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中語文的閲讀知識點總結

來源:文萃谷 2.46W

根據課標的相關內容,説明文閲讀應該達成的要求如下:在通讀文章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閲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重點評價考生對文章的綜合理解能力,具體考查考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考查能否把握閲讀的大意,考查能否從閲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關於國中語文的閲讀知識點總結

會考説明文閲讀有着鮮明的文體特點。和記敍文、議論文閲讀比較而言、難度較小。對文章提供的隱形信息的篩選較少。選文選段體現的知識性科學性較強。

常見的考點有:1、對説明對象及其特徵的理解。2、對説明方法的辨識與理解。3、對説明順序的分析與理解。4、對文章、段落結構特點的分析。5、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6、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含義及其表達作用的品析。7、對段的表達作用的理解和分析。8、對説明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特點的體會。9、進行與文段內容有聯繫的個性化表達。下面就以幾個考點為例作以分析。

  (一)整體感知説明內容,準確把握説明對象的特徵。

所謂特徵,就是指這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説明文,被説明對象的特徵總是説明的核心。閲讀事物説明文,要抓住被説明事物的特徵,抓住了事物的特徵,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質。閲讀事理説明文,要抓住被説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發展的根本屬性的東西,去理解事理的本質特徵,要注意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文章的大概內容,從中理解概括説明對象的特徵。也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和關鍵性詞語,準確地把握住事物的特徵,要想準確地把握説明對象的特徵,還應注意文章在説明事物或事理過程中,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繫,注意各個部分與被説明對象之間的聯繫,有些事物或事理可能不只具有一方面的特徵,還要注意各個部分與事物特徵之間的聯繫,再經過自己認真的思考分析,歸納總結出被説明事物的特徵。

  (二)理解文章的層次關係,明確説明順序

閲讀説明文,理清文章的層次關係,明確説明的線索是進一步掌握説明順序地關鍵一環。説明順序主要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三種,而邏輯順序又可分為從原因到結果、從主要到次要、從整體到部分、從概括到具體、從現象到本質、從特點到用途等。空間順序多用於説明建築的構造。説明實體事物的形狀、時間順序多用於説明實體事物的建造過程、產品的生產過程、事物的發展演變過程、邏輯順序多用於介紹事物的性質、種類原理功用和解釋事理的本質的説明文。一篇説明文説明順序有時不只一種,幾種説明順序如何結合運用,是由説明事物的特徵或本質決定的、掌握了這些説明順序的運用規律,對於我們閲讀説明文是非常有幫助的。

 (三)正確判斷説明方法,準確理解説明方法的作用

為了更加準確地説明事物,突出其特徵或本質,説明文中常常使用以下幾種説明方法:下定義、分類別、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畫圖表、摹狀貌、作詮釋等。在這裏僅就幾種易混淆的方法作以闡釋:

下定義是用科學性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徵作周全嚴密的規定性説明。例如:“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語句好像是使用了下定義的方法,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這些語句只是對事物進行解釋説明,並未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因而不能確定是下定義的説明方法,而是用的作詮釋的説明方法。例:“鈾是銀白色的金屬。”是作詮釋,不是下定義。

分類別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對事物或事理進行分類説明。分類別的作用在於使讀者對被説明事物有更清楚更條理化的認識。

舉例子是通過列舉實例來印證被説明事物的某些特點,使讀者有更具體的印象。

作比較是指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與某些抽象的或別人比較陌生的事物進行比較,在比較中突出被説明事物的特徵。

打比方就是用比喻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説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

無論採用哪種説明方法,目的都是為了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準確把握説明方法,就能使深奧的道理通俗化,複雜的知識簡單化、抽象的內容變成具體的,形象的。

(四)體會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正確理解其表達作用。

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是説明文最基本特徵。主要指在説明事物、理解事物時能確切地反映被説明對象的真實情況,便於人們認可和接受,它的語言必須確切、簡潔、通俗、準確性往往表現在句中的修飾語、關鍵性的中心語、修飾限制性的詞語上、也要認真體會能夠揭示事物本質特徵的語句。適當地運用數字也可以增強語言的準確性。

常見考法

説明文閲讀是會考現代文閲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地會考常考的內容。所選用的材料涉及人與環境、科技新發現、文化遺產等不同的生活側面。這些選文往往生動有趣、時代性強,因此,同學們在複習時,應特別關注與現實密切相關的一些科學話題(如2008年的地震、奧運場館建設,2009年的衞星相撞、日全食等),還有文化方面的話題,多瞭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增加自己科學知識的儲備。

誤區提醒

例 閲讀下面文章,完成1-4題。

潔身自好的蓮花

一提到蓮花,人們會自然地聯想到蓮葉上滾動的露珠,也許還會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頤的《愛蓮説》,對“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肅然起敬。

20世紀7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在研究植物葉面時發現,光滑的葉子表面有灰塵,要先清洗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而蓮葉等植物葉面卻總是乾乾淨淨。他們利用人造的灰塵粒子污染玉蘭、林山毛櫸、蓮花、芋、甘藍等植物的葉面,然後用人造雨清洗2分鐘,使雨滴滑落,再觀察葉面灰塵粒子殘留狀況。實驗發現,有些植物葉面殘留的污染物多達40%,而蓮花等植物葉面的污染物殘留比例均小於5%。這就是所謂的蓮花效應。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蓮花效應呢?

