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紀錄片家園後的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7.5K

紀錄片《家園》是法國生態學家、著名攝影師揚-阿爾蒂斯-貝特朗的傑作,是他那對人類、對地球那宏大的悲憫心的結晶。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觀看紀錄片家園後的觀後感,僅供參考。

觀看紀錄片家園後的觀後感

  觀看紀錄片家園後的觀後感篇一

20**年6月5日,又一個地球環境日。一部大型環保紀錄片《家園》(《HOME——A STUNNING VISUAL PORTRAYAL OF EARTH》)在全球同步上映。其上映的場合不止在傳統的影院、劇場,還有互聯網。這使得這部《家園》轉瞬間傳遍全球每個角落。

因了朋友的相助,得以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部《家園》,感覺或許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震撼!

人類慾望的無節制膨脹、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生態的被破壞,這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各種各樣的資料、圖片、書籍、電視電影片也早已層出不窮。然而,何以看了《家園》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為片中通過航拍而產生的那種從未有過的對那傷痕累累大地的俯視效果,那以獨特女聲配以直白解説而產生的直指內心的揭示,還有那以詠歎吟誦般的音樂產生的震盪……

《家園》是法國生態學家、著名攝影師揚•阿爾蒂斯-貝特朗(Yann Arthus Bertrand)的傑作,是他那對人類、對地球那宏大的悲憫心的結晶。據説,20年來,貝特朗堅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攝地球生態的變化。而《家園》就是他經歷了15年的準備,經過18個月共217天,穿越54個國家,120個拍攝點的拍攝之後誕生的。可以想象,片中那一個個精美的鏡頭,那一句句雋永的解説,都是他和他的團隊心血的結晶。他坦言,“這部紀錄片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新鮮,沒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類瞭解的”,而問題只在於,“我們知道一切,但我們不去正視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現在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問題就是行動,我們僅有10年去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轉瞬即逝,並且我們也不知道最後是不是能成功,但我們必須這麼做,也必須在這一切之前讓大家明白,我們抗爭的究竟是什麼。”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為這部片子確立的核心理念便是:“當我們耗盡自然遺產之後,必須面對的是什麼?”當然,《家園》展示的遠不止是貝特朗那法國人式的澎湃激情。出於可信度的考慮,為《家園》撰寫的所有評論,由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戈爾(Al Gore)和美國著名的環保學者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閲讀、審定。環保專家們為貝特朗提供了詳細的最新數據。因此,有評論説,《家園》展現的是美國人的理性和法國人的感性,堪稱完美。

當然,大千世界,無異不有。即使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仍然有着不同的聲音。有人説,地球的温度肇因於它繞行太陽的軌道規模及形狀、地軸偏向軌道的角度、放射性衰變及地殼下深埋的重力熱(很深奧哦!),人類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説,很少有人會因為一件未來有可能發生的災難而犧牲自己現在的生活質量,因為這是違反人性的;當然,更有人論證説,正是人的慾望在推動着社會的進步,讓人放棄、哪怕是節制自己的慾望,都無異於飲鴆止渴。

誠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應”的諸多因素中,人類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類對世界的認知而言,對這一現象的探究還剛剛開始,結論自然不可能準確。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地球正在越來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種影響正在顯現。面對這一變化,作為地球村最有責任的公民——人類應該做點什麼,而不能旁觀,更不應繼續造孽。這已經成了越來越多人們的共識,也是《家園》再次大聲疾呼的核心觀點。

同樣,慾望的確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許許多多科技發明都是因滿足人類的慾望而推動、而實現的。然而,時至今日,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一切事物彼此關聯”。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相互關聯。任何事物的衍生、發展都不可能無視他事他物,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這種平衡,意想不到的變化便會發生,終將給人類自身帶來災難。這正是《家園》所宣揚的核心觀點之一。其實,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

至於追求生活質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雖則荒謬,卻因其強大的實利價值而為眾多世人固守。其實,即便是眼下人們的生活質量亦已飽受環境污染之苦。人們正在承受各種各樣古怪疾病的折磨,這並不以富裕與貧困為界線。何況,任何稍有理性的人都會承認,一個人不可能只為自己活着。即使只為自己的後人考慮,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所謂生活質量而讓後人們承受那污穢的水質、污濁的空氣,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氣候移民”。人們恢復理性,以頭腦思考、而不再以感官思考,是時候了!

