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優秀的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3.15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優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優秀的教學設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優秀的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繼續培養學生根據語境推斷詞句意思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點詞語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能夠較準確地翻譯全文。

二、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根據上下文來推斷詞句義;抓住關鍵詞語,培養學生根據語境推斷詞句意思的能力。

思維發展與提升:從四名弟子的言行中總結其不同的性格特徵,體會其為政的觀念。

審美鑑賞與創造:進入情境,分角色朗讀,分角色翻譯,師生共同探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國理念。

文化傳承與理解:讓學生從文中體會學習孔子及其弟子的處世之道,樹立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領會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當今社會中的現實意義。

1.根據上下文來推斷詞句義;

2.從四名弟子的言行中總結其不同的性格特徵,體會其為政的觀念。

3.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

高一的學生在國中已經學過《論語》中的篇章,有了一定的基礎,課前自學,查找相關背景資料,幫助理解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課前導入:播放歌曲視頻《孔子説》。

(設計意圖:營造輕鬆愉悦的氛圍,使學生迅速從課間迴歸課堂。)

2、課堂導入:宋代詩人米芾的詩:“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無孔子;孔子之後,更無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1998年全體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類在21世紀還想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裏吸取智慧。今天我們一起來拜讀聖儒的《論語》,從節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領略聖人的風采。

二、知人論世(瞭解背景)

1.瞭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聖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即“出來做事”。曾周遊列國,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到漢代以後,孔子的學説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2.瞭解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對象:有教無類

教學特點:①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②學思結合,知行統一

③啟發誘導,循序漸進

④不恥下問,温故知新。

⑤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3.瞭解《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於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闢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後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

4、題解

“侍”是倍侍長者,長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沒有寫出來,是學生陪老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與孔子的年齡分別是51、39、31、18、60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導他的學生暢談人生理想的一個片段。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

題譯: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從孔子坐着。

三、誦讀感知(整體感知)

1.錄音或教師範讀,整體感知。

2.引導學生正字正音,齊讀,把握字音和節奏。

重點字詞讀音及句讀:

曾晳(xī)哂(shěn)舞雩(yú)鏗(kēng)爾

小相(xiàng)比(bǐ)及冠(guàn)者喟(kuì)然

3.引導學生對照註釋默讀課文,結合註解整體把握文意。

(討論交流後,教師點撥。)

點撥:本文記敍的是孔子和學生們關於立志的談話。文章先寫孔子啟發學生談自己的志向,再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等人談自己的志向,最後寫孔子對他們志向所作的評論。孔子問志,四個學生的回答,從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有所不同,其實都是以“禮治”為中心、為目的的。

四、掌握字詞

小組合作討論,明確重點字詞句,寫成紙條,教師有選擇地採用實物投影的方式,由寫紙條的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對重點字、詞、句加以講解,教師點撥、糾錯。教師可適當提示下列重點字、詞、句(在課文註釋“基礎”上補充,投影)。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侍坐:陪侍孔子坐着。侍,在尊長旁邊陪伴服侍。“侍坐”二字表現了師生關係的親密無間,為下文的對話渲染了一種輕鬆和諧的氣氛。子曰:子:指孔子。這是孔子的弟子對孔子的尊稱。

“以吾一日長(zhǎng)乎爾以:因為。一日長乎爾:比你們年紀大一兩天。一日,一兩天的意思,作“長”的狀語。長:年紀較大。乎:介詞,同“於”,這裏表比較,可譯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傷乎”一句的“乎”是疑問語氣詞之外,其餘都是介詞。爾:代詞,你們。

毋(wú)吾以也。沒有誰任用我了。毋:代詞,表無指,沒有誰。在句中作主語。以:動詞,任用。這是個否定句,代詞賓語“吾”置於動詞之前。課本注對這一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這裏採用的是劉寶楠《論語正義》的説法。

居則曰: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時候。則:同“輒”,副詞,往往,總是。這句主語是“你們”。

不吾知也。’知:瞭解。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如或知爾,如或:如果有人。如:連詞,如果。或:無定代詞,有人。則何以哉?”則:連詞,那麼,就。何以:用什麼(去實現自己的抱負)。以,動詞,用。○這一層記述孔子問志,表現了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他先從自己談起,把師生擺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長乎爾”的説法,又充分表現了他的平易近人,謙遜和藹地對待學生的態度。“居則日”一句,反映出他對學生平時的思想動態瞭如指掌。

