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精選10篇)

來源:文萃谷 7.1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湖心亭看雪》教案(精選10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閲讀課文,反覆誦讀,培養誦讀能力

2、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閲讀理解能力

3、體味文章的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體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本文寫景的白描手法

2、寫景、抒情、寫人、敍事的關係

教學內容:

1、解題: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整體感知課文,熟悉內容,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味

3、拓展閲讀,深化理解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杭州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自古以來就有無數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等。寫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遊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豔麗。(展示圖片)

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温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紹湖心亭,展示圖片。

三、走進作者,介紹背景,強調作者的故國之思,滄桑之感。

串詞:下面,我們就去湖心亭,看看張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聽配樂朗讀。

2、聽了範讀,也通過早自習的預習,請一個同學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全班評析)

3、齊讀,要求流暢自然,充滿感情,儘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讀文本:

(一)一讀:走進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課文大意)

1、張岱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樣去的?

3、沿途所見何物?

4、在亭上有什麼奇遇?

5、舟子是怎樣評價張岱今晚的舉動的?

(二)二讀:

1、其實,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個頗為嚴重的前後矛盾的錯誤,能找出來嗎?

2、是張岱大意了,寫錯了人數?是否要讓張岱改改呢?

獨:表現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現他孤高自賞,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與俗人為伍的孤獨。在他眼裏,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讀: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張岱形象的一個字。

2、“痴”用通俗的話怎麼説?作者的呆氣體現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來,如何理解他的行為?(天寒地凍,夜深人靜時跑到湖上看雪實是怪異)

表現他不願看見人,不願人看見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獨避世的憂憤。

(2)痴景:A,天寒地凍,夜深人靜,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麼樣的?……

B,這是一種美嗎?怎樣理解這種美?(結合圖片,講解白描)

天地蒼茫,人物渺小,這種對比,創設出一種悠遠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種白晝看不到的夢幻般的朦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審美趣味。(與眾不同之處,痴之所在)

C,作者鍾情這樣的景色,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樣的湖山夜雪圖的蒼茫悠遠,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孤寂無依、傷感茫然的思想感情,這時,天地人情已完全融為一體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載體,成了情感寄託的對象了。

(3)痴心:作者不願見人,不願人見,卻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現?

A,為什麼大喜?(遇到和他一樣有雅興、脱俗、孤傲清高之人,當引以為知己)

B,為何“同飲”“強飲”?(自己本不會飲,又不可不飲,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謝知己。)

C,為何臨別時才問姓氏,也不留下電話號碼,聯繫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關注的是朋友見心靈的溝通,精神的契合。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為快的作風和性格。正可謂痴心一片啦。)

(四)小結:痴:作者痴迷與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與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

六、拓展: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不能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應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我們也試着把自己的喜怒哀樂之情寄託在景物描寫中,讓我們在景物描寫中感受你當時的思想感情。

七、在樂聲中再聽錄音,結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積累常識,學習概括課文的基本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懷。

2、過程、方法:在“疏通文字——熟讀文章——理解內容——想象風景——體味情味”的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歸納提煉本文“不敍常事、不繪常景、不抒常情”的寫作特點,並嘗試以它為標準來評價作文,或進行寫作實踐。

3、情感、態度:能體會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及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能感受作者古人“天人合一、渾然忘我”的賞景境界、並能深切領會古士子的故國情懷。

教學方法:

讀出悟,議中思

教學過程:

一、憶詩詞,導入學習

憶一憶寫西湖的詩詞,學習本文

二、讀文字,理解學習

(一)初讀,瞭解常識與文意

(二)再讀,讀出故事,感受景緻。

1:看雪的事情。本文究竟寫了怎樣一件“往事”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一找記敍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然後用古文把它們連貫地表達出來,看誰寫得最完整,最連貫。

看雪的時間新奇

看雪的地點新奇

看雪的過程新奇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讀)請問後一句是實寫嗎?請問作者在哪裏才能看到這樣的景緻?

(三)深讀,討論交流,分析人物,領會情緒情感、精神氣質,學習在文章中巧妙運用旁人形象。

文中哪一個字最能形容“湖心亭看雪”中的張岱?

