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學設計方案合集九篇

來源:文萃谷 3.13K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順利進行,我們需要提前開始方案制定工作,一份好的方案一定會注重受眾的參與性及互動性。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合集九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自學本課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並能運用。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瞭解夏天的特點,體會作者讚美夏天、讚美大自然、讚美勞動者的思想感情。

3?背誦課文第一段。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夏天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學生:課前閲讀描寫夏天的書籍。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出示夏天相片,包括江南水鄉、蒼茫塞外、黃河流域的夏日圖片,請學生辨析哪一幅圖片是本課描寫的夏日情景。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小組交流

1?人們愛吟誦春花秋月,冬雪的潔白也為人們稱道,夏天卻極少被提及。一説到夏天,人們總會想到驕陽似火,作者在文中是怎樣寫的呢?自由朗讀課文,提出不明白的字詞或不理解的問題。

2?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交流預習情況。

3?用橫線勾出文章直接表達作者感情的句子,再仔細讀一讀。

三、細讀課文,讚美夏天

1?文章從幾方面讚美了夏?自由朗讀課文,畫出最能體現夏季特點的句子。

2?感受夏天的氣氛。

(1)夏天的氣氛熱烈得像什麼?作者把夏季、綠草、樹林帶各比作什麼?在這沸騰的夏季、密密的綠草、茂盛的樹林中,我們能感受到什麼?

(2)這一聲聲蟬鳴真是那樣使人心煩嗎?在這裏,作者透過蟬鳴,想告訴我們夏天怎樣的特點?

(3)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這兩句話藴含着怎樣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

3?欣賞夏天的色彩。

(1)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這指什麼?有怎樣的道理?(出示句子: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洋溢着成熟的氣息。比較研讀,深刻體會。)

(2)結合對希望、成熟等詞語的理解,完成填空:

夏天,正當之間,正是一個、的旺季。(春華秋實承前啟後生命交替)

(3)聯繫下文,理解句子夏天是一個承前啟後、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含義。

(4)田間長着哪些莊稼?它們的長勢怎樣?

4?感悟夏天的旋律。

(1)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出自白居易的《觀刈麥》。根據蒐集的資料,説説詩句意思。(出示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他們的肩上挑着夏秋兩季。引導學生讀這句話。)

(2)用自己的話談談人們夏季的繁忙、緊張。

(3)有感情地朗讀全段,讀出夏天緊張的旋律。

四、精讀全文,拓展積累

1?引讀文章最後一段,勾出寫夏季特點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體會作者對夏季的讚美之情。

3?背誦課文第一段。

4?文中有許多句子把夏天的景象寫得形象生動,讀一讀,抄一抄。

板書:

熱烈磅礴之勢

金黃旺盛活力

緊張人倍忙

讚美春與秋之間的黃金季節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輕鬆作文,拓展思路,使每個學生有的寫,樂於表達。

2.使學生初步知道抓住自己的特點介紹自己,要説真話。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拓思路

1.聽老師講故事《想別人沒想到的》,你們知道畫師為什麼禁不住稱讚小徒弟的畫嗎?

2.寫作文也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想一想用什麼方法介紹自己,讓別人一下子就能記住呢?

同學們在一起相處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我相信,細心的小朋友一定會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想一想:一個人有哪些地方和別人不一樣呢?(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時板書:外貌 性格 愛好……)

3.教師總結:聲音、外貌、年齡、個性、愛好、經歷的事……其實,與別人不同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這也就是指一個人的特點。(板書:特點)

二、細觀察,説不同

(一)瞭解自己的特點

1.過渡:我們瞭解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我想請兩位同學到前邊來説説自己的特點,誰願意?

2.仔細觀察,看看他們兩個有什麼不同的地方,誰來説?

(生説,師評價)

3.既然是自己介紹自己,自己應該是最熟悉自己的,那麼,想向別人介紹什麼呢?仔細想一想:你有什麼特點?你準備向別人介紹什麼?