《家園》中倡導的“分享、智慧、節制的生活”特別讓人感動。貝特朗認為,悲觀和批判常常無濟於事。他説:“我設法把《家園》拍攝成為我們對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電影。不是恐嚇人們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麼可怕,而是要人們明白我們該如何對待剩下的一半。同時,我更希望《家園》能喚起我們心底的愛,建立分享、智慧和節制的生活。”《家園》以融融的暖意描繪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術在沙漠中種植優質的糧食作物,讚揚了哥斯達黎加政府成為第一個放棄軍隊的國家,將全部軍費開支用以國民教育和綠色旅遊,展現了韓國通過全民性植樹,重建戰爭中被無情摧毀了的森林,使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65%……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開始有節制、可持續、再生地伐木和捕魚,通過替代、再生、循環、回收的方式,推動生態環境和國民生活質量的平衡發展。《家園》試圖告訴人們,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於我們的行動。

是的,行動比什麼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慾望時,我們更應該早點行動,多點行動!

  觀看紀錄片家園後的觀後感篇二

《家園》這一部紀錄片以客觀的角度闡述地球的誕生,演變以及地球現今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以一幕幕自然漂亮的畫面帶觀眾認識美麗的地球,並藉此宣揚環保的重要以及迫切性。

所有畫面都是航拍的,由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尼亞高原的乞力馬扎羅山;亞馬遜熱帶雨林到戈壁大沙漠;美國德克薩斯州連綿不斷的棉花田到中國上海的工業城鎮……但震撼的,更多來自於看到人類對地球製造的巨大傷痕:海地只有2%面積覆蓋着樹木的光禿禿山頭、馬達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蝕得滿目瘡痍的深坑、只剩下20%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峯乞力馬紮羅……這一切,觸目驚心,更重要是地球60億人類都應該醒覺,我們的責任所在……

自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二十萬年以來,這個星球歷經近四十億年演化所建立起的平衡,不再井然有序。我們為此付出的代價太過高昂,但現在不是悲觀的時刻——人類還有十年能扭轉這股趨向,瞭解過去我們巧取豪奪地球豐饒資源的完整真相,並改變人類的消耗模式。

許多人看完這部紀錄片後,也感觸頗深,卻沒有在自身的行動上有所體現。當在商場買完東西后,仍然習慣性地向售貨員要一個塑料袋;當旅行既可以坐火車,又可以坐飛機時,仍然習慣性地説一句:“飛機舒服”而選擇了飛機;當雪白的A4紙用完一面後,不管第二面有沒有用過,都習慣性地直接扔到廢紙簍中;上下學時習慣性地讓父母開私家車接送……

到底應該怎樣搶救地球呢?別給自己太多的舒適。每個人夏天都把空調温度調高几度或不開空調,不知道能保護多厚的臭氧層;每個人出門在外都多選擇公共交通或騎自行車、步行,不知道能減少多少污染物排放;每個人都在購物前自備幾個環保布袋,不知道能少用多少塑料製品……把自己的舒適分分出一些給地球,我認為這才是真正可以搶救地球的方法。

其實,保護、搶救這唯一的地球,最重要的並不是我們到底永生沒養的方法,而是我們從心底裏意識到我們之前的過錯和我們現在對於地球的責任與義務。為搶救地球盡一份力,不要讓自己流下悔恨的淚水。

電影從地球生命的誕生開始講述,直到人類現在所面對的困境。導演一直使用廣角長鏡頭,在高空中航拍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解説詞平緩冷靜,既詩意又嚴謹,即使譴責人類貪婪,也在剋制着。這給人一個強烈的感覺:似乎有個類似於上帝的高級智慧,在敬告人類,如果不再愛護家園,將無處流浪,坐以待斃。

關於環保,我們接受過許多媒體的宣傳,只是這些宣傳都試圖用理性來説服我們,可是《家園》,用種種即將絕跡甚至已經絕跡的美景很嚴肅地告訴我們,你忍心毀滅它們嗎?