子路率(shuài)爾而對曰:率爾:輕率地。爾,助詞,用作修飾語的詞尾。對:回答。在古漢語裏,“對”一般指對上級或尊長的回答。○“率爾”一詞生動地寫出了子路爽朗而又缺乏謙讓的性格。“千乘之國,擁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這在當時是一箇中等諸侯國。乘:古時一車四馬叫一乘,這裏指四匹馬拉的戰車。攝乎大國之間,攝:夾。乎:於,在。加之以師旅,加之:加在它上面,指侵犯它。之,指千乘之國。以:介詞,用。師旅:指軍隊,古二千五百人為一師,五百人為一旅。因之以饑饉(jǐn),因:動詞,繼,接續。之:代詞,指“師旅”所進行的侵略戰爭。饑饉:指災荒。五穀不熟為飢,蔬菜不熟為饉。這句直譯是:又把饑荒年歲接在戰爭之後(加給它)。由也為之,由:子路自稱其名。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語氣詞,用在主語後表提頓。為:治理。比及三年。比(舊讀bì)及:等到。這是介詞性複音虛詞,“比”和“及”是同義並列關係。可使有勇,“使”後省兼語“民”。且知方也。且:連詞,並且。方:義,正道,這裏指禮義。○子路的政治抱負,和孔子“足食足兵”,“既富矣”又“教之”的政治主張是一致的,但他輕率地直言其志,顯得毫不謙虛,並把事情看得過於容易。

夫子曬(shěn)之。哂之:對他微微一笑。哂,微笑。之,代子路。○一“哂”字傳神地表現出孔子對子路的委婉含蓄的表態,既以微笑表示對他的政治抱負的認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評了“其言不讓”。

第二課時

師生合作,繼續梳理課文實詞虛詞並翻譯課文

“求。爾何如?”求:冉有的名。

對曰:“方六七十,指面積六七十里的小國家。方,見方,縱橫。如五六十,如:連詞,表選擇,或者。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使”後省兼語“之”,“之”指這個小國。足民:人民生活富足。如其禮樂,如:連詞,表提起另一話題,作“至於”講,和“如五六十”的“如”同是連詞而用法有區別。其:指示代詞,那。以俟君子。”以:把。後邊省賓語“之”。俟:等待。○富而後教,禮樂治國,政治主張明確;而語言謙恭,與子路不同。

“赤。爾何如?”赤:公西華的名,“公西”是複姓。

對曰:“非曰能之,能:動詞,能做到。願學焉。焉:代詞,指下文提到的事情。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這在古代被視為國家大事。宗廟,天子、諸侯放祖宗牌位的處所。如會同,如:連詞,或者。會:諸侯之間的盟會。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種禮服。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這裏都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穿着禮服,戴着禮帽”。願為小相(xiàng)焉。”相:在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人。焉:兼詞,於是,在這些場合裏。○政治抱負不外乎“禮樂治國”。所言均為國家大事,不曰“能”而曰“願學”,並且只是“為小相”,態度更謙虛。

“點,爾何如?”點:曾皙的名。

鼓瑟(sè)希,鼓:彈。瑟:古樂器。希:同“稀”,稀疏,這裏指鼓瑟的聲音已接近尾聲。這句主語是“曾皙”。鏗(kēng)爾。鏗:象聲詞,這裏指曲終收撥划動琴絃的聲音。爾:助詞。舍(shě)瑟而作,舍:放下。作:站起身。○從“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動地描繪出了曾皙從容、灑脱的情態;而“舍”“作”兩個動作,又表現了他回答老師問題時的恭敬態度。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zhuàn)。”乎:介詞,跟,和。者:特殊指示代詞,復指“三子”。撰:同“供”,善言,這裏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陳述的志向。

