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2.61W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5篇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

這天,我為了完成語文作業而觀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影片的開頭真的有些奇怪,只有“一個都不能少”幾個大字。隨後便是正片,第一幕便引出了。學生中也有不少搗亂的,其中一個就是張慧科。他經常和老師對着幹,似乎班裏所有的壞事都有他一份。

但是他家非常貧窮,以至於他輟學去城裏打工。他走了之後,學校所有人都想把他找回來。當魏老師呼籲學生搬磚時,全班同學異口同聲的那一個“好”就是最好的證明。但無奈錢還女主角——魏敏芝。她是一位代課老師。這所學校原來的高老師母親有病,所以她才來代課。高老師仔細的叮囑了她,這裏原來是有三四十個學生,現在只剩二十八個了。所以“一個都不能少”。還有一些小事,從這些中可以看出兩點,一是高老師是一位認真負責,熱愛學生的老師,學生與他的親密也可以説明這點。二則是這個地區的貧窮與落後,“太陽照到釘子上的時候放學”這裏連個鐘錶都沒有,只能用這種粗略的方法計時。之後,我瞭解到高老師能用粉筆頭寫出一個字來,才更加體會到這裏的苦。儘管這樣,學生們還是很開心,鄉村人民質樸的特點一覽無餘是不夠,只有魏老師一個人去了城裏。她先去找了和張慧科一道來的阿姨,這個片段使我感受到了魏老師的變化:她一開始是為了錢,但現在是為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半夜在椅子上寫尋人啟事時我也為之心酸,她居然為了一個差生如此拼命!但使我潸然淚下的還是那一句句“你是台長嗎?”這是多麼無助的呼喊啊!也正是她願意為這個孩子付出一切的證明。

1999年的時代背景,造出了這一部電影。感謝老師為我們的付出!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2

上週,老師利用晚自習給我們播放了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完後,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電影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有一個貧困的小山村,村裏有個水泉國小,國小裏只有28個學生,學校的環境十分簡陋,課桌椅都破爛不堪,老師和留校的女同學還得擠在一張牀上。男同學則是把幾張課桌拼在一起做牀,所幸的是這些孩子都成長得健康可愛。學校裏只有一個老師,姓高,同學們都叫他高老師。一天,高老師的母親病危,不得不回家探望。於是,村長就找了個名叫魏敏芝的老師暫時頂替高老師。高老師走的時候,再三囑咐小魏老師,在他回來的時候班裏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一天,班上最調皮的學生張慧科,因為家裏十分缺錢,就輟學到城裏打工,魏老師為了找他回來上學,歷盡千辛萬苦,最後在電視台的幫助下找回了他。

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一個情景是,小魏老師瘦小的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很長,她一聲接一聲地詢問:“你是台長嗎?”這分明是告訴所有觀眾,不要管前方的任何困難,只要認準了目標,就一個都不會少。小魏老師很犟,犟的讓人拍案叫絕,犟的讓人心服口服。

這部電影十分優秀,不僅因為動人的情節,還因為人物形象塑造十分豐滿。小魏老師的執着堅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歷歷在目;同學們的天真無邪,活潑淘氣的形象讓人過目不忘,每個場景與人物都是那麼真實感人。

農村教育的現狀,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一幕幕都呈現在電影之中,讓觀眾感到要深思反省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3

晚上,校長給我們文禮班觀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是一位山區教師,為了班裏因輟學走失的孩子張惠科,而想盡辦法去城裏找尋的故事。令我感觸頗多。

首先,山區非常貧困。高老師為了節省粉筆,連快拿不住的小粉筆頭都不捨得丟,還要用來寫多一個字,甚至手指上殘留的粉筆灰都可以寫一個筆劃。而我們現在的孩子們上課用的都是計算機、投影儀等,到了20xx年,因特殊原因直接成了網課。就算偶爾需要粉筆,那粉筆也大多是用了一半就可以丟棄的。粉筆頭什麼的更是不用説,垃圾桶裏一大堆。

記得之前班裏做黑板報,為了畫出粗的線條,還特意將粉筆掰斷。畫完後,那截粉筆就被隨意的丟棄了。或許會有人説浪費一點沒所謂,可是,沒有經歷過山區貧困生活的城市裏的孩子們,又如何知道什麼叫節約,什麼叫“儉以養德”呢?在我們嫌棄粉筆傷手時,那些山區的老師或許還在為缺少粉筆而憂愁焦慮呢!

