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主觀分析題答題思路及模板

來源:文萃谷 2.59W

歷史主觀分析題是我們不得不重視的問題,怎麼答題更能拿高分呢?其實很好解決,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高中歷史主觀分析題答題思路及模板,希望能幫到你。

高中歷史主觀分析題答題思路及模板
  歷史主觀題答題模式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

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藉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繫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歷史主觀題答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

①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

②文句通順、平實、語言準確;

③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

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儘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3.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説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

回答説明瞭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

(1)這種鬥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

(2)這種鬥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

(3)如果是偶然,説明鬥爭的曲折複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説明這種鬥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4.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

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

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觀點。

第二,列舉史實,説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裏,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

第三,要適當小結,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5.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

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

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

其次,要按一定的標準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

第三,評價的標準和原則有:

(1)生產力標準

(2)人民羣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階級的觀點

(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準評價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

(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6.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呢?

A、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例:鴉片戰爭:經濟影響——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佔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户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係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係,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係。

B、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侷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例:文藝復興的影響(見上課筆記)

7.國際化分析

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例: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藉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

8.轉化分析

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例: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例:新航路開闢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

對中國的影響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第二,明朝中後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9.學科交叉分析

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

例:中國古代的墾荒,政治上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穩定政局,地理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如英國工業革命,政治上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地理上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