4.小組內交流,向別人介紹自己。

和同學一起交流吧。交流時要注意:抓住你最想告訴別人的特點來説,可以是長相,可以是性格,也可以是愛好,可以説一個方面,也可以説幾個方面。(教師參與學生討論,注意挑選用事例介紹自己特點的學生)

(二)用具體事例説特點

1.過渡: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瞭解了自己的特點。但怎樣才能讓別人對你的特點印象深刻呢?(學生自由發言)

2.咱們班的××同學想向大家介紹介紹自己,我們聽聽他是怎樣介紹自己的,有什麼特點。

3.小結:看來用一件具體事例來介紹自己的性格特點,會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想一想:他是怎樣把這件事説清楚的?(他把自己是怎麼説、怎麼做、怎麼想的説清楚了,同時這件事與自己的特點相吻合)

4.仔細思考:你們經歷的哪件事最能表現自己的特點?和同學一起交流。交流時要注意:把事情説清楚,這件事要與自己的特點相吻合。

5.創設情境:孩子們,學校興趣小組要招收新成員了,你們願意去報名嗎?你想展現自己的哪些風采呢?

要求:應聘人員用一個具體事例説清楚自己的特長。招聘人員認真聽,看看前來應聘的同學是否用一個具體事例説清楚自己的特長了,可以提問。

6.孩子們,通過我們的交流,是不是清楚怎樣介紹自己了?有信心寫好嗎?最後老師還要提醒你:給你的文章加一個精彩的題目。

三、用我筆,寫不同

1.展示學生寫的片段。

2.將應聘發言整理成文。希望報名的同學到時能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説清楚,把招聘老師打動。

【備課思路】

一、講故事,拓思路

課程標準中指出中年段的習作目標是:“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本節課的開始,我用講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課,目的是調動孩子們習作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給學生創造寬鬆的説話、習作氛圍,誘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們主動思考,對習作投入情感,在作文中真實地表達自己對事物、對生活的情感,為學生有話可寫、樂於習作打下基礎。

二、細觀察,説不同

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就是抓住特點介紹自己,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老師要幫助學生梳理特點。

國小階段習作要求各個年級有不同側重。國小中年級作文教學重點是片段訓練。具體到三年級習作的要求是內容比較具體,語句比較通順。作文教學的階段性特點還體現在中年級的片段訓練起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雖然作文的難度不大,但是隻有學會寫段,才能寫好成篇作文。

“能抓住特點介紹自己”是這次作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在教學中抓住了這個教學重、難點,不僅進行了寫片段的教學,還滲透了構段的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引導學生説一個人有哪些地方和別人不一樣,一開始把面鋪得比較寬,思維不受侷限,教師適時小結(聲音、外貌、年齡、個性、愛好、經歷的事……),接着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兩名同學,找出他們的不同之處,通過本人的補充使學生體會到人人都有不同之處,而且自己最瞭解自己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想一想,自己有什麼特點,準備向別人介紹什麼。學生在靜思的基礎上,在小組內介紹自己。這是習作中應注意的第一個問題:特點要鮮明。在師生共同交流、評價中對“抓住特點介紹自己”這一重點內容理解更深刻,同時也為下面通過事例介紹自己做好準備。

接着教師以班上一名同學的發言為例,引導學生體會怎樣用一個具體事例説清楚自己的特點。討論出把這件事説清楚的方法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經歷的哪件事最能表現自己的特點。之後創設應聘的情境:應聘人員(説的同學)用一個具體事例説清楚自己的特長;招聘人員(聽的同學)認真聽,看看前來應聘的同學是否用一個具體事例説清楚自己的特長了。這是習作中應注意的第二個問題:事例與特點相吻合。

從説到寫,怎麼説就怎麼寫,只要學生願意寫、能夠寫出來就應該得到鼓勵。但是如果教師在這個階段不進行積極的引導,學生在書面表達時就會遇到困難,缺少習作的成就感。教師要逐漸引導學生自覺進入書面表達的情境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是為“學”服務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既要重視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因此,作文教學要獲得最佳的效果,必須實現“主體”和“主導”的相互促進,協調統一。

三、用我筆,寫不同

練習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途徑,如果缺乏練習,培養學生的能力就成為一句空話。從學生的身心發展來看,滿堂問、滿堂講,容易造成學生大腦皮層的疲勞。如果採取講講練練的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眼、口、耳、手等多種器官,學習內容就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在課堂上儘量保證學生習作的時間。這樣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及時反饋,學生間也可以討論補充。在作文課中動口和動筆要緊密配合,説了什麼馬上就要寫什麼,要實實在在地習作。