其次,學習環境艱難,書本稀缺。學生每天只上一節課,那一節課就只是抄抄課本,就算他們再努力,老師佈置的所有任務都完成,所有字都認會,最終也不過一個國小的學歷。那裏沒有國中,只有國小。離他們最近的國中也是十幾裏外才有,走路dou要走上兩三天。就算學習好,能吃苦,最後也會因為家裏沒有錢,交不起學費而輟學。

或許是生不逢時,如果那些孩子出生在現在的20xx年,就憑學習委員的認真、刻苦;明行光同學的堅持;以及水泉國小的孩子們的努力,想必未來清華、北大都會有一席之地。

生在了這個時代,是我們的幸運,因為我們不用11歲就輟學;不用打工補貼家用。可這也是我們的不幸,因為安逸的環境,使我們永遠都不會懂得生活的艱苦;永遠都不懂得父母的辛勞;永遠都不知道,對於我們來説可以隨意丟棄的書本,可以隨意浪費的紙筆,在有些地方是多麼珍貴。可能有人會説:“知道呀,不管是學校的老師還是父母都經常講給我們聽。”可我想説:“不,你們只是聽過而已,不能真切的知道,因為針不紮在身上,就永遠不知道疼。”

其三,魏老師在知道張惠科同學輟學去打工後,就堅持要將其帶回。期間幾經周折,找過村長、搬過磚、逃過票、寫過啟事、等過電視台台長……那一件件的事,都伴隨着艱辛、淚水、汗水,可那位魏老師依然沒有放棄。或許是她的毅力感動了台長,最終經台長的幫助,魏老師找到了張惠科。

電影的結局很美,水泉國小經各方社會人士的捐助,獲得了足夠的書本,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張惠科同學帶回了錢,還了債,明行光同學參加了比賽,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一個都沒有少,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教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資料,而影片的主旨也隨着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為一個教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着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貼合邏輯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我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禮貌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遊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着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頭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夢想奮鬥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台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台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僅有一個字能夠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5

《海洋》是一部紀錄片,運用本體表意。海面上波濤洶湧、節奏歡快,海底卻是那麼的靜謐祥和、節奏緩慢,讓人不忍去破壞。海面上鏡頭是開闊式的遠景和全景居多,海底主要是對海底生物的描寫,以特寫居多。除了極少的必須的俯視鏡頭,幾乎都是平視鏡頭,或者是仰視鏡頭,大量採取短焦距鏡頭,拍攝對象與攝像機距離短,這樣就拉近了人與海洋生物的距離。影片音樂與鏡頭感契合的好。海洋裏的生物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但又息息相關。海洋生物體態優美,漫遊的水母、章魚,翻騰的海豚、鯨魚、海獅,捕食的海鷗,成羣成羣的小魚··它們形態各異。如果説那些生物是舞者,那麼海洋就是一個大舞台,它們在這個大舞台上盡情舞動,特別是鯨魚在海面上翻騰的情景,很是震撼人心。當鯨與人同遊、水母與人同遊、鯊魚與人同遊是,那是那麼的和諧。只有當他們受到威脅時,才會反擊。然而人們在瞭解海洋的同時,卻又在破壞它,捕獵鯊魚、工廠污水、生活垃圾肆意侵害海洋,面對着人類,他們顯得那麼的無助。然而當海洋發怒的時候,面對這大自然,人類又顯得那麼弱小。如果人類善待海洋、善待自然的話,等待着我們的,那又將會是什麼?

《一個都不能少》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傳統,但它紀錄片式的風格統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學,非職業演員、紀實性的拍攝手法、貧困的山村國小,這裏面追求一種真實感,這是實屬不易的。影片開頭

交代了水泉國小的高老師因為母親病危無法上課而請了13歲剛國小畢業的魏敏芝來代課,看到魏敏芝還比較稚嫩的臉,那我們意識到她也還是個孩子。從高老師交代魏敏芝的事,上課學唱歌,先讓魏敏芝唱一遍,有一句錯了,也糾正她;上課抄課本,叮囑魏敏芝要把字寫清楚、寫工整;放學時間,陰天早點放學,下雨千萬不要讓學生走,雨後送溝那邊的幾個同學回家··我們可以看出高老師的不放心,最後特別強調好好看好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上課時同學搗蛋把粉筆給弄掉了,張明獻去撿粉筆,在魏敏芝和張慧科爭執猜到粉筆時,一直在説“不要踩粉筆”,還有她的日記都可以看出她很珍惜現在的學習。而從明行光和張慧科的事,表現了魏敏芝的承諾和對履行承諾的執着。魏敏芝和張慧科體驗了市裏的人間冷暖,在最後女主播問張慧科在市裏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什麼,他説“去要飯”,聽了很讓人心酸。雖然後面有很多熱心人士給水泉國小捐了物質,但還有很多像水泉國小的學校得不到資助,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教育問題。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6

