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紀錄片幼兒園後的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8W

張以慶導演的紀錄片《幼兒園》以紀實的手法真實地表現了一羣小孩在幼兒園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展示了成人價值觀對兒童世界的影響,喚起了成年人對兒童的責任,同時也引起了每位觀眾的共鳴。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觀看紀錄片幼兒園後的觀後感,僅供參考。

觀看紀錄片幼兒園後的觀後感

  觀看紀錄片幼兒園後的觀後感篇一

有一種影片叫紀錄片,它用自然的光束、虛化的鏡頭、真實的場景,再現了我們都曾經擁有過但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有一個地方叫幼兒園,它是我們最初的樂園、成長的搖籃、獨立的開端,那裏充滿了最真實的淚與笑、最放肆的吵與鬧、最純淨的歌聲與舞蹈

有一羣人叫小孩兒,他們和她們都是曾經的我們,僅僅是十幾年的光陰啊,我們羨慕而愛憐地稱他們“小朋友”,他們天真而尊敬地喊我們“哥哥姐姐”甚至“叔叔阿姨”。

兒童眼裏的兒童,是同學,是朋友,也可能是打鬧嬉戲的小冤家。中年眼裏的兒童,是頑皮的小傢伙,是可愛的小寶貝,也可能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老年眼裏的兒童,是希望,是遙遠的回憶和下一世的未來。而青年眼裏的兒童,是難以言説的過去和現在,是最尷尬的懷念和祭奠。

我相信,看過張以慶導演執導的紀錄片《幼兒園》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一些震撼,由此引發出每個人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張以慶在簡介中這樣寫道:“在中國在武漢在一所寄宿制幼兒園,我們紀錄了一個小班、一箇中班和一個大班在14個月裏的生活。幼兒園生活是流動的,孩子們成長是緩慢的,每天都發生一些小事卻也都是大事,因為兒時的一切對人的影響是久遠的。一個單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長中的生活碎片,總會承載點什麼,那便是當我們彎下腰審視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審視了自己和這個世界。”這是導演對自己作品的解釋。

作為讀者的我,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幼兒園裏的孩子快樂嗎?

影片是在哭聲中開始,在集體的沉默中結束,貫穿中間的有哭有笑、有打有鬧、有失望有委屈、有高興有興奮,有依戀也有不捨。這多像我們人生的軌跡啊,歡樂有時,痛苦有時,最終歸於靜寂。隨着時間的流逝,我們漸漸長大,似乎對於過去的都懷有深深的留戀,覺得最初的總是最好的,於是童年是最美好的,順理成章地“不想長大”。殊不知,人的一生,每一個階段、每一段歷程,都會有屬於這一段的幸運與無奈。年齡小不一定思考的就少,個頭小不一定內心世界就小,經歷少不一定懂得的就少,他們的痛苦也許並不比我們少啊。

很多鏡頭在我腦海中重現,一開頭就是孩子們被爸媽送進幼兒園時嚎啕的哭喊聲——“老師別搶我”。吃飯時眼淚鼻涕口水一起流,“飛流直下三千尺”。兩個小男孩打架,一個粗暴地打傷了另一個,打腫了臉,流了鼻血。還有一個小孩被逼着喝藥,苦得一直撅嘴,老師説“對着電視喝就不苦了”。老師給孩子們洗澡、打針時,都有人在哇哇大哭。其中印象最深刻,最震撼人心的是陳志鵬沒有等到媽媽時那種無助、絕望而委屈的眼神,勾起了我對童年的回憶,彷彿一下子就回到了當年媽媽離開我去城裏打工時那個悲苦的離別場景。

一個8歲小孩的個性簽名就是“當繁華落盡,剩下的是滿地憂傷”,很多大人看了都嗤之以鼻,覺得現在的小孩“無病呻吟”、“身在福中不知福”、“早熟”,卻很少有人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去想想,孩子們為什麼會如此“憂傷”,憂傷不只是大人的事。

是的,我們應該承認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基本上都能實現温飽,至於那些“富二代”的就更不用説了。孩子們可以有很多很多的玩具,卻沒有兄弟姐妹;孩子們可以去遊樂場嬉鬧、在電腦前玩遊戲,卻失去了在田野裏奔跑的自由;孩子們可以在保姆的細心照料下成長,卻與父母日漸生疏。全託式的幼兒園似乎彌補了很多不足,孩子們有了很多的夥伴,有了學習與玩樂的場所,有了老師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也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卻彌補不了骨肉親情的缺失,也使得孩子們得不到應有的理解與尊重,不利於獨特個性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們都曾經是兒童,我們都有過兒童的“憂傷”,但當我們漸漸長大,卻已經被社會洪流中所謂的更深沉更復雜的“痛苦”所腐蝕了,覺得兒童的憂傷不值一提。我們忙碌於自己的煩惱,忽視兒童的煩惱,甚至認為兒童就是我們最大的煩惱,焦躁地對待渴望得到理解的孩子。如此這樣,怎能不讓兒童更憂傷?要知道,小孩子的事,從來都不是小事!

