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賞析

來源:文萃谷 1.15W

《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作者為宋朝詩人陸游。其古詩全文如下:

《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賞析

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繩大略東西出。

平川沃野望不盡,麥隴青青桑鬱郁。

地近函秦氣俗豪,鞦韆蹴鞠分朋曹。

苜蓿連雲馬蹄健,楊柳夾道車聲高。

古來歷歷興亡處,舉目山川尚如故。

將軍壇上冷雲低,丞相祠前春日暮。

國家四紀失中原,師出江淮未易吞。

會看金鼓從天下,卻用關中作本根。

  【前言】

《山南行》是南宋時期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客居陝西南鄭時所作的詩作。該詩描寫了南鄭縣的風土人情、自然景物以及地理位置,從而暗示出了南鄭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表達了詩人對當時南宋王朝的時政、軍事的看法,體現了詩人崇高的愛國情懷。

  【註釋】

①山南:即終南山之南,今陝西南鄭一帶。

②函秦:指陝西、甘肅等地,古代屬於秦國,那裏有函谷關等軍事險要。

③鞦韆蹴鞠:鞦韆和蹴鞠是兩種起源很古、流傳很廣的體育項目,這兩種競賽都於軍事和武術有關。

④苜蓿:又名草頭,俗名金花菜,是一中馬愛吃的植物。

⑤歷歷:分明的意思。

⑥將軍壇:指漢高祖劉邦拜大將韓信的壇,遺址在今陝西南鄭一帶。

⑦丞相祠:指蜀漢後主劉禪為紀念丞相諸葛亮而建的祠堂,遺址在今陝西南鄭一帶。

⑧四紀:中國古代以十二年為一紀,四紀就是四十八年。從詩人作該詩時上溯靖康之恥,金兵侵犯中原,已有四十六年。

⑨金鼓:古代戰爭中使用的鑼鼓,這裏代指軍隊。

⑩本跟:根據地、基地。

  【賞析】

該詩歷來受到重視。究其原因,除了該詩形式上的特點之外,更主要的是因為它充分地表達了陸游對時事,對政局的看法,標誌着詩人整個人生歷程和創作生涯的轉折點。

高宗紹興初年,南鄭曾入於金人之手。收復後,經多年休養生息,陸游到達南鄭縣時,已是麥隴青青,桑林鬱郁,平川沃野,大路如繩。陸游歷來就極力主張:“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按:隴山以西,約相當於今天的甘肅六盤山以西,黃河以東一帶)始。”(見《宋史·陸游傳》)如今,當他親眼看到南鄭一帶是如此的桑麻遍野,氣俗雄豪,當他親身體會到由此恢復故土大有希望,他怎能不精神振奮,壯心萌動正是從這個時候起,陸游的生活和創作展開了新的一頁。他直至暮年,仍念念不忘這一段“匹馬戍梁州”的軍旅生活。自此以後,他的詩作也更為飛揚踔桌厲。

詩中“函秦”,指陝西、甘肅一帶秦國故地,因其東有函谷關之險,故稱“函秦”。“蹴鞠”,近似今天的踢球;“分朋曹”,指分組分隊進行比賽。在南鄭期間,詩人很留意風俗民情。秦俗尚武,民氣豪健。鞦韆蹴鞠大風甚盛。陸游詩中曾多次言及。“苜蓿”,俗名金花菜,又名草頭,為養馬的上等飼料。“歷歷”,分明貌。將軍壇,即拜將台,相傳為漢高祖拜韓信為大將時所築,故址在今陝西漢中的城南。丞相祠,蜀漢後主所立武侯廟,故址在今陝西勉縣境定軍山下,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曾多次屯兵於此,死後也葬於此地。“四紀”,即四十八年,十二年為一紀;中原自公元1127年(高宗建炎元年)入金人之手,到陸游寫該詩時(1172年),已經四十六年,此言四紀,是舉其成數。“師出江淮”句,是説長江