當我看完這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時候,充滿整個腦子只是代課老師魏敏芝找回貧苦學生張慧科的故事情節,感人至深,扣人心絃。

水泉國小有一位鞠躬盡瘁,滿心熱摯的高老師,成為了黑夜中唯一的一線曙光。在數月也沒有發工資,沒有錢買粉筆,把僅有資源耗盡的情況下也對二十多個學生不離不棄;面對老母病危在牀,不得不趕回家採望的情況下,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還年幼的魏敏芝,班裏的學生要一個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張慧科因為家裏窮去城裏打工。為了找到張慧科,魏老師就千里迢迢來到城裏,單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開始了人海里的尋找……有的同學看了這部電影后會説:“這個老師太傻了,丟了一個學生就丟了唄,幹麼跑那麼老遠去找他?”而我卻不想想看,我們社會上不就有像張慧科一樣不能上學的兒童嗎?他們有的在大街上乞討要飯,有的在打工,還有的在街上賣東西。他們多麼渴望回到學校讀書啊!這麼想,魏老師這種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不正值得我們學習嗎?最後工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他終於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國小的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的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道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劇中的魏老師對她的學生那麼好,我們的老師對我們也不差。老師為了讓我們長大有出息,無時無刻的為我們辛勤地忙碌着。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老師。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7

轉眼間就過了個星期,電影也如約而至,這回等待我們的是部叫《個都不能少》的電影,雖然名字不怎麼樣,但是這可是大導演家張藝謀的鉅作,也是非常值得看的。

這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偏遠地區的學校中,這所學校叫作水泉國小,在這裏,你所能看見的不是棟棟林立的教學樓,取而代之的是間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這裏,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幾十個班級,而只有那個班級;在這裏,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從到六年級層次分明的學生,他們全部集中在個教室上課,沒錯,他們也只有個老師,就連寫字用的粉筆也是格外的珍貴,容不得絲浪費。所以,來到這裏,你只能看到兩個字——貧窮!

這天水泉國小迎來了位代課老師,可是這個代課老師也只不過是十三四歲的女孩,並不比我們大多少,也是中學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學們都叫她魏老師。可是畢竟是小孩,第次當老師仍然有些膽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講台,卻只是像完成任務樣去教書強迫學生做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師給她的要求是她帶的學生,個也不能少。看來當老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也許是老天不想讓她拿到那代課費,偏偏在她代課的時候“跑了”兩個學生,第個是因為有運動才能被市裏選上了運動員,但是第二個張惠科卻是因為家裏沒錢而偷偷跑到城裏找工作,前個魏老師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這個她不能再丟了,所以她決定自己動身去城裏找。

可是這錢從哪裏來呢,在系列蠻橫的“工作”之後可算是湊到了錢但遠遠不夠買車票,而且想混車也沒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華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車流量大的驚人,初來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辦法來找跑到城裏來的張惠科,包括:廣播找人、貼紙條、寫尋人啟事。可是都沒用,最後還是在電視台找到了希望,好心的電視台長讓她得以從電視這個角度尋找到了張惠科,而且也從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學習文具,這讓他們的貧窮落後的狀態有所改變。

電影落下了帷幕,但是遠在偏遠山區的學生們落後的教育的現狀還沒有結束。但是我從中也悟到了些做人所具備的東西,就是責任,對自己説過的話,做過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擔。還有個就是承諾,對自己許下的承諾,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這樣,你才能博得別人的信任與肯定。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

一天,我在電視上觀看了《一個也不能少》的影片。雖然影片沒有歐美大片那樣惹人看,但它卻有另一種強大的力量震撼着觀眾--那就是責任的分量。

片中主人公--鄉村民辦國小教師魏敏芝到水泉國小代課,學校裏只有28名學生,她的責任就是在她代課期間保證28名學生都能上學。在她任教過程中,有兩名學生由於家庭困難上不起學而退學到城裏打工。魏老師憑着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竭力找回退學的兩名學生。經歷了千辛萬苦:徒步走到城裏,四處尋找,張貼尋人啟事未有結果後,終於在電視台的幫助下找到失學的學生,並由此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我想,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在鼓舞着她。記的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高老師在去省城辦事老師正是牢記這一囑託,激發了內心的責任感,才使以後一系列的“壯舉”成為現實。前留下了這樣一席話:“這裏的28名學生是全村的希望,在我回來前,一個也不能少!”魏老師正是牢記這一囑託,激發了內心的責任感,才使以後一系列的“壯舉”成為現實。

