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知識點

來源:文萃谷 1.29W

九年級語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課文已經學習完了,語文課文的知識點要做歸納。以下是小編給你推薦的九年級語文上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知識點歸納,希望對你有幫助!

九年級語文上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知識點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知識點:作者介紹

關於魯迅先生,大家應該不陌生了。前面我們學習過他的《故鄉》。提到魯迅,同學們大概會留下怎樣的印象或者你用個什麼詞語來形容他呢?(學生)其實,魯迅先生原本是個極其幽默,愛開玩笑的人。據説他與他的妻子許廣平兩地分處的四個多月的時間裏往返書信達80多封,差不多平均36個小時就寫一封信。魯迅當時到廈門教書,在廈門大學裏種有相思樹,一天魯迅坐在樹下思念許廣平,看到一頭豬跑來吃相思葉,正在熱戀中的'魯迅看到代表愛情的相思樹葉被豬吃,正義感油然而生,和豬當場展開決鬥。當時有位教員看到,他對那位教員説他與豬斗的理由是不能告人的。但恰恰是這樣一個和藹可親的人,留給我們的卻是短髮豎立、橫眉冷對、沒有笑容、令人生畏的印象?(學生)正是由於黑暗的現實,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外族入侵,他不得不拿起一支筆,用筆作武器,為民族、為國家戰鬥。就像我們前面講到的伏爾泰,他們都是用思想,靠自己的作品來激勵人民,反抗黑暗,追求光明。雖然魯迅先生的個子還沒有我高,但他用自己的筆喚醒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寫出了小説集《吶喊》、《野草》、《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華蓋集》、《且介亭雜文》等。本文就出自《且介亭雜文》。“且介”二字就是“租界”二字的一半,這就意味着當時的中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內國外到處都是租界地。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知識點:文章概述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雜文》,屬魯迅後期雜文。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發燒,“自覺肋痛”,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後的兩個多月,寫了《病後雜談》,還致信楊霽雲,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的“橫戰”。可是,健康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並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關注。

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着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知識點:課堂訓練

1.作者用什麼方法反駁對方的錯誤論調?

明確:用了駁論證的方法,即指出對方的論據不能證明觀點,然後正面立論:“中國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解説:這道題是讓學生鞏固駁論的方法並梳理文章的思路。)

2.“中國的脊樑”在當時有什麼意義?

明確:當時國民黨到外散佈悲觀論調,廣大民眾也因“中國的脊樑”的總被摧殘、被抹殺而看不到光明。魯迅反覆讚揚“中國的脊樑”,可以鼓舞鬥志,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力。

(解説:通過揣摩重點語句的含義加強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