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學校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48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重新定義學校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新定義學校讀後感

通過拜讀《重新定義學校》這本書,從中學習感受到書中介紹的北京十一學校在追尋“學生快樂,教師幸福,社會滿意”的新學校過程中進行的創新探索。越來越讓我們感受到涵養學校生態的意義,良好的學校生態需要學校的管理者有所作為。他們長期的行動研究和大量的實踐探索告訴我們,只有在學校治理結構、課程體系和教師隊伍建設三大領域裏精耕細作並深耕不輟,理想的生態才會得到涵養。

李希貴校長在《重新定義學校》通過大膽改革實踐的梳理,用翔實的行動報告向我們展示了新學校行動研究的學校發展圖景。他們一直在尋找學校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要素,那就是“保障學生中心的治理結構”和“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體系”。

北京十一學校追尋教育的本質,讓課程適合每一名學生。通過教育,使學生最終能喚醒自己、發現自己、成為自己,並且使他們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改革在啟動的時候是要靠老師的,但最終的成功,卻必須靠順應學生的天性。在梳理學生選擇的課程體系時,李校長認識到,選擇的過程必須最終走向對每一名學生學習的順應。學校的`學科課程多達二百多個,但這種課程體系僅僅實現了第一個目標,也就是順應某一類學生的學習。下一個目標是讓課程適合每一名學生。學校的目標從“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教育”變為“創造適合每一名學生髮展的教育”。

學校構建了新的課程體系,讓學生自主選擇的時候,老師就真正看到了不一樣的學生,有了實現因材施教的可能。而傳統學校,講究因材施教,其實是教師主觀上的因材施教,當一位老師面對全班學生進行一樣的教學時,是沒法真正瞭解學生的,他看不到真實的學生。

在新學校的體系裏,把課程作為學校的產品,以此為學生的成長服務,才會正確定位我們的教育,也才會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追求。這是北京十一學校的追求,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