通過電子顯微鏡,我們可以觀察到蓮葉表面存在着非常複雜的多重微米、納米級的超微結構。蓮葉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蠟質顆粒,並且覆蓋着無數個約10微米的突包,每個突包的表面又佈滿了直徑僅為幾百納米的更細的絨毛。在突包間的凹陷部分充滿着空氣,從而使得在尺寸上遠大於這種結構的灰塵、雨水等落在葉面上,不會大範圍直接接觸葉面,而是隔着一層極薄的空氣,並且其能接觸的點也只是葉面上若干個凸起的點。

這是自然界中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正是這種特殊的'超微結構,使得蓮葉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潔:當蓮葉上有水時,水會在自身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狀,風吹動水珠在葉面上滾動時,水珠可以沾起葉面上的灰塵,並從上面高速滑落。這種自潔能力對於防止病原體的入侵也有着特別的意義。像蓮花這樣的植物,就是生長在很“髒”的環境中也不容易生病。因為即使病原體到了其葉面上,一經下雨就會隨雨水沖走;如果不下雨,葉面很乾燥,病原體還是生存不了。

蓮花的這種自潔功能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他們努力模仿這種表面,使應用研究迅速發展。20世紀末,基於“蓮花效應”的塗料陸續問世,在越來越多的建築中得到應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周圍將會出現不會髒的地板、牆壁和沒有灰塵的無線電用品。

1.第一段中寫到“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其作用是什麼?

2.請根據第二段文意,簡要解釋“蓮花效應”。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劃線詞所指代的內容。

①這是自然界中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

②蓮花的這種自潔功能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

4.“蓮花效應”能給植物本身帶來哪些好處?請根據文意簡要回答。

答案:1.形象地點出説明對象的特徵;引發讀者閲讀的興趣。(答出兩個要點,意思符合即可) 2.葉面上的灰塵經雨水清洗能變得清潔乾淨。(意思基本符合即可)3.①葉表面存在着非常複雜的多重微米、納米級的超微結構。(或:葉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蠟質顆粒,覆蓋着無數的突包,每個突包的表面又佈滿了更細的絨毛,在突包間的凹陷部分充滿着空氣。) ②蓮葉上的水會在自身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狀,風吹動水珠在葉面上滾動時,水珠沾起葉面上的灰塵從上面高速滑落。(意思符合即可)4.使得葉面不沾水滴,保持清潔;能防止病原體的入侵,不易生病。(意思符合即可)

分析:這是一篇生動形象的科普説明文,取材於我們身邊熟悉的事物——蓮花。文中提出的“蓮花”效應,讓我們對司空見慣的蓮花產生興趣,激發我們對事物的好奇心與探知慾。文後共設有四道題,分別從手法作用品析、語言表達、詞句理解、文意概括幾方面對考生的閲讀能力予以考查。

第1題考查對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與品析。此題易誤處在於,有些考生可能誤解開頭的“閒語”:説明文簡潔平實,寫到文學作品中的蓮花形象,有何用處?於是,便隨

意地答“為增加文采”。但這樣的作答是不符合説明文閲讀思路的。作者開頭的“閒筆”不閒,正是以大家熟知的文學形象蓮花,來生動形象地點出説明對象的特點——高潔;並引發讀者閲讀的興趣。

第2題考查語言概括、表述能力。題幹中已給定閲讀範圍“第二段”,如果忽視這一點,就有可能答成“蓮花效應”的作用、功能等,而不是針對第二段中的實驗得出的結論。

第3題考查對詞句的理解。要“還原”加點詞指代的內容,首先要把加點詞所在的句子“還原”到原來的位置,聯繫相應的上下文,予以概括。①句是一個段首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啟下,並對上段內容作出高度概括。因此要鎖定第四段,圍繞“葉面超微結構”等關鍵詞來組織語言。②句同樣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段首句。答這兩個小題,如果不能準確找到題目語句所對應的信息範圍,即鎖定相應段落,則回答就會失分。

第4題考查對文意的把握與概括。答案有兩點,需要對文意予以概括,有的考生只答第一層“保持清潔”,而忽視由第一層作用衍生出來的第二層保護作用“防止病原體入侵”,造成答題不全面。

【典型例題透視】

例 閲讀下面文章,完成1-4題。

妙趣橫生話鑰匙

1.俗話説,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小小的一把鑰匙,與人類形影不離,是我們口袋中的必備之物,也是隱私的守護神,牽繫着千門萬户的温暖和幸福。可是你知道嗎?鑰匙的發展歷史亦妙趣橫生呢。