這節課保證了大部分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表達方法,同時也鼓勵了能力強的孩子把這段話寫具體,給他們以展示的機會。通過孩子的語言、生動的實例來幫助大部分孩子瞭解“怎樣用事例寫具體”。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瞭解説明的內容,理清説明的順序。

體會簡練、縝密、生動的語言。

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科普文章的準確、生動的語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o查工具書,給加點的字注音,

解釋詞語。

正確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思考閲讀提示和課後練習。

可查閲有關恐龍的科普讀物,收集整理關於恐龍的知識。

教師:O製作課件。《侏羅紀公園》片段、光碟《中國冰川》中大陸漂移示

意圖。

準備多媒體教學平台。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恐龍無處不在》

教學步驟

激趣導入

(放映《侏羅紀公園》片段)

大家看過《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吧,一定會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畫面所震

撼。那麼你們知道恐龍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動物,為什麼卻在6

500萬年前滅絕了呢?

恐龍的化石會告訴我們一些什麼祕密呢?請看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説家阿

西莫夫是怎樣為我們揭開謎底的。(板書課題及作者)

■整體感知

學生閲讀,檢查預習。

遺骸(hai2):遺留下來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種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

褶皺(zhe3zhou4):由於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神話傳説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針線製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沒有一

討論:課文標題是《恐龍無處不在》,那麼它的説明對象是否就是恐龍呢?

明確:作者談恐龍的滅絕,談到恐龍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項科學理論——

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

研讀探究

請同學快速閲讀一遍課文。(小組討論)

問題提得不正確

這篇短文説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按什麼順序説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結論的?

課文的説明內容涉及到哪兩個學科?主要運用了什麼説明方法?

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強著稱。你能找出語言表達平實而又生動的句

子嗎?

明確:

發現問題:南極發現恐龍——恐龍並不適應南極氣候——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

個大陸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

“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温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後來“泛大陸’’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塊大陸都攜帶着自己的恐龍而去。

得出結論:“恐龍無處不在’’是支持“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有力證據。作者在這裏採用的是邏輯順序,重在説明事理,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解剖,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恐龍的滅絕)生物學——(板塊構造理論)地質學,道理正如課文第一段所説:“在一個

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作者主要採用了舉例子的説明方法來説

明白己的觀點,行文嚴謹。本文的準確性與條理性已經看出來了。

a.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裏的補充説明文字: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用人們常見的青蛙和蟾蜍來舉例,體現了科普作品語言淺顯易懂的特點。

“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麼天衣無縫。”通過看地圖證明南美與非洲的相離,更使人信服,補充説明了大陸漂移學説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

b.課文中多處使用了設問句。這樣既將中心內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讀者感到非常親切,

如面對面交流。

“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引出恐龍如何到另一個大陸的問題。

“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生存,那麼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引出板塊構造理論。

c.採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語言既生動形象又明白如話。

加.“位於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説明了南極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極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塊背上馱着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非常形象可感。

■拓展延伸

説説學了本文之後的啟示。

明確: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結合具體的實例説説對“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的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被壓扁的沙子》

教學設計

舊課導入

《恐龍無處不在》通過南極發現恐龍的例子,提出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的

問題,引出了板塊構造理論,從而證明了“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

影響“這一觀點。那《被壓扁的沙子》是否也與恐龍的謎案有關係呢?讓我們先來閲讀一

遍這篇短文。

質疑討論

出示問題:

o在《被壓扁的沙子》裏作者提到恐龍滅絕的兩種理論,你能找出來嗎?你贊成哪一種,為

什麼?

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麼?根據又是什麼?