“痴”。

感傷的,雖遇知音,但轉眼東西。(“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張岱為什麼要以舟子和他説的這段話收束全文呢?

你認為張岱當時聽到舟子這番話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在舟子這個旁人看來,也知張岱遇見了知音,可在張岱聽來不會喜反而悲,產生的應是雖遇知音,但轉眼東西的孤獨、落寞和惆悵之感。起到的是振起全篇的作用。

綜上所讀,可見《湖心亭看雪》表現出的是一個孤獨落寞,清高拔俗的明朝士子在普通的一個冬日雪天經歷的一番並不普通的心路歷程。這可以説是本文的第三大特徵,我們可以概括為“不抒常情”。

三、思內涵,悟出人生

作者的“痴”好不好?我們如何對待?

四、固成果,佈置作業

課後思考題與文科愛好者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瞭解白描寫法

能力目標:學習文中寫景敍事的技巧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尋求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點

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孤高自賞的情懷。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質疑點撥法

一、導入:

老師昨天佈置同學們去查找有關描寫西湖的詩句,能背多少?

學生熟悉的有: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温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讓我們走進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初讀課文

1、請一男一女同學初讀課文,看看他讀音和停頓正不正確(音樂、幻燈)

2、再請以同學讀課文或老師範讀或放音頻

學生活動,可分成兩組,每組一段,疏通課文,提出疑問

(幻燈)

3、齊讀課文

思考:①、找出課文頗為嚴重的前後矛盾的錯誤

明確:“獨往湖心亭看雪”之“獨”與“舟中兩三粒而已”“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名篇名作怎麼可以前後矛盾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和張岱商量一下讓他改改?

我建議先不急,等我們深入鑽研了課文再作定奪,説不定這其中另有奧妙呢!

②、課文中那個詞形象的概括出張岱的形象?

朗讀: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③、“痴”字通俗的講是什麼意思?

呆、傻、笨,舉止不同常人

三、研讀課文

問:課文哪些的方寫出了張岱的呆,不同常人?

1、“更定”“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想想,三天大雪之後的情景?什麼聲音都沒有。用一個成語表達如何?

萬籟俱寂。

問:從哪個感覺器官來描寫的?聽覺

問:讓人想起柳宗元什麼詩句?

《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問:從什麼感覺器官描寫的?視覺

師: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裏,並且是晚上八點以後,也許你正在看電視,也許在做作業,也許已準備睡覺了,可我們的張岱,居然在這時去看雪,是不是不同常人,痴人首先是行為痴

歸納:-------痴行

2、請找出描寫西湖雪景的句子,我們一起看看景物描寫有沒有怪異之處?

齊讀“西湖夜雪圖”:“霧凇沆碭…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問:請問,這段對“西湖夜雪圖”的景物有什麼特點?運用了什麼樣的手法?

明確:

景物特點:空寂、悠遠、脱俗

手法:白描手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用了什麼寫法:白描寫法(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舉例:(齊讀)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抽讀)朱自清《背影》“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看見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文中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特徵來寫,“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多與少、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空寂、悠遠、脱俗的意味。

在這幅空寂、悠遠、脱俗的“西湖夜雪圖”中,張岱把自己融入了蒼茫的宇宙自然,天人合一,所以痴人眼中有痴景,人只是自然之景的一分子罷了

歸納:------------痴景

3、問:如此安靜的環境,後文突然又寫喝酒聊天什麼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壞了?我們先到對話中去找。來,請一同學讀讀“大喜”一句。

問:客説“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種人,請填出來

湖中焉得有此雅興之人。

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師:看來作者是找到了知音,“強飲三大白而別”,雖然不會喝酒,但還是喝了三大杯,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師有一疑問啊:飲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後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説“是金陵人,客此”,然後不留地址,不留電話不留E-mail,這段奇遇,是不是張岱處理得太草率了?為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

明確:因為這些都不重要。不管他身份地位、俸祿高低、姓甚名誰,只知他是他鄉遊子,今日相逢,後會難期。不願和人交往,和情趣相投者也只是淡然相交。他知活在他自己的內心世界裏

師:我們現在來看最初我們發現的那個矛盾,是張岱數不清楚人數嗎?是張岱一不小心犯了一個可笑的錯誤嗎?根本就不是失誤,根本就是因為他“眼中無人”,知音尚且不顧,何況舟子。

師:那他的眼中只有什麼呢?

