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2.89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1

一、轉變教、學的方式,感受學習的樂趣

本堂課採用了“活動化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動手動腦,學習知識,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例如讓學生通過朗讀朗朗上口的兒歌,根據內容自己動手探索,對比,得出刷牙的正確方法。在“給胃什麼食物”時,四人小組的學生通過寫一寫、畫一畫的方法,合作交流的形式提供了很好的菜譜。在整堂課中,採用了擬人化的方法,由幾名學生扮演身體的器官,與孩子們交朋友。學生在活動中發展了特長,掌握了知識,學得輕鬆,學得快樂。

二、不足與遺憾

表面上看,我們對身體很熟悉,其實不然。身體的哪一部分對我們有什麼幫助?應該怎樣用心去保護?這些知識都要事先去查閲、請教,去實踐和體會。在這個過程中,我也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提高,充實自己。在設計與教學中,感到自己的知識面不夠廣泛,要集思廣益。

教案點評

一、寓教育與活動中,教學反思《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課標提出,本課程要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與活動中。本活動,教師安排了必要的課前準備活動,編排了生動有趣的小表演,讓學生通過表演,聯繫自己的實際,談談自己的心得。活動中,創設各種情景,引發學生的話題。比如牙夥伴與同學們的對話;胃夥伴喜歡與怎樣的孩子交朋友;牙醫博士幫助解決孩子們的難題等環節教育孩子們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身體以及怎樣保護。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

《品德與生活》課的宗旨是確立兒童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每次活動都需要兒童親身的感受、操作等來完成,並在活動過程中,積累直接知識或經驗,不是依賴教師獲取知識。活動中,老師讓全班分成三個小組,調查自己和同學們的身體情況以及保護情況。學生了解到自己的身體還存在一些問題,急需解決。接下來,老師組織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保護牙齒的措施,並記在記錄卡上,也可用畫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生活經驗,提出了較全面的保護措施;通過朗朗上口的兒歌、小知識讓學生自己發現正確刷牙的方法,並通過實際操作鞏固。整個活動由學生參與組織,課前讓一些學生參與策劃活動的過程,並由他們做課堂的主要角色。整堂課的很多時候是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2

對於本課的教學設計,我基本上是採用了討論與講故事的方式進行的。

首先我從發生在學生和老師身邊的故事説起,在我的提示下,同學們能夠去尋找班上的感人故事,從而感受到了集體的温暖,友愛和團結,增強了熱愛集體的思想感情。

另外,道德能力的提高依賴於學生直接參與的道德實踐活動,因而要使學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去,在交往中學會交往,在幫助他人和感激他人中建立我要關心他人的意識。於是我在每次的活動中適時地加以總結,從而促使學生的活動目標更加明朗化。

在最後的一個教學環節:製作感謝卡的時候,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以及我對於他們思路的引導,同學們明白了:感謝他人不是走形式,而是發自內心的情感的表達,除了製作感謝卡之外、還有其他的表達形式,比如:一句“謝謝您”“多謝您了”,既是禮節,也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他們也知道了,感謝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實際行動。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3

教學中,我把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把品德與生活課與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缺少主體參與。本學期二年級的品德與生活教學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突破口:

1、廣闊的教學陣地。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領學生在校園內進行教學活動,及時進行“打掃教室”、“你丟我撿”的活動。強化“知”、“行”統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互動的動態式討論。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一起玩遊戲”這個單元教育學生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要求學生能夠自己動腦、動手,養成探究的習慣,學習探究的方法;能夠應用多種辦法收集資料,並進行簡單的整理和應用。學生們主體積極參與,萌發了高度的熱情。他們有的提議要成立“小小發明家”協會,有的提出“讓我們每天都有一個“新發現”的要求……雖然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們的“異想天開”,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我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在教“交流多愉快”這個單元時,我組織學生開了一個展示會,讓學生交流學習心得是如何應用於生活實踐、取得的收穫是什麼。教育學生講文明、有禮貌,讓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併為此而高興,並以此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4、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你好,祖國媽媽”這個單元教育學生愛家鄉、愛祖國;要求學生知道家鄉的風景名勝和資源,關心家鄉的發展變化;我佈置學生與爸爸媽媽一起,通過上網、看報、走出家門等方式,瞭解為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昇華愛國情懷。

5、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學生的天性是樂於自己探索,好遊戲、活動,課堂上的説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於一爐。因此,作為二年級的班主任兼品德教師,我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勞動編織美好生活”這個單元教育學生負責任、有愛心、愛勞動地生活,要求學生誠實、勤勞,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説謊,做誠實的孩子;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認真完成集體交給的任務,愛護班級榮譽,關心和愛護同伴;收集、瞭解勞動者的辛苦,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同時深入了感恩教育。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課就能解決的問題,每一節課有當堂課的目標,但也是其它目標的延伸、應用和鞏固。為配合好品德與生活教學,我制定了每週每月的規範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後導行、鞏固,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4

