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2.65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

《保護牙齒》是我上過的印象較為深刻的一課《品德與生活》課,這一課的教學主要要幫助學生認識牙齒的重要性,增強學生愛牙,護齒的意識,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培養他們養成勤漱口,勤刷牙的良好習慣。瞭解保護牙齒的小常識,會用正確的方法保護牙齒。

現在國小低年級學生中,牙病問題是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大多數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對牙齒防護常識掌握的也很少。好多孩子有蛀牙和齲齒,已經成為了不少家長很頭疼和急待解決的問題。在備課的時候我發現其實本節課的內容是生活常識的教育,必須收集形象直觀的資料,圖片,護牙常識,才能把“如何保護牙齒和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這些教學重點問題一一解決。

於是,在教學時我設計了一下幾個環節:

  一、 瞭解牙齒的作用。

讓學生交流自己課前收集到得有關牙齒的知識,説説牙齒能夠幫我們做哪些好事?這個環節學生能夠初步體會到牙齒的重要性。

  二、 探究刷牙的重要性。

在換牙的時候,為什麼有的小朋友的牙齒很好看,有的小朋友的牙齒很難看?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實驗來探究一下這個問題。接下來請學生品嚐平常他們愛吃的餅乾。然後讓學生觀察牙齒表面的變化。在用清水漱口,觀察杯子裏水的變化,説説漱口水用什麼作用?調查有多少同學做到飯後漱口。由於有的食物殘渣還在牙縫裏。不及時清理乾淨會使口有,引起齲齒等牙病。討論還有什麼好辦法呢?引導示範正確的刷牙方法。一些環節水到渠成的進行下來。接着請孩子學着老師做一做正確的刷牙方法。接着我有饒有興趣地給他們講“沒牙的大老虎的故事”,聽故事是我們班的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的方式,他們知道了刷牙的重要性。可是,還不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我讓他們觀察泡在醋裏的雞蛋和我們平時看到的雞蛋有什麼不同,這樣他們就明白了產生蛀牙的真正原因,是因為酸性物質的作用。這個環節的各個活動環環相扣,學生在充滿樂趣中學到了知識。

  三、指導實踐,延伸生活

本環節主要通過結合學生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共同探究護牙的常識,並創設學生喜愛的遊戲“我是小牙醫”,讓學生在遊戲中糾正一些不良的行為。最後讓學生聽聽唱唱《刷牙歌》,在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活動。

在這課的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雖然“我是小牙醫”的遊戲學生玩得很開心,但是他們對護齒的知識瞭解得不多,“小牙醫”的建議顯得有點蒼白。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2

《我自己會整理》是人教版教材《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第三個單元的第四個主題。這一單元的目標是: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這一課的情感教學目標是:能表現整理自己東西的願望。知識與能力目標是: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則。根據這樣的教學目標,結合一年級學生喜歡玩喜歡動的特點,我設計了五個教學活動:

一、賽一賽,想一想。

二、比一比做一做。

三、看一看學一學。

四,找一找整一整。

五、誇一誇説一説。

五個教學活動一個緊扣一個,由激發願望到鍛鍊能力再到落實到生活中去,層層遞進,逐漸達成目標。

一、遊戲引入,故事動情,再現生活,學會生活。

“源於兒童的生活、貼近兒童的生活、引導兒童的生活”——這是《品德與生活》課的主旨。在教學中,我利用孩子愛動的特性,以遊戲引入新課,使學生滿腔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接着利用孩子樂於助人的這一優點,創設貼近兒童生活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故事情景,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使其輕鬆地進入思考狀態,幫助學生架起通向生活的橋樑,激發了學生要自己整理的感情。整理本來就是孩子們應該學習的一種生活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也是在學生生活中細心捕捉了有價值的活動,(如:整理學具盒,整理書包,疊衣服等),通過再現生活,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活動中,生活得到充實完善,幫助學生提升生活,薰陶情感,發展品德。

二、競賽激情,榜樣激勵,活動貫穿,互助合作。

品德與生活課需要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落實活動性。因此在這節課中,我首先設計了一個競賽活動——《找書本》,讓孩子們徹底放鬆自己,在這種趣味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對以下的教學活動充滿期待,同時也初步感受到自己會整理的好處。在教學中,我首先請會整理書包的孩子上台來整理書包,並適時的給予獎勵,為學生樹立起一個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孩子身過的榜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輕鬆、愉快地參與到活動之中來。接着進行了一個兩人合作整理書包的比賽,讓孩子個個參與到活動中來,而且在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以確保每個孩子都有所發展。還設計了整理學具盒、整理教室、疊衣服等貼近兒童生活的活動,從兒童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開發課程資源,讓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並利用羣體優勢,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整理。為兒童創設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情景,讓孩子們自由地快樂地在活動中學習,引導孩子們明白整理的重要,培養孩子們整理的能力和習慣。

