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教案設計

來源:文萃谷 1.56W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中學語文課本中節選了文中的四段,着重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學習應持的態度。

勸學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識點。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語】

提問:同學們知道哪些關於“學習”的名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劉向;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培根説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這都説明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説,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是一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荀子介紹】

荀子:名況,又名卿,人稱荀卿或孫卿,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李斯和韓非都是他的學生。荀子主張性惡論,並且認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樸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禮治”,又要“法制”。

荀子與孟子的差異:“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孟子重義輕利,荀子重義而不輕利;孟子專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專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樑啟雄《荀子簡釋》)

【《荀子》介紹】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於其弟子之手。內容涉及政治、哲學、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其文筆雄辯,説理透徹,氣勢渾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獨特風格。

【字詞、文言知識點和內容】

1、同學們,荀子特別強調教育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勸學》就闡明瞭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請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學不可以已。

2、荀子從哪三個方面説明學習不可以停止?

明確: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態度。

3、文章通篇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怎樣論證的?

明確:論證方法――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比喻論證)、作比較、作詮釋、列圖表、分類別等。本文通篇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板書見後)

藝術特徵】

1、比喻論證的方法: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説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説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製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説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誠服。(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説明的道理説得更具體明白。③反覆設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3)設喻與説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②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2、富有音韻美的語言:本文的語言形式整齊,音韻和諧,富有韻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採用對偶、排比的句式,整齊和諧,既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於誦讀。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齊對稱,又參差錯落,增強了文章的節奏感和表現力。還用了一些排比句,讀起來語氣暢達,有氣勢。

  【板書】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 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提高、改變自己 ① ② ③ ④ ⑤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① ② ③ ④ ⑤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積累 ① ② ③ ④

堅持 ⑤ ⑥ ⑦ ⑧

專一 ⑨ 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