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教案(精選11篇)

來源:文萃谷 1.54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教案(精選11篇)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教案 1

教學目標

1.在設計活動中,學會怎樣選擇合適的設計方案,合理地設計圖案。

2.在設計活動中,學會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問題。

3.在設計活動中,瞭解面積知識的用處和奧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一節實踐活動課,教學內容包括教材第55頁的選擇廚房鋪地磚的設計方案和設計圖案活動。第一個設計活動突出“面積” 在生活中的應用,學生需要運用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和乘除法的知識去解決問題;第二個設計活動有一定難度,側重於增強學生建立“圖形面積” 的空間觀念。這兩個設計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面積” 的用處和奧祕,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三、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由於我校地處商業地段,周圍多為流動人口。學生的學習層次不一,教材的兩個設計活動,對全體學生來説,具有一定難度。但自我校參與“新課改”實驗以來,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思維更加活躍,樂於展現自己。因此,這節課中我採用“以高帶低” 的策略,讓學生在小組中互助互動,共同挑戰難題,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

課堂實錄

(一)複習鋪墊

(課件出示小小設計師小明。)

小明:大家好!我是小小設計師小明。這是我設計的圖案,漂亮嗎?你們知道每個圖案的面積是多少嗎?

(出示下圖:每1小格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

小明:你們喜歡設計嗎?請你們來當小小設計師,我們一起進行設計活動吧!

(二)活動一

1.引入

小明:我們家的廚房要鋪地磚,我和爸爸調查商量後,做了兩種設計方案。

(出示教材第55頁的方案一、方案二的圖。)

2.解決問題

(1)出示問題1:第一種設計要用90塊地磚,請你計算我家廚房的面積。

(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再進行全班交流。)

師:你是怎樣計算小明家的廚房面積的?

(2)出示問題2:第二種設計需要多少塊地磚?

(學生獨立解決,再進行全班交流。)

師:要算出第二種需要多少塊地磚,我們可以怎樣想?

(3)出示問題3:哪種設計便宜?

(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可在小組內交流想法,再進行全班彙報。)

(課件出示小明的話)

你們真能幹!我們一起來玩設計圖案的遊戲吧!

(三)活動二

(出示活動要求和教材第55頁中畫一畫(1)的圖。)

小明:請你在每種圖形的周圍畫幾個與它相同的圖形,使它們鋪滿整個長方形。

(學生4人小組進行探討交流,並動手畫一畫。)

1.全班交流

師:怎樣畫,才能使這個三角形(小長方形)鋪滿整個大長方形?

2.創新設計

師:(手指長方形)請你設計一種圖案,使它們能夠鋪滿這個長方形。

(學生獨立解決,再進行全班交流。)

3.創新設計展示

師:誰來給大家展示你的設計圖案?並説一説你在設計時的想法。

(四)課堂小結

師:我們的小小設計師們,你們在今天的設計活動中,有什麼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嗎?

教學反思

這節實踐活動課的學習內容是有一定難度的,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輕鬆自如地解決所有的`問題。首先要從心理上降低學習的難度,必須讓活動變得有趣,所以我創造“小小設計師”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願望。第一個設計活動對“如何選擇合適的設計方案”,進行了分割式教學,問題層層遞進,降低直接解決“哪種設計比較便宜”的難度,學生完全可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解決問題。第二個設計活動如果讓學生獨立思考去解決,則教學效果會不如人意,能獨立解決的畢竟是少數。所以,我採用了小組交流探討、教師指導、示範展示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什麼樣的圖形才能鋪滿長方形。學生做起來也就不覺得困難了。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教案 2

教學目標

1、經歷認識直角的過程,會辨認直角、鋭角和鈍角,會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去判斷直角。

2、在認識角的過程中,培養與人合作的意識,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徵;會畫直角,判斷直角、鋭角、鈍角;建立直角的表象。教學流程

一、複習導入:

出示:三個不同形狀的角

師:老師這裏有這樣一些圖形,你們認識嗎?叫什麼?角有什麼特點?

今天我們就來繼續研究角。

(板書:認識指角)

二、認識直角

1、談話: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角,你們能從桌上的物品中找到角嗎?小組交流。

師:(取一張正方形紙)誰來介紹它的角?你還能找到同樣的角嗎?學生介紹,出示掛圖。

師:仔細觀察這三個角,它們真是同樣的角?可以怎樣來驗證呢?學生動手試一試。小組合作驗證:將三個角重合比較。師在黑板上畫出直角。教學直角的符號。

小結:這三個角雖然位置不同,但他們都是直角。閉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都是什麼樣?可以用手勢比畫一下。

2、師:出示一張不規則的紙。

師:在這張紙上你能找到直角嗎?我們可以用它折出一個直角,想試一試嗎?(請跟老師一起折一折)每人按要求摺紙,並在折出的直角上標上直角符號,四人一小組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樣?。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樣大的。

3、拿出三角尺和數學書封面上的角比一比,你有什麼發現?師:在生活中找找角。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直角的'身影,你能找到它們嗎?

學生尋找交流,師生傾聽評議。

4、、你能用兩個同樣的三角尺拼出一個直角嗎?

學生拼,看看哪組想的方法多?要求用“比一比”的方法驗證拼出的是否是直角。另外兩個相同的三角尺呢?

5、我們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來畫。

要求:在方格紙上任選一點作為直角的頂點,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頂點對準這一點,然後沿着三角尺直角的兩邊畫去,這就是一個直角。

三、認識鋭角和鈍角

1、出示3個鐘面,觀察鐘面上時針和分針形成的角,學生交流:哪一個是直角,哪一個角比直角大,哪一個角比直角小?(黑板上畫出鋭角和鈍角)

2、出示活動角,轉一個直角,這是什麼角?請你用活動角也轉一個直角。

師:用活動角轉一個鋭角,鋭角比直角怎樣?回到直角,轉一個鈍角,鈍角比直角怎樣?