三、教師激勵,學生互評,課內學習,課外延伸。

新課程要求我們的評價要更加關注學生在教育教學此文轉自過程中的努力和進步。在本課教學中,我特別強調對兒童學習活動過程的評價,重視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隨時發現表現突出的孩子及時給予獎勵,我想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孩子們的優點,用不同的語言去鼓勵孩子們的進步,通過教師評價,頒發獎品,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學會自己整理其它物品的信心。同時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努力實踐“教育要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我還注意讓孩子互相發現,互相激勵。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自評(自己説説自己書包整理得怎麼樣,填寫“我會做”的表格)、互評(其它同學評議台上孩子整理書包的優缺點),引導學生學會發現、欣賞、鼓勵、尊重,以進一步促進他們的發展。此外,兒童行為習慣的訓練不能只滿足於課堂上,而應引向家庭、生活等更廣闊的天地。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孩子學會疊衣服之後去整理自己的衣櫃,填寫“我會做”的表格,學期結束後再評比,意在讓學生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繼續努力,學完這課後去整理自己的小房間等等,利用課後的機會對兒童繼續進行行為訓練,並讓家長參與進來(遇到問題還可以向爸爸媽媽學習,尋求幫助),以促進兒童行為養成,鞏固訓練成果。

當然,在這節課中,我還有許多做的不夠好的地方,比如,整節課的趣味性還顯得有點不夠。關於這些還期待着老師們給我提出來,以幫助我進步。歡迎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3

隨着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傳統的國小思想品德教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的標準,新的教材,給教學輸入了新鮮血液,使教學生命力更加旺盛。作為擔任《品德與生活》教學的老師,我也在努力探索、實踐,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一、少一點距離,多一份親切。

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往往是師教生學,進行權威性的“對子”交往,而《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則變成了平等的師生參與性交往。教師放下了架子,走近學生,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努力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如在教《拉拉手交朋友》一課時,為了營造一種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教學一開始,我先自我介紹:“小朋友,歡迎你們來到華莊中心國小,成為一名國小生,我是你們的班主任楊老師,我們以後會在一起學習語文、品德與生活等各科知識,做各種有趣的遊戲。你們如果遇到困難可以來找我,我會幫助你們的,你們願意和楊老師成為好朋友嗎?”一席話,師生之間的距離頓時拉近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也始終作為一位參與者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遊戲,用活潑生動的語言與學生展開交流,整堂課的氣氛熱烈融洽,學生學得更積極了。

  二、少一點束縛,多一份空間。

《品德與生活》與以往傳統的思品課相比更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促進每一個學生髮展。如《我們的校園》一課我就主要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方式。參觀時,我根據學校實際設計了幾條不同的參觀路線,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分組開展參觀活動。在參觀校園過程中,我又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適當的記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無拘無束地活動,從不同角度思考、觀察,思維始終處於較積極的狀態。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生們在表達校園中自己喜歡的地方時用了畫一畫、寫一寫、説一説、剪一剪、貼一貼等多種方法,不僅體現了教材的選擇性,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同時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加深了對學校的認識。

  三、少一點説教,多一份體驗。

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教材一般是通過一兩個生動的故事或事例來傳授一個道德觀點。儘管這些故事大都是生動有趣、富有教育意義的,但這些事例畢竟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從中獲得的情感體驗是不同於直接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情感體驗的。《品德與生活》掃除了空洞説教,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為載體讓學生有了親身實踐的體驗,使思想品德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像《盼盼遲到了》、《上學路上》等課文都可以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角色扮演,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將自我融入情境,自覺地生情,潛移默化地移情,達到自悟的效果。另外還可以組織各種競賽活動讓學生來體驗,我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課時就開展了“坐立走比賽”,讓學生們在活動中盡情體驗,自由展示其瀟灑、優雅的儀表,最後評選出班內“坐立走”小明星並頒獎。活動中,學生們熱情高漲,全身心地投入,在頒獎時,充分體驗到了獲得成功的喜悦。