當然,有人説,要對孩子從小進行“挫折教育”,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與生存能力。個人覺得,溺愛是一種極端,挫折教育又是一種極端。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接受各種訓練、經受各種考驗,缺少愛的温暖,那他很可能就會形成一種孤僻、恐懼的性格。如果一個人在生命最初的時候都不能享受一點快樂的話,那這一輩子還有什麼時候能真正快樂呢?“憐子如何不丈夫”,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多給孩子一點關愛、多一份理解吧。

也許很多人都從影片中看到了現在的孩子對社會上的事情知道得越來越大,似乎成人與兒童之間的區別越來越小。我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很壞的事情,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從小樹立起來的,所以,一旦孩子知道了某件事情並且能夠辨別是非,對於教育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是有幫助的。既然社會已經是這樣了,我們不能再把孩子置於童話世界裏,可以適當講解一些現實性的知識,等到將來他們自己認識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不至於茫然不知所措。當然,這個“適當”的度還是要好好拿捏的。

我沒有上過幼兒園,所以對於幼兒園還是比較憧憬的,至於幼兒園是不是兒童的樂園我就沒辦法下結論了。張以慶導演心中理想的幼兒園是這樣的:“寧靜,沒有壓抑,很釋放;需要時有人幫助;自由,寬鬆,温暖,有機會去做夢。”希望有一天我們能看到這樣的幼兒園,也希望家長、老師和社會都能致力於兒童的發展,不只是要還給兒童以童年,還要還給他們一個健康、有益、歡樂的童年。

  觀看紀錄片幼兒園後的觀後感篇二

看過張以慶導演的紀錄片《幼兒園》後,給我感觸頗深啊!!!一開始的字幕中就出現了,‘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的字眼就讓我深思:這話説的沒錯啊,我們誰又沒有過童年呢!我們的童年有過歡樂,也有過傷心的往事。也許在他們身上所發生的事,我們也曾有過!

之後的影片中,張以慶導演成功的拍攝了一些孩子們可愛搞笑天真無邪的畫面。比如説吧:一開學時,一個小班的小男孩不捨得媽媽離開哭鬧的場景,還跟老師説你別搶我的話;有個孩子穿不進衣服時懊惱的樣子,然後就索性將自己原來穿得衣服也脱掉的搞笑場面,還有於此類似的另一個小男孩繫鞋帶的樣子;一個個脱得光光的排隊等老師洗澡的孩子們,在此期間,一個小男孩拍了一下下女孩的屁股的場景;一個小男孩放凳子怎麼都放不好的樣子,等等。

在這些場景中無時無刻不反映着孩子們可愛搞笑和天真無邪!這也映射着我們逝去的美好的童年,想起來還真的有不少跟我們相似的往事。同時,也讓我們學會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時光,讓我們在我們的人生中儘量留下少的遺憾!我們也曾可愛搞笑,天真無邪過!!!

這些是孩子們的天真無邪和童言無忌!或許有些東西在我們表面上看來是如此的搞笑,但這背後反映確是這羣孩子們童年的缺憾!讓人想起來不免為他們感到感傷。就説一開始,小班的學生吃飯的時候,把飯菜不小心倒了一身,而此時的老師卻無動於衷。試問:“這如果是你們自己的孩子你們還會這樣嗎?”想必你們可定不會吧!還有孩子們洗澡的時候,老師粗魯地將水淋到孩子的身上的時候,不管孩子的難受,哭鬧,竟還在淋的場景,令人一想起來就為他們感到同情!

片段中還有一些孩子們經典的有趣的回答,一面反映了他們瞭解的東西多,知識豐富;可另一面同時也反映了,他們被扼殺的同齡孩子所應擁有的童真的可悲。這麼大的孩子應該是盡情享受童年的美好時光啊,而他們卻。。。。。。

在寄宿制學校的孩子們,雖然説能學會獨立以及其他的許多,但也有他們離家的辛酸!每週爸媽接他們回家可以説是他們最高興的時刻了!不用説他們小朋友,就連我們大學生離家也會感到想家的辛酸啊!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説,這個時候他們正是應該在父母的懷中撒嬌的時候,可他們卻早早的開始體驗起了生活!