師:説説怎樣的角是鋭角,怎樣的角是鈍角?判斷練習: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鋭角?哪些是鈍角?辨析中認識鋭角、鈍角。

1、“想想做做”第4題,數一數:圖形中有幾個直角?幾個鋭角和幾個鈍角?統計錯誤人數。

2、“想想做做”第5題,找一找:下面的四邊形中,哪幾個圖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並標上圖形中所有的直角。

四、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一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哪些收穫?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教案 3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體驗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面積的大小。

2、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創設有目的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團結協作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具袋(正方形與長方形每生各一個,剪刀、固體膠、小紙片、硬幣等)

2、學生準備:學具袋(正方形與長方形每生各一個,剪刀、固體膠、小紙片、硬幣等)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理解面積含義,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手掌面及數學書封面引出物體表面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面積)

2、以淘氣想加入到同學們當中來,出示課件引出: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封閉圖形)

二、初探面積的含義。

1、感知:

①尋找身邊物體的面積,學生舉手回答。

②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同桌互説並舉手回答。

2、學生活動: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

①教師出示長方形與正方形。學生猜測圖形面積的大小。

②學生動手操作,利用學具袋中的學具想出多種方法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師巡視指導。

③學生演示不同方法並由學生選擇測量面積比較準確的方法。

④師引出數格子的方法。

三、應用。

1、(課件出示)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生觀察後舉手回答。

2、出示兩個正方形,學生討論並判斷是否可以用數格子的方法。讓學生知道比較時格子的大小要一樣。

3、書本40頁畫一畫。

四、拓展(小小設計師)

在方格紙中小組合作完成一個圖形貼畫。

1、由智慧老人送禮物引出。

2、教師提出活動具體要求。

3、投影儀展示學生部分作品,並比較圖形面積大小。

五、 總結

在今天的學習中,你都知道了些什麼?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教案 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懂得面積的單位有什麼?

(2)學會面積的單位換算。

教學重難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具:

一張黃色長方形紙(18×6)、紅色長方形紙(12×9)、藍色長方形紙(12×6)、一個小正方形紙片(1×1)、一個正方形紙片(10×10)、一張正方形紙(100×100)、小正方形紙片(4×4)、小長方形紙片(4×3)若干

學具:

每組一張黃色長方形紙(18×6)、紅色長方形紙(12×9)、藍色長方形紙(12×6)、小正方形紙片(4×4)10個、小長方形紙片(4×3)10個。小正方形紙片(1×1)若干、一個正方形紙片(10×10)、尺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理解物體表面的面積。

同桌兩人比一比誰的手掌面大?

誰想跟老師的手掌面比一比?

像這樣用你們的小手摸一摸數學書的表面,再和你們的手掌面比一比,誰大誰小?

再摸摸桌面,比你們的手掌面怎樣?(大得多)

像手掌面、數學書的表面、桌面等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它們的大小分別叫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提問:書面、桌面、黑板面,誰的面積最大?誰的面積最小?(引導學生説完整的話:黑板面的面積最大。)

2、理解封閉圖形的面積。

看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下面請同學們看看這四個圖形,有一個和其他三個不同,你能找出來嗎?(角)

説得好,你觀察得真仔細。那我們來看看這三個封閉圖形,他們有大有小嗎?誰最大?誰最小?

看來,不僅物體的表面有大小,封閉圖形也有大小,現在老師告訴大家,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用一句話來説就是:物體表面的大小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生齊讀)

二、比較面積大小,探索麪積單位

剛才,我們知道了什麼是面積,現在,每個小組都有三張不同顏色的長方形彩紙,這三張彩紙的面積誰大誰小呢?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比較一下。

重疊法比較藍色紙和黃色紙,藍色紙和紅色紙的大小。

黃色和紅色紙,能一眼看出誰的面積大嗎?我們把這兩張紙重疊,能很快看出誰的面積大嗎?

也不能,那怎麼辦呢?能不能用別的辦法試一試?為了方便大家探究,老師給大家一點提示,請看屏幕。(電腦演示素材:地板磚、手帕、豆腐),想到辦法了嗎?

真不錯,老師給了小小的提示你就能想出辦法,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小紙片,想不想動手來擺一擺?有的同學手已經很癢癢了,好,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拿出小正方形紙片,小組合作擺一擺黃色紙有幾個小正方形紙片大。

板書:黃色=8個小正方形

同學們擺得真快,下面請大家自己從學具袋中拿出小長方形紙片作標準來擺一擺紅色紙,看看紅色紙上能擺多少個小長方形紙片。

板書:紅色=9個小長方形

我知道了!是紅色紙的面積大!因為紅色紙有9個小長方形,黃色紙只有8個小正方形,9比8大,所以紅色紙大。有同學不同意,能説説你的理由嗎?(小長方形和小正方形不一樣大,所以沒法比較。)

你的意思是説要用同一種小紙片作標準對嗎?好,那咱們就用小正方形做標準吧,試試也用小正方形擺一擺紅色紙。

板書:紅色紙=8個小正方形

現在能比較了嗎?紅色紙和黃色紙的面積一樣大!