  四、少一點呆板,多一份童趣。

《品德與生活》這一學科的評價更關注學生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和表現,重視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更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對於活潑好動的低年級學生來説,單調機械地重複“你真棒!”“你真好!”等套語少了一份童趣,不能很好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那些類似頒獎、送禮物等比較生活化的激勵方式卻常常能掀起意想不到的高潮。在《送給新年的禮物》一課中,我就針對學生喜歡童話這一特點扮成了童話裏的新年老人將準備好的有關的“小明星”證書、獎狀、小獎品等作為新年禮物送給學生。送禮物時,我更關注那些“不起眼”的學生,尊重那些“不聽話”的學生,讓他們增添信心。這堂課上,每一位學生都歡欣鼓舞,爭先恐後地表現自己,充分體驗到了當“小明星”的喜悦。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一堂生動有趣、充滿熱情的課,能對思想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們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讓教學發揮出最大效能。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4

生活化和活動化交互響應,充滿了生命力。

“來自生活的報告──師生互動·合作探討──走進生活·參與實踐”,條理清晰的生活化教學模式,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創設了和諧情境。教學組織者從課外社會調查到課堂內的調查彙報探究,從生活資料展示到生活話題討論,從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到課外社會活動實踐,活化了教學資源和教學形式,實現了“教學服務於學生生活”的課程教學理念,濃郁的生活氣息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大亮點。

感悟、交流、達成成為學生自學探究的基本行為。在教學中,社會調查──社會生活的變化,生活話題──社會實踐中的我們,生活劇場──《小明、小樂的選擇》,詩歌昇華──《生活的回敬》,課外實踐——社區公益活動等環節,為學生才能的施展提供了廣闊的活動舞台,學生自身的感悟、交流、達成真正成為一種教學行為,學生主體地位的突顯成為課堂的另一道亮麗風景。

當然,該教學設計有些地方還比較粗糙,材料的選取不夠精當,對學生的狀況瞭解還不是很充分。另外,從好的教學設計到一堂成功的課,不是預先準備就能全部解決的。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教學組織者應根據實際教學需要,不斷改進和提高。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5

一直以來“迴歸生活”是理解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基本線索,更是我在教學中努力追求的一個目標。而一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程中《看我多精神》一課則恰恰是把生活作為本源,將“坐、站、走”三個學生生活中經常忽略卻又急待解決、糾正的行為習慣作為教學重點,可謂是貼近學生生活,解決了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此同時,如何組織教學,開展怎樣的教學活動才能真正落實教學目標,增強教學實效也成為我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對此我進行了一些嘗試,既發現了適合低年級兒童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的活動也找到了在教學實施中需要不斷改進、深入研究的地方,下面就是我反思課堂教學後的一點收穫。

一、兒歌在教學中的應用

千百年來“兒歌”成為孩子們最熟悉最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琅琅上口易於熟記,孩子們總能在不輕易間理解其內涵,所以如果能在課堂上選好、用好兒歌,讓孩子們在課後也樂於去説去玩則是將教學延伸到課外,將被動接受轉為自主發現,從而實現自我教育。

正因為這一點,教學中我在對“坐”、“站”、“走”三個行為習慣的糾正中向兒童介紹了這首簡短的兒歌,即:

坐如鐘,挺胸膛,腿併攏,腳放平。

站立時,背挺直,頭抬起,看前方。

走如風,腳步輕,收腹擺臂挺起胸。

可以説這首兒歌用簡單明瞭的語言講清了正確“坐、站、走”的關鍵,對指導孩子們的行為起到關鍵作用。孩子們在邊説邊做中知道如何“坐、站、走”才文明,才精神,在漸漸疲勞的課堂教學中有了精神,覺得有趣,樂於參與到“玩”的氛圍中,在講清教學重點的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善於利用“比”的精神

每個人都有爭強好勝的一面,我覺得如果能很好地調動起學生間這種“比”的精神,對課堂教學的開展實施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本課的導入中我就利用了“比”的優勢開展了不同的活動。 “比”的優勢在行為訓練中也體現得非常明顯。學生間要比一比誰的姿勢最美,最標準,誰的動作最迅速,學生還要和軍人、松樹比一比看誰做到了“坐如鐘”、“站如鬆”、“走如風”,可以説這一競爭性的教學活動讓枯燥的訓練增添了情趣,對課堂的組織教學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看來善於利用“比”的精神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我發現各種教學活動、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都是相互作用的,只有處理好其中的關係並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嘗試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也能很好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得能力。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6