明確: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屬於自然的。

歸納:-------痴心

四、走進作者

師:開始上課時,老師説張岱心中有寒冰,為什麼有寒冰呢?請看全文第一句第一個詞語,還有註釋一。

明確:“崇禎”“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大明已亡,我無力改變這天下,那我就在這山水之間來度過餘生罷,追憶前塵往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帶有淡淡的哀愁。

五、總結拓展:

同學們,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終於通過痴行痴景觸摸到了並且走進了張岱這位痴人之痴心。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啊,他們在現實中透不過氣來了,於是,他們只有在大自然中來深深地呼吸一口乾淨的空氣。他們在這片山水中來尋找心靈的歸宿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有一名詩,送給大家,你們再細細去品張岱之痴吧:(幻燈)

滿紙荒唐言,

一把心酸淚。

都言作者痴,

誰解其中味。

六、作業設計

1、背誦全文

2、利用白描寫法寫人或物的片斷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4

學習目的:

1、誦讀積累,理解課文大意,提高學生古文的閲讀理解能力。

2、品讀賞析,體會白描手法、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提升,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學習難重點:

在深入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背誦。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課前準備

1、藉助註釋、工具書,對作者、課文有大概的瞭解。

2、預習課文,疏通文義,發現並提出問題。

學習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同學説雪,激趣引讀。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

簡介作者: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喜遊山玩水,在文學、戲劇、音樂方面有很深的修養,明亡後隱居山中著書,有《陶庵夢憶》、《西湖尋夢》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讀一讀:

①教師範讀小品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

教師指導:首先要讀得清楚,一要句讀分明,二是節奏合理;

其次要讀得流暢,一是語句要流利,二是音韻鏗鏘;

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切忌“硬背”。

②學生多種形式朗讀,體會文章樸實的語言。

③學生根據自己情況即時背誦。

2、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疏通文意,試譯小品文。

擁毳衣:擁,圍裹。毳衣,細毛皮衣。,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更(gèng):還,大白:酒杯名

客此:客,客居,作動詞用。,及:等到。

3、説一説:

①作者為什麼“獨”往湖心亭看雪?

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②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樣的雪景?

A、“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B、“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三、合作探究,微觀體察。

你覺得作者記敍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什麼作用呢?

交代這些都是為了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心態與情趣。

你能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並體味作者的感情嗎?在寫景上,作者使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特點?

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落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後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一種人生情緒。

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近遠、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既然是寫景,作者為什麼又用近一半筆墨寫人,最後還用舟子的話作結,説到了“痴”,這樣有何意義?

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

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個“痴”字,説明了張岱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這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讚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讚賞。

四、賞析拓展,互動釋疑。

1、賞析拓展: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試將與本文作比較,兩者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情感上有何異同?

描寫手法,表達感情

《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賞,淡淡愁緒

《江雪》,烘托,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王國維雲:“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2、課外延伸:

①背誦默寫課文。

②課外蒐集描寫西湖的詩文作品,並相互交流。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2、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雪後奇景的賞析。

三、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視學生情況可用西湖詩詞導入,也可直接導入。

(二)作者介紹學生齊讀註釋①,提示要注意的三個地方:

1.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這是一部回憶錄。寫於明王朝滅亡之後,表現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

2.作者的家鄉是哪裏?——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這説明作者身在他鄉,客居異地。

3.“明亡後不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説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三)整體感知朗讀課文

同學們,聽了之後你能以最快的速度説出“湖心亭看雪”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嗎?