我想如果是我的話,我是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去受這種苦的。我要讓我的孩子盡情享受童年的快樂和家庭的温暖,不讓我的孩子在童年的時候留下遺憾。當然體驗生活也很重要,但將這麼小的孩子就送進這樣的學校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張以慶導演真實的記錄了一家寄宿制幼兒園從小班、中班、大班的孩子們的生活,以小班入學第一天一個孩子對媽媽的意義不捨開始,大班畢業為結束。其中場景給了我們感觸和震撼!這部記錄片值得我們一看!!!

  觀看紀錄片幼兒園後的觀後感篇三

《幼兒園》是一部很有趣的紀錄片。當你不再是兒童,再回頭去觀望兒童時,可笑之餘,你也會覺得兒童和成人之間離得並不那麼遙遠。孩子們都很可愛,即使有個別孩子很霸道和暴力,但孩子畢竟是孩子。張以慶導演的紀錄片《幼兒園》以"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為統領,講述了一所全託幼兒園裏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觀,沒有加入過多地個人情感。正因為這樣的客觀,我看到了孩子們的可愛童真,卻也感受到了淡淡地憂鬱。

首先,在這部片子裏,我看到了很多幼兒園的縮影。孩子們總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做這做那,孩子們本應該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們成了標準產品,一旦不符合老師的標準,就被認定為"不合格",需要"整風",需要"反省"。幼兒園裏孩子多,老師少。老師們很難真正關注到每個孩子,所以,我們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飯還是穿衣,甚至是擺放小凳子,孩子們缺失了大人的關愛。而在全託的幼兒園裏,這樣的情況更為嚴重。當電影中響起《茉莉花》的背景音樂時候,淡淡地憂傷爬上我的心頭。孩子們真的適合在這麼小的時候長時間的離開自己的父母嗎?大班的一個孩子在被問起"你的爸爸媽媽都在忙些什麼?"時説:"我媽媽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別人吃飯。"而且,在這部紀錄片中,有一個男孩子左顧右盼地等侯家長,這也是我們每天遇到的事情。孩子雖然一天沒看到媽媽,接孩子時從窗口眺望着媽媽的出現是他們最快樂的事情。何況影片中的孩子一週沒見到媽媽那種急切盼望的心情,最後一個時孤單焦慮不安。老師應該陪伴在孩子身邊,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利用玩具和有趣的遊戲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歡樂的氣氛中耐心等待家長的到來。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錢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嗎?難道,大人們真的不能抽出一丁點兒時間來給孩子多一點的關愛嗎?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孩子們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認識世界,但是又並不完全懂得這個世界。在他們眼裏,欺負我們的人就是壞人;在他們眼裏,警察是抓人的,把壞小孩帶走;在他們眼裏交警的罰款變成了收錢,自己收的錢要給領導,因為領導不能沒有錢;最重要的,在他們眼裏,沒有什麼比快樂更重要,因為快樂是他們的世界裏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在這個快樂的世界裏,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無奈與哀傷。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動前很開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動。飯要吃,就是會來得晚些。户外活動可以去外面緊玩緊玩。户外活動太好玩了,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每個孩子在這個時候都笑得非常開心,對他們來説,上了幼兒園不是總能有這麼自由玩耍的時間,這些時間對他們來説變得少而珍貴。9。11事件,孩子覺得那些大樓裏的人們太痛苦了,因為他們"逃也逃不脱"。也許他們説得不僅僅是9。11的那些人,對於在幼兒園的他們,在不自由地時候,他們也許也會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脱",沒有了快樂而又不能自由尋找快樂的時候,他們也會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盃比賽的時候,孩子們為中國隊加油,但是有的孩子並不喜歡中國隊,因為他們實在太差。而老師這個時候強加自己的情感於孩子,要孩子為中國隊加油,不能在中國隊輸球的時候瘋玩。在影片中,還有很多時候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教育縮影。孩子們要愛國,但他們不一定非要愛一個不會踢球的中國隊。老師們的集體教育,過多地統一化標準,讓孩子們越來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個性。一個小朋友被問為什麼能長這麼高時説:"我是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老師的幫助下長這麼高的。"聽到這個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麼時候起,我們的孩子就會講如此公式化的話語?原來在幼兒園裏,他就已經被教育要講這樣的話了嗎?