影片放完了,而我依然沉浸在那一幕幕感人淚下的情節裏。我為一名年齡幾乎和我大小的女代課老師為了找回輟學學生歷經千辛萬苦的強烈責任心所感動;為60多歲的老教師為了貧困山區國小兢兢業業教學數十載的敬業精神作感動;為28名貧窮山區國小生在四面漏風的艱苦學習條件下依然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為幫助代課老師回找輟學孩子的社會眾多好心人所感動。回想我們生活學習在舒適的環境中,有茅老師等這樣一批耐心負責的好老師教我們,可我們卻不能充分珍惜這良好的學習機會時,我的視線已被淚水模糊 ……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9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劇中講的是水泉國小高教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年僅十三歲的魏敏芝做代課教師,高教師臨走前再三叮囑她班裏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但她毫無教學經驗,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學生的欺負。但她給校長的保證是,她會在原教師回來後把班級交還給她,“一個學生都不會少”。當班上一名學生因家計困難而必須放棄學業到城市中打工,這名代課教師想起她“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費盡千辛萬苦要將他找回。她沒有錢,沒有社會資源,卻必須在複雜的大城市中找尋一名小孩。尤其是當小魏教師面對着鏡頭,流着淚説:“張慧科,你跑到哪裏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教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國小六年級。但為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為了多地教師説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為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着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裏,在城裏她更是一分錢也捨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説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裏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教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國小,只有一位教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教師連粉筆頭也捨不得丟掉,為了掙錢,象張巧珍國小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水泉國小的教室那麼破舊 ,文具那麼少 ,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 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更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影片最後,水泉國小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隻“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國小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為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麼多不幸的同齡人,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劇中的魏教師對學生那麼好,我們的凌教師對我們也一樣的好,同學生病了教師會去關心同學,為同學補課。同學犯錯誤了,教師會耐心地批評教育,幫助同學改正錯誤。教師這樣的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教師。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

我這個星期看了個電影名叫《一個也不能少》,我很有感觸!

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魏老師為了找到那個在城裏打工的男孩,找到了電視台的台長,然後出來了個戴眼鏡的,問到:你是不是台長?她為了等到那個台長,等了幾天幾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個電視台的邊上,身體靠在電線杆上,把她自己寫好的尋人啟事放在一邊。

她為了找到那個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過火車站的廣播室,去過超市買筆和墨水,寫了尋人啟事,然後又去了電視台……

還有就是他們在鄉下的學校,很簡陋的,講台是三條腿的,一碰就倒了,他們用的粉筆也很少,我們用的粉筆只要是短的就不能再用了,而他們是要用手指甲來抓住它繼續用的,我們睡的牀很軟,而他們的,女生和教師的牀卻要用椅子墊着,男生的是用幾張桌子拼成的牀,我們上課有上課鈴的,下課有下課鈴的,他們呢,上課用手來打鈴,下課又是看太陽到一個東西上才打的下課鈴的,我們升旗有鐵的旗杆,高高的半奏聲,而他們向左右後轉鬥不準的,旗杆也是木頭的,升旗的時候音樂也沒有的,多麼簡陋啊!

在大結局的時候,魏老師讓他們每人拿一支粉筆寫字,到了那個要去城裏打工的那個男孩那,他對老師説:“我能不能多寫幾個字?”説完就寫下了三個大字:“魏老師”,這一刻,多麼的讓人感動啊!

我從看過這部電影后,才知道老師是多麼的辛苦,多麼的好,農村的生活多麼苦啊,連教室也那麼簡陋,我們應該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幫助農村,讓他們能和我們一樣。

我們看完這個電影后才知道老師是多麼的辛苦,還處處為他們自己的學生着想!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1

上週,教師利用晚自習給我們播放了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完後,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電影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有一個貧困的小山村,村裏有個水泉國小,國小裏僅有28個學生,學校的環境十分簡陋,課桌椅都破爛不堪,教師和留校的女同學還得擠在一張牀上。男同學則是把幾張課桌拼在一齊做牀,所幸的是這些孩子都成長得健康可愛。學校裏僅有一個教師,姓高,同學們都叫他高教師。一天,高教師的母親病危,不得不回家探望。於是,村長就找了個名叫魏敏芝的教師暫時頂替高教師。高教師走的時候,再三囑咐小魏教師,在他回來的時候班裏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一天,班上最調皮的學生張慧科,因為家裏十分缺錢,就輟學到城裏打工,魏教師為了找他回來上學,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在電視台的幫忙下找回了他。