這也告訴我們,在比較和測量面積時標準要怎樣呢?(統一)

是的,就像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用統一的長度單位一樣,測量面積時就要用統一的什麼單位?(面積單位,板書課題)(提醒學生收好學具)

人們經過不斷的探索,創造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你們想不想知道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請同學們拿出學具裏最小的正方形,這就是1平方釐米,量一量它的每條邊有多長?(貼在黑板上)

也就是説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誰願意再説一説?(指兩名同學説,全班説)

板書: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現在請你用1平方釐米量一量,看哪個指甲蓋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

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鈕釦、開關按紐、電腦鍵盤上的'一個鍵、電話上的按鍵)

我們的周圍和生活中有這麼多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釐米有多大。睜開眼睛,你記住1平方釐米這個朋友了嗎?有了1平方釐米這個朋友的幫助,我們就可以測量一些物體的面積了,請同學們拿出小長方形紙片,用1平方釐米擺一擺,看看它的面積是多少?(12平方釐米)

你不但很快測出了這張紙的面積大小,而且還用了巧妙的方法,真是了不起啊!

1平方釐米已經跟大家成好朋友了,下面我們來跟1平方分米交朋友。請大家試着從學具袋裏找到1平方分米,舉起來,仔細看看,再量一量它的邊長。是1分米嗎?也就是説,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記住1平方分米這個朋友了嗎?讓我們用手來比劃一下。

生活有很多物體的表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你能在教室裏找到嗎?(數學書的一半,開關蓋)

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都和大家見面了,現在我們再來認識1平方米這個朋友,大家可不要被它嚇到哦。感覺怎樣?你猜猜它的邊長是多少?你能像這樣説説1平方米有多大嗎?

板書: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估計一下這塊黑板的面積大約多少平方米。

三、小結,揭示課題

剛才,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面積,還認識了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下面就讓我們利用這節課學習的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好嗎?

四、鞏固練習

1、物體()的大小或()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測量或計算面積時,要用()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

用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塊地磚,正好放9個,這塊地磚的面積是()。

2、我能行,請你試着填一填。

一枚郵票的面積是4()

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

小紅家的衞生間大約有4()

3、請你當回小法官。(區別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

小明身高140平方釐米。()

教室的門高2平方米()

課桌大約長6平方分米()

4、光明國小三(2)班被評為“優秀班集體”,學校頒發了一張獎狀給三(2)班,同學們用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量了量這張獎狀,發現它橫着能擺5個正方形,豎着能擺4個正方形。

你能幫三(2)班的同學們算一算,做鏡框的鋁條大約要多長?做鏡面的玻璃大約要多大嗎?(拓展練習)

五、總結全課

1、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面積和麪積單位

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還知道了: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你還有什麼問題嗎?還想知道什麼?

除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三個面積單位,還有沒有其他的面積單位?

還有平方公里,我們中國的國土面積就大約是960萬平方公里。

2、評價。

你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滿意嗎?

3、課後延伸。

請同學們回家後調查你家的居住面積、小區的面積、或是你喜歡的風景區的面積。

教學後記:

一、創設生活情景,積極為學生搭建學習的平台。

二、讓學生自己來“做數學”

三、重視空間表象的建立

四、滲透人文關懷,營造寬鬆、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教案 5

教學目標

1、通過摸一摸、比一比、疊一疊等活動知道什麼是平面圖形、什麼是封閉圖形,認識面積的含義。

2、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3、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的比較,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4、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鍛鍊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通過操作得到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並會運用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

1、猜手掌面小活動

老師帶了一個盆來做個小遊戲,需要請一名同學幫助,其他同學閉上眼睛,趴在桌子上。師生兩人分別把手浸沒在盛水的臉盆裏,在黑板上印上一個手掌印,標上序號,請同學回位,其他同學抬頭睜開眼,猜猜幾號是老師的手掌印,幾號是學生的手掌印?

生:……

師:為什麼?

生:老師的手掌大,學生的手掌小。

師:準確的説法是老師的手掌面大,學生的手掌面小

展示手掌面板書:面

請同學來驗證下(師生手掌相合)

2、引出物體表面

師拿出數學課本:手有手掌面,且有大有小,教室裏很多物體都有面(課件演示o黑板面,課桌面,電視面,學習園地面)。

板書:物體表面

教室裏還有什麼物體有表面?

數學課本也有面,這是數學書的封面,我們稱它課本面,拿出你的數學書,和老師一起摸一摸課本的封面。(手要貼着封面,按一定的順序,慢慢的摸,摸課本封面的全部)

比較一下:課本面和你自己的手掌面,哪一個面大?哪一個面小?

生:數學書封面大

你會摸出課桌面麼?課本面大還是課桌面大?

黑板面大還是課桌面大?

3、引出面積

我們發現物體表面有的大,有的小.,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停頓一會)——面積。

板書:物體表面

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積

生齊讀.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面積。貼出標題:認識面積。

二,認識面積

(一)、物體表面的面積

例如説:課本面的大小是課本面的面積.————課件出示本句

生齊讀

那手掌面的大小是……

誰能連起來説一説什麼是手掌面的面積?

什麼是練習本封面的面積?

什麼是課桌面的面積?(同上)

那你知道教室地面的面積指的是什麼呢?

你還能自己舉個例子來説一説什麼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嗎?(4-5名學生)

大家説得真好。

(二)、封閉圖形的面積

1、封閉圖形

師:課本面是一個什麼圖形?

生:長方形。

師:把它畫在黑板上。像長方形這樣的平面圖形也稱為平面封閉圖形,簡稱封閉圖形。(板書:封閉圖形)

我們原來學過的圓形、正方形也是封閉圖形。

板書:封閉圖形

這兩個封閉圖形一樣大嗎?

生:不一樣

師:看來封閉圖形都有面,也就有大、有小。

課件出示不封閉圖形,問:這幾個圖形有沒有面?

