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範文(通用5篇)

來源:文萃谷 6.1K

《侍坐》結構首尾完整,形象較為鮮明,通過對話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讀後耐人尋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雋,絲毫沒有斧鑿痕跡,卻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賢論志的圖畫。那麼《侍坐》的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範文(通用5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領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

2.梳理課文內容,瞭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評價;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體會孔子的思想。

二、德育目標

瞭解孔子的交往藝術,學習孔子的處世之道,樹立崇高的理想

三、教學重難點

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四、教學方法:朗讀討論交流點撥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就學習《論語》中一篇最具文學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壇開課授徒的場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據資料記載當時子路是51歲,冉有是31歲,公西華是18歲,曾皙是39歲。“侍坐”應解釋為陪侍長者閒坐。長者應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詞給標題補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於子)

二、師生扮演角色朗讀課文,感知當時的場景。(要注意語氣、語速和感情)

三、分析課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個什麼話題?(志)

2:文章一共有四個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們分別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現在我們按照答志的順序來自讀課文並填寫表格。

學生志向性格評價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華(赤)

曾皙(點)

3:讓生交流,

(1)、用原文説説四個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願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

(2)概括孔子對四子的不同評價,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徵。

孔子評子路:哂之(輕率、自信、自負)

孔子評冉有:歎之(謙虛。説話很有分寸)

孔子評公西華:惜之(謙恭有禮,嫻於辭令)

孔子評曾皙:與之(從容、灑脱、穩健。温文爾雅、機敏好學)

(3)指名朗讀四子的語言,要讀出性格特徵(指導學生朗讀,子路的直率與勇武要用較高的語調較快的語速讀出來,而冉有和公西華的回答則要讀出謙遜的味道,曾皙的應用輕鬆緩慢的語氣讀出歡快愉悦的心情)

(4)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語氣?

子路:輕率、自信、自負(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從夫子對由發言的反應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謙虛了,也提到禮。

公西華: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態,而且他的話是接在冉有的話後面説的,他就更謙虛了。

總結:可見,説話不僅與人的性格追求有關,還與現場,語言環境有關。

四.討論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為什麼要“與點”呢?要弄清這個問題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麼?

(1)齊讀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這幅圖景並用語言描繪給這段文字加個標題。並探究曾皙的志。

(2)討論交流:(大同的和諧社會)

曾皙的話給人們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圖,圖中的景象社會安定、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諧社會。曾皙所表達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與點”!

(3)為了進一步深入領會,我們大家一起詠讀一遍曾皙的答志。

(4)這幾個弟子,你更喜歡哪一位?

(5)結合課文分析孔子的評價標準進而體味孔子的思想。

五.領略孔子的教育藝術

在這裏,弟子們為什麼能暢所欲言呢?我想關鍵在於孔子引導地好。那麼,孔夫子是怎樣引導的呢?看第一段,找個別同學讀第一段。

(總結:作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誘的教風構建出了和諧的教學氛圍,也為我們老師上了一堂精彩的課。)

六.延伸作業:

作為21世紀的新青年,你該如何用批判和繼承的眼光對待儒家思想。

七.板書設計:

學生志向性格評價

子路(仲由)千乘之國,有勇且知方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謙虛謹慎,説話很有分寸歎之

公西華(赤)端章甫為小相謙恭有禮,嫻於辭令惜之

曾皙(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從容、灑脱、穩健。温文爾雅、機敏好學與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 篇2

摘要: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我國古代公開講學授徒之先河。他通過自己豐富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不少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而且對今天的教育也起着一定的啟發作用。關鍵詞:組織形式;課堂結構;教學原則

今天偶爾看到《論語·先進》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一篇,讀後感觸較深,現簡析之。 “侍坐”主要講述了孔子門下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與孔子的一次談話。實則是孔子所上的一堂“政治思想”教育課。它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了孔子的“導學式”教學觀和方法。

一、“自由式”的課堂組織形式

幾千年來,我們的課堂都是教師講,學生聽。雖然隨着時代的變遷,學習條件不斷的改善,但教師站在講台前,學生坐在課桌前這一上一下的傳統課堂組織形式並沒有多大的改觀。而“侍坐”這節課,組織上不拘一格,十分自然。文章第一句寫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首先,從“侍坐”一詞,我們可以想象四門弟子圍着孔子盤腿而坐求學的情景。其次,表現在談話的氣氛上。在孔子的啟發誘導下,“子路率爾而對曰。”從“率爾”一詞可以看出子路在孔子面前無拘無束,師生關係極其融洽。

二、“啟、談、講、質”的課堂結構

“侍坐”一文雖然敍述的是四門弟子與孔子的一次談話,但它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孔子教學的基本課堂結構。當子路、冉有、公西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 篇3

一、導入新課:

1998年全體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作了一個宣言:如果人類在21世紀還想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裏吸取智慧。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為人類留下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實用。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勵幾個學生自由發言)。明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温故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今天我們就通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來感受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書標題]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幼年喪父,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後來私人辦學,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還在晚年整理“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漢代以後,孔子學説成為二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封建統治者一直把他當作聖人。他又是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以至於今。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稱季路。曾皙,姓曾,名點,字皙,是曾參的父親,父子兩人都是孔子的學生。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華,複姓公西,名赤,字子華。這四個人都是孔子的學生。