人類慾望的無節制膨脹、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生態的被破壞,這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各種各樣的資料、圖片、書籍、電視電影片也早已層出不窮。然而,何以看了《家園》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為片中通過航拍而產生的那種從未有過的對那傷痕累累大地的俯視效果,那以獨特女聲配以直白解説而產生的直指內心的揭示,還有那以詠歎吟誦般的音樂產生的震盪……

《家園》是法國生態學家、著名攝影師揚?阿爾蒂斯-貝特朗(Yann Arthus Bertrand)的傑作,是他那對人類、對地球那宏大的悲憫心的結晶。據説,20年來,貝特朗堅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攝地球生態的變化。而《家園》就是他經歷了15年的準備,經過18個月共217天,穿越54個國家,120個拍攝點的拍攝之後誕生的。可以想象,片中那一個個精美的鏡頭,那一句句雋永的解説,都是他和他的團隊心血的結晶。他坦言,“這部紀錄片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新鮮,沒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類瞭解的”,而問題只在於,“我們知道一切,但我們不去正視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現在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問題就是行動,我們僅有10年去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轉瞬即逝,並且我們也不知道最後是不是能成功,但我們必須這麼做,也必須在這一切之前讓大家明白,我們抗爭的究竟是什麼。”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為這部片子確立的核心理念便是:“當我們耗盡自然遺產之後,必須面對的是什麼?”當然,《家園》展示的遠不止是貝特朗那法國人式的澎湃激情。出於可信度的考慮,為《家園》撰寫的所有評論,由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戈爾(Al Gore)和美國著名的環保學者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閲讀、審定。環保專家們為貝特朗提供了詳細的最新數據。因此,有評論説,《家園》展現的是美國人的理性和法國人的感性,堪稱完美。

當然,大千世界,無異不有。即使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仍然有着不同的聲音。有人説,地球的温度肇因於它繞行太陽的軌道規模及形狀、地軸偏向軌道的角度、放射性衰變及地殼下深埋的重力熱,人類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説,很少有人會因為一件未來有可能發生的災難而犧牲自己現在的生活質量,因為這是違反人性的;當然,更有人論證説,正是人的慾望在推動着社會的進步,讓人放棄、哪怕是節制自己的慾望,都無異於飲鴆止渴。

誠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應”的諸多因素中,人類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類對世界的認知而言,對這一現象的探究還剛剛開始,結論自然不可能準確。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地球正在越來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種影響正在顯現。面對這一變化,作為地球村最有責任的公民——人類應該做點什麼,而不能旁觀,更不應繼續造孽。這已經成了越來越多人們的共識,也是《家園》再次大聲疾呼的核心觀點。

同樣,慾望的確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許許多多科技發明都是因滿足人類的慾望而推動、而實現的。然而,時至今日,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一切事物彼此關聯”。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相互關聯。任何事物的衍生、發展都不可能無視他事他物,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這種平衡,意想不到的變化便會發生,終將給人類自身帶來災難。這正是《家園》所宣揚的核心觀點之一。其實,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

至於追求生活質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雖則荒謬,卻因其強大的實利價值而為眾多世人固守。其實,即便是眼下人們的生活質量亦已飽受環境污染之苦。人們正在承受各種各樣古怪疾病的折磨,這並不以富裕與貧困為界線。何況,任何稍有理性的人都會承認,一個人不可能只為自己活着。即使只為自己的後人考慮,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所謂生活質量而讓後人們承受那污穢的水質、污濁的空氣,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氣候移民”。人們恢復理性,以頭腦思考、而不再以感官思考,是時候了!

《家園》中倡導的“分享、智慧、節制的生活”特別讓人感動。貝特朗認為,悲觀和批判常常無濟於事。他説:“我設法把《家園》拍攝成為我們對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電影。不是恐嚇人們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麼可怕,而是要人們明白我們該如何對待剩下的一半。同時,我更希望《家園》能喚起我們心底的愛,建立分享、智慧和節制的生活。《家園》以融融的暖意描繪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術在沙漠中種植優質的糧食作物,讚揚了哥斯達黎加政府成為第一個放棄軍隊的國家,將全部軍費開支用以國民教育和綠色旅遊,展現了韓國通過全民性植樹,重建戰爭中被無情摧毀了的森林,使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65%……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開始有節制、可持續、再生地伐木和捕魚,通過替代、再生、循環、回收的方式,推動生態環境和國民生活質量的平衡發展。《家園》試圖告訴人們,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於我們的行動。

是的,行動比什麼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慾望時,我們更應該早點行動,多點行動!

