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小數學的教學中如何培養數感

來源:文萃谷 2.14W
  培養學生數感的數學方法

  一、創設情境,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數感

在國小數學的教學中如何培養數感

一個良好的,適應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大面積參與,使抽象的數學具體化,緊張的情緒輕鬆化,“若隱若現”的數感真實化。因此,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真實情境和已有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從具體的問題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識後再把它們應用到現實情境中去。例如在一年級“認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學們還記得在幼兒園上活動課時的情景嗎?大家一起去滑梯,去盪鞦韆,去騎木馬……”學生們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漸漸被喚醒了,這時教師適時運用多媒體出示一個歡快、温馨的幼兒活動的畫面:“大家願意和老師一起來數數這個幼兒園裏的活動器械嗎?”於是,國小生們開始興趣盎然地數數:1只滑梯,2個鞦韆,3只木馬……從而經歷了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了數的意義。可見,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基礎,如果較好地利用和創設情境,體驗和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學生不但較容易將知識與生活經驗建構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的數感意識得以萌芽。

  二、讓學生在表達與交流中形成數感

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同學之間互相啟發、互相學習、互相借鑑,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學生在交流對數的感知時,拓展思維,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能促進數感的形成。例如:在實際測量中,我帶領學生到操場上測量長方形花壇的長和寬,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測出了花壇的長和寬。在課堂交流的時候,展示了多種多樣的測量方法。有的學生直接用捲尺量;有的學生先測出一塊磚的長度,再數長和寬各包含多少塊磚,用每塊磚的長度乘磚的塊數得到長和寬的長度;有的學生先測出1米長的繩子,再1米1米的量;還有的學生使用步測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將自己的想法與別人進行交流,也體會別人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從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長度,發展了距離感,也增進了數感。

  三、讓學生在參與數學情景活動中發展數感

根據兒童好動、好奇的天性,可以多組織學生開展數學遊戲活動,以培養、發展學生的數感。兒童喜歡遊戲活動,把遊戲活動引人課堂教學會使學生感到一種快樂,一種享受。但遊戲活動必須緊扣教學內容這條主線來展開,將遊戲活動的玩法和知識點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愉快而歡樂的氣氛中學習新知、構建新知。例如,我設計一道應用題:小明的存錢罐裏有9張1角紙幣、4張2角紙幣和2張5角紙幣,他要從錢罐裏取出1元錢去買鉛筆,他應該怎麼拿?學生們通過積極思考會找到很多運算方法:①5角×2、②5角+1角×5、③5角+2角×2+1角、④2角×3+1角×4、⑤2角×2+1角×6、⑥2角+1角×8、⑦2角×4+1角×2、⑧2角×2+1角+5角、⑨2角+1角×3+5角……這是開放題,題意清楚明白,表述通俗易懂,選材貼近兒童生活。這類訓練,能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選擇恰當的算法,對運算結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釋,不斷增強對運算實際意義的理解,既能培養學生數感,也能讓其形成數感的具體表象。

培養學生數感的途徑

1.在“數的概念”教學中培養數感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

(1)聯繫身邊的事物,感受數的意義,建立數感。如在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中,在認識“1”時,先請小朋友觀察現實生活用“1”表示的事物。學生列舉了1本書、1只小鳥、1個班、1個國家、1個細菌、1個地球……隨後引導學生數出幾個小朋友是1個班級?幾根小棒是1捆?幫助學生理解“1”可以表示1個個體(如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這類個體的1個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體(如1個地球),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體(如1個細菌),從而滲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樣學生在觀察中體會了數的含義,在現實中初步建立了數感。

(2)在數的比較中發展數感。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不僅會理解數的需要,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在比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當於這樣的幾倍的認識,使數感得到發展。根據國小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開展學習競賽活動,給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如教學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時,組織學生比畫實際長度的比賽,看誰畫得又對又快。比賽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集體比,分組比,同桌比,閉着眼睛比,等等。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學生很快掌握了1米,1分米,1釐米的實際長度;知道了1米、10分米、100釐米一樣長,1分米和10釐米一樣長;還能迅速比畫出9分米,20釐米,99釐米等實際長度。掌握了比畫長度的本領,學生在解答有關長度的習題時就較順當。

2.在“數的運算”教學中培養數感

《新課程標準》提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應減少單純的技能性訓練,避免繁雜計算和程序化地敍述算理。”結合具體的問題選擇恰當的算法,能增強學生的數感。

(1)在猜測、估算中建立數感。數學猜測、估算是數學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人們實際生活的需要,根據已知事實和教學知識,對未知量及其關係所做出的一件似真判斷,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能獲得數學發展的機會,能鍛鍊數學思想,是培養學生數感的良好策略。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各種有利時機,創造性地開發教材內容,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內容為題材,開展估算,使學生更好地領悟數感,培養數感。如一頁報紙上有多少個字?一摞紙有多少張?有多厚?一把黃豆大約有多少粒?學生估算後再交流估算的方法,以形成估算的能力。

(2)在算法多樣化中發展數感。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問題的實際背景中,通過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不同的方式確定相同的結果,在探索算式的過程中增強對數和算式的感悟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數感。

培養學生數感的初探方法

在表達與交流中形成數感

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研究討論、分析交流,使學生在交互學中學習別人的方法,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並在交流中反思、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學生在交流對數的感知時,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促進數感的形成。如在教學1~5的認識時,教師創設了“遊動物園”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學習情境中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動物和數量: 1頭大象、2只犀牛、3只長頸鹿、4只小鳥、5個人……從而來引出1~5這五個數.當學生認識了這五個數後,組織學生交流: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

“我家裏有5個人”“我家有3輛自行車”“我媽媽買了1只西瓜,切成4塊,爸爸和媽媽各吃1塊,我吃了2塊”“我們班的同學分成4組”……這樣,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得到了自由、充分地交流,加深了對數的概念的理解,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數感也在討論和交流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數的運算教學中培養數感

《新課程標準》提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應減少單純的技能性訓練,避免繁雜計算和程序化地敍述算理。”結合具體的問題選擇恰當的算法,能增強對運算實際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如教學“有餘數除法的應用題”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開放題:“有21個同學到公園遊玩,每條船最多可乘5人,至少需要租幾條船?怎樣乘船最合理?”學生通過計算21÷5=4……1,學生體會到,在這個實際問題中,商4和餘1表示什麼意思,得出必須用5條船才可以,然而這只是一種解決的方法。

有的學生通過分析得出,還可以3條船上各乘5個人,另外兩條船上各剩3人;或一條船上乘5個人,另外兩條船上各乘3人;或一條船上乘5人,4條船上各乘4個人等多種方案。學生在探索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切實瞭解了計算的意義和如何運用計算的結果。這樣通過對現實生活素材的計算,使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認識周圍的事物,感受這些數的大小,幫助學生理解數的真正含義,建立數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