侍坐:學生坐在一旁陪伴老師。古代臣子坐在一旁陪伴國君、晚輩坐在一旁陪伴長輩,叫做詩坐。

二、瞭解《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是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記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於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後人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闢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後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

三、思路結構:

這是一篇以記敍為主的記敍文。《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著作,相對而言,本文是《論語》中篇幅較長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學性。這篇文章記敍了孔子師生談話的.整個過程,不僅逼真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所以還應該把它看成一篇記敍文。文章以言志為線索記敍了孔子和幾個弟子暢談理想志趣的情景,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具體為孔子問志、弟子述志、孔子評志。其中“志”是貫穿始終的線索。

全文可以根據內容劃分三個段落:

第一段(從開頭到“則何以哉”):寫孔子問志。

第二段(從“子路率爾對曰”到“吾與點也”):寫弟子述志。

1、子路側重強國(有勇知方),

2、冉有側重富民(可使足民),

3、公西華側重以禮治邦(宗廟會同)。

第三段(從“三子者出”到結束):寫孔子評志。

四、思考並回答:

1、第一段寫孔子啟發誘導學生言志。孔子的話講了幾層意思,反映出了孔子在教學上哪些態度?

明確:講了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他對他的學生説,不要因為我是你們的老師,年齡比們大,你們不敢講話。從而鼓勵學生敢於發表意見,大膽地談個人的理想。這反映出孔於對學生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另一層意思是指出他的學生平時認為人們不瞭解自己,所以感到無所作為,因而假設了一種情況,如果有人瞭解你們,你們怎麼辦?從而啟發學生談出自己的想法。這反映出孔子教育學生時,採用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

2、第二段寫弟子述志。從子路、冉有、公西華的言談中可以看出他們各自的什麼性格特點?

師生明確:

(1)、子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

明確:孔子問志,子路首先發言。在他看來,讓他去治理一箇中等國家,即使在有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談之中,語氣十分肯定。由此可見其抱負之大。在座的四個弟子中,子路年齡最大----只比孔子小九歲,平時與孔子也比較接近,所以説話較少拘謹;但孔子話音剛落,子路便在沒有深入思考的情況下搶先發言,確也反映出其魯莽、輕率的一面。

(2)、冉有:謙虛謹慎,説話很有分寸。

明確:冉有在孔子指名發問後才開口。子路剛説自己可以治理一箇中等國家,冉有則説他只能治理一個小國。先説“方六七十”,又説“如五六十”,説明他對自己能力的估計十分謹慎。他還認為,三年之後,他所能取得的政績僅限於“足民”一點,至於禮樂教化,則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冉有既想有所作為,又不願對自己估計過高。

(3)、公西華:謙恭有禮,嫻於辭令。

明確:公西華也是在孔子點名指問後才述志。他有志於禮樂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剛剛説到“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謙虛一番,説“非曰能之,願學焉”,然後委婉地説出自己的志向,“願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個“小”字,給人感覺是他只想做個贊禮和司儀的小官,從他簡短的言辭中,尤其是兩個“願”字,一個“學”字,一個“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嫻於辭令的特點。

3、第三段寫孔子評志。簡析孔子對三人述志的態度。

明確:子路側重強國(有勇知方),冉有側重富民(可使足民),公西華側重以禮治邦(宗廟會同),三個人的志向雖各有側重,但都願意在仕途上創一番事業。對三個學生育志的內容,孔子贊成子路的治國志向,但認為他談話的內容和態度不夠謙虛,這屬於“其言不禮”。故哂之。對冉有:沒有正面加以評論,但可以看出是滿意的。對公西華:認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

4、這樣看來,孔子是肯定他們三人的治國方略,相信他們的治國才能的,那為什麼他要説:“吾與點也”呢?

明確:孔子為什麼説“吾與點也”,對這個問題,歷來是有爭議的。對曾皙説的那段話(“暮春”至“詠而歸”),有的是從積極方面理解的,認為曾皙是主張以禮治國,他説的是禮治的結果,是太平盛世的圖景,與孔子的“仁政”“禮治”“教化”的政治主張相符,因此孔子説“吾與點也”(教材採用這種理解)。縱觀孔子的一生,應該説積極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導方面。他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周遊列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但是他的主張在各國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齊,逐乎宋衞,困於陳蔡之間”(《史記孔子世家》),卻“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由於到處碰壁,孔子自然也會流露出消極情緒,特別是他晚年回魯國後恬退避世的思想就很突出。《論語公冶長》中有孔子説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之類的話;《史記孔子世家》中也説:“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曰:“吾道窮矣……”,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極的一面。《侍坐》中所記之事當在孔子晚年,可見,孔子“與點”時不可能有積極從政的思想。

孔夫子既然懂得“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晚年深感自己的主張難以推行,以為諸侯們已經“舍之”,面對這樣的現實,就應該“藏”了。孔夫子考慮到自己的處境,所以説“吾與點也”。從政治國的路沒有機會走,那就和人辦教育吧。“浴乎沂,風乎舞雩”,和學生一起“詠而歸”,倒也很瀟灑。所以“不求為政”的曾點能得到孔子的賞識。