子曰:“何傷乎!傷:妨害。乎:語氣詞,呢。亦各言其志也!亦:副詞,表限於某個範圍。只是,不過。○善於點撥誘導。

曰:“莫春者,莫春:指農曆三月。莫,音義同“暮”,是“暮”的古字。者:助詞,用在表示時間的詞後面表提頓。春服既成。既:副詞,已經。成:穩定,指春服已經穿得住。冠(guàn)者五六人,冠者:指成年人。古時男子二十歲為成年,束髮加冠(guàn)。童子六七人,這是曾皙指自己偕同冠者與童子。浴乎沂(yí),乎:介詞,在。沂:水名。風乎舞雩(yú),風:名詞用作動詞,吹風,乘涼。舞雩:是魯國求雨的壇,在今曲阜縣東南。古代求雨之祭,叫“雩祭”。有巫人在壇上歌舞,所以稱為舞雩。詠而歸。”詠:唱歌。○曾皙沒有直接説明怎樣從政治國,而是描繪出一幅“風清俗美,人民安樂”的太平盛世的風情畫,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並表現了一種“安貧樂道”“澡身浴德”的高潔志趣。夫子喟(kuì)然歎曰:喟然:長歎的樣子。“吾與點也!”與:動詞,贊成,同意。○不但盛讚,而且喟然有感慨。盛讚,是由於曾皙所描述的太平盛世的情景正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喟然有感慨,是因為孔子正經歷“毋吾以也”的遭遇,自己也有過“道不行,乘桴(fú,小筏子)浮於海”(《論語公冶長》)的設想,抱有“君子固窮”(君子在處境困窘時還能堅持自己的德操。見《論語衞靈公》)的態度。曾皙的志趣,與孔子正相投契。

寫孔子啟發學生談自己的志向。

三子者出,曾皙後。後:用作動詞,留在後面。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指示代詞,那。○孔子只對曾皙明説“吾與點也”,故曾皙有問。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也已矣:語氣詞連用。“也”表論斷語氣;“已矣”表限止語氣,罷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何:疑問代詞,作狀語。為什麼,怎麼。也:與“何”相呼應表疑問語氣。

曰:“為國以禮,為:治理。以:介詞。靠,用。其言不讓,其:他的。讓:謙讓。是故曬之。是故:連詞性結構,因此,所以。○評子路,指出其不謙虛的缺點。唯求則非邦也與(yú)?唯:句首助詞。求:這裏指冉求所説的。則:副詞,就。邦:國,這是指國家大事。與:疑問語氣詞。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疑問代詞,作狀語。怎麼。也者:語氣詞連用,與“安”相呼應,表疑問語氣。○冉求對於“禮樂治國”方面謙言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故孔子評冉求意在鼓勵。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不是諸侯國家的大事又是什麼?而:連詞表轉折,相當於“又”。赤也為之小,為之小: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這是雙賓語結構。為,動詞,做。之,代詞,指諸侯。小,小相。下句“為之大"類同。孰能為之大?”孰:誰。○公西赤有“非曰能之”“願為小相”的話,故孔子的評論意在增強其信心。從以上對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的評論,可以看出孔子對待學生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

第三課時

五、把握思路

整體把握文意結構和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問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評志。

如果分兩層,將一、二合為一部分也可以。

六、研討性學習

設計一:(啟發式)

詠讀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幾個人物不同的性格。

(一)問志與述志

1.子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

(孔子問志,子路首先發言。在他看來,讓他去治理一箇中等國家,即使在有內憂外患情況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談之中,語氣十分肯定。由此可見其抱負之大。在座的四個弟子中,子路年齡最大----只比孔子小九歲,平時與孔子也比較接近,所以説話較少拘謹;但孔子話音剛落,子路便在沒有深入思考的情況下搶先發言,確也反映出其魯莽、輕率的一面)

2.冉有:謙虛謹慎,説話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發問後才開口。子路剛説自己可以治理一箇中等國家,冉有則説他只能治理一個小國。先説“方六七十”,又説“如五六十”,説明他對自己能力的估計十分謹慎。他還認為,三年之後,他所能取得的政績僅限於“足民”一點,至於禮樂教化,則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冉有既想有所作為,又不願對自己估計過高)

3.公西華:謙恭有禮,嫻於辭令。

(公西華也是在孔子點名指問後才述志。他有志於禮樂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剛剛説到“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謙虛一番,説“非曰能之,願學焉”,然後委婉地説出自己的志向,“願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個“小”字,給人感覺是他只想做個贊禮和司儀的小官,實際上,最低一級的“相”的地位也不低。從他簡短的言辭中,尤其是兩個“願”字,一個“學”字,一個“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嫻於辭令的特點)