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一個情景是,小魏教師瘦小的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很長,她一聲接一聲地詢問:“你是台長嗎?”這分明是告訴所有觀眾,不要管前方的任何困難,只要認準了目標,就一個都不會少。小魏教師很犟,犟的讓人拍案叫絕,犟的讓人心服口服。

這部電影十分優秀,不僅僅因為動人的情節,還因為人物形象塑造十分豐滿。小魏教師的執着堅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歷歷在目;同學們的天真無邪,活潑淘氣的形象讓人過目不忘,每個場景與人物都是那麼真實感人。

農村教育的現狀,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一幕幕都呈此刻電影之中,讓觀眾感到要深思反省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2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裏,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教師,她答應原先的教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後少了兩個學生。在自我帶的28名學生的幫忙下,魏教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我僅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着“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可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職責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為電影裏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教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教師。儘管影片裏高教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牀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教師説的”。他的精神彷彿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教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裏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裏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所以,必須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應當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裏理解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愛心去做的事。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3

今天,我在家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該片根據施祥生的小説改編,由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講述了鄉村代課老師魏敏芝和一羣28個孩子的故事。高老師是水泉國小唯一的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因水泉村太偏僻,村長只找到一個13歲的女孩來代一個月課,魏敏芝為了50元代課費就來到了水泉村。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小魏“一定要把學生看好,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鄭重地點頭答應了。

影片最打動我的是家中貧困的小男孩張慧科離開學校,小魏老師為了去城裏尋他和同學們去磚廠搬磚,可搬磚的錢還是不夠去城裏的車費,她只好徒步往城裏走去,從早上走到晚上才碰到一個好心的拖拉機師傅把她帶到城裏。經過兩天的尋找還是沒有張慧科的影子,她又找到電視台發佈尋人啟事,可是等到天黑也沒等到台長。在城裏無助的奔走着,她身上沒有一分錢,已經餓了兩天沒有吃飯了,晚上就在馬路邊睡覺。可她心裏只有一個信念“一定要找到張慧科,我答應高老師了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看着她小小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我心裏即感到心酸,又佩服她的毅力,她這種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想到自己平時遇到一點困難都半途而廢,真是慚愧。

台長終於知道了小魏老師的事,電視台安排了小魏參加一個節目。主持人循循善誘的問着小魏各種問題,小魏緊張的張不開口,主持人只好讓她對着鏡頭對張慧科説幾句話。那一刻,小魏老師再也繃不住了,眼淚泉湧似的流了下來,她委屈的像個孩子,其實她就是和我們一樣大的孩子啊,可她缺承受着本不該屬於她的壓力,看到這裏我的眼睛也濕潤了……

張慧科終於找到了,電視台派車子把他們送回了水泉村,還有滿滿一車的文具和書籍,社會各界人士也給水泉國小捐了款,村長説要用這筆錢蓋一座新的學校。孩子們看到七彩的新粉筆臉上樂開了花,我的心情也隨着他們高興起來,他們終於不用再為粉筆發愁了,高老師看到了也一定會很開心吧……

泥濘的土路,低矮的教室,稀缺的教學工具,與我們城市裏優質的教學資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堅持讀書,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認真學習呢?

本部影片對我感觸更深的還有小魏老師的執着、誠信。她固執的遵守着對高老師“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她的毅力,她的堅持,她的信守諾言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4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劇中講的是水泉國小高老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年僅十三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她班裏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但她毫無教學經驗,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學生的欺負。但她給校長的保證是,她會在原老師回來後把班級交還給她,“一個學生都不會少”。當班上一名學生因家計困難而必須放棄學業到城市中打工,這名代課老師想起她“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費盡千辛萬苦要將他找回。她沒有錢,沒有社會資源,卻必須在複雜的大城市中找尋一名小孩。尤其是當小魏老師面對着鏡頭,流着淚説:“張慧科,你跑到哪裏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國小六年級。但為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為了多地老師説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為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着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裏,在城裏她更是一分錢也捨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説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裏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老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國小,只有一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師連粉筆頭也捨不得丟掉,為了掙錢,象張巧珍國小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水泉國小的教室那麼破舊 ,文具那麼少 ,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 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更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影片最後,水泉國小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隻“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國小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為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麼多不幸的同齡人,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劇中的魏老師對學生那麼好,我們的凌老師對我們也一樣的好,同學生病了老師會去關心同學,為同學補課。同學犯錯誤了,老師會耐心地批評教育,幫助同學改正錯誤。老師這樣的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老師。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5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裏,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後少了兩個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忙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最後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着“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職責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公會名字大全霸氣

我為電影裏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儘管影片裏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刻,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牀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説的”。他的精神彷彿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裏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裏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因此,必須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就應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裏理解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發奮和愛心去做的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