5、結合課文中的言、行、神態描寫,具體分析孔子的形象。

課文中的孔子是一個既熱情而又嚴格的老師。開始便用“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的勸導打消弟子們的思想顧慮,態度謙和、親切,接着引用學生平時發牢騷的話,既激發他們發言,又作了一點含蓄的批評(因為孔子主張“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見他了解學生,注意引導;再如,他雖對子路的“不讓”有所不滿,但為使弟子能暢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沒有加以評論;曾皙因與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沒有立刻説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沒有加以責備,仍耐心地誘導、熱情地鼓勵。述志後,對曾皙的問題,孔子不厭其煩地答問析疑。

課文中的孔子又是一個有抱負,也是一個比較苦悶的形象。孔子本來是問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樣施展自己的抱負,曾皙卻答非所問,講了一通投身自然懷抱、恬然自適的樂趣,離開了政治。孔子“喟然”而歎,對曾皙所説的深表讚許。這表現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導方面是積極用世的,他周遊列國,希望按其“仁”的觀點對當時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卻四處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時候,他的內心有過苦悶,他的“喟然”之歎,便形象地表現出這種苦悶。所以,課文中的孔子,較之那個平時我們景仰的孔聖人,更為可信動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 篇4

【國學誦讀】

完成背誦,課堂聽寫。

【學習目標】

(分層次設計)

1、根據學案,學生完成知識積累,教師點撥;

2、分析人物刻畫技巧:對話描寫、動作描寫;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理想世界;

4、熟悉文本,儘可能當堂完成背誦。

【自學導引】

適當補充相關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積累整合】

檢查預習情況,由學生板演答案,教師訂正。

【感受鑑賞】

一、閲讀《孔子世家》分析:

1、對“鄭人”描畫的孔子形象,孔子為何“欣然笑之”?(處世態度):

2、孔子為何被稱為“喪家之狗”?

【思考領悟】

1、結合文章層次,誦讀課文;

2、誦讀“四子述志”一節,根據對話描寫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學分角色讀、説為主 )

(1)、子路:

(2)、冉有:

(3)、公西華:

(4)、曾皙:

3、在人物性格的刻畫中,動作描寫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據文本找出不同人物相關動作加以分析分析(請同學注意模仿)

【發現創新】

孔子為何要“與”點呢?(理想世界)

【課堂檢測】

引領學生背誦課文

【鞏固練習】

《孔子世家》訓練習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 篇5

教學設計:

這是一篇第二次被選進高中教材的課文,有關詞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較詳細的註釋,重點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從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學時間:

一至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99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作過一個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孔子以及有關文學常識

孔子,名,字,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張,鼓勵人們,即“出來做事”。

《論語》是體散文,是記錄的的言行。

參考答案:丘、仲尼、儒、聖人、仁、禮治、入仕;語錄、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俟,音sì莫,音mù甫,音fǔ

由也/為之求也/為之赤也/為之小

三、學生質疑,解決疑難詞義,學生接力翻譯

學生可能出現的疑難問題: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瞭解我們。

如或知爾——如果有人瞭解你們。

則何以哉——你們打算做點什麼呢?

加之以師旅——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以”,介詞,由於。

四、整體把握文意並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第1段):問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評

如果分兩層,將一、二合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討性學習

1、 用原文説説四個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願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評價並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徵。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謙虛——歎之

公西華:更謙虛——惜之

曾皙:灑脱——與之

對求、赤兩人的評價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結合課文內容,其實並不難。

3、 孔子為什麼要“與點”呢?

這是一個很難讓學生理解的問題,因為曾點的“志”從字面上看,不過是和人出去遊玩而已(教參就這樣翻譯的),其他三人都是從如何治理國家的角度來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們回答他們的政治理想,所以“與點”是令人費解的。弄清這個問題,對全文的理解會有一定幫助的。

當然,人們已經從積極或消極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做過不少分析,這裏姑且不論。

讓我們先來剖析曾點的回答吧。

“莫春”,陰曆三月,即陽曆四月,從氣候上看,北方(魯國,現山東境內)的天氣還是比較冷,怎麼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風、乘涼恐怕難以解釋得通吧?

何謂“舞雩”?魯國的祈雨台!是能隨便上去的地方嗎?

王充在《論衡》中解釋曾點的所述是一種祭祀儀式,即舞雩的儀式。《禮記》中也有解釋:“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結論,曾點講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時,率領人們行祈雨禮,以求得豐年,從而進一步實現他的治國理想。

下面結合孔子的思想來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

針對子路“率爾”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針對冉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當時不語,在回答曾皙的詢問時,反問“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國家,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針對公西華的觀點,孔子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國大事,你卻只是“願為小相”,“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因為孔子認為他通曉禮樂,可以大用。

看來,只有曾皙真正瞭解老師的意圖,結合“國情”,既陳述了自己的具體治國措施,又靈活地將老師的“禮治”思想體現出來,這樣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師的讚賞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