生:沒有面

師:有沒有大小?

生:沒有

師:這幾個圖形是不封閉的圖形,沒有面,沒有大小

2、封閉圖形的面積

像長方形,圓形這樣的封閉圖形的大小也是它們的———(停頓一下)面積。

例如説:長方形的大小是長方形的面積。

師:圓形的面積誰會説?

圓形的大小是圓形的面積

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又怎麼説?(三角形、正方形)

(三角形的大小是……)

(正方形的面積是指……)

3、用手摸面積,

指名生摸出物體表面的面積和封閉圖形的面積看看摸對了麼?

4、區分周長與面積

拿出學案,做題

四邊形的一週是它的周長麼?

四邊形一週的(長度)是它的周長

四邊形的(大小)是它的面積

能分清周長和麪積了麼?

誰能説説課本面的周長和麪積,向你的同桌展示一下。

三、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1、第一組:大小差異大的兩個圖形,一眼就能看出大小的。

比較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數學課本,練習本)哪一個大?哪一個小?

你是怎樣發現的?(是通過我們的眼睛看得)

確實是這樣,用眼睛觀察就能比較出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我們把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觀察法。板書:觀察法

小結:兩個圖形大小差別很大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用觀察的方法進行圖形的大小比較.

2、第二組:7x6的長方形和6.5x6的長方形,一眼看不出大小的'。

對於這兩個長方形,課件出示,一眼能看出哪個大同學的舉手?

生1:看不出來,

生2:一樣大

生3:1號大

生4:2號大

師:看來僅憑觀察來比較大小不大合適了,你能用手中的學具比較一下麼?

生:把它們合起來比較一下。(重疊一下)

師:這種合起來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叫做重疊法。板書:重疊法

我們比較手掌面和課本面的時候用的什麼方法?

小結:當圖形的大小比較接近時,僅憑觀察已經難以比較他們大小,我們可以用重疊的方法進行比較.

3、第三組:比較2x7長方形紙片(3號)和3x5長方形紙片(4號)(一眼看不出且重疊也難以比較大小的圖形)

(1)師:這兒還有兩個圖形,你能用觀察法比較他們面積的大小麼?

生:不能

師:那用重疊法試試

生:也不能,藍色長方形比粉色多一塊,粉色的也比藍色的多一塊

還能比較出他們的大小嗎?

生:先剪下再重疊

師:不錯,是個方法。現在老師不讓你破壞長方形紙片,拿出面積測量器

有什麼特點?

生:綠色,透明,有方格,同桌合作操作比較上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比較出來的就坐好

哪個小組願意把你們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你是怎樣比較的?你的結論是什麼?

生:(投影展示)用塑料片去量長方形,粉色長方形號佔14個格子,藍色長方形佔15個格子,所以藍色長方形大

師:像這位同學比較的方法叫做數格子法。板書:數格子

課件展示數格子法

(2)標準一致

老師還有一些方法來比較面積大小,大家一起來看看

課件展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測量比大小

師:哪一種比較好?

生:正方形

師:所以以後我們用數方格的辦法比較

修改板書:數格子法---數方格法

師展示兩種大小不一的正方形比較:這種方法行麼?

生:不行,因為大小不一樣,數量就不一樣,比較大小得用相同的方格比較

師:也就是説我們用數方格比較大小時要用統一的單位來比較。

總結:剛才我們一起探索用觀察法、重疊法、數方格法比較圖形的面積大小。在實際的運用中還需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法進行面積的大小比較。

想用你們掌握的方法來試一試嗎!

四、鞏固練習

1、瞧,這是什麼?對,這是我們祖國的地圖,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國土面積排世界第三,老師從這張地圖上描下的四個省的地圖輪廓,你能比較出哪個省的面積最大,哪個省的面積最小,並給它們按照最大嗎?

你用什麼方法比較的?

2、老師這還有四個圖形,你認為用什麼方法可以清楚的比較出他們的大小呢?

3、這裏有兩個圖形,老師畫在了方格紙上。現在應該怎樣來比較他們的大小呢?數一數,比一比,並寫出方格的個數。數方格時,你有什麼好的方法介紹嗎?

生1:先數整格子數,再數半個數,半格數除以2,最後加起來

生2:先數整格子數,兩個半格湊成一個整格,

生3:把多餘的拿下來補在缺口裏,湊成一個長方形,再數

(強調:把半格拼成整格,最終數整格的個數)

同學們真厲害,想出來三種方法,我們為自己鼓鼓掌好麼?

同學們鼓掌的時候能感受到自己的手掌面大小麼?

五、總結

今天的內容就學完了,

今天你學的開心嗎?那你有什麼收穫?

認識了物體表面,認識了封閉圖形,知道了什麼是面積,還知道可以用觀察法、重疊法、數方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還有用數方格比較時要用統一的標準

學案上還有一個第四題作為今天的家庭作業,你能完成麼?