影片以大班畢業,袁老師生了孩子為結束。最後的字幕裏寫着"三年後,她的孩子也將上幼兒園",而最開始的字幕是"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就是我們自己。"難道,我們的教育真的只能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嗎?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雖然記錄的是武漢一所普通的寄宿制幼兒園,但精彩而豐富的生活細節卻時時令人動容。一個單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長中的生活碎片,總會承載點什麼,那便是當我們彎下腰審視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審視了自己和這個世界。幼兒園的生活是流動的,孩子們的成長是緩慢的。每天都發生的是小事卻也都是大事,因為兒時的一切對人的影響是久遠的。幼兒園是孩子成長的里程碑,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健康的成長是我們所追求的。所以,身為以後的學前教育老師的我們,應該不斷進修學習,不斷汲取新的教育理念,轉變自己的思維,努力做好孩子的支持者、引導者,慢慢解讀孩子,洞察孩子的想法,用他們的思維來理解他們。而我也相信只有在家長和老師共同的愛與感恩的教育下,才能讓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順利度過幼兒教育這個階段。雖然我們或許不能很快地改變我們的現狀,但是,我們會多蹲下來看孩子們的世界,我們能改變得更多。

  觀看紀錄片幼兒園後的觀後感篇四

《幼兒園》影片真實的記錄了一家寄宿制幼兒園的生活,從小班、中班、大班的角度來記錄,以小班入學第一天開始,大班畢業為結束,看完之後除了爆笑之外就是深思對社會、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等。

影片給我最深的片段:第一天上幼兒園,孩子在幼兒園裏聲嘶力竭的哭喊,以及那一聲聲對媽媽的呼喚。離園時,其實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媽媽第一個來接自己。影片中記錄了一個幼兒從開始放學到最後自己一直是一個人默默的等待着,手裏拿着自己的小書包做在陽台上可憐巴巴的望着自己的父母可能來的方向。然而,老師卻一直沒有出現在鏡頭之中。我認為,在放學後應該用一些非集體性質的小遊戲來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如:玩搭積木`插塑等,讓幼兒感覺不到等待自己的.父母是那麼的無聊,看到別的小朋友走了會那麼失望和傷心。這樣玩自己的能很好的轉移幼兒的注意力,而且還能從中得到樂趣。

其次,是給幼兒洗澡的鏡頭。一保育員坐在淋浴一旁的凳子上,幼兒在一邊排着隊等着自己被“虐待”。依我看,在着裏我們可以放一些小玩具(防水),浴室環境也可以稍微裝飾一下,可以讓幼兒自己坐穩了洗澡,在玩樂中洗,靜靜地一個或兩個小朋友一起相互幫助,洗完後讓老師檢查,看誰洗的最乾淨,最符合老師的要求等。這樣不僅可以讓幼兒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中洗澡,而且還可以得到樂趣等體驗。洗澡的時候有高興玩水的,有吵着要跑掉,還有一個男孩捏一個小女孩的屁股,女孩子告老師的。。。我覺的男女應該分開洗澡。 採訪環節分為兩類。一是對教學的檢驗,一是趣味問答。教學檢驗環節裏,有心算能力超強卻也會失誤的優等生,有説着流利繞口令的乖巧小姑娘,也有會唱日本兒歌的小男孩。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體系裏,觀者可真實感受到小孩子的智慧。當問到我愛你是什麼意思時,有的孩子説不知道,有的孩子説沒有對他説過,連媽媽都沒有説過,還有個孩子説不好意思説,因為很噁心,當問到愛的意思時,有個孩子説是抱的意思。

《幼兒園》通篇沒有解説詞,這也是導演的一大高明之處。觀者只能在原汁原味的拍攝對象聲音裏去聆聽、去揣磨,去自我感知。背景音樂《茉莉花》在孩子們吃飯時、穿衣服時、繫鞋帶時、睡覺誰、想媽媽誰時。。。。。。。以不同的方式響起,讓人有心酸的感覺,我總是覺得我們需要愛孩子、關注孩子、明白孩子的心,讓我們蹲下來以孩子的目光,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孩子一同認識這個世界,觀察這個世界,陪伴着孩子慢慢的長大。

一葉知秋,瑞雪紛飛,一代一代,一輪一輪,我們或是我們的孩子大了。

愛的教育該如何去做,如何才是孩子們的需求。這是作為幼師的我們得思考的。

  觀看紀錄片幼兒園後的觀後感篇五

在大學時代觀看了紀錄片《幼兒園》,當時並未有太大的體會。如今學習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之後,再來看這部紀錄片,感慨良多。

再看《幼兒園》,不由得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和自己的幼兒園老師。

影片開頭“他們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是我們自己”,我很喜歡這句話。對待孩子,我們都是百無禁忌的,有些話、有些行為作為成人的我們是不會去説、去做的。想念媽媽了、餓了,孩子們都會大大方方説出來,我們不會。但是實際上,孩子們説出了我們的心聲,我們同孩子是一樣的,甚至,我們就是孩子。