一、教材方面:

1.教師如何更好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的終極目的是使學生的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塑造。要讓學生達到上述目標,僅靠課本是不夠的,需要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但是實際教學中,教師對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意識不強,大部分教師不知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二、課堂教學方面:

1.《品德與社會》中歷史課、地理課的教學目標不好把握。

《品德與社會》中涉及到歷史、地理等方面的許多知識,這需要教師有充分地知識儲備,對教學內容有全面、整體的地把握,但是受教學參考資料和教師水平的限制,教師對《品德與社會》中歷史課、地理課的教學目標把握不到位。

2.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時,組內的交流如何達到最佳效果?

學生小組內交流的方法不明確,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欠缺,交流的問題有時過於簡單,有時交流過後,問題還是達不成一致等問題,導致學生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形式化問題突出,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

3.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不高。

①學生課前調查體驗不到位,對課前調查體驗活動重視程度不高。

②教師大部分是兼職,受精力、知識的侷限性,對課上的活動準備不充分,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學生的參與度不高。

③學生的課後踐行活動,由於沒有一定的評價機制做保障,活動開展的不到位。

三、教學常規方面:

1.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評價?考試的形式有哪些?

傳統的方式是出一張試卷來考查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效果,但是學生的答案和學生課下的行為不符,學生課上形成的道德認識和課下的道德行為脱節。有沒有更好地、行之有效地方式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教輔資料方面:

1.一、二年級的學生做基礎訓練存在一定的難度。

①由於一、二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基礎訓練的題量大,學生做起來很困難。

②每一課都有“課前體驗”和“實踐天地”活動內容,由於學生語文、數學學習任務重,學生完成活動的時間上得不到保證。

③基礎訓練上的個別題目和課本上的留白內容重複,無形中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

④基礎訓練每個單元活動中都有“反思回顧”內容,由於出現的次數太多,個別學生做題時存在應付現象。

五、學生資源方面:

1.學生的課前調查體驗不足,導致課堂上大部分學生成為“看客”。

①學生的家庭條件的限制。如無電腦、無圖書。對於農村國小,學生沒有資料的來源途徑。

②家長對學生課前調查體驗不支持。家長忙於工作,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不到位,對於學生的調查體驗內容不予支持。

③學生蒐集調查資料的能力弱。

④學生課前調查體驗的興趣不高,思想意識上認為不重要。

⑤課本上離學生生活很遠的、操作性很難的調查體驗、實地考察等,如《走進車間》一課,學生更是無從體驗,教師也很茫然。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7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以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為特徵的綜合型活動課。本課教學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源泉,以學生的主體性活動為載體,充分尊重學生,關注課堂動態生成,巧用教育資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主體性活動為載體,在體驗中獲得知識。

本課教學以主體性活動貫串於課的始末,每個環節都注意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讓學生在親歷活動中體驗、感悟。如:課始以猜謎活動出現,把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調動起來,為下面的學習作了準備。課中以想一想、摸一摸、演一演、説一説、做一做的形式開展活動,讓學生自主、全員、全程、全身心參與各項活動,在積極的體驗活動中獲得知識。

二、把握教師角色定位,創設融洽課堂氛圍。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本課的教學我始終與學生處在同一個位置上,扮演合作者、參與者的角色,與學生融為一體。課堂上處處聽到的是商量、建議、鼓勵和表揚的語言,整堂課始終洋溢着和諧融洽的氛圍。如:“會説話的'手”的教學,出現了我考學生,學生考我的活動。“會表演的手”的教學,我也和學生一起表演,一起做動手健腦操,師生活動無痕。

三、關注課堂動態生成,及時整合教育資源。

課堂是師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動態的,變化莫測的、豐富多彩的,課堂時時都有新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多加關注,及時整合這一難得的教育資源,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本課在“會表演的手”的教學,出現了一個學生上來表演孔雀的動作,還形象地説是在向大家問好。我及時地對全班同學説:今天有這麼多老師來關心我們,聽我們的課,連孔雀也來問候,我們就這樣坐着不動聲色嗎?全班頓時熱鬧起來,小手做着孔雀點頭的動作,向老師問好。文明禮貌的教育伴隨在會表演的手的活動中進行,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

總起來説,這堂課符合新課標的精神。如果類似的教學設計持之以恆,必將為學生今後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8