正如影片所説“要悲觀已經太遲。,是該有所作為的時候了。面”對貧困,數百萬非政府組織證實,人與人之間的團結比各國的自私自利更強大。很多國家政府也紛紛意識到這一點。在韓國,全國性的植樹計劃是被破壞的森林恢復,森林覆蓋率達到,四分之三紙張是循環再造,哥斯達黎加在武備與環保之間選擇了環保,這個國家沒有軍隊,他將本應投進武備的資金投進到了環保中。但是中國每星期就建兩座燃煤發電站,再看看丹麥,有一座燃煤發電站將開釋的煤送到地底,而非天空。

作為一個普通民眾的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實在不管怎樣做,首先要看你願不願意往做了,想想大家都做了些什麼吧。

“We all have power to change ,what are we waiting for”地球很美,但有賴於你。

  觀看紀錄片家園後的觀後感篇三

《Home》所有畫面都是航拍的,讓我以從未有過的角度注視地球:從兩極到喜馬拉雅,從亞馬遜熱帶雨林到格陵蘭茫茫冰原,從城市森林到戈壁沙漠;猶如魔法球的黃石公園大稜鏡温泉、恍如外星的大峽谷、綠松石花紋般的大堡礁……一系列波瀾壯闊自然景觀讓人不得不感歎造物主的完美設計。航拍下,萬里長城、上海摩天大樓、我居住的深圳、曾經到過的印度烏代浦爾的"湖中宮殿",這些熟悉的景象,在全新的視角下帶來了震撼的感受。震撼的,更多來自於看到人類對地球製造的巨大傷痕:海地只有2%面積覆蓋着樹木的光禿禿山頭、馬達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蝕得滿目瘡痍的深坑、只剩下20%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峯乞力馬紮羅……這一切,觸目驚心!是否此前看到的美景有一天也會淪落至此?

電影展示了許多美景,如廣闊的森林,無垠的平原,崎嶇的山地,白茫茫的冰川,和洶湧的瀑布(瀑布是在伊瓜蘇瀑布拍的,非常壯觀)。説句實話,我以前從沒想象過地球原來是這麼的美。可能是在城市憋得久了,只知道城市中的鋼筋水泥。原來大自然是這麼的美麗。可是,由於人類不斷的破壞,大自然的美麗正在褪去。電影很直白地表現着自然被污濁的跡象。如乞力馬扎羅山冰川縮減,南極冰原逐漸瓦解,大海上全是破碎的浮冰。而工廠那些巨大的煙囱則不斷吐出污濁的煙氣,釋放在空中,是這麼的觸目驚心!影片的獨白不斷重複一句話:"Fast and fast."的確,人類發展也是越來越快,城市的擴張也是越來越快,於是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快,礦產的挖掘也是越來越快,而生物的死亡甚至滅絕,也是越來越快……自然已失去了她美麗的面貌。河流在斷流,死海的海岸線又向後延伸;冰川在溶解,喜馬拉雅山的冰川也已支撐不住;樹木在倒下,亞馬遜叢林的百年古木正被推土機推倒……時至今日,多少資源以被我們浪費,地球又還有哪些地方還沒遭到人類的"毒手"。ELC的那位老師給我們展現了兩張2003年和2009年獨墅湖和金雞湖的衞星地圖(估計是Google Earth上的,這軟件怎麼這麼流行!),湖的面積已經縮減,因為人類人為地添加了陸地。另外,原先的農田如今也已消失,變成了現在的獨墅湖高教區。而還沒使用的綠地,現在也已堆有了垃圾,失去了原先美麗和諧的面貌,而起重機和水泥攪拌機還在緊張運作!這個污染何時是個頭……電影不僅僅展示了自然被污染,同時還展示了一些貧民區的情景,一樣讓人震撼與深思!擁擠的房屋,貧瘠的土地。"10億 人在飽受飢餓"看來不假。由於世界不停的發展,發展中國家一味的求經濟的發展,結果城市化是上去了,卻是另類城市化。交通擁擠,貧民區依然破爛不堪。到處有人因為飲水骯髒和食物缺乏而死,而世界上也有人在浪費水,在浪費食物!