板書

面積

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

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積

觀察法重疊法數方格法

用統一標準比較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教案 6

一、學情分析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國小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學好本單元,利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圖形的特點,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觀察、測量、估算、概括、推理等技能來學習本單元的知識,收集、分析、處理學生在生活中會遇到一些與面積單位有關的常識,如:我家的面積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價是3500元等,但學生頭腦中並沒有形成面積單位的概念,在學生看來面積單位比長度單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認識面積單位時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身體上或者生活中找到與面積單位大小相近的面,這樣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和記憶面積單位,會讓學生較快地在頭腦中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學生建立面積單位表象後,再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面積單位估計生活中物體表面的大小,在應用的過程中使學生對面積單位的認識更加深刻。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學案例:使學生探究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三、教學重點

1.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 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

面積計算公式。

3. 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及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四、教學難點

1.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4.面積概念及常用的面積單位形成的過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5.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五、單元課時安排

第1課時P71-74頁、練習十八第1、2題

第2課時P74-75頁例1、練習十八第3、4題

第3課時P77-78頁例2、3;練習十九第1-4題

第4課時練習課P80-81頁;練習十九第5-11題

第5課時P82-83頁

第6課時P84-85頁

第7課時P86-87頁(整理與複習)

六、教材説明和教學建議

教材説明

1.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及其地位作用。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這部分內容的結構如下: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國小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2.教材編寫特點。

(1)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

本單元的概念較多,也較重要。為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教材較充分地展現了概念的形成過程。如,面積概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起始概念,教材從比較封面的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較到間接比較,以利於學生通過多種比較活動,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2)重視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積單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這對學生鞏固面積的概念,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面積單位,以及進一步形成關於面積的估測能力,都有重要意義。教材除了介紹每個面積單位時,説明它的含義之外,還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用手比劃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實際大小,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進一步,再讓學生經歷各種估計面積的實踐活動,來鞏固表象。

(3)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

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加強記憶的有效措施。以面積單位為例,教材所採取的措施,一是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是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的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這些措施,都有利於學生建立清晰的面積單位概念。

(4)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

教材在討論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注意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親身經歷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此外,在討論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時,以及在部分習題中,都注意給學生留下適當的探究空間,使他們能在完成練習的同時,獲得探究的體驗。

教學建議

1.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

在數學概念學習中,機械學習是指學生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更不理解與有關概念的聯繫。有意義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繫。通俗地説,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仍就面積單位的學習來説,可以從三方面促進學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為什麼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知道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瞭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繫。

2.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加強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實驗,在做中學,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還要注意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揚長避短。有些內容,如有條件製作多媒體課件,當然好。但也有些內容,如認識面積單位,與其使用多媒體,不如使用常規教具和學具,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於表象的形成。

3.讓學生探究,主動獲取結論。

為了改變以往教學中,過於強調單純的接受學習,而且是以被動接受為主的傾向,有必要選擇適當的內容,提供一定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在本單元中,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等內容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現,而且便於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因此是國小數學中比較適宜讓學生探究的課題,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學內容的這些特點,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習。

4.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估測儘管是一種粗略的測量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有着比較廣泛的應用。人們平時對面積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因此本單元的教材對面積的估測給予較多的關注,不僅在“做一做”中有所體現,如“估計本班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估計課本封面的面積,在小組中交流估計的方法。”在練習中也有較多反映,如很多計算面積的練習,都要求學生先估計,再測量長、寬(或邊長)計算出面積。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也有助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本單元的內容可用7課時進行教學。

四、具體內容的説明和教學建議 面積和麪積單位

面積和麪積單位(第70~76頁)

這部分內容從整體上看,其順序是:認識面積→引入面積單位→長度單位與相應面積單位的比較。分開來看:(1)面積概念,包括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2)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 (3)1釐米與1平方釐米、1分米與1平方分米、1米與1平方米的比較。

1.主題圖。

這是一幅教室場景圖,圖中提供了許多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學習信息。如:牆上的黑板和電視機屏幕,它們的大小可以通過觀察加以區別。教室內,同學們都在進行操作活動,有的採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課本與練習本封面的大小,有的在長方形上擺圓片或三角形,有的把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的.指甲上比大小,有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課桌面的面積。另有兩個同學正在佈置牆報。這樣,在實際生活背景下呈現有關的學習內容,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於學生在具體情景中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從中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並加以理解。

2.面積的概念。

面積的概念可以從比較物體表面積的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引入。前者可以從主題圖中找到觀察比較的對象,如比較黑板和電視機屏幕哪個大,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本的提示,比較數學課本和練習本封面的大小。從中還能比較自然地引出兩種直接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封閉圖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觀察比較,二是重疊比較。一般來説,當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大小差異明顯時,可以觀察比較;當大小相差不大難以觀察得出結論,而物體又便於疊合時,則可以採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大小。

此外,還有間接比較的方法,即用某種統一的圖形作為標準,在被比較的平面部分內進行拼擺,數一數,各有幾個這樣的圖形。課本第71頁上的兩個長方形就可以藉助間接比較的方法,來比較其大小。這一安排,為引入面積單位作了鋪墊。

教學時,可以按以下步驟引入面積的概念。

看一看,黑板和屏幕,哪個大?

比一比,數學課本和練習本的封面,哪個大?

猜一猜,兩個長方形,哪個大?

在此基礎上,引入關於面積概念的描述。然後讓學生用“面積”,説一説上面前兩項比較的結果。還可以再讓學生看看周圍的物體,舉例比一比,某兩個面面積的大小。如比較黑板面與課桌面、課桌面與椅子面的大小。

3.面積單位。

為了讓學生理解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教材由第70頁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創設問題情境,設計了一系列矛盾衝突。首先,這兩個長方形靠觀察很難看出哪個大。其次,由於形狀不同,用重疊的方法也難以比較出大小。這就造成了認知衝突,促使學生嘗試用間接比較的方法,即用其他圖形作標準來比較。由此讓學生自行選擇測量標準進行比較,可能學生會選擇不同的標準:不同的圖形(如圓片、正方形);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圖形(如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形狀、大小相同的圖形(如同一種正方形)等。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髮現:要得到一致的測量結果,作為比較標準的圖形,形狀不同不行,大小不同也不行。從而得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進一步再讓學生思考,用什麼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對此,學生一般會從便於拼擺、測量的角度,選擇正方形。這當然是合理的,也符合現實規定。但教師應當明白,將面積單位定義為何種形狀、尺寸的圖形,純屬人為規定。根據需要,選用其他形狀,比如正三角形,也是可以的。