(四)互動釋疑

1、學生質疑

2、相互解答、指導、明確。

3、提示積累重點詞語:(幻燈)

是日更定:是,這。更定,大約是凌晨六點的時候。

餘拿一小舟:撐,劃。

擁毳衣爐火:毳,鳥獸的細毛。毳衣,毛皮衣。

霧凇沆碭: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冰花一片瀰漫。

上下一白:全白。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強飲三大白:強飲,痛飲。白,酒杯。

客此:客,客居,名詞用作動詞。

莫説相公痴:痴迷。

(五)深入理解

再次朗讀課文,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形象的一個詞語。引出——痴。

教師追問:那些地方能體現作者的“痴”,從而帶動全篇的閲讀。在這個過程中,品味語言、理解人物,展開師生對話。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1、更定時分,冬天的凌晨,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候,作者為什麼偏偏選擇這個時間去賞雪?這説明了他怎樣的志趣?他到底要賞什麼?(他追求的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2、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麼又説是“獨往湖心亭看雪”呢?

3、作者為什麼不把這兩人的名字寫出來,而只寫出他們“是金陵人,客此”?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4、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來賞雪。作者看到了怎麼樣的雪景?

(六)教師小結:“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經過這堂課的學習,大家應該能夠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於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更痴迷於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作者的雅趣。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即文言文單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單元所選取的文章都是我國古代以自然山水為題材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點。幾篇文章分別採用不同的寫景方法來呈現自然美景以及在其中寄寓的作者的深情。《湖心亭看雪》這篇文章在本單元中所承載的任務是:以白描的手法呈現奇景,敍事與寫景結合體現作者的雅趣,抒情寓於敍事之中表達作者的一片痴情。作者張岱生活在明末清初,所以他所要表達的情感不同於一般的貶謫之士和隱逸之人,他在他的文章中執着地表達着他的故國之思,本文即是很好的體現。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七年級一年的訓練及八年級近兩個單元的文言文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本單元前四篇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基本瞭解了情景交融的文言文的特點。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初讀課文,藉助註釋、工具書,整體感知文意。

2.通過精讀課文,品味雪後西湖美景,瞭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3.通過品讀課文、合作交流,體悟作者的“痴”情。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文學家樑衡説過,有兩篇小品文就像兩幅精美的畫卷掛在中國文學歷史的長廊裏,一篇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一篇就是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以文學家的評價突顯其文學地位和價值,激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正字音斷句讀(落實目標1)

1.先出示需要注意的重點字讀音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3.生範讀,讀準字音,試斷句讀。

4.生提出斷句讀意見,師總結。

5.師生齊讀

設計意圖:常態的誦讀訓練,是培養文言語感必不可少的一步。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三)再讀課文,曉文意知內容(落實目標1)

1.默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文章內容,劃出解釋不通的字詞。

2.組內交流疑點,不懂的提出來全班解決。

3.帶着對課文的理解,全班齊讀。

學生活動:自主探究、質疑、合作交流、朗讀

設計意圖:八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文言語感,也有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本文篇幅短小,生僻字不多,所以這個部分,不要求完全的逐字逐句的翻譯,不去破壞文言的語境、意境,所以通過自主、合作的方式來理解文意。

(四)精讀課文,品奇景(落實目標2)

1.“看雪”看到了__(原文)的雪景,感受了__意境。

2.由此可以看出張岱是__人。

要求:先獨立思考,再組內交流。

(1)引導學生分析描寫雪景的句子,體會作者營造的悠遠脱俗意境,由此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情懷,尤其要引導學生品味“舟中人兩三粒”體現了作者融入自然達到無我之境,痴迷於山水之樂。

(2)追問作者是運用什麼手法達到這種效果的?用資料對比分析白描的手法:

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學生活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讀、表達

設計意圖:通過對雪景的分析,瞭解白描的藝術手法,體會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的享受,初步感受作者的遺世獨立的情懷。

(五)品讀課文,悟痴情(落實目標3)

知人論世、詞藴“痴”情:

資料一:簡介及材料“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出自《自為墓誌銘》)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張岱在年少的時候並不是這樣清高自賞雅情雅緻的人,而是一個喜歡熱鬧,愛好繁華的紈絝子弟那麼是什麼使他在後來有了這樣一種大的變化呢?請看下面的幾則材料

資料二: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因想餘平生,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陶庵夢憶》

資料三:明亡之後,張岱曾參加抗清鬥爭,後避居山中,生活特別苦,但他發誓不向清廷妥協

資料四: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明朝開國之初建都於此,稱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為江寧。

