在“1942年1943年,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艱難的年份,抗日戰爭進入到最後階段,日本侵略者更為猖狂,在中華大地,在東南亞,在太平洋……而郭風,卻在禮讚他的村莊、禮讚那兒的勞作與暮歸”,對此有論者認為“郭風這一時期脱離了鬥爭生活……”,但有人回答:苦難中的郭風,實際上是通過如許的描寫,寄託了一種很強烈的對和平的渴望,對失卻了的家園,對被踐踏的村莊的遙想和懷念。

有人説這是郭風的懦弱,詩人本身就應是弱的天才,因為“詩歌並不教給人們任何關於現實的東西,只有科學的陳述才有經驗上的可證實的意義,而詩歌是不可證實的——每一首詩,每一件文學作品,都有一個自己營造出來的‘世界’,對於現實來説,這只是一個可能的世界。

解讀文本

詩人在《葉笛》中營造的是怎樣一個世界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