接下去,教材介紹了常用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規定,並通過多種活動:“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用手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試一試,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幾個同學?”讓學生感知這些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教案 7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複習,建立面積知識之間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討論歸納整理的過程中,樹立自主探索的意識,養成學數學、用數學的好習慣。

2.通過複習使學生加深對面積含義的理解,讓學生進一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能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面積單位,知道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3.能進行有關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並能利用所學的面積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共同整理學過的面積知識,使學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識結構,並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在整理中構建面積知識之間的聯繫,正確地利用知識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馬小虎日記——從錯誤出發引入“面積的複習”。

二、回顧整理、構建知識

1、獨立思考:我們學習了有關面積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2、全班交流、構建知識

根據學生彙報,教師相應板書:

面積 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

面積單位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

(進率)100

(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等有多大。

搶答方式完成面積單位填空,口答完成單位換算。)

面積計算 長方形面積=長times;寬 正方形面積=邊長times;邊長

(小練習:計算圖形面積)

三、應用知識

1、油畫長15分米,寬10分米,要給它配上玻璃,再裝個畫框。畫框長多少分米?玻璃的大小是多少平方分米?

一生板演,其餘學生完成在練習本上。交流反饋。

2、教室有一面牆壁,牆壁中間有一扇正方形的窗户。現在要粉刷這面牆,要粉刷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練習,交流。

四、課堂總結

結合板書簡單向學生滲透複習整理的方法。

五、介紹小遊戲“搶地盤”。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教案 8

教學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經歷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兩個物品表面、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

2.認識面積的含義,瞭解把圖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來進行面積比較的方法。

3.積極參加觀察、比較、交流活動,願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

2.學生準備:將附頁中的長方形剪下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我們周圍的物體都有面,像桌面、書面、文具盒面、籃球的面請你從身邊的物體中任意選出幾個物體看一看,摸一摸。 學生感受。

師:誰能給它們起一個共同的名字?

(物體的表面)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我們的教室,哪些物體表面的形狀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生1:課桌的面是長方形的。

生2:我的橡皮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3:黑板的面是長方形的。

二、探究新知。

1、師:請你任選兩個表面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物 體,比一比它們的表面,你發現了什麼?

生:物體表面有大小。

師:我們可以説:物體表面的'大小叫物體表面的面積。

2、師:我們把這些圖形畫在紙上,就成了“平面 圖形”。 剛才我們知道了物體的表面有大小,那大家想一想,平面圖形呢?

引導學生得出:平面圖形也有大小,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平面圖形的面積。

3、誰能將這兩句話概括一下,説説什麼是面積。 師生共同歸納面積的定義。

下面我們看看課本的編者是怎麼給面積下的定 使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初步感知物體的表面的概念,為理解面積的概念奠定基礎。 物體的表面積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到平面圖形的面積時,學生採用類推的方法,即可得出平面圖形面積的定義。

如果學生説:“課桌是長方形的。”教師應及時糾正是:“課桌的面是長方形的。” 學生可能會説“哪個物體的表面比哪個物體的表面大或小。” 概括面積的定義義。 課件出示面積的定義,多讀幾遍,加深印象。

4、讓學生拿出從附頁中剪下的兩個長方形紙,比 一比哪個面積大? 指幾名學生到前邊演示比較的方法。

生1:黃色長方形的面積大。我把藍色長方形放在黃色的上面,讓相鄰的兩條邊對齊,我發現黃色長方形面積大。

生2:我是這樣擺的。

生3:還可以這樣擺。

生4:也可以這樣擺。

師:你能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嗎?

生:重疊法。

5、教師出示比一比(2)中的兩個圖形,讓學生 比一比,哪個圖形面積大,哪個圖形面積小?自己試一試。 把你的方法告訴小組中的其他同學,看看同學的方法對你有什麼啟發,你們還能創造出什麼方法比較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小組合作進行比較。

彙報:

生1:我用的是剪拼法。先把兩個圖形重疊,把多餘的部分剪下來,拼在空餘的部分,這樣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積大。(教師用課件演示)

生2:我用的是數方格的方法。我把兩個圖形都分成邊長為5毫米的小正方形,正方形共分成了36個小正方形,長方形共分成了32個小正方形,這樣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積大。

生3:還可以這樣劃分。我是都分成邊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形進行比較的。

6、出示説一説:這幾種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 你喜歡哪種?為什麼? 學生自由回答。

三、鞏固練習。

1、85頁練一練。

2、智力闖關。

四、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還有什麼問題?

五、作業。

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給學生一種成功的享受。 在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加深理解。 學生通過比較發現這兩個圖形比較起來並不太容易,激勵學生去探索。 培養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合作。 小組學習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要在學生自我發現的基礎上進行。 練習設計層層遞進,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有很多説法,只要能表達清楚意思就達到了設計的目的。 如果學生只説:“黃色長方形大”教師應指出是黃色長方形的面積大。對於學生出現的比較方法,只要能得出結論,就要加以鼓勵。 如果學生出現不了方法的名稱,教師可進行適當引導。 學生在操作中可能不會出現數方格的方法,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把兩個圖形分別劃分成許多同樣大小的方格進行比較,讓學生試一試試。 如果學生出現其它比較的方法,教師應給予鼓勵。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教案 9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在比較中完善和強化對面積含義的認識。

2. 使學生在比較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中,能主動探索多樣的方法,鍛鍊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過程

一、 藉助直觀,領悟新知

師:(出示中國地圖)今年暑假老師準備去四川旅遊,誰能幫我在地圖上找到四川省?我們屬哪個省?在地圖上找一找。

提問:江西省和四川省比,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我們所比的大小指的是這兩個省的什麼?(面積)

師:你還在哪兒聽説過面積?