4.曾皙,懂禮愛樂,灑脱高雅,卓爾不羣。

(曾皙從容灑脱而又謙恭,從“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的動作神態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説與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講從政,即治理國家;也不講出使會盟,而是刻畫一個場面,描寫一個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從富有詩意的情景描寫中,曲折地表達出曾皙的理想;顯得那樣從容不迫,逍遙自在,將政治和道德的兩種理想熔為一爐,而出之以春風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為政治上的理想寄託,也可引申為道德上的修養追求,使讀者大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思索餘地。)

小結

子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

冉有:謙虛謹慎,説話很有分寸。

公西華:謙恭有禮,嫻於辭令。

曾皙,懂禮愛樂,灑脱高雅,卓爾不羣。

(二)評志

詠讀課文,體會孔子對弟子的評論。

對子路:贊成他的治國志向,但認為他談話的內容和態度不謙虛,這屬於“其言不禮”。

對冉有:沒有正面加以評論,但可以看出是滿意的。

對公西華:認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

對曾皙:贊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會上人人懂禮愛樂,天下太平,社會大同。

孔子為什麼贊同曾皙的觀點?

因為他的理想是禮治的最高境界,與孔子期望的“風清浴美,老安少懷,人民安樂”的太平景象相符。説出了孔子追求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贊。因為孔子懷才不遇,所以要歎,

這世外桃源般的悠閒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實現不了的,所以要歎,而這生活畢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贊。

孔子自己懷才不遇,他的弟子這麼大年紀了那麼有才能還在讀書,也是不得志,所以歎,而他的學生所擁有的才學這麼高、追求的境界那麼高,所以贊。

(三)體會孔子形象

1.孔子為什麼不直接問“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而是先從自己談起?

學生看第一段,請個別學生朗讀。

明確:先從自己談起,把自己擺在了與學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學生的顧慮,為下面的提問作出鋪墊。體現了孔子態度謙和、親切,循循善誘的教風。

2.還有其他地方表現出孔子這一教風嗎?

明確:“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勵曾點説出自己的想法。

小結:

孔子是一個既熱情而又嚴格的老師——態度謙和、親切,批評含蓄,耐心地誘導、熱情地鼓勵;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高屋建瓴。他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學藝術,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平易近人。一開口説話,就顯得温文爾雅,打消學生髮言的顧慮,“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充滿對學生的熱愛與期望。

②因勢利導。孔子針對弟子平時愛發“不吾知也”牢騷的話,提出“如或知爾,則何以哉”的問題,針對性強。

③啟發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華各述其志後,曾晳感覺自己的志向與其他三位差別大,不想發表意見。孔子便説:“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促使曾晳敢於暢談自己的理想。

④評價得體。對子路的發言,“夫子哂之”;對曾晳的發言,“吾與點也”。當四個學生述志後,孔子進行總結,他高屋建瓴地將他們的發言上升到“禮治”,上升到與治國有關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導意義。

七.拓展積累

閲讀下面一首宋詩,按要求回答問題。(8分)

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蘇軾

總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葉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

【注】被酒:剛喝過酒,帶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稱“四黎”。翁:蘇軾自稱。

1.指出“溪邊自有舞雩風”一句所用典故的出處。(2分)

2.請結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詩內容,分析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6分)

答案:

《論語》

詩人被流放到萬里之遙的天涯(海南),處境艱難,但由於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和黎族百姓的歡迎,因此表現出曾點曾經具有的那種逍遙自在、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

或:詩人被流放到萬里之遙的天涯(海南),處境艱難,但由於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和黎族百姓的歡迎,因此仍然嚮往曾點描述的禮樂之治,表現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第四課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言知識點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鏗爾: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陰曆三月 3、唯求則非邦也與:與,通“歟”,語氣詞

二、古今異義

1、如會同,端章甫古:諸侯相見、諸侯共同朝見天子今:跟有關方面會合起來(辦事)

