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範文

來源:文萃谷 1.03W

進入新課改後,原來的思想品德課已改為《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新課標規定,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核心,教育教學(此文來自)活動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教學中兒童的參與、感悟、體驗,這門課程將以全新的方式展現在兒童的面前,傳統的思想品德課中的引新、明理、激情、導行模式已不適應該課程,因而該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政治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範文

既然為活動型課程,就應體現活動的特點,筆者認為活動型課至少要體現如下特點:一是要有教育性。品德與生活的教材編排就已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如:“我上學啦”就是要讓學生逐步實現從幼兒園到國小生的角色轉變,知道自己是個國小生了,該做什麼?按什麼要求去做。接着是“祖國的生日”一課,也是對學生進行初步的愛國主義教育。二是要有知識性。新課程並非單一的思想品德教育課,不只是過去的強調道德認知,引導道德行為,還增加了兒童良好的社會適應性的培養教育。要培養兒童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就有不少的生活知識和社會經驗要交給兒童。三是實踐性。過去的品德教育大量的都是用“高”、“大”、“全”的人物、事例進行乾巴巴的説教,而現在是寓教於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四是趣味性。兒童不同於成人,有他們感知和認識世界的方式,童真、童心、童趣是他們的固有特性,因此教育方式、活動方式一定要適應兒童,為他們所喜歡、所接受,讓他們在愉快的活動中去參與、感悟、體驗。

要實現新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的設計要遵循活動課的特點,遵循兒童發展的規律,其中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可少,何為國小品德與生活課程資源,新課標已有界定,在實際教學中其內涵和外延相當豐富。我們的教育對象遍佈城市、農村,所處的生活環境千差萬別,他們所在的學校、學校的教學設備也各有不同,我們開展的`活動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是否適應兒童之別,有些就地取材的活動往往效果很好。課程資源的開發應從幾個方面考慮:一是因地制宜。大城市的學校可利用學校的先進設備,有聲有色地展示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可利用他們早晚都看到的、現代化的高度文明的社會;小縣城的學校可利用他們見到的離他們很近的現代文明;而農村的學生可開發他們的鄉村世界、自然界。二是因課制宜。品德與生活共有五個單元和若干主題。如:“我是國小生啦”、“祖國的生日”、“美麗的秋天”、“我愛我家”、“冬天來了”。第一單元可開發本校優秀班級、優秀學生。第二單元可開發離校很近的人文環境,學生手中的圖片資料。第三單元可開發學校的周邊環境,走近工廠,走進大自然。第四單元可開發家長。三是因校制宜。文化積澱較深的學校,可開發校史、校情,學校培養出的傑出人物、優秀人物;各種藏書、電子讀物較多的學校可發揮此優勢。四是因人制宜。這裏的“人”既指學生,也指成人,實際上優秀的學生也可以開發,用他們的優秀品格,優秀素質可以影響其他學生,素養較高,內涵豐富的成人(含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

資源既已開發,就要會使用,如何使用課程資源也是品德與生活課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工作實踐中,本人分析研究了若干課,有的在資源使用上很成功,有的則欠妥,在資源使用上可以這樣處理。一是因課利用。如“祖國的生日”一課,不一定要用多媒體,就利用學生蒐集美麗的家鄉、祖國的大好河山、祖國建設輝煌成就的圖片也行。“美麗的秋天”一課就可以利用孩子們蒐集的秋天的各種果實,秋天採集的各種枝、根、葉。二是巧妙利用。利用學生蒐集到的各種材料,啟發學生有創意地製作,有創意地玩,學生在製作過程中,巧妙地播放音樂,創造一種輕鬆愉悦的氛圍。三是靈活運用。品德與生活強調課堂的開放性,開放的課堂就會出現很多教師意料之外的情況,這時教師可抓住這個契機進行教育。三是因人利用,自己在聽課時曾見過這種情況,全班同學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可一個同學在悄悄地哭泣,何故?究其原因是他媽媽不久因車禍死亡,教師巧妙地講了一個故事,鼓勵他堅強,引導孩子説些鼓勵他堅強勇敢的話……使課堂氣氛發生轉化。也曾見過課堂出現意外教師不知所措的情況,因此,因人而異利用資源也不可忽視。

總之,要上好品德與生活課程,需要從多方面進行不斷的探索,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只是其中的一個側面。以上只是在工作過程中的思考,屬一孔之見,只要我們肯動腦筋,靈活機智,品德與生活課程就會豐富多彩、富有成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