明確:

“撞擊説”和“火山説”。(可將自己查找的資料整理成論據加以證明。

“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證據一:因為在恐龍滅絕的那個

年代的巖層中,發現了斯石英——壓扁的沙子。證據二:斯石英只在被撞擊後才形成,

所以如果是火山爆發吞沒了恐龍,就不會有“斯石英”存在。結論:無疑是撞擊毀滅了

恐龍。

■對比閲讀

本文與前一篇文章有什麼異同之處?(從説明順序、説明方法、説明角度、説明語言方面

比較)

a.説明順序:兩篇文章採用的都是邏輯順序,重在説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內,將抽象的

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地解釋清楚。

b.説明方法:都採用了多種説明方法。

首先都採用了舉例子:《恐龍無處不在》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

化石”,説明“恐龍確實遍佈於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説明南極不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被壓扁的沙子》中舉“斯石英與金剛石”,“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石”證明斯石英是由撞擊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從而得出“恐龍的滅絕是撞擊造成的”。

其次都採用了作比較:《恐龍無處不在》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

行比較。而《被壓扁的沙子》則是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來説明斯石英與普通沙子區別。

除此以外,還有“打比方”列數字”“作詮釋”等説明方法。

c.説明的角度:《恐龍無處不在》是從恐龍化石遍佈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撞擊。

d.説明語言:準確簡練,淺顯易懂。

拓展練習

分組自由討論:

由本文的學習,科學家的哪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對你有所啟發?

培養創造力需要哪些思維能力?

明確:(2)多角度看問題,聯想與想像能力,邏輯推理能力。

板書設計

《恐龍無處不在》

佐證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的及要求

1、能夠正確認識16個漢字,讀準字音,分清字形。

2、能夠根據圖畫初步瞭解這些字的`意思。

教學重點及難點

1、聯繫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東”、“西”、“男”、“北”四個主要方向。

2、利用圖畫和生活實際理解“前”、“後”與“左”、“右”是相對的。

3、16個字每8個一組,指導學生誦讀,利於感悟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所需課時

兩課時

課前幾分鐘和學生交流

教師自我簡介:

1、姓名:許睿

2、單位:鄭州市教委教研室

3、職務:語文教研員

請學生自我介紹或向老師提問:

1、學生的姓名、年齡、愛好……

2、入學後的感受……

3、面對教師此時都想説些什麼……

以上兩個程序的目的:緩解師生關係陌生而緊張的教學氣氛,努力和在坐的學生溝通;增進彼此間的相互瞭解,使教學中師生間能更好的互動、交流、合作;創設愉快、、自由、輕鬆、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融洽、親密、友好的師生關係;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

第一課時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1、願意和老師交朋友嗎?願意和老師合作上一節課嗎?

2、願意認漢字嗎?前一段的學習中認過漢字嗎?都認了那些漢字?

3、現在我們來回憶一下過去認過的漢字(出示字卡)。

4、今天這節課我們再來認識一些漢字好不好?

5、讓我們共同學習漢語拼音部分的《認一認4》(出示板書)

二、出示課文情景圖:

1、每幅圖都找個學生説説意思。

2、藉助拼音讀準16的漢字.

3、教師範讀、學生齊讀、分組開火車讀。

三、解釋每組詞語的相對意義:

1、先提問,讓學生試着説説一對或一組詞語的意思。

2、教師進一步講解,如:卧——躺、立——站、入——進。

3、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日出東方,日落西山。”

4、“前後、左右”是相對的。(可讓學生上台表演)

四、反覆認讀16個漢字:

1、出示字卡,打亂順序,分組開火車讀。

2、集體齊讀。

3、指名認讀。

4、集體看圖拍巴掌有節奏的誦讀。

5、自己隨意朗讀。

6、聯想情景圖畫面,集體背誦16個漢字或抽查個人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程序

一、繼續學習《認一認4》,做“找朋友”的遊戲。(拼音、漢字連線,學生演板)

二、提問:《認一認4》漢字歌?然後大家齊背。

三、提問:誰能説説,你是怎樣記住16個漢字的?

四、提問:誰能説説,16個漢字的特點?(一人説一個即可,充分發揮個人的想象)

五、提問:能將這16個漢字組詞嗎?(分組討論一下再發言)

***誰説得好就獎給誰一朵小紅花或五角星。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

2、通過學習課文,是學生了解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

3、指導學生讀好問句的語氣,並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認識本課生字,並在此基礎上讀好課文。

【教學難點】

讀好本課出現的問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遊戲導入(指尾巴)。人沒有尾巴,可是有好多動物有尾巴,誰來説説哪些動物有尾巴?