《品德與生活》這一學科以它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深受我和孩子們的喜歡。這種課型為低年級兒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環境中,學會分辨是非,引發道德體驗,提高道德認識,從而成為學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我覺得“品生”教學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讓學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在交流中得到昇華。“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努力在教學中架設從學習到生活、活動的橋樑。

及時交流,昇華認識。《課程標準》指出“討論是最常用的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導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動過後我們要及時讓孩子們就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或心理感受進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學做家務當幫手》每一活動過後我都及時輔導小組長組織交流。在交流中孩子們認識到了“媽媽(奶奶)每天給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後要聽她們的話,還不亂弄髒衣服。”“衣服很難疊整齊,但是我一定要學會,再幫媽媽,讓她不辛苦。”“指甲裏有很多髒東西,以後我不留長指甲,還要經常洗手。”……每一句話都讓人感動,所以我建議學生把話寫在“愛心卡”上回去説給家長聽。

開發課程資源,發揮地方資源與校園資源的作用。在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我試着這樣做:教學《感受夏天》中我則充分利用大海這一地方便利帶領學生“親親大自然”,然而海邊的載沙行為引起學生的興趣,我索性講起載沙的危害性,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有效制止這一行為,當然,一年級孩子所能做的便是,在老師的幫助下寫“愛護沙灘不載沙”等標語。過後就這一主題我開展了“保護大自然”的班隊課,學生通過一組組照片和一段段聲情並茂的解説認識到:大自然很美麗,但很脆弱。並簽名表示從現在開始從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開始愛護我們的大自然。接下來,我將充分利用學校的綠色資源帶領學生定時開展“護綠”活動。教材或教參只是為我們提供個參考,而我們要做的應該是藉助“參考”努力向社會、生活延伸,讓孩子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儘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更廣闊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於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5

本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的第三課。通過教學反思如下:

一、做到了在理念上努力接近“以生為本”。儘量讓課堂貼近學生生活,努力尋找學生易於接受的方法,運用談話法、討論法、探究法,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熟悉瞭解各行各業。感受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給自己生活帶來的方便,懂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尊重他們的人格,感謝他們的勞動成果。

二、教學過程每一環節比較流暢,先讓學生了解了各行各業,然後給各行各業分類,最後瞭解社會各行各業分工合作而又相互聯繫的關係。上課如流水般嘩嘩譁下來了但自己沒留下印象,總感覺好像有什麼東西沒落到實處,比較膚淺。從備課到上課感覺沒有找到任何一個閃光點。更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給學生切身體會。最後一個“創建工廠”環節比較亂,準備好的小組躍躍欲試,都在準備自己的發言,沒有認真聽彙報交流。總體上講沒有起到好的教學效果。

三、每一教學環節進行的很倉促,沒有解決明確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平均用力導致課堂沒有閃光點,沒有突破重難點。

四、學生的課前預習不夠,對生活中各行各業的瞭解並不多,所以老師總在牽着孩子走。

雖然設計了幾個活動,比如:讓孩子聯繫自己一天到晚的生活説説各行各業和自己生活的關係;在瞭解各行各業之間關係的時候,瞭解方便麪的生產過程和怎樣收看電視節目。整個過程中牽着孩子走的痕跡特別重,沒有在孩子的調查、瞭解、探究之後進行教學,然後在課堂引導孩子梳理知識。品德與社會課就是一門以生活為出發點的學科,儘量讓孩子從自己身邊找到各行各業,可以提前佈置作業,讓孩子聯繫生活實際自己去調查研究,把“球”拋給學生,比如讓學生採訪爸爸媽媽和周圍的人們,他們都在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他們怎樣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的?哪些行業和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繫,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等?

瞭解方便麪的生產過程以及怎樣收看電視節目的環節,直接出示圖片讓學生看,有點塞給學生的感覺,最好讓學生自己事先了解方便麪的生產過程,收看電視節目單,需要哪些工作人員付出怎樣的辛苦?孩子事先查資料,引導孩子自己交流發現知識。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好奇心、探究性趣,更能體現以生為本。

在給各行各業分類時,在瞭解社會上有哪些不同行業之後給孩子留下時間自己分類,不要強加給學生。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6

《我自己會整理》是人教版教材《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第三個單元的第四個主題。這一單元的目標是: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這一課的情感教學目標是:能表現整理自己東西的願望。知識與能力目標是: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則。根據這樣的教學目標,結合一年級學生喜歡玩喜歡動的特點,我設計了五個教學活動:

一、賽一賽,想一想。

二、比一比做一做。

三、看一看學一學。

四,找一找整一整。

五、誇一誇説一説。

五個教學活動一個緊扣一個,由激發願望到鍛鍊能力再到落實到生活中去,層層遞進,逐漸達成目標。

一、遊戲引入,故事動情,再現生活,學會生活。

“源於兒童的生活、貼近兒童的生活、引導兒童的生活”——這是《品德與生活》課的主旨。在教學中,我利用孩子愛動的特性,以遊戲引入新課,使學生滿腔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接着利用孩子樂於助人的這一優點,創設貼近兒童生活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故事情景,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使其輕鬆地進入思考狀態,幫助學生架起通向生活的橋樑,激發了學生要自己整理的感情。整理本來就是孩子們應該學習的一種生活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也是在學生生活中細心捕捉了有價值的活動,(如:整理學具盒,整理書包,疊衣服等),通過再現生活,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活動中,生活得到充實完善,幫助學生提升生活,薰陶情感,發展品德。

二、競賽激情,榜樣激勵,活動貫穿,互助合作。

品德與生活課需要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落實活動性。因此在這節課中,我首先設計了一個競賽活動——《找書本》,讓孩子們徹底放鬆自己,在這種趣味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對以下的教學活動充滿期待,同時也初步感受到自己會整理的好處。在教學中,我首先請會整理書包的孩子上台來整理書包,並適時的給予獎勵,為學生樹立起一個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孩子身過的榜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輕鬆、愉快地參與到活動之中來。接着進行了一個兩人合作整理書包的比賽,讓孩子個個參與到活動中來,而且在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以確保每個孩子都有所發展。還設計了整理學具盒、整理教室、疊衣服等貼近兒童生活的活動,從兒童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開發課程資源,讓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並利用羣體優勢,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整理。為兒童創設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情景,讓孩子們自由地快樂地在活動中學習,引導孩子們明白整理的重要,培養孩子們整理的能力和習慣。

三、教師激勵,學生互評,課內學習,課外延伸。

新課程要求我們的評價要更加關注學生在教育教學此文轉自過程中的努力和進步。在本課教學中,我特別強調對兒童學習活動過程的評價,重視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隨時發現表現突出的孩子及時給予獎勵,我想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孩子們的優點,用不同的語言去鼓勵孩子們的進步,通過教師評價,頒發獎品,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學會自己整理其它物品的信心。同時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努力實踐“教育要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我還注意讓孩子互相發現,互相激勵。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自評(自己説説自己書包整理得怎麼樣,填寫“我會做”的表格)、互評(其它同學評議台上孩子整理書包的優缺點),引導學生學會發現、欣賞、鼓勵、尊重,以進一步促進他們的發展。此外,兒童行為習慣的訓練不能只滿足於課堂上,而應引向家庭、生活等更廣闊的天地。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孩子學會疊衣服之後去整理自己的衣櫃,填寫“我會做”的表格,學期結束後再評比,意在讓學生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繼續努力,學完這課後去整理自己的小房間等等,利用課後的機會對兒童繼續進行行為訓練,並讓家長參與進來(遇到問題還可以向爸爸媽媽學習,尋求幫助),以促進兒童行為養成,鞏固訓練成果。

當然,在這節課中,我還有許多做的不夠好的地方,比如,整節課的趣味性還顯得有點不夠。關於這些還期待着老師們給我提出來,以幫助我進步。歡迎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7

教學中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政治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在本課的教學中,採用以合作探究法、學生自主學習法為主,教師講解法為輔的方法,並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手段進行輔助教學,以實現思想品德課“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化”的目標。通過這節課,學生基本認識到了挫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挫折對人生具有兩面性,挫折是可以戰勝的,很多學生也樹立了戰勝挫折的信心。

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是,課堂中的氣氛還不夠熱烈;同時課堂教學只面對全體,忽視了個體差異,尤其是對後進生,關注力度不夠,因為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更多。教學中應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加深學生的理解。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8

樂於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注、幫助社會勢羣中的弱勢羣體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説,弱勢人羣一般難以成為他們的關注對象,本課教學使他們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尊敬,同情,幫助,弱勢羣體。通過觀察、調查,換位體驗等活動,瞭解弱勢人羣的生活的困難,激發同情心,願意幫助他們,明白美好的社會需要每一個人伸出自己熱情的援助之手。