2、加之以師旅古:泛指侵略的軍隊今:軍隊編制單位之一

三、活用現象

1、端章甫:端,名作動,穿禮服;章甫,名作動,戴禮帽

2、風乎舞雩:風,名作動,吹風

3、三子者出,曾晳後:後,名作動,落後

4、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異乎三子者之撰:撰,動作名,才能,指為政的才能。

(注:鼓瑟希,鏗爾:鼓,在金文中鼓的寫法中本身就有動詞“彈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長乎爾狀語後置

2、毋吾以也賓語前置

3、不吾知也賓語前置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賓語前置

5、攝乎大國之間狀語後置

6、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狀語後置

7、異乎三子者之撰狀語後置

8、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狀語後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賓語前置

10、為國以禮狀語後置

五、重點實詞

1、居則曰:居,閒居,平時在家

2、攝乎大國之間:攝,夾、迫近

3、加之以師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準則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異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為政的才能

8、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何傷,何妨

9、詠而歸:詠,唱歌

10、吾與點也:與,贊成

11、為國以禮,其言不讓:讓,謙讓

六、重點虛詞

1、以

(1)以吾一日長乎爾:介詞,因為

(2)毋吾以也:動詞,認為

(3)則何以哉:動詞,做

(4)加之以師旅:介詞,用

2、如

(1)如或知爾:假如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禮樂:至於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過是,只不過

4、唯求則非邦也與:唯,句首語氣詞

5、而

(1)子路率爾而對曰:連詞,表修飾。

(2)舍瑟而作:連詞,表順接。

(3)非諸侯而何:連詞,表並列。

七、一詞多義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圓

(2)且知方也:道,是非準則

2、爾

(1)以吾一日長乎爾:代詞,你們

(2)子路率爾而對曰:助詞,形容詞詞尾,表狀態(……的樣子)

3、如

(1)如或知爾(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禮樂(至於)

4、為

(1)由也為之(管理,治理)

(2)願為小相焉(做)

(3)赤也為之小(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優秀的教學設計 篇2

01走進《論語》的世界,走進孔子師徒中間

學生通過查閲資料,集中展示《我會背的<論語>經典名句》《我視野下的孔子》、《印象<論語>》……

02跳讀全文,梳理文脈

師:用一個字概括文章,你有什麼字?文章圍繞這個字又寫了哪些部分?

生:文章圍繞“志”字展開,寫了“孔子問志”“弟子述志”“孔子評志”三個部分。

03角色朗讀,感知人物

師:如果讓你表演話劇,還原孔子師徒教學場景,你會選擇表演哪個角色?請結合文章談理由。

生:我會選擇飾演子路,“率爾”不假思索,直率勇敢表達自己能夠拯救危難中的“千乘之國” 的自信,三年有辦法教人以勇和做人的道理。我喜歡這樣的子路,搶着回答問題的學生,有儒家“達則兼濟天下” 的情懷。

生:我喜歡冉有,謙虛,自知,坦誠的君子風範,能夠使百姓過上富足的生活,但精神層面的教化卻有所不足。

生:我會演公西華,低調,謹慎、內斂地表達做司儀的願望,初看很簡單,但仔細一品,又發現宗廟祭祀或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司儀,多麼不簡單。

生:我會選擇曾皙,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師生上課對話,他卻能彷彿置身事外,在旁邊“鼓瑟”;他人的理想是政治管理者,他卻為我們描述了一幅春天,和成人、孩童在自然的懷抱中,游泳、吹風、唱歌的場景。在美麗圖景中,我看到他自由灑脱、平淡閒適、快樂舒展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善於學習,下課後,追着老師問所以然。

生:我要演孔子,我覺得他循循善誘,和藹可親地聽弟子各抒己見,上課寬鬆、舒服。

04角色扮演,體悟妙處

師:還原孔子師徒教學場景,你覺得你選擇的人物,哪些是演好的關鍵?請結合文章談理由。

生:孔子要和藹可親,無論提出課堂問題時,還是中間點名時;一“哂”一“喟然歎”兩個小細節,要表演到位,無聲的神態,卻表達了孔子的態度。

生:子路的“率爾”,動作直接利索,語氣昂揚聲大。

生:冉有侃侃而談的君子,四字句表達,富有文采和鮮明節奏。

生:公西華,稍微低頭,聲音低小一些,才符合其性格。

生:曾皙,“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動作要緩慢,最後表達志向,美好而又嚮往。

我們一起體悟到的妙處,恰恰作者塑造人物獨特的手法,語言為主,輔以動作和神態,栩栩如生。

學生分組表演話劇,評出最佳表演獎。

05深入思考,孔子評志

孔子對這些弟子言説的志向持什麼態度?