結合張岱的經歷,品讀課文,圈點勾畫,品悟文字背後的深情。

大雪獨行:大雪三日、俱絕、更定、獨往——雅趣即清高、脱俗的情懷。

(分析:空闊、蒼茫、冷寂、世俗之外故國之中)

偶遇知音:崇禎、金陵、客此、更、大喜、同飲、強飲、痴似——痴情即故國之思。(分析:明的紀念、都城、客的身份、遇知音的喜悦、告別的哀傷)

學生活動:圈點勾畫、自主分析、合作交流

設計意圖:文言文的特點,首先體現在“文言”上;學習文言文,實質是體認它們的言志載道,而這往往體現在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所以這個環節讓學生通過對詞的品味來感悟作者藴含期中的深情。同時體現文言文教學中文言並重的理念。

(六)拓展,感悟文化情懷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啊,他們在現實中被壓彎了腰,在現實中透不過氣來,於是,他們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氣,去伸一伸他們要被壓垮了的腰桿。同學們,在歷代的文學作品中,這樣的痴人和痴文都很多啊。你們還能想起嗎?

預設:柳宗元的《江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曹雪芹寫《紅樓夢》……

他們寧願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雲是一片冰。他們在這片山水中來尋找心靈的歸依和心智的獨立。因為凝寒獨立是其人格,所以蒼茫天地就成為了他們必然的心靈歸宿。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

設計意圖: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而學習語文最終的落點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所以本課最終的落點在文化上。希望由此能激發學生對這一類文章的興趣,引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關注。

(七)作業

1.比較閲讀:柳宗元的《江雪》

問題:同是寫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兩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情感上的異同。

2.如果經歷時空隧道,張岱、柳宗元、陶淵明、蘇軾等這些痴人們相遇了,張岱最可能以誰為知己呢?這個問題,留給同學們下來探討吧。

設計意圖:作業1主要鞏固對語文知識的掌握,作業2主要引導學生對同類文章及作家的文學上的分析思考,進而更深刻的體認中國文化。

五、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奇景山水之樂

雅趣世俗之外

痴情故國之思

天人合一

設計意圖: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提煉文字背後的意藴。思路清晰,簡潔明瞭。希望學生們能學以致用。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字詞。

3.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讀、評、講、議。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初步領會作者複雜的心境,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二、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對作者的寫景、敍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文章字詞的理解是通過朗讀及自主學習來完成,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2.學生對文章基本內容的理解主要通過課堂討論來完成,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

3.學生對作者複雜心境的領會主要通過合作探究法來完成,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引導回顧曾經學過、讀過的與西湖有關的詩文作品。

2.導語:明人汪珂玉曾説:“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學們平日所見多為“晴湖”“雨湖”,今天,讓我們跟隨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後的西湖。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學過、讀過不少於西湖有關的詩文作品,通過回顧可以幫學生更好的進入課文,同學引起學生對“雪湖”的興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師範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

2.學生自讀課文,嘗試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3.學生翻譯課文,教師進行方法點撥和重難點字詞的糾正與強調。

方法點撥:

(1)將古代漢語詞替換成現代漢語詞,特別是要注意古今詞義的差別;

(2)將古代漢語的單音節的字擴展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

(3)人名、地名、官職名等沿襲保留;

(4)適當增補省略成分。

重點字詞:湖中人鳥聲俱絕(消失);是日更定(代詞,這);惟長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還);餘強飲三大白而別(盡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設計意圖】本文字詞難度不大且註釋較為詳細,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與運用所學方法疏通文意,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理解內容

1.全班齊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嘗試使用幾個小標題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舉例:夜遊西湖賞雪、偶遇雅士飲酒。

【設計意圖】通過關鍵詞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助於學生對文章進行宏觀、整體地把握,同時有助於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要點。

(四)共賞雪景

1.準確尋找描寫雪景的語句。

2.朗讀描寫雪景的語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樣的雪景,這幅雪景有怎樣的特點。(引導學生抓住“與”“一”“惟”“而已”等重點詞語)