生1:我們國家的面積很大。

生2:水庫的面積。

師:到底什麼是面積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面積的含義。(板書課題:面積的含義)

二、 觀察體驗,感悟面積

1. 認識物體表面的面積。

師:生活中到處都有物體,老師拿的物體是粉筆盒,注意看老師是怎樣摸粉筆盒表面的。(教師示範用手掌摸粉筆盒的表面)

師:拿起你們的課本,像老師那樣摸一摸數學課本的封面。

學生動手摸數學課本的封面。

師:用這樣的方法再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和課桌的桌面。

學生活動。

師: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物體,你能像剛才那樣摸一摸它們的表面嗎?小組同學摸一摸,看一看。

學生活動。

師:剛才,同學們摸了數學課本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課桌的桌面感覺怎樣?

生:平平的,一片一片的

師:同學們摸的這些面都是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

師:(出示一塊黑板和一面牆的實物圖)這裏有一塊黑板和一面牆,讓小白兔刷黑板的表面,小灰兔刷牆的表面。如果兩人刷得一樣快,你認為誰會先完成任務?為什麼?

生1:當然是小白兔先完成任務,因為黑板的表面比牆的表面小得多。

生2:小灰兔要想先完成任務是很難的,因為牆的表面太大了。

師:是的,黑板的表面比牆的表面小得多。我們説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積,黑板的`面積比牆的面積小得多。你能上來指一指黑板的面積表示的是什麼嗎?牆的面積呢?

學生分別在圖中指出黑板的表面和牆的表面。

師:你能舉例説説物體表面的面積,並比比它們的大小嗎?

生1:課桌面的大小就是課桌面的面積,數學課本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課本封面的面積。課桌面的面積比數學課本封面的面積大。

生2:我家牀面的面積比地面的面積小。

師: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知道,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 認識平面圖形的面積。

(1) 出示兩個長方形。(第一個大些,第二個小些)

師:我們來看這裏的兩個長方形,你能上來指一指每個長方形的面積嗎?

學生分別指出兩個長方形的面積。

師: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圖形的面積。比較一下,這兩個長方形,哪個面積大一些?哪個面積小一些?

生:第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比第二個長方形的面積大,第二個長方形的面積比第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小。

(2) 出示教科書第75頁例題的正方形和長方形。

師:同學們再看這裏的正方形和長方形,比較一下,是正方形的面積大,還是長方形的面積大?

生1:長方形的面積大。

生2: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差不多大。

師:到底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呢?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和長方形,自己想辦法比一比,再和小組裏的同學説一説你是怎樣比的。

學生按要求活動,教師提示: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些材料(小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如果需要,可以使用。

師:誰來説一説,你是怎樣比的?比較的結果怎樣?

學生邊説邊演示。

生1:用重疊的方法能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

生2:用直尺去量,也能比出它們的大小。

生3:用同樣大小的小長方形紙片去擺,也能比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3. 教學試一試。

(1) 出示試一試第1題。

師:你能一眼看出下面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嗎?

生:不能。

師:那怎樣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

生1:可以用同樣大的紙片去擺一擺。

生2:可以用重疊的方法來比。

師:你有辦法把這兩個長方形重疊起來嗎?

生:先在紙上把這兩個長方形描出來,再把它剪下來,就可以重疊了。

師:下面請同學們按自己的想法來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並進行適當的指導。

(2) 出示試一試第2題。

讓學生按要求畫一畫,比一比,説一説。

三、 組織練習,深化認識

1. 做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按要求練習後,再到中國地圖上找一些省份,比一比面積的大小。

2. 做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先分別數出每個圖形的面積各有多少個小方格(具體地説一説怎樣數出梯形面積),再説一説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3. 做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提問:圖形上藍線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什麼?圖形中紅色部分的大小就是這個圖形的什麼?

4. 做想想做做第5題。

學生先在小組裏説一説,再組織交流。

四、 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對於面積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教案 10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估計和直觀推理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

2、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3、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進一步培養主動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資源:

情境圖、每個學生準備兩張寬度相等的長方形卡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面積的含義

1、出示情境圖,提問:從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麼?

2、讓學生摸一摸自己的課桌面和凳子面,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大,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小?

3、同桌互相説一説。

4、你能舉例説説物體表面的面積,並比比它們的大小嗎?,

二、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1、請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兩張卡片,你能想辦法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嗎?

2、學生自主探索比較。

3、提問:你是怎樣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的?

4、組織學生展示交流。

學生可能説到的辦法:

(1)用眼看出來。講述:用眼觀察是常用的辦法,但有的圖形不容易看出來,這種方法不太可靠。

(2)把兩張紙片重疊在一起比。(投影出示)

(3)用同一張紙條去量。(指名演示)

5、師小結:用重疊和測量的方法比出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這是兩種很好的比較方法,從比較結果我們看出,在這兩個圖形中,長方形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大,這也説明平面圖形的面積有大有小。

三、教學“試一試”

1、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1)、出示兩個圖形,如果直接看,我們很難比出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哪個大,哪個小,想辦法比一比。

(2)、學生嘗試進行比較。

(3)、學生在小組裏交流比較的方法和結果。

2、自畫圖形,比較大小。

(1)、學生畫圖,比較

(2)、指名交流。

四、組織練習。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分別摸摸練習本的封面,文具盒蓋的面和直尺的.面,再讓學生説一説哪一個面的面積最大,哪一個面的面積最小。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先比較再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題。

先比較再討論交流。

4、做“想想做做”第4題。

(1)學生獨立描一描,塗一塗。

(2)同桌互查。

(3)提問:圖形中藍線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什麼?圖形中紅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圖形的什麼?

