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闕題的詩文賞析

來源:文萃谷 2.33W

 【作品簡介】

關於闕題的詩文賞析

《闕題》由劉眘(shèn)虛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從詩的語意看來,似乎是寫友人在暮春山中隱居讀書的生活。詩以“暮春”為主題,白雲春光,落花流水,柳色清渾,一片春光春色,清新自然,幽靜多趣。全詩無奇詞麗句,只把所見所聞如實道來,娓娓動聽,使人快樂無限。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闕題》

作者:劉眘虛

道由白雲盡,春與清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閒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註解】

①闕題:即缺題。因詩題丟失,後人在編詩時以“闕題”為名。

②道由句:指山路在白雲盡處,也即在塵境之外。道:道路。由:因為。春:春意,即詩中所説的花柳。

③閒門:指門前清淨,環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門。

④深柳:即茂密的柳樹。

⑤幽映:指“深柳”在陽光映照下的濃蔭。

【韻譯】

山路被白雲隔斷在塵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遠流長。

不時有落花隨溪水飄流而至,遠遠地就可聞到水中的芳香。

閒靜的荊門面對蜿蜒的山路,柳蔭深處藴藏着讀書的齋堂。

每當太陽光穿過柳蔭的幽境,清幽的光輝便灑滿我的衣裳。

【賞析】

殷璠評論劉眘虛的時候説:“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河嶽英靈集》)的確如此。首先,詩人為我們描繪的是一個清幽的去處,而其所表現的情致則是甚為清遠。這是一個超凡絕塵的所在,它在白雲的盡頭,有美好的'春色伴着的清清的溪水流過。時常落入溪流之中的落花隨同流水散發出幽幽的花香。就在這山的深處,有一個面對山路的書屋,白天人就在這樣的綠樹掩映、清輝播撒的地方讀書。環境極其清幽美好。從詩的語意看來,。

再就是它的“思苦語奇”。前四句似在不經意地描寫路途的景象,而讀後細思則不難發現,正是這看似不經意的描寫,使這裏給我們以桃花源般的感覺,烘托出了“讀書堂”的清幽美好和高雅,突出了它的超凡絕塵。後面的四句詩看似白描,卻也寫出了主人的志趣的高雅,生活的閒適,給人以“禪意”的感覺,讀至此,我們終於明白,原來詩人要表現的是對主人暮春山中隱居讀書生活的讚賞之情啊!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評析】

闕題:即缺題。因詩題缺失,後人編詩時標以“闕題”為名。這首詩所描繪的景物及其所表達的意境來看,不是寫自己山居的閒適,而是寫友人山中隱居的幽趣。清新自然,婉轉流暢,全詩按空間順序寫來,使讀者彷彿隨着詩人走訪了這位隱者的別墅。由遠及近,從外向裏而行。

這首詩原來應是有個題目的,後來不知怎樣失落了。唐殷璠《河嶽英靈集》在輯錄這首詩的時候就沒有題目,後人只好給它安上“闕題”二字。

這首詩句句寫景,畫意詩情,佳句盈篇,可推為劉眘虛的代表作。詩描寫深山中一座別墅及其幽美環境。一開頭就寫進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雲盡”,是説通向別墅的路是從白雲盡處開始的,可見這裏地勢相當高峻。這樣開頭,便已藏過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許多拖沓。同時,它暗示詩人已是走在通向別墅的路上,離別墅並不太遠了。

“春與青溪長”,伴隨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時正當春暖花開,山路悠長,溪水也悠長,而一路的春色又與溪水同其悠長。為什麼春色也會“悠長”呢?因為沿着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無盡春色源源而來。青溪行不盡,春色也就看不盡,似乎春色也是悠長的了。

三、四兩句緊接上文,細寫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詩人自己的喜悦之情。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這二句,要特別注意“至”字和“隨”字。它們賦予落花以人的動作,又暗示詩人也正在行動之中,從中可以體味出詩人遙想青溪上游一片繁花似錦的神情。此時,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發出香氣。芬芳的落花隨着流水遠遠而來,又隨着流水遠遠而去,詩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適,絲毫沒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傷情調。他沿着青溪遠遠地走了一段路,還是不時地看到落花飄灑在青溪中,於是不期而然地感覺到流水也是香的了。

總括上面四句:開頭是用粗略的筆墨寫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細筆來特寫青溪,彷彿是把鏡頭裏的景物從遠處拉到眼前,讓我們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還可以聞到花香水香。

一路行走,一路觀賞,別墅終於出現在眼前。抬頭一看,“閒門向山路”。這裏是沒有多少人來打擾的,所以門也成了“閒門”。主人分明愛好觀山,所以門又向山路而設。

進門一看,院子裏種了許多柳樹,長條飄拂,主人的讀書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來這位主人是在山中專心致志研究學問的。

寫到這裏,詩人從登山到進門的一路經歷,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來了。但他不過把幾件景物攝進鏡頭,並沒有敍述經過,僅僅給你以幾種不同的變化着的形象。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結末兩句,詩人仍然只就別墅的光景來描寫。“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這裏的“每”作“雖然”講。因為山深林密,所以雖然在白天裏,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環境的安謐,氣候的舒適,真是專志讀書的最好地方了。詩到這裏,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思索餘地,更增加了詩的韻味。

全詩都用景語織成,沒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韻盈然,意境幽美。王國維説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刪稿)詩人巧妙地運用景語,不但寫出風景,給風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又藏有人物,人物的行動、神態、感情、心理活動乃至身份、地位等等,給讀者帶來了直覺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因而這首詩餘韻縈繞,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藝術魅力。

【作者介紹】

劉眘(shèn)虛: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江東人。8歲能屬文,上書,召見,拜童子郎。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唐才子傳》作“開元十一年徐徵榜進士”。據徐鬆《登科記考》,徐徵是開元二十一年狀元,則“開元十一年”當為“開元二十一年”之誤),調洛陽尉,遷夏縣令。性高逸,不慕榮利,交遊多山僧道侶。曾擬在廬山卜宅隱居,未成。早年逝世。

劉眘虛是盛唐著名詩人之一。鄭處晦《明皇雜錄》把他和王昌齡、常建、李白、杜甫等人並列,説是“雖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唐詩紀事》引)。嚴羽也把他與沈宋、初唐四傑、陳子昂、王維、韋應物並舉,稱之為“大名家”(《滄浪詩話·考證》)。殷璠撰《河嶽英靈集》,別擇精嚴,而選錄其詩多至11首,説他“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他和孟浩然交誼甚深,有《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孟去世後,又有《寄江滔求孟六遺文》,詞意墾摯。其詩題材、體制以及意境也與孟頗近似,而清微淡遠之中,有幽深拗峭之趣,則又於孟之外自闢蹊徑。《闕題》“道由白雲盡”一首,最能代表這種風格。

《全唐詩》收其詩15首,除去其中竄入的他人作品,基本上就是《河嶽英靈集》所錄存者。事蹟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