這讓我想到了我去兼職的一家幼兒早教中心,有時候大一點的寶寶都不願意爬進球池裏玩耍了,爸爸媽媽們卻玩的很開心,也不顧體重限制在蹦牀上蹦躂,成人的心裏也裝着一個小孩。幼兒園老師也應該拿出自己的那份童心。

接着就出現了小朋友們第一天上幼兒園的鏡頭,有些小朋友死命哭着,拉着父母的衣服不要媽媽走,還叫着:“爸爸抱抱我!”我曾經問過父母我第一天上幼兒園有沒有哭鬧,結果是沒有,因為我之前一家上過託兒所了。所以這讓我想起豐子愷寫他侄子的那篇文章,有些小朋友完全是因為別的小朋友哭,所以他們自己也哭,但是沒有眼淚呢~呵呵好像只是象徵性地説明:恩!我上幼兒園了!

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有兩個場景。一個是小朋友想把小凳子放在另一個上,卻翻來覆去怎麼也擺不好,旁邊傳來老師的聲音“翻過來”。他還是擺不對。特寫鏡頭裏滿是孩子無辜、求助的眼神;還有一個孩子,因為穿不上外套發起了脾氣,因為是吃下午點心的時候了,最後,他扯下了自己的內衣,直接地外套穿了上去,雖説方法不盡如人意,但總算是穿好衣服可以去吃點心了。成長道路上,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困難也有大有小,父母與老師的幫助也是有限的,最終還是要靠孩子自己去琢磨,才可以像小草一樣茁壯成長。

另外一個場景就是老師一次又一次地批評一個叫做馬玉蘭的小女孩。不知為什麼,我一眼就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小時候我也是個假小子,頭髮短短的,愛和男孩子們一起玩,很調皮,老是在上課作小動作,老師被老師嚇住。也許,在老師的眼裏馬玉蘭是個“問題”孩子,不能和其他“言聽計從”的孩子相提並論。老師也就從此戴上了“有色眼鏡”去對待這個孩子。影片裏的老師看上去也是那麼兇。洗澡的時候,孩子們就像一個個玩具一樣被脱光了衣服排着隊機械地塗肥皂,再衝乾淨,不管水進到眼睛裏,不管孩子們是多麼不想洗澡。

電影最後“三週後老師產下一個男嬰。三年後,他的孩子也將上幼兒園”,我們就這樣在時間的流逝中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而教師在這其中扮演了多麼重要的角色!

蒙氏教育法讓我們不要用俯視的角度與孩子交流,孩子們會感到壓迫感,所以,多蹲下來看看孩子們的世界,多從孩子的思維來理解他們,我們能改變很多。

  觀看紀錄片幼兒園後的觀後感篇六

聽到這個紀錄片名字的時候,並沒有多大的想法。幼兒園嘛,受教育的起點,大部分都是瑣碎的小事情,以及貫徹整個室內的洪亮聲音“老師、老師…”但是越往下看,就會發現,這部紀錄片,不一樣。

從拍攝的角度來看,雖説是導演潛伏在幼兒園內部悄悄拍攝的,但是效果一點沒有收到影響,反而更具有生活感。導演並沒有流水線一樣的泛泛講述幼兒園裏發生的故事,而是沿着入院到畢業的主線拉開,以小班、中班、大班依次輪流展現,將三個兒童的生活鋪陳出來,截取有特色的孩子重點拍攝。這種拍攝手法在一個高度上有選擇地篩選細節,使整部影片在質樸和充滿趣味的同時給人撲面而來的生活真實感受,如其題記的那樣“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從後期剪輯來看,選取有特色的生活片段,並在中間插入幼兒園個別“特殊”小朋友的專訪片段,使用黃褐色色調作為區分。這種手法使得片子流暢而真實,同時專訪環節問的都是一些有一定知識性或者難以理解的問題,各式各樣的答案又從另一個層面展示了小朋友不同的心理。

其實觀看這部紀錄片時,更多的只是作為一個已經長大了的孩子的直觀感受,而不是分析這些技術層面的問題。不得不説導演真的很會捕捉特點,片子傳遞出了太多值得思索的問題。印象很深的是那個小男孩兒等父母接他回家。其他孩子都走了,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活動室有兩個門,在前門苦苦的等待,隔會兒還要望望後門,那個眼神看着特別揪心。

都説孩子是祖國未來的花朵,其實家長們應該多看一下這部片子,因為很多孩子的內心,都是我們想象不到的。只要那裏不是堅冰,那麼美麗種子的力量至少足以温暖個人世界的土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