5、做“想想做做”第5題。

學生小組合作並自由選擇圖形,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

五、總結應用

1、説説本課的收穫。

2、作業:練習冊。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教案 1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和塗色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學生在活動中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的。

3、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操作的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實例和塗色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流程:

一、周長和麪積對比中感受面積的含義。

1、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一元和一角硬幣,請同學們沿着硬幣的輪廓畫一圈,想想畫出的是什麼圖形呢?(圓形)請同學們來畫畫吧!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提示一定要沿着硬幣的輪廓的邊緣來畫)比一比,看誰畫得好!

在這裏感覺我設計的這個環節,學生缺少參與其中的熱情,我這個設計還要思考,要讓學生充滿熱情的去畫,在教師的引領下,產生積極的數學思考。

2、學生動手畫

3、如果我們畫的兩個圓是兩隻小螞蟻的運動場,你能説説你的發現嗎?(這個情境我沒有在課的一開始設置。)

A:大圓的周長長一些,小螞蟻跑的路程多;小圓的周長短一些小螞蟻跑的路程少些。

B:一個圓(面積)大些,一個圓(面積)小些

…………

這些答案都有可能,因為學生上學期學習周長的時候,描過樹葉的周長,所以學生説周長的可能性多一些,關於面積能提到我就順勢讓學生塗面積,不提到,我就讓學生幫助小螞蟻鋪草坪塗顏色。

4、下面我們用彩筆塗上綠色,幫助小螞蟻把運動場鋪上草坪。

A:塗完後,能從數學的角度去説説塗的感受嗎?

B:哪個塗得快些,哪個塗得慢些?為什麼?

A、B兩個問題我到底怎麼提好呢,還要結合課堂的生成,也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問題A給學生的思考空間更廣泛一些。問題B過於直白。

(大圓面大塗得慢,小圓面小塗得快些。這裏學生不一定能一下子説出面積這個詞語。)

5、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就象剛才的兩個圓形這樣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

6、我們來摸摸課桌的表面,説説你的感覺,這個桌面的大小叫做課桌的面積。

看看,説説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面,你有什麼感受?

引導學生總結:桌面、課本封面及其它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7、揭示課題:

同學們在摸和塗色中知道了什麼是面積(板課題:面積)。能否用自己的話説一説什麼是面積嗎?

問題:這裏我的初備是和一笑老師的的想法是相同的,先出示部分概念,這裏我沒想好怎麼揭示這個概念,呈現這樣兩種形式,還想聽聽網友的意見。

8、揭示概念:

教師板書:物體表面的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

導入中,我採用的是比較簡單的形式,這個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自己的曾經的教學和前幾天房間裏的一個老師的困惑-----學生對周長和麪積的概念區分的不好。所以我在對概念的引入從周長入手。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感受,周長是是表示長度的。而在塗面的時候,感受面積的.概念是和長度的含義是不同的。學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這畫和塗的過程中,學生的內心已經能充分感受他們的區別。學生在塗平面圖形和摸實物的過程中自主建構了面積的概念。

這裏面對於周長和麪積的區別我在教學中並沒有強調的很多。主要是讓學生經歷畫和塗的對比中去感受周長和麪積的概念。

一笑的教學設計我看了。她是從生活中物體的面積導入。更直接一些。我最欣賞一笑老師的二次設計中,給文具盒和橡皮做束身衣,這個部分,充分體現讓學生感受物體表面積的大小。我的設計雖然是從平面圖形引入,但是這個平面圖形也是從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抽象出來的圖形,我想對於學生來説,可能並不是完全的抽象的。

二、比較面積大小,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1、説説教室裏一組物體的面,並比較一下他們面積的大小。

2、有些圖形我們一目瞭然就能比較出它的大小,但是有些圖形我們就不能。出示書上39頁比一比

(1)提問:猜一猜,哪個圖形面積大些?

讓學生先進行直觀估測,和後面的驗證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數感。

(2)找驗證策略:

A、到底哪個結論是正確的?能不能結合學具袋裏的學具想出辦法來驗證?

B、個人嘗試(讓學生把學具袋裏的學具都可以嘗試一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驗證)

C、小組同學交流,相互説一説。歸納小組的辦法。(這裏面的交流重在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可以相互借鑑,相互學習)

D、小組展示驗證,全班彙報,並説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現這樣四種方法:摺疊、用圓形圖片擺、用小方塊擺、用透明膠片的格子比較

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反思和評價

(3)小結: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但驗證過程必須科學、準確。

三、鞏固練習

(1)第一個層次的練習我安排了41頁的1、2題。讓學生及時鞏固新知並滲透數格子比大小是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其中第二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直觀估測能力,發展空間知覺。

(2)第二個層次的練習我安排了40頁的畫一畫。這裏我改了一下呈現順序。感覺這個題目更有難度一些,接着做41頁的3題。3題中的第二個圖形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的想辦法,把兩個三角行就可以合成一個小正方形。如果這個地方突破了,後面的4題就不成問題了。

(3)第三層次的練習41頁的4題。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面積的含義,同時拓寬學生的思維。

四、全課總結:學習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面積的知識?

全課的結束,我向學生拋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面積的問題。(我就在想,學生會不會提出,我們學校操場的面積那麼大,我們怎麼能知道他是多大呢,課桌的面積的大小到底是多大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