今天,森林裏有好多動物聚到一起,他們要舉行一個特殊的比賽?你們猜他們要比什麼?(板書:比尾巴)

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誰;比什麼;結果)

二、初讀課文

學習1、3小節

過渡:書上P83也就有答案,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

1、有誰來參加比賽了?哪位同學願意充當來宣佈一下參賽選手的名字?其他同學聽他的發音正確洪亮嗎?猴子、兔子、松鼠、公雞、鴨子、孔雀

帶音指名讀。不帶音讀。全班讀。

2、誰能把選手的名字完整的播報一遍,説時用上有有還有)

3、全班齊説。

三、細讀理解

過渡:運動員們就要入場了,誰願意做小領隊把運動員帶入場。(放音樂,學生貼小動物圖片。)

比賽就要開始了,想不想當評委?現在我宣佈:我是這次比賽的主裁判,請各位評委保持安靜。我來宣佈第一個比賽項目,他們要比什麼呢?

出示:誰的尾巴長?

1、這是什麼句?範讀,學生讀。這只是其中一個項目,還有五個呢?誰願意接着宣佈?

隨機處理:長──短

一把:還有什麼能用一把?彎彎:

扁扁:

2、誰能把這六個項目完整的播報一遍。其他同學做手勢。

3、學習2、4小節

過渡:比賽進行了一段時間,評委們看看比賽結果怎麼樣?快讀讀。

那位評委先來播報比賽結果?邊播報邊貼上比賽結果。(學生貼)

師生:指黑板;生生:看書;分組

四、拓展

1、其他小動物也來參加比賽了,如果你認識他就大聲喊出它的名字。

2、用誰的尾巴像什麼説一句話。

3、也可説説其他動物。

4、用誰的尾巴怎麼樣提問,並做出相應的回答。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目標:

感受中國古代繪畫的藝術美,初步瞭解我國古代繪畫的概況,提高對古代繪畫作品的欣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鋪墊

1、 美術的分類。(美術大致分:繪畫和工藝美術)

2、 請同學們説説你所瞭解的古今中外的繪畫的一些特點。

二、新授

1、 中國古代繪畫從題材上分: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

2、 你瞭解中國古代哪位或哪幾位畫家?他們是哪個朝代的?有什麼代表作?(學生根據自己瞭解的情況回答。)

3、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邊糾正邊補充。

4、 教師把中國古代繪畫的內容再疏理一遍:

曹不興(東吳)是第一位有記載的有影響的畫家。

顧愷之(東晉)代表作有《洛神賦圖》。

魏晉和南北朝是山水畫和花鳥畫的萌芽時期。

隋代歷時不長,但繪畫創作已出現向新的高峯發展的跡象。

唐代是中國繪畫走向成熟的時期,尤其是人物畫獲得了重大的發展。唐初有閻立本,盛唐時期有“畫聖”吳道子,在仕女題材畫方面有周肪(專門表現貴族階層生活)。

五代兩宋是唐代之後中國繪畫史上又一燦爛輝煌的鼎盛時期。五代南唐有顧閎中畫的《韓熙載夜宴圖》。

宋代畫風流派多樣化,最具代表的是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描寫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榮景象。宋代山水繼五代之後繼續變得更為成熟,代表作有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元代出現了“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

明代後期有徐渭,多才藝,《黃甲圖》便是代表作。

清代初期“清初四僧”之一朱耷,別號“八大山人”,明皇室後裔,筆墨功夫很有藝術魅力。

5、 學生講述自己對書本範圖的理解及藝術魅力。

6、 學生自習〈〈韓熙載夜宴圖〉賞析〉

7、 師生共同分析〈韓熙載夜宴圖〉

第一段:聽琵琶演奏

第二段:觀舞

第三段:宴畢休息

第四段:聽笛子合奏

第五段:送客

作品在用筆設色等方面達到了很高水平,人物造型線條準確流暢,色彩變化豐富,色調絢麗雅緻。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高中歷史新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更豐富,充實,更加註重能力的培養,對教師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該創新教法,精心設計最佳教學方案。

一、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貫徹落實原則

歷史教學必須具有開放的思想,要從過去那種狹隘的、封閉型的教學理念中解放出來,變為“寬廣型”的教學觀念。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觀念民主,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學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自身已具備的思想基礎,智力能力,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他們在自覺地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的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研讀新課標,總體把握教材內容