《我自己會整理》是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的一天》第十個主題。依據新課程標準與學生的現有能力,本次活動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直接導入

出示一個書包,直接引入主題,通過聽故事激發學生自己整理書包的願望。

二、看課程表整理書包

1展示第一次整理的書包。

2為書包減肥,看課程表整理書包。

3比一比,評一評。

三、獎勵自己,朗誦詩歌

進一步鼓勵學生,自己的事情要學着自己做,不會做的事情要學着做。

四、拓展延伸

本節課按預想落實了各目標,學生從活動中學會了整理的方法,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不會的事情也要學着去做,體諒家人的辛苦。

存在的不足:

1書包展示還應再展開些,讓學生説一説説自己是怎樣整理的,就能更好達到學習效果。

2兩次整理學具,對比沒有想到孩子們還小,應該顧及一下內心的感受,以免學生自尊心受傷害。以後在教學中類似的對比活動應該換一種方法,相信效果會更好。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9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社會發展性的綜合課程。新課程標準要求這門學科的教學要生活化、活動化。《小小一張紙》這一課基本上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完成的。

首先,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品德與生活》課程主張從學生普通生活中的真實事件來生成活動,這是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學生甚至大人都不在乎小小的一張紙,浪費紙張的現象隨處可見,看了真讓人心痛。

接下來,設計了四個活動:了不起的紙娃娃;認識紙娃娃;愛惜紙娃娃;開心紙娃娃。(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了“紙娃娃”這一帶有童話色彩的形象貫穿於堂課的始終。)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小小一張紙來之不易,知道紙張的重要性。活動中,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有效的教學活動中來,通過討論交流,增強學生分析問題、悟理説理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了解學習上、生活中的隨便浪費紙張的現象,讓學生置身於在具體的問題情景當中,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他們自己領悟到節約用紙就是保護樹木、保護環境。把學生的認識提升到更深的層面上來,化知為行,把行為延伸到課外,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

本課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較好。主要採取了分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授課。把全班分成五個小組,並且給各小組的命名都給人一種美感,特別是樹幹的製作採用廢棄的羽毛球筒,用樹葉當獎品,非常有創意,孩子們為了能在大樹上插一片葉子,全身心都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所以活動的效果非常好。

思品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一兩節課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因此,在課末我向學生提出了:希望小朋友們把節約用紙的好方法告訴給身邊的每一個人,讓更多的人加入到節約用紙的行動中來,使學生的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

本堂課的教學,老師幾乎承包了對學生學習活動評價的任務,必然有所弱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評價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有利培養和提高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也有利於調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把學生納入教學評價的體系,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評價,也可以讓學生對老師進行逆向評價,從而形成多向、立體的互動評價網絡。這種多向、互動的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個體的有效參與和學生個性的張揚,學生在這其中不單是被評價者,更是評價者,充當多種角色,富有多方體驗,師生間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總之,思品教學要開展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在活動中去體驗,在引導中去感悟,使他們的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質得到發展。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0

《我升入了二年級》一課是國小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上冊的第一課。這課是在學生升入二年級時的第一課,選擇的教學時機是最佳的,內容也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儘量讓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近些,大膽讓學生圍繞教學內容:一、快樂的暑假生活;二、新學期我的願望,進行交流、討論、總結,使學生不但在教學過程中有語言和經驗的交流,更有創新意識的提高。學生的想法很實際,讓你感覺他們的願望是那麼天真,彷彿就在眼前。

我想:我們教師應該多反思,力求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更完善,更加貼近學生,教學質量逐步提高。

《我升入了二年級》教學反思二

對於《我升入了二年級》一課的教學設計,我基本是以教材為載體,以活動以及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為手段進行的。

第一課時:開始是一首學生熟悉的歌曲《上學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孩子們紛紛舉手告訴我這是什麼歌,什麼意思。課堂氣氛很活躍,孩子們的情緒也很高漲,我也放鬆了很多。

接下來,讓學生説説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生活的變化,孩子們説得也很好。這時,我就隨着孩子們的話題因勢利導,我們進行了很多活動和情境模擬。例如:講故事,交流自己的美好的心願,將自己美好的心願寫在心願卡上,貼到心願樹上。課堂中,一片其樂融融。

第二課時:在這一環節中,有的學生就談到了,我們發了很多新書,我就問,“你喜歡這些書嗎?為什麼?”“我們應該怎樣愛護它們呢?”、假如你是新書,你會對同學們説些什麼?學生戴上頭飾,扮成新書、新本和文具説説自己的希望。另外,師生互動:

(1)教師演示包書皮的過程。

(2)學生練習包書皮,教師巡視指導,同學幫忙。

(3)展示包好皮的書,表揚做得好的。

通過這兩節課,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意圖是正確的,能夠使兒童形成對集體的正確的態度,使他們學會了關心,學會了負責任,形成了良好的品德與生活的習慣,如:知道了愛惜書本,懂得了如何愛護等。但是在備學生這方面還要細緻些,應該更多地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完整。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1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上知道了平面圖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看懂簡單的平面圖,能認識平面圖中的方向和圖例,能在平面圖中找出某一點的位置。

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達到目標要求,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的幾個教學環節:激趣導課、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交流感悟、延伸拓展。

現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起引領的作用。所以,在整節課中,都是以學生為主體者,一切活動都是圍繞學生而設計。在激趣導課環節,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我把自己用相機拍攝隆崗的圖片製成課件,出現在大屏幕上。學生感覺畫面很熟悉、很親切。在講授什麼是“方向標”、“圖例”“平面圖”時,我用的課件也是喜聞樂見的圖片,學生很容易地掌握了知識。

教師作為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我也在課前收集資料,在課堂上展示給大家,並把平面圖在生活中的作用,以自己的體驗講授給大家。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很好,但也有個別學生的語言表達不是完美。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能力,讓自己的教學有更大的提高!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2

《品德與生活》這一學科以它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深受我和孩子們的喜歡。這種課型為低年級兒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環境中,學會分辨是非,引發道德體驗,提高道德認識,從而成為學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我覺得“品生”教學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讓學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在交流中得到昇華。“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努力在教學中架設從學習到生活、活動的橋樑。

及時交流,昇華認識。《課程標準》指出“討論是最常用的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導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動過後我們要及時讓孩子們就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或心理感受進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學做家務當幫手》每一活動過後我都及時輔導小組長組織交流。在交流中孩子們認識到了“媽媽(奶奶)每天給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後要聽她們的話,還不亂弄髒衣服。”“衣服很難疊整齊,但是我一定要學會,再幫媽媽,讓她不辛苦。”“指甲裏有很多髒東西,以後我不留長指甲,還要經常洗手。”……每一句話都讓人感動,所以我建議學生把話寫在“愛心卡”上回去説給家長聽。

開發課程資源,發揮地方資源與校園資源的作用。在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我試着這樣做:教學《感受夏天》中我則充分利用大海這一地方便利帶領學生“親親大自然”,然而海邊的載沙行為引起學生的興趣,我索性講起載沙的危害性,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有效制止這一行為,當然,一年級孩子所能做的便是,在老師的幫助下寫“愛護沙灘不載沙”等標語。過後就這一主題我開展了“保護大自然”的班隊課,學生通過一組組照片和一段段聲情並茂的解説認識到:大自然很美麗,但很脆弱。並簽名表示從現在開始從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開始愛護我們的大自然。接下來,我將充分利用學校的綠色資源帶領學生定時開展“護綠”活動。教材或教參只是為我們提供個參考,而我們要做的應該是藉助“參考”努力向社會、生活延伸,讓孩子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儘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更廣闊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於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3

引一溪活水,澆品德之花

活動是品德課程所倡導的基本學習方式,在本節課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取材,創造性地設計一系列兒童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意義的遊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悟出道理,並運用探究性學習把品德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努力做到引一溪活水,澆品德之花 。本節課的“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巧妙活化教學資源

新課程明確指出:本課程教材主要不是作為知識載體來供老師講授的,我們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所以在教學中我打破教材框架,靈活地處理教材、運用教材。比如:活動一開始,我就改變教材平鋪直敍的手法,通過課件上的圖片讓孩子們交流討論,感受到要多替家人着想,並隨即讓他們聯繫自身來説説平時你在家裏幫家人都做了哪些事情,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感悟,悟出要為家人添歡樂的道理。

(二)、靈活選擇活動形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所以我把握教材和兒童的特點,精心設計各種豐富多采的活動形式,比如:交流討論,模擬表演,洗碗比賽,“向日葵光彩大奉獻”評比等,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強烈情緒,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他們主動活潑地學習。特別是在洗碗比賽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們紛紛動手,爭着搶着都來洗,不僅鍛鍊了他們的勞動能力,並在活動中也深深地體會到家人洗碗的辛苦,明白自己也應該為家人分擔,為家人添歡樂.