2.人類最早鎖門的方式是用繩子打成錯綜複雜的結把大門綁緊。解鈴還須繫鈴人,繩結只有打結的人才曉得如何解開。傳説中的亞歷山大大帝是利用我們現在所説的“橫向思維”,才揮劍斬斷了當時著名的弗裏吉亞“戈爾迪亞諾難結”。據説解開此結者能統治整個亞細亞。

3.此後,人們發明了鎖,當然,鑰匙也就應運而生了。最原始的鑰匙是怎樣的呢?考古人員在位於現在伊拉克赫爾沙巴德地區的亞述帝國國王薩爾貢二世宮殿廢墟中,發現了一把1.2米長的木製鑰匙,這把鑰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這種原始的木製鑰匙是一種形狀類似大牙刷、一頭有很多木栓的槓桿。當把鑰匙插入鎖眼中後,這些木栓就會嵌入鎖裏同等數量的槽溝中,因此轉動槓桿就能打開鎖眼。

4.19世紀中期,這種最古老的鎖的結構成為萊納斯·耶魯發明彈子鎖的靈感源泉。後來發明的彈子鎖,所用的是鋸齒狀的扁平鑰匙,鑰匙邊緣是高低不平的鋸齒和豁口,而鎖芯和鎖體內裝有5-6個大小不一的金屬彈子作為障礙物,需將鑰匙作為楔子把彈子置於同一位置才能打開鎖。20世紀的鎖,大多以這種彈子鎖作為模本。

5.近年來,為了提高鎖的安全性,逐漸出現了很多非常先進的新型鎖,比如多孔鎖和直邊鎖等。現在已經出現了電子汽車鑰匙、條形碼鑰匙卡和建立在指紋和眼角膜識別技術上的開鎖系統,我們可以用眼睛來開鎖,鑰匙有望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6.鑰匙在其發展的歷程中還創下了幾個“世界之最”呢。

7.迄今為止,世界上鎖和鑰匙的組合最多的,當屬1787年英國發明家約瑟夫·布拉默發明並申請專利的一種新型套筒鎖,它可以有4.7億個組合。最重的一把鑰匙達2噸,這把鑰匙長10米,是在2008年由巴基斯坦人制造的。

8.鑰匙在物理學史上曾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9.1752年6月,美國天才發明家富蘭克林正在對雷電進行研究,他推測這是大自然的一種放電現象,於是就進行了一個風箏實驗:用金屬線將風箏放到電閃雷鳴的雲層中,在其末端拴上一把鑰匙。這樣一來,一旦雨水淋濕了風箏和線,就能觀察到手指靠近鑰匙時引起的火花。由於有了金屬絲和鑰匙作為電容儲存了部分電流,他並沒有觸電而死。富蘭克林通過這個實驗發明了避雷針。

10.一些極富創造性的人總會把很多常用物品開發出各種不同的用途。一把鑰匙經過改良後,可以當作螺絲刀、瓶起子、指甲銼,甚至酒精檢測計。如瑞典汽車製造企業薩博公司首創了一款酒精檢測鑰匙,這把鑰匙的頂端安有一個小型檢測口,駕駛員在發動汽車前對着這個檢測口吹氣,一旦該裝置檢測出的酒精濃度超標,發動機將無法啟動。

11.人類的智慧總能創造出奇蹟。未來的鑰匙想必更加神奇吧!

1.這篇選文主要介紹了與鑰匙相關的哪些內容?

2.選文第②-⑤段採用了哪種説明順序?

3.本文運用了多種説明方法,試找出其中兩種,並舉例説明。

4.第⑦段劃線詞語中“迄今”應如何解釋?“迄今為止”可以去掉嗎?為什麼?

答案:1.鑰匙的發展歷史,創下的“世界之最”,重要地位及用途。(“鑰匙的發展歷史”答成“鑰匙的類型”也可以) 2.時間順序 3.示例:列數字,如:第⑦段“最重的一把鑰匙達2噸,這把鑰匙長10米”;舉例子,如:第⑨段講述富蘭克林利用鑰匙發明避雷針的故事。4.到如今或到現在;不可以;這個詞語從時間上加以限定,説明約瑟夫·布拉默發明的鎖和鑰匙的組合到現在是最多的,以後還可能出現更多的,使表達留有餘地,體現了説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

透視:選文是一篇科普説明文,所説明的事物貼近生活,內容條理,富有情趣,所設計的四道考題也體現了對説明文閲讀的基本要求。1題考查説明對象的特徵,這也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考生要在閲讀全文的基礎上,對所考查內容進行歸納和整合。2題考查説明順序,命題人把考查點設在局部,只要考生對説明順序有準確的理解,解答的難度並不大。3題考查説明方法,讓考生列出所使用的説明方法並舉出例子,具體的要求就是對説明方法的理解要準確,例子要與所舉方法相吻合。4題第一問考查詞語在語境中的意義,後一問考查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解答時要結合語句內容,運用一定的答題技巧,用簡潔準確的語言表述。總體上看,四道小題各有側重,同學們需要認真閲讀文段,掌握解題方法,用準確、條理的語言表述方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