在本節課中我感覺對課堂的突發事件反應不夠靈活。課堂中形成的問題很多。在體驗部分活動中,有一個環節是分組體驗活動。由於我預設不夠周全,致使手勢問路的小組不知怎樣與同學進行用手勢問路,因此,對課堂的提前預設是我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以及課堂的駕馭能力也有待提高。評價學生的語言太少太簡潔,能正確的評價學生也是我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口頭語現象有點嚴重。比如:“對的、那、現在”等。細節決定成敗,要想拿出一節理想的課,必須堅決杜絕此種現象。通過對本課的教學,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有了新的思路。首先,備課要更加精細、深度、廣泛。要對課堂有充分的預設,對於課堂中的突發事件要有一個靈活的反應。其次,還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愉悦環境。教師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9

懷着新奇與忐忑的心情我上了今天第一節一年級的《品德與生活》課。對於本課的設計,我基本是以教材為載體,以活動為手段進行的。

開始是一首學生熟悉的歌曲《上學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孩子們紛紛舉手告訴我這是什麼歌,什麼意思。課堂氣氛很活躍,孩子們的情緒也很高漲,我也放鬆了很多。

接下來,讓學生説説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生活的變化,孩子們説得也很好。這時,我就隨着孩子們的話題因勢利導,我們進行了很多活動和情境模擬。例如:有的學生説,“我今天很高興,但是我還不認識我的同學。”這時,我就帶領學生進行活動,一起來認識我們的同學,告訴學生要與別人認識應該怎樣説,怎樣做;我讓孩子們從同桌開始認識,然後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們自由的去認識自己想認識的同學。課堂中,一片其樂融融。

在這一環節中,有的學生就談到了,我們發了很多新書,我就問,“你喜歡這些書嗎?為什麼?”“我們應該怎樣愛護它們呢?”

由於孩子們初入校門還不夠適應,所以40分鐘的內容沒有全部完成。但我覺得這節課我們很有收穫,孩子們在寬鬆逾越的氛圍中,認識了《品德與生活》,認識了王老師,認識了自己的同學,還知道作為一名國小生應該好好愛護自己的的書本。

通過今天這節課,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意圖是正確的,但是在備學生這方面還要細緻些,應該更多地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完整。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10

《品德與生活》最大的的特點就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教育的契機,引導學生感悟生活,明白事理。《向別人學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鄂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旨在讓學生看到自己和別人的長處,對學習、生活充滿自信,願意向身邊的榜樣學習,學習別人的取得成功的經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1、感受學生

為了體現課堂的真實性,讓孩子們流露自己的真情實感,在和學生課前交流時我對課堂的內容沒做任何鋪墊,只是和孩子們娛樂一番唱唱歌、跳跳舞,對孩子們課堂上大體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幫助自己在課堂上抓住教育契機。華師附小二(1)班是一羣活而不亂的孩子們,他們思維靈敏有極強的表現欲,對老師的問題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敢於説出自己的想法,為此在教案設計上我有針對性的做了大膽嘗試。如:我行我秀、説出心裏話等。

  2、巧妙活動

在活動中探究,在交流中感悟是品德與生活課堂的主體。整節課結合孩子們的實際情況,我用一個個精心設計的活動貫穿始終,開課的手指操讓大家興趣十足,手繪鞋也獨特新穎,這些源自生活貼近學生,孩子們積極性馬上調動起來,抓住學生就是盤活了課堂。隨後“説出心裏話”當我問到“別人有的長處,我沒有時,我會怎麼想呢?”孩子們開始大都用正面的態度表示“向別人學習!”當我的心裏話拋出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的心裏話一一倒出“不服氣、傷心、討厭父母的攀比。”在大家相互的心理疏導後,都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轉而真心實意的願意向別人學習,本課的主題就彰顯出來。向別人學習就必須發現、欣賞別人的長處、學習別人的寶貴經驗、第三個活動“尋找閃光點”就給了孩子們發現與學習的機會,整個過程中孩子們自發為別人的長處鼓掌、為別人的進步鼓掌、甚至為自己的收穫鼓掌、讓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落到實處。“孔子引路”的故事進一步讓孩子感知:聖人尚且向別人學習,何況我們呢!四個活動層層深入,“向他人學習”牢牢進入孩子們心中。

  3、抓住細節

細節決定成敗。“尋找閃光點”時,一位孩子寫到:我的好朋友從來就不生氣。她的發現讓我不禁驚訝,不生氣多難得啊!要認識一下這位同學,果然在點她起來説時,震驚了全場的老師,遺憾的是這位同學不在現場,我抓住時機:有機會一定介紹我認識,我要向他學習。

在貼“閃光葉”時一位幫助別人貼好葉子的小女孩,深深打動了我,一定要讓大家知道她的行為,於是她成為我發現的“閃光葉”她的行為成為本節課最大的亮點,也是我們全體學習的榜樣。

課上還是有些不足之處,學生拜師時秩序稍顯混亂,我想如何讓學生在自由活動時能更有序,更自主是品生課活動中我們需共同探究的話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