"每天有5千人死於受污染的食水,10億人沒有乾淨的飲用水","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資源","全球軍費開支多於援助發展中國家經費的12倍",看到這些信息,我這才明白世界原來並不像我想象得這般美好。在城市中,我們感受的,是經濟的進步為我們帶來的快樂,卻讓我們忘記了原來世界上還有人過着"地獄般"的日子!由於經濟的需要,發展中國家盲目使用身邊的資源,於是,"全球40%耕地質量下降","每年有1300萬公頃的林地給毀滅","75%的漁產品已耗盡或面臨耗盡"。我還依稀記得,有多少物種,如渡渡鳥、中國犀牛、印度豹。這些動物或多或少都因人類的活動而逐漸滅絕。近百年來在人類干預下的物種滅絕比自然速度快了1000倍。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一小時就有3個物種被貼上死亡標籤。很多物種還沒來得及被科學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這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後,是人類瘋狂破壞大自然的縮影,是人類無盡野心的真實寫照!雖然有人惋惜,雖然有人警告,可破壞的車輪依然沒有剎車!全球已有900萬公頃農田寸草不生、12億公頃綠化遭受破壞,熱帶雨林每年以14.2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消失。發展中國家每年死於水和空氣污染所引發疾病的人數在500萬至600萬之間。全世界約有11億人口生活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每年約有1500萬人口因空氣污染引起各種疾病而難以生存。由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排出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地球温室效應愈演愈列,已給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損失。水資源枯竭、水荒嚴重。半個世紀以來,全世界的用水量增加了4倍,水污染日益劇增,發展中國家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不能享用潔淨水。到2025年,世界上將有30億人口面臨嚴重缺水。森林、土地面積鋭減,人類過度放牧,過度墾殖,過度施用化肥和農藥,已使許多地區的沃土貧瘠化、鹼化、沙化和退化。全球已有900萬公頃農田寸草不生、12億公頃綠化遭受破壞,熱帶雨林每年以14.2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消失。如此大的代價,換來的,只是城市人那美好的享受,而他們還在抱怨:"依然還有開發的空間!"

地球原先是多麼美麗……

地球是養育我們的母親……

而地球現在千瘡百孔了,而且人類沒有停下的腳步……

地球……

到底還能支撐多久……

所有的問題,都是這樣刻不容緩,這樣無法逃避!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中國的火力發電排放的二氧化碳可佔總量的50%,夠驚人的吧!地球正在衰老,霍金已經給出警告,我們到底該怎麼做?令人欣慰的是,事情正在向好的方面發展,因為不少人已經樹立了環保意識,瞭解了人類面臨的環境危機。影片中説:"到2050年,可能導致多達2億的氣候難民",我認為情況不會這麼糟糕。低碳生活的理念已經傳遍世界,保護生態環境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就是人類環境保護一大重要舉措。現代環保商品的開發與普及,也是廣大環保科學家和環保愛好者的傑作。感謝他們的努力,為地球的未來增添了光芒(在這裏順便感謝西交利物浦全體環保社成員哈~)!雖然前途並不光明,道路依然曲折,但人類已經有了努力的動力,已經意識到了危機,是時候行動了!聯合國的各類組織,各大國家的人道援助,正是人類相信的層面提高的動向。道路曲折這是肯定的,對於温室效應如何解決這事尤其如此。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成為鬧劇為解決温室效應蒙上一層陰影。。發達國家只佔世界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消耗掉的能源卻佔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三,其人均消耗量是發展中國家的9~12倍。與此同時,他們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也嚴重地污染了環境,可謂最先享用了地球,也最先破壞了自然的生態平衡。但地球已危在旦夕的事實已經不能改變,唯獨能改變的,只能是我們人類自己的行為。

當天空不再碧藍,河流不再清澈時,我們有沒有想過,污染何時可以停止;當大雁逐漸變得少見,小鳥失去它的蹤影,我們有沒有想過,捕殺何時會有個頭。這些嚴峻的問題被人類一拖再拖,直到現在。氣候變化已是定局,海平面上升也已不是猜想,而全球温度的不停升高也是釘在探測器上的數字!但是,我個人認為,地球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脆弱。它有能力熬過艱難的時段,但需要我們人類的配合,否則只能是坐以待斃。非常幸運的是,人類已經充分的認識到了這一點。可再生能源已在普及之中,各類垃圾回收再利用技術也已逐漸成熟。應該説,地球依然有希望,不至於傳統觀念那麼的悲哀。為什麼?從《家園》這部紀錄片拍下的眾多美景中可以看出,地球依然存有活力,地球依然在努力維持着生態平衡,雖然收效甚微。地球並非不可救藥,部分環保學家已經給出了樂觀的觀點。雖然氣候變化給地球帶來深重災難,雖然人類的污染為地球帶來沉重的負擔,但是我們要相信—地球比我們想象的要堅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