閲讀教材時要突出分析以下幾大問題,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確定教學目標;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後教材內容的邏輯關係。突出重點,詳解難點。還應該思考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對學生學科能力甚至綜合素質的幫助,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影響等。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三、有效地利用歷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舉例法,比較法,歸納法等,這樣可以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耳聞目睹、讀寫結合、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

鬆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全面辯證客觀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做好了歷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對教育教學行為進行思考、回顧、總結、歸納的一種活動。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着地追求,長期積累。教學反思雖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處於最後,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有利於教師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培養教師學習、研究的意識,促使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一、概述

《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是人教課標版高中化學必修①“第一章 從實驗學化學

第二節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的第一課時(45分鐘)。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在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反應等方面的定量關係時是廣泛運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學計算裏還是最關鍵的概念,可使計算較為簡捷明瞭,非常重要。本節教材的特點是概念多、理論性強,教學難度大;在本課時教學中安排了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幾個高難度的抽象概念,這些概念不僅涉及宏觀領域,還涉及微觀領域,難點集中,理解困難,為教學帶來了障礙。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科學上引入“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夠初步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意義,及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

2.能夠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係,並能從物質的量的角度來認識物質的微觀構成,及化學反應中物質質量之間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所給資料,提高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的能力;在思考、討論和交流中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養成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2.通過物質的量的教學,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

3.在摩爾是堆量的教學中,提高遷移應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物質宏觀與微觀間量的關係的探究,感受化學界的奇妙與和諧;能夠對學習自然科學感興趣,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接受能力較強,處於九年級和高一的銜接階段;在該階段學生對國際單位制中的“長度”(單位:米)、“質量”(單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對國際單位制中的“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將“物質的量”這一抽象概念與“物質的質量”相混。 學生的好奇心強,已具備了探究的意識;掌握了探究必備的相關知識,如知道化學反應的實質是物質構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數量比進行,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質量滿足質量守恆定律。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教師引導探究,啟發學生自主建構概念。

對於抽象概念的突破,採用直觀的方式展示,如視頻、動畫等,變靜為動,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並自己建構新概念。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PPT課件

概念動畫

實驗視頻

相關圖片

多媒體教室

六、教學過程

環節一:提出問題

(一)情境引入

教師通過學生熟悉的化學反應視頻引入(此處需常見的化學反應視頻,如炭在氧氣中燃燒)

學生觀看視頻,從化學反應方程式出發,討論分析其中包含的意義。

C?O2點燃CO2

微觀粒子數 11 1

物質質量12g 32g 44g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出發,學生將這一反應中所包含的意義進行復習總結:

(1)從質量守恆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氣反應生成44克二氧化碳(2)從微觀機理角度,1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分子結合生成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問題

教師從學生的討論結果出發,提出引導問題: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物質間的化學反應是微粒按一定數目關係進行的,那可稱量物質與微粒之間是否存在一種聯繫?我們有何辦法能將微粒數量與物質質量聯繫起來?

學生積極思考,討論,想辦法

設計意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從而為學生了解引入“物質的量”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礎。

環節二:方法探究

(1)從微觀角度出發,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分組彙報所想出的辦法;

教師針對學生討論結果,將學生的認識過程與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聯在一起,模擬科學家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一個某種原子為例,此處要標出1個原子的質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稱量),為將微粒與物質質量聯繫起來,將此種原子由一個開始不斷堆積(此處需要媒體課件,展示微粒堆積的過程),同時質量隨微粒數目的增加而相應的增長,直

到有一刻該微粒集體的質量可稱量。就可説某克的物質中微粒數目是多少。)

學生體會,聯繫宏觀與微觀的橋樑,其核心是一種化小為大的思想。

(2)摩爾——堆量

教師以學生常見的物質為例,演示其粒子堆積的過程,並伴有總質量、粒子總數的同步變化。(如以碳原子為例,展示碳在堆積的動畫課件)當堆積的微粒數為6.02?10我們就説這是1摩爾,如以碳原子為例,6.02?10

子。

學生進一步的體會摩爾是聯繫宏觀與微觀數量的橋樑。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詞與摩爾相似。