舉例:迷濛、朦朧、夢幻、靜謐、安寧。

3.再次朗讀描寫雪景的語句,讀出雪景的特點。

4.與其他文章,如《觀潮》對比,瞭解白描的寫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圖。(引導學生強化寫作手法為寫作內容服務的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朗讀,有助於學生融入雪後西湖的意境氛圍當中。抓住重點詞語,有助於學生加深體驗,享受審美。以讀促解,以解助讀,有助於學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薰陶。

(五)揣摩情感

1.從文章中提煉出“痴”字來概括作者的情感。

2.討論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遊覽欣賞西湖雪景外,還“痴”在何處。(引導學生關注“偶遇雅士飲酒”中所含藴的作者情感)

3.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梳理。(給予學生提示:聯繫前後文,從“寫景”“敍事”兩個角度,抓住文本依據進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張岱大喜,作者“反客為主”。

“強飲”表達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對話簡短,看似所答非所問,可見張岱與亭中之人雖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樣的雅趣。

角度二:話不投機半句多。

“拉”標明作者並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飲,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許用“邀”“請”更為恰切。

“爐正沸”破壞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寫出了作者的孤傲,雖然“舟中人兩三粒”,但作者與他們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獨往的遊賞,更向往空曠的雪景。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可以激發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有助於學生各抒己見。同時,這一環節,教師不預設“標準答案”,旨在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多角度的閲讀。

(六)拓展閲讀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明確: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而《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七)寫法探究

敍事是行文的線索,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遊蹤。

本文寫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作者以他準確的感受體會到簡單背後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

湖心亭巧遇雖是敍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但是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有可能顯得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設計意圖】從敍事、寫景、抒情三個角度分析,引導學生理清行文的思路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佈置作業

拓展遷移:課後自讀張岱《龍山雪》,通過對寫景、敍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設計意圖】《龍山雪》同樣為張岱描寫雪景的作品,所藴含的思想情感與《湖心亭看雪》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拓展遷移,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在寫景、敍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8

一、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熟讀美讀課文,理解“絕、拿、獨、強、更、痴”等字。賞析雪後奇景,體味白描手法。

過程與方法:品讀感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解讀張岱的精神世界。

二、學習重點

賞析雪後奇景,體味白描手法。

三、學習重難點

解讀張岱的精神世界。

四、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四幅西湖風光圖片)你知道這些圖片展示的是什麼地方的風光嗎?

回憶一下我們曾學過哪些有關西湖景色的詩詞。

(二)瞭解作者

誰告訴我張岱是誰?你是通過什麼瞭解到張岱的?

“明亡後不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仕”?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順,讀通

2、讀懂

讀的過程中去發現一個字,一個評價張岱的字是哪一個?

你能結合原文説説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嗎?

你能從他的行為中看出他什麼性格嗎?

張岱説是獨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嗎?有沒有同行的人?

這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四)賞析雪景,體味白描

孤傲的張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樣的雪景呢?請讀出文中集中描寫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讀出氣勢和感情。

説説哪幾個詞用得好?

張岱用了修辭手法沒有?這樣寥寥幾筆,不加渲染,勾畫景物的寫法叫什麼手法?

一切景語皆情語,通過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隱隱約約感到作者具有怎樣的品性嗎?

(五)解讀張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獨脱俗的張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誰呢?

金陵人在亭上見到張岱心情如何?

張岱為什麼沒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動呢?是什麼讓張岱無法大喜?

(五)小結課文

(六)配樂朗讀,讀出情味。

最後讓我們在悠揚的音樂聲中,讀着文字,走進西湖雪景,走進張岱。

當堂檢測:背誦課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瞭解文言文常用詞的含義,增加文言文閲讀能力。

2、認識白描手法。

3、體會作者複雜而微妙的情感

教學重點:

在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來以美景而名揚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紛紛留下頌揚的詩文。如蘇軾的“水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以及他的另一首《春題湖上》:“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然而我們發現詩文多描寫西湖春的嬌,夏的豔,對秋冬的蕭瑟與悽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卻與眾不同,描寫了西湖美麗的雪景。今天就隨着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出示目標(略)

