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意義

來源:文萃谷 2.06W

教學設計是每個教育者必做的東西,但是為什麼要做教學設計呢?做教學設計有什麼意義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教學設計意義的內容,希望能讓你更瞭解教學設計。更多相關內容請瀏覽本站應屆畢業生網。

教學設計意義

所謂教學設計,簡單地説,就是指教育實踐工作者(主要指教師)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進行的系統規劃、安排與決策。

由此可以看出,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為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對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有個整體的把握,可以根據教學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對象的特點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採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實施可行的評價方案,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另外,通過教學設計,教師還可以有效地掌握學生學習的初始狀態和學習後的狀態,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方法,採取必要的教學措施,為下一階段的教學奠定良好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説,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好的教學設計可以為教學活動提供科學的行動綱領,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忽視教學設計,則不僅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學走彎路,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1.有利於媒體教材質量的提高

國外有專家認為,在早期視聽教材令人失望的情形下,“是教學設計使他們走出了困境。”後來他們取得成功的“祕訣”之一就是“在節目的製作過程中致力於嚴格的教學設計。”

2.有利於教學工作的科學性

傳統教學以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教學上的許多決策都憑教師個人的經驗和意向作出。有經驗的教師憑藉這條途徑也能取得較好效果,這是具有教學藝術的表現。但運用這門藝術的教師畢竟有限,而且教學藝術很難傳授。教學系統設計克服了這種侷限,將教學活動的設想建立在系統方法的科學基礎上,用可以複製的技術作為教學的手段。只要懂得相關的理論,掌握了科學的方法,一般教師都能實際操作。因此,學習和運用教學設計的原理是促使教學工作科學化的有效途徑。

3.有利於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溝通

教學活動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源遠流長。為了使教學活動有序有效,人們早就開始探索教學的機制,對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各個要素的相互間的關係進行研究,並形成了一套獨立的知識體系即教學理論。但長期以來,教學的研究偏重於理論上的描述和完善,廣大教師批評教學理論脱離實際,對改進教學工作幫助不大。這固然同理論研究不夠深入有關,而更多的原因是由於忽視應用研究,致使在實踐上無法操作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被人稱之為“橋樑學科”的教學設計起到了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作用。教學設計為了追求教學效果的優化,在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中,注意把個別教師的教學經驗昇華為便於廣大教師掌握和運用的教學科學,注意把已有的教學研究理論成果綜合應用於教學實踐,使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地連接起來。

 4.有利於科學思維習慣和能力的培養

教學設計是系統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它提出的一套確定、分析、解決教學問題的原理和方法也可用於其他領域和其他性質的問題情境中,具有一定的遷移性。例如,在教學內容或學習任務分析這個設計環節中,要求設計者將總的教學目標分解成單元教學目標和更具體的使能目標,建立一個教學目標羣,然後根據每一個具體目標擬定策略。這與現代管理學中的目標管理的思路是相同的。因此,通過教學設計原理和方法的學習、運用,可以培養有關人員科學思維的習慣,提高他們科學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拓展閲讀】教學設計的過程

(一)、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

教學設計是綜合多種學科理論和技術研究成果的學科,其主要理論基礎有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系統理論和傳播理論等,每一種理論都從不同的視野對教學設計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轉引自何克抗等,2005),其中學習理論是四種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儘管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種類繁多,但通過對其理論基礎(尤其是學習理論)進行認真分析,我們認為,教學設計主要包括面向教師教的傳統教學設計、建構主義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和“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三類。??

傳統教學設計主要面向教師的教,通常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教學目標分析——確定教學內容及知識點順序;

(2)學習者特徵分析——確定教學起點,以便因材施教;

(3)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確定教學方法、策略;

(4)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選擇教學媒體;

(5)進行施教,並在教學過程中作形成性評價;

(6)根據形成性評價得到的反饋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策略加以調整。

(二)、建構主義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地學,設計過程一般包括:?

(1)情境創設——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情境;?

(2)信息資源提供——提供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源(教學資源),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

(3)自主學習策略設計——自主學習策略是引導學生自王學習、自主建構的內在因素,其作用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達到自主建構的目標;

(4)組織協作學習——通過協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長補短,深化學生的意義建構;

(5)組織與指導自主發現、自主探究——在建構知識意義的基礎上,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發現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三)、“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則在理論、方法和過程建構主義環境下的教學設計上都兼取兩者之長並棄其之短,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其設計過程主要包括:

(1)教學目標分析——確定教學內容及知識點順序;

(2)學習者特徵分析-——確定教學起點,以便因材施教;

(3)教學策略的選擇與活動設計;

(4)學習情境設計;

(5)教學媒體選擇與教學資源的設計;

(6)在教學過程中作形成性評價並根據評價反饋對內客與策略進行調整。???

在環節(3)中已涵蓋建構主義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與自主探究等策略的設計;在環節(4)和在環節(5)中則包括了情境創設和資源提供的要求。

傳統教學設計通常也稱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主要面向教師的“教”,其主要內容是研究如何幫助教師把課備好、教好。其教育思想傾向於以教師為中心。按這樣的理論和方法設計出來的教學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於教師對整個教學活動進程的監控,有利於系統科學知識的傳授,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對於學生全面打好各學科知識基礎是有利的;不足之處是由於長期“重教輕學”,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學生對教師、對書本、對權威的迷信,且缺乏發散思維、批判思維和想像力。

建構主義環境下的教學設計,也稱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其教育思想傾向於“以學生為中心”。特別強調學習者的自主建構、自主探究、自主發現,這無疑對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大有好處的,卻忽視教學目標分析,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近年來,隨着Blending Learning新概念逐漸被國際教育技術界所接受。愈來愈多的教師認識到“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有自己的突出優點(有利於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但也有自身的缺陷(不利於系統科學知識的傳授與掌握);而“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恰好與之相反。若能將兩者有機結合,正好可以優勢互補。結合以後的教學設計,我們稱之為“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設計既強調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強調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對學生的知識技能與創新能力的訓練有利,對於學生健康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也是大有好處的。(引自“教育技術培訓教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