學生思考,並回答常見量詞的名稱,如“雙”、“打”,“公斤”等。

(3)遷移應用

教師將示例微粒改變,而微粒數目6.02?10232323時,個碳原子,我們就説這是1摩爾的碳原不變,引導學生回答此時這些微粒量是否為1摩爾?(此處需1摩爾不同物質的相關圖片)

學生回答肯定,並得出結論:將示例微粒改變,同樣數目是6.02?1023時,我們説它是1摩爾。

設計意圖:圍繞提出的問題,再現科學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時的思維和方法;通過一種物質遷移至其它物質,使學生體會摩爾是一量的單位。

環節三: “物質的量”概念

(1)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

教師進而指出“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就像“千克”是“質量”單位,“米”是“長度”的單位。(舉例類比),摩爾簡稱“摩”,符號:mol

學生理解,並細細體會摩爾與物質的量間的關係。

(2)“物質的量”——國際單位制7個基本單位之一

教師展示有關國際單位制中7個基本單位的信息(此處需要有關國際單位制方面的圖片),物質的量是其中之一,記作n。

學生看教材P12資料卡片,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建構新概念。

(3)“物質的質量”與“物質的量”

教師提出思考問題: “物質的量”是“物質的質量”嗎?為什麼?並結合教材P11圖1-11給出結論。

學生思考,討論。

(“物質的量”不同於“物質的質量”。如以炭為例,12克C-12含有6.02?10

子,物質的質量12克,而“物質的量”是1摩爾。)

(4)阿伏加德羅常數

教師介紹:國際上規定,1摩爾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數與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個碳原。

數相等。實驗表明,這數目約為6.02?1023。6.02?1023mol。

NA

學生體會,記憶。 ?1稱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符號:

設計意圖:在摩爾——堆量的基礎上,提出了“物質的量”概念,降低了學生在理解這一抽象概念時的難度;通過將常見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對比分析,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構過程。

環節四: “物質的量”的應用

在初步瞭解了物質的量等相關概念後,教師讓學生繼續完善在環節一中做的分析,將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微粒數聯繫在一起。

學生思考、討論做出總結:

C?O2點燃CO2

微觀粒子數 11 1

1NA 1NA 1NA

物質的量 1摩 1摩 1摩

設計意圖:通過將物質的量(摩爾)概念再次應用於化學反應,使學生更好的體會“物質的量”作為聯繫宏觀質量與微觀數量間的橋樑給我們研究問題帶來的便利,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併為以後進行相關的化學計算的學習做好準備。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從以下方面進行評價:

學習參與情況: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活動,吸取其它同學在該問題中正確的地方,有根據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張。

自主學習情況:聯繫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反饋練習:

判斷下列説法是否合理,並説明理由:

1.摩爾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NA)個微粒的集體就是1摩爾

233.NA的精確值為6.02?10,單位為mol

23?1 4.1摩爾物質均約含有6.02?10分子

235.0.1molH2O中含有0.2?6.02?10個H原子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植物的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換來豐碩的果實。懂得看問題要全面。

2.學會本課8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每天、可愛造句。

3.滲透學法順序學習法。

4.會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

通過了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悟出事與事有聯繫,句子與句子有聯繫。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個故事説明的道理。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準備

1.六張小葫蘆圖。

2.一張教學用圖。

教學過程

第一節

一、藉助拼音自讀課文

1.蘆字在本文中讀輕聲。

2.鄰是後鼻音,要讀準字音。

二、認識自然段

學生邊讀邊標出自然段。

三、熟讀課文思考:

1.葫蘆開始長得怎樣?後來有什麼變化?結果怎樣?

2.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種葫蘆的人很愛葫蘆,希望葫蘆快快長大?

3.種葫蘆的人錯在哪裏?

4.畫出描寫小葫蘆的詞語。

第二節

一、導入

你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做一個小遊戲摘葫蘆。掛圖

請六位同學到前面來,每人摘一個葫蘆,看一看背後的字,在黑板上組成一句話我要的是葫蘆。

今天我們學習第九課我要的是葫蘆

板書9

我要的是葫蘆

齊讀課題

二、理解課文內容

展書學生自由讀課文

弄清課題在第幾小段?