世上沒有機器貓,沒有時空機,我們不能跨越時空去當年的西湖觀看雪景,與張岱作面對面的交流。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於只要我們靜下心來,通過文字走進文章,用心去品讀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樣用心來交流,去體味他的喜怒哀樂。

三、檢查預習

1.讀準字音;

2、有節奏的朗讀。

四、重點詞語及課文內容的理解。

此過程中,老師提煉出幾個重點的字詞句,以方便學生記憶。(板書)

崇禎五年更定獨往霧凇湖上影子鋪氈對坐痴

五、共賞雪景

閲讀課文導語,提出問題:雪後西湖景色如何?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

你比較喜歡哪一句?説説你的看法。

小結: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簡練自然,不事雕琢,卻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寥寥數語露出馬腳已勾勒出一個亦真亦幻、悽清淡雅的雪世界,頗有意味。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它可用於寫景、寫事和寫人。

問題:空闊的雪景使得大地間呈現一股肅殺的冷寂來,在如此冷寂的雪景中,作者的心境如何呢?

先思考,然後看資料,瞭解張岱的生活經歷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對張岱家國之痛的深切感受。

討論:

(1)這篇文章寫於明亡後.而作者仍用明朝紀年,表現了作者的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作者會在凌晨這個無人的時刻來到湖心亭看雪,可見作者當時的心態如何?(獨——淡淡的愁緒)

(3)“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有沒有矛盾?(與從不同的情趣,芸芸眾生中,知己難求,而舟子在猶如不在,由此可見他的清高孤傲。

(4)遇客後“強飲三大白”,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

對於這樣一個人,你認為哪個字最能體現他個性?(痴。確實,這是對張岱最確切的的評價。他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以一種孤芳自賞的心態凌晨來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實,從古到今,像蘇軾這樣的痴人並不少,本冊中就有學過的。回憶一下:蘇軾“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陶弘景“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周敦頤“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其他的還有:李白杜甫陳子昂柳宗元等。

教師小結:曹雪芹有一句話説得對:“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痴,誰解箇中味?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背誦課文

2.積累文言詞彙

3.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教學重點】

雪後奇景的賞析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抒情的關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註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有人説,沒有見過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讀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夠了。你看,這些雪後西湖圖片(出示PPT),雪後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讓我們隨張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賞別有情趣的雪景。

二、朗讀課文

1.推薦讀(讀準字音)

2.聽錄音跟讀(讀出節奏)

3.自由朗讀。(讀懂文意)

三、整體感知

請概述作者看雪的經過。

四、研讀課文

問:“痴”為何意?

“痴”在中國藝術中,常被用來指創作中最動人,最不可解,執着而又專注,到了渾然忘我的那種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獨行的個性。

默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讓你讀出“痴”。

1.“痴”於行

是日更定

獨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穿插是、更、焉等詞教學)

追問:從張岱的這些痴舉中,你覺得張岱有着怎樣的情趣?

張岱痴於行(與眾不同不隨流俗)

過渡:前往湖心亭時,張岱看到了什麼樣的景?

2.“痴”於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齊讀,疏通,再齊讀(穿插一、白、芥、粒等詞的理解)

講: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那麼,張岱筆下的景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從中你讀出作者怎樣的情懷?

(小組合作交流)明確:

(朦朧、寂靜、空曠、遼遠、闊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遠等感覺;

讀出作者孤獨落寞之感。)

比較讀: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

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

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資料介入(在春夏則熱鬧之至,秋冬則冷落矣;在花朝則喧鬨之至,月夕則星散矣;在晴明則萍聚之至,雨雪則寂寥矣。—張岱《西湖夢尋》)

體驗讀: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當堂背誦寫景句,並抽查落實。

小結:本段文字寫景,卻又不止於寫景,通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蒼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張岱既痴迷,又備感孤寂落寞。(學生再朗讀體味)

張岱痴於景(孤寂落寞思考人生)

五、總結

經過這堂課學習,我們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更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作者的雅趣。

六、你的積累有多少

(白、一、更、是等一詞多義)

七、作業:

1.背誦課文

2.課外閲讀張岱《不二齋》,體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