(三)、注重課後活動延伸

兒童的現實生活是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通過這節課的課堂教學,雖然使學生明確了要為家人添歡樂生活中該怎麼做,但時間一長,學生往往會淡忘課堂內所要求的。所以我設計了兩個課外活動一是讓孩子們:親手製作一張賀卡或手工製作等,在家人的生日或節日時送給他們,並對他們説一句祝福的話。二是:把每天為家人所做之事填入到自做的向日葵中,準備舉行班級孝心孩子評選會。兩個活動都共同關注其行為習慣的養成,提高品德教育的實效性,並將此項活動持之以恆地落到實處。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4

《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是北師大版國小《品德與生活》第三冊以“我愛我生活的地方”為主題的內容,通過這節課要使學生明白,人人都要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喜歡優美的環境,對破壞環境的行為反感。接下來我來談談教後的反思。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教育性較強的學科,這門學科把課堂與生活緊密活動聯繫在一起。教材以圖畫的形式呈現,旨在引發學生活動的興趣,並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而非教師給予的現成結論去獲得知識。而這些內容又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和源泉,以學生生活的時間、空間為線索,選取兒童所感興趣、所必須的以及有發展意義的內容設計主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因此具有較強的活動性和生活性。

在教學《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一課時,為了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髮展的課程新思想與課改新理念。我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發地方課程資源,拉近教材與學生的距離。

《品德與生活(社會)》是一門開放的、強調兒童個性和學校與地方特色的課程,《品德與生活(社會)》教科書為教師因地、因時制宜地創造和開發課程留有一定的空間,是教師設計、組織活動,引導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而去獲得知識的一種資源,而不是供教師照本宣科地看圖講述或讓兒童死記硬背的課本。教師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兒童的實際需要,靈活地使用,在保證實現課程目標的前提下,教師應當把學生的生活世界(班級、學校、家庭、社區)、直接經驗、感知體驗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對教育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創造和開發富有特色的本地區、學校、班級的課程,或按照實際情況靈活地變動或生成符合實際情況的主題,擴展教材,而不需要刻板地按照教科書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因此,在教學時,我先出示本地一些優美環境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我們生活的地方很美,需要大家的保護。後來又展現了一些亂倒垃圾,亂張貼和污水亂排放的圖片,讓學生對這些破壞環境的行為產生反感。由於這些圖片都來源於學生的生活,所有在他們的心中產生了很大的震撼。道德情感得到提升。

二、精心設計活動,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活動。

1、調查彙報,課前讓學生去調查一些破壞環境的行為,課中讓學生彙報,詳實的資料學生有了對破壞環境行為的初步認識。

2、表演,學生表演住樓上的同學往樓下扔東西的情景,引發學生的道德思考。

3、遊戲,通過拍手歌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鞏固學到得知識。

4、合作制定環保小公約。

三,存在的問題

課的一開始用了喜洋洋評環保小衞士的情景導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在辨析導行時,沒有把評選貫徹到底。課堂上學生精彩的回答,教學缺少鼓勵性的評語。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5

課堂上,同學們聯繫現實生活,踴躍發言,在組織辯論活動時,沒想到學生竟然普遍認為挫折是好事,從而自動地傾向反方的立場。

課後我在思索:為什麼學生在辯論中偏執一方呢?難道他們真的認為“挫折是好事嗎?”當然,我首先想到了課堂教學設計方面的原因,如:在探究一中,討論:“挫折給我們帶來什麼”這一問題時應多引導學生作更深一步的探討和感悟,讓同學們更深刻的理解“挫折帶給我們每個人的首先是壓力,痛苦和打擊。”更有必要做的就是應該給學生提供一些由於遭受挫折的打擊,從此一蹶不振,一生碌碌無為;或是在思想和行為上發生偏執,從此走向歧途的典型事例,事實上,挫折在這方面的影響而似乎更大更廣。這樣一來,不但開闊了同學們的視野,間接增加了他們的閲歷,還會有利地引導他們避開某些不該發生的挫折從而保護自己。如:避開生活中的安全隱患等。

從本節課的教學本意上看,引導學生直面挫折,敢於戰勝挫折的生活態度無疑是正確的,但讓學生產生挫折是好事,而歡迎挫折的錯覺,顯然又是錯誤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