課題中的我指的是誰?

範讀

全文有幾小段?(四小段)

掛板先寫什麼?

葫蘆開始長的怎樣在第幾小段?(第一小段)

讀一段

這段有幾句話?每句什麼意思?

請學生讀一句,説一句。

讀第一句

什麼意思?(種葫蘆的人,先搭一個架子)

板書貼葫蘆架子

讀第二句

什麼意思?(細長的藤上長滿了葉子。)

長滿什麼意思?(特別多,茂盛。)

板書貼葉子

讀第三句

什麼意思?(花謝了,長出小葫蘆。)

板書貼葫蘆

讀第四句

什麼意思?(那個人喜歡小葫蘆。)

讀第五句

什麼意思?(那個人每天都去看幾次。)

板書貼人

我們知道這五句話的意思,還要知道它們之間的聯繫。

板書:長滿綠葉掛小葫蘆

(葉子)(果實)

請學生用因為所以説説葉子和果實的關係。

(因為藤上長滿了綠葉,所以藤上掛了小葫蘆。)

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板書看

種葫蘆的人每天去看什麼?(去看小葫蘆。)

多麼可愛的小葫蘆,怎麼可愛?

師問

1.架上爬了什麼樣的藤?

2.藤長滿了什麼樣的葉子?

3.開出什麼顏色的花?

4.小葫蘆長得這麼好,你喜歡嗎?

導讀把喜歡的心情讀出來。

種葫蘆的人一心想得到葫蘆,得到了嗎?

掛板再寫什麼?

後來小葫蘆有什麼變化,在第幾小段?

讀二、三段

小葫蘆有什麼變化?

板書生蟲

種葫蘆的人怎麼想?

板書怕什麼盯

自言自語什麼意思?(自己對自己説話。)

種葫蘆人的表現説明什麼?(不懂葉子果實的關係。)

師講

植物的葉子是吸收陽光和養料用的。葉子長得好,才能結出果實好。

這時候,誰來告訴種葫蘆人這個道理?

板書貼鄰居

聽了鄰居的話,種葫蘆的人怎麼説的?

板書還用治要

還用治什麼意思?(根本不用治。)

種葫蘆的人這種説法,説明什麼?

(不懂葉子的重要,不聽別人的勸告。)

説話

種葫蘆的人錯在哪兒?

導讀分角色讀二、三小段

由於種葫蘆的人錯了,還不聽勸告結果如何呢?

掛板最後寫什麼?

結果如何,在第幾段?讀第四段:

結果如何呢?

板書變黃落了貼圖

説話:

用因為所以説出結果如何

(因為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不管葉子,所以小葫蘆變黃,全落了。)

小葫蘆開始長得多好呀,後來都落了多可惜呀!種葫蘆的人會怎麼想?(怨自己不聽勸告不治蟲子。)

以後再種葫蘆怎麼辦呢?(知道葉子和果實的關係,既要葫蘆又要葉子。)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麼?(事與事之間是有聯繫的,看問題不要看一方面、要全面。)

讀全文

小結:通過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葉子和果實是有關係的。生活中事與事之間有聯繫,句子與句子之間有聯繫。

三、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板書設計

第三節

一、讀生字卡片

葫蘆慢慢治

鄰居變黃自言自語

二、找出哪些字可以用學過的方法來記憶。

蘆加部首方法。户加一個草字頭念l*

組詞:葫蘆

居加部首方法。古加一個屍字頭念j&

組詞:鄰居

葫形聲字記憶法。草字頭形旁表義,胡聲旁表音。

組詞:葫蘆

治換部首方法。抬提手旁,換成三點水念zh@。

組詞:不用治

言部首字組詞:自言自語

三、找出易錯難寫的字鄰左右結構,右耳刀旁。左邊容易寫今。要與嶺、

領加以區分。

組詞:鄰居

慢左右結構,豎心旁。右中象四不是四。

組詞:慢慢

變又字底。注意中間兩個點的寫法。

組詞:變黃

四、課後作業

1.造句

每天我每天堅持鍛鍊身體。

可愛圖上畫的小葫蘆真可愛。

2、填上合適的詞語。

()小花自言自語地()

()葫蘆藤一個一個都()

()小葫蘆慢慢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