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井遊記》優秀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8.55K

  【教學目標】

《滿井遊記》優秀教學設計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難字、難詞和一詞多義。

2、體會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難字、難詞和一詞多義。

2、掌握比喻的運用。

【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朗讀帶。

2、製作知識歸類和問題思考的投影。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國中生能閲讀較淺易的文言文。學習文言文貴在積累,“滴水穿石”就是説的這個道理。學習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讀,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分以下幾步去做:

第一步,通讀全文,解決字音字義問題,然後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後由教師作總結、歸納,學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學時間】

自讀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記遊小品。滿井是明、清兩朝北京近郊的一個風景區。文章用極精簡的文字記遊繪景、抒情諭理。歷歷如畫的景物描寫,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氣息,勃勃生機。作者借景抒感,給讀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題

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遊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本文就寫於這一年的春天。

  三、朗讀課文,歸納段意

1、要求: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重音,讀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投影。)

⑴ 讀準字的音,特別是一些難字。

廿 鵠 鬣 蘑 蹇 倩 髻 鬟 浹 乍 澈 面 曝 呷

⑵ 對一些較長的句子能恰當地斷句: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⑶ 歸納加粗詞的意義:

之:侷促一室之內

髻鬟之始掠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然:呷浪之鱗,悠然自得

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吳廣以為然

2、學生先朗讀後回答,老師歸納: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種:

⑴ 當助詞,可譯為“的”,也可不譯,如①②;

⑵ 當代詞,第三人稱,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

⑶ 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三種:

⑴ 用在形容詞詞尾,表示“……的彈子”,如①;

⑵ 用在詞頭或句首,表示轉折如②;

⑶ “正確,對”的意思,如③。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學生聽讀並糾正自己的.錯誤。)

四、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投影。)

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1、第1自然段:

凍風時作:凍風.冷風。作,起。侷促一室之內:侷促,拘束、侷限。

每冒風馳行:馳行,坐車出行。

未百步輒返:輒,總是,就。

2、第2自然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潤: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潤;滋潤,潤濕。

於時冰皮始解:於時,在這時。冰皮,河牀上結冰的表面。潑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鱗浪層層:鱗浪,像魚鱗似的浪紋。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詞詞尾。新開,剛打開。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樣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靧面,洗臉。掠,梳掠。

柔梢披風:披風,在風中散開。披,分開,散開。

淺鬣寸許:淺嫩的麥苗高一寸左右。鬣,獸頸上的鬃毛,這裏形容麥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詞活用為動詞。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詞用為動詞,端起酒杯。

紅裝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為驢,用作動詞,騎驢。

凡曝沙之鳥:瀑,曬太陽。曝沙,在沙灘上曬太陽。

呷浪之鱗:呷,吸而飲。鱗,借代魚。

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毛羽鱗鬣,鳥的羽毛,魚鱗魚鰭。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未始,未嘗。

3、第3自然段:

夫不能以遊墮事:墮,壞,耽誤。

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瀟然,心中沒有牽掛的樣子。

惟此官也:此官,當時作者任順行府儒學教授,是個閒職。

而此地適與餘近:適,正好。

惡能無紀:惡,安、怎麼。無紀,沒有記遊的文章。

五、集體朗讀,思考討論

(投影。)

閲讀思考:

1、北京一帶早春氣候有什麼特徵?

2、寫城中餘寒景象表達作者什麼心情?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寫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甦的特點,分析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怎麼描寫的?

4、第3自然段表達了作者什麼願望?

5、本文在記敍描寫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試舉例説明。

討論明確,歸納要點:

1、氣候特徵是“餘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

2、表達作者“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襯的手法,欲揚先抑,寫出燕地的氣候特徵,暗示作者渴望出遊的心情,為後文做了鋪墊。

3、先寫全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及其獨特的感受:“若脱籠之鵠”;再以獨特感受為審美中心,分別描寫“冰皮”“山巒”“柳條”“麥田”“遊人”“鳥”“魚”等種種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徵,運用新穎生動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幅生機勃勃、喜氣洋洋的畫卷。在景物的描寫中也寄寓了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寫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的內容,表現了作者的歡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對哲理的追求。從這次出遊他認識到城居時所以不知有春,是因為自己“侷促一室之內”,而實際上春已降臨人間。這是思想境界昇華的表現。這就表明:美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由於這樣那樣的限制而看不到它,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這個道理,人們才能自覺地擺脱某種限制,不斷地去擴大自己的視野,去發現生活中本來就有的美好的東西。表達自己將以這次遊覽滿井為中國,在公事之餘繼續出遊的願望。

5、比喻句:

⑴ 若脱籠之鵠: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⑵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以物比物。

⑶ 如倩女之釀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⑷ 麥田淺鬣寸許:以物比物。

六、自讀小結

1、本文是寫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種,特點是:在説理上深入淺出,在記敍上簡明生動。明清兩代這種體裁最為盛行。這篇遊記短文,在寫景狀物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⑴ 白描的筆法:

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而是用極為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來。

⑵ 擬人的寫法:

作者寫山,用倩女新粧作喻;寫魚鳥,説它們洋溢着喜氣,都是用了擬人的寫法。這種表現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人作者的主觀情感。把景物擬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寫景方法。

⑶ 生動的比喻:

比喻的表現方法雖然很常見,但在這篇遊記中,比喻大多是用來寫景的,也有的是寫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遊玩為“脱籠之鵠”。這些比喻都很恰當,因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體會和感受。

2、袁宏道反對復古,並努力實踐,他寫文章強調。‘性情”,強調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張自然地流露個性,語言流利淨潔。這篇遊記,就是他這種主張的實踐範例。他的缺點是題材狹窄,往往只是寫些風景名勝之類,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國遊記的傳統寫法,在末尾寫出作記的原故,同遊者姓名,遊覽的時間。本文選人課本時,末了幾句話刪掉了:刪文大意是作學務這種閒官,沒有什麼心中牽掛的事,遊滿井僅僅是開始而已。於此可見袁宏道為人的閒適之致。

  七、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一、二、三題。

2、選用《作業設計》。

 【資料鏈接】

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進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職。明代著名文學家。宏道詩主妙悟,提倡“獨抒性靈,不拘俗套”,反對仿古,追求自然;重視通俗小説和里巷民謠,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內容多寫身邊瑣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齋集》二十四卷傳世,後人輯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詩文風格相近,時人稱之為“公安派”,稱他們的詩文為“公安體”。二、公安派明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貫為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故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曆時期。明代自弘治以來,文壇即為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後七子”所把持。他們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曆以後書勿讀”的復古論調,影響極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爭效其體”(《明史·李夢陽傳》)。其間雖有歸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爭,但不足以矯正其流弊。萬曆間李贄針鋒相對地提出“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的觀點,振聾發聵,他和徐渭等實際上成為公安派的先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