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定義《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500字

來源:文萃谷 4.85K

記不得亦舒哪本小説裏,有人問女主人公,母親去世是什麼感覺。回答是,再沒有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幸福的定義《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500字

跟愛一樣,幸福是如此的神祕而難以定義。與健康類似,當我們特別關注它的時候,應該是它出了問題。如成功一般,當我們刻意去追求它的時候,它往往與我們擦肩而過。海子説,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我想他一定是特別的不幸福。

有時候我們會誤會憂鬱症患者。生活這麼美好,為什麼他們就不能用心去感受讓自己快樂起來。如書中所言,過度渴望也可能是致病因素,這一類的病症,往往對應着某種恐懼,而恐懼激發的症狀,又反過來強化了恐懼。患有憂鬱症的人很可能不是不想幸福,相反是因為太想幸福,或者太害怕自己不幸福,所以反而沒法幸福起來。書中建議的“矛盾意念法”,就是要停止跟症狀做鬥爭,試着去做相反的事,不再過度關注自己所害怕的事情,症狀反而會減輕甚至消失。比如失眠患者,當他們嘗試用盡量晚點上牀睡覺來替代試圖入睡的時候,反而可能會快就入睡了。

回到本文開頭,當遭遇至親離世這樣的苦難之後,我們是否還有機會擁有真正的快樂?

問題也許在於如何定義真正的快樂。如果真正的快樂是指那種不依附於任何東西,由內心散發出來的幸福感的話,我覺得可能真的是很難再有了。父親走了之後,不自覺地我會抗拒很多以前讓我覺得幸福的事物。比如我會本能地害怕節日和週末的到來,不願意走進熟悉的餐館,在機場商店買特產時總會躲開父親喜歡的食物。

儘管如此,我知道自己並沒有真正地喪失幸福感。書中説,快樂是(而且一直是)一種附加品,如果這種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會受到減損。所以找到幸福的最好辦法,也許就是不再把追求幸福作為目標,而把生活變成一件一件的小確幸。

回想起父親生病到離世的十個月間,儘管有見不到希望的憂傷,也有不斷被現實打擊的悲苦,但也不乏這樣的小確幸。父親生病後胃口一直不好,而營養又至關重要,所以我把給爸爸做飯當成首要任務。用小姨安慰媽媽的話説,繫上圍裙是最好的治癒方式。那段時間,我推掉了幾乎所有的出差任務,每天根據爸爸口味琢磨做什麼飯,如果做的飯爸爸多吃了幾口,就很開心。爸爸喜歡吃牛肉,我學會了滷牛腩,得需要三天時間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把滷好的.黑紅髮亮的牛腩切好片端上桌。在慢火煮燉散發的香味中,似乎連時間都慢了下來,真願意時光就此停駐。我總覺得,中國人的幸福,很大一部分就在那端上桌的一盤盤菜餚中,也在那圍坐桌邊的熱鬧中。父親最後一次入院,營養科醫生檢查説營養情況良好,這件事成了我的小確幸。

在苦難中,我們的心會變得更加敏感,特別是對生活裏那些美好的東西,比如詩詞,大自然,温暖與愛。去年父親臨走前的那一週,有一天從地鐵站出來,突然看見去往醫院的道路旁的樹上盛開着大朵大朵黃色的花,如此絢爛奪目,讓人印象深刻。今年父親離世週年的清晨,我特地坐地鐵去看那些樹,卻連一朵花的影子都找不到了。不知今年的春天是否離開得更早一些。

清明前的一個夜晚,在夢中見到了父親,戴着他最喜歡的兒子在迪卡儂幫他挑的灰色網球帽。我倆碰面之後,竟然不約而同説,去哪了啦?醒來時的黑暗裏,我知道自己流淚了,我想,跟父親,我們終歸還是走散了。

父親離世前一個多月,我曾經寫下一段話:“有時候覺得,如果人是一種無法回憶過去,也不會想象未來的動物,是不是會少很多痛苦。然而那樣的話,我們將失去那些温暖的記憶,也不再對未來抱有希望。所以過去和未來,讓我們感受温暖與希望,即使痛苦伴隨,依然無怨無悔。”

房龍在《人類的故事》裏説,人是這樣一種被疾病和痛苦包圍,卻仍然能夠感受幸福和快樂的生物。我想,正是因為那些温暖和希望,讓我們即使面對苦難,依然能夠感受幸福。

最後,還想再一次分享弗蘭克爾在書的“自序”中所強調的: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於某一偉大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幸福總會降臨的,成功也同樣;常常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