前面不評價,怕影響弟子的自由表達,怕有態度傾向流露,後面在曾皙表達之後,他情不自禁地表達了自己的`認同。但沒有過多解釋,正是將思考的空間留給了學生自己。

孔子為什麼認同最後一個?

其實,這正是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主張鮮活的表達。曾皙是領會孔子治國思想精髓的高徒。

在曾皙追問中,他才痛快地表達了對子路的斥責,對冉有、公西華過於謙虛的態度。

06七嘴八舌,各自説志

關於志向的名言:

志存當高遠(諸葛亮)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陽明)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

志不強者智不達(墨翟)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毛澤東)

有志向的名人:

袁隆平立志讓全球無凍餒之人,杜甫心存“致君堯舜上”的志向,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項羽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無臂鋼琴家劉偉精彩地活着,印象派畫家雷阿諾立志“美會留下”,肌肉萎縮的斯爾曼立志挑戰世界高峯……

07課後作業,練筆寫志

拓展閲讀《論語》中有關四個弟子的段落,挑選一個,寫成我眼中“某某”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優秀的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在文中的含義。

2、領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體會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在文中的含義。

二、教學探究

如何將文言文教學的“實”與“活”結合起來。

教學目的:

疏通字詞,瞭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講授課文重點可以放在文意的分析上,從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禮治”的思想。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列舉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用投影顯示),導入新課: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説:“學習並且不斷温習,不是很愉快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的人不是君子嗎?”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説:“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怕自己沒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説:“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為師學習的人;我選擇其中好的並且向他學習,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過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説:“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説:“對於任何事情瞭解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説:“把所學的東西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得怎麼樣呢?”

7、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孔子説:“君子胸懷寬廣坦蕩,小人永遠侷促憂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在河邊感歎説:“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説:“統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雖然發號施令,百姓也不會聽從。

10、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説:“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説:“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説:“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

這些是孔子兩千五百多年前留給我們的教誨和啟示。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孔子以及《論語》的有關文學常識。

1、孔子,名,字,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思想核心是,鼓勵人們,即“出來做事”。(參考:丘、仲尼、儒、聖人、仁、禮治、入仕;)

2、《論語》是體散文,是記錄的的言行,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參考:語錄、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學生對照註釋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理解文意,並能讀出語氣。

三、學生接力翻譯,老師提示有關的疑難問題。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瞭解我們。

如或知爾——如果有人瞭解你們。

則何以哉——那麼(你們打算)做點什麼呢?

加之以師旅——“(別國)以師旅加之”。有別隊來侵略它。

唯求則非邦也與?——(難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國家(政事)嗎?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誰能做大事呢?

四、自由朗讀全文,並翻譯全文:

五、整體把握文意並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問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學生應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點評

六、佈置作業:

熟讀、背誦課文,能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指名翻譯: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2、集體背誦。

二、結合書後練習一,分析課文:

1、用原文説説四個弟子的“志”,即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為“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宗廟之事,如會同”,“願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2、概括孔子的不同評價並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徵。

子路:直率、鹵莽——哂之

冉有:謙虛

公西華:更謙虛

曾皙:灑脱——與之

對求、赤兩人的評價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結合課文內容,其實並不難。

3、討論:孔子為什麼要“與點”呢?

首先結合孔子的思想來分析。孔子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針對子路“率爾”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針對冉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當時不語,在回答曾皙的詢問時,反問“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國家,既然如此,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針對公西華“願為小相”的觀點,孔子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瞭解老師的意圖,結合“國情”,既陳述了自己的具體治國措施,又靈活地將老師的“禮治”思想體現出來:

何謂“舞雩”?魯國的祈雨台!王充在《論衡》中解釋曾點的所述是一種祭祀儀式,即舞雩的儀式。《禮記》中也有解釋:“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結論,曾點講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時,率領人們行祈雨禮,以求得豐年,從而進一步實現他的治國理想。

三、集體朗讀課文。

四、討論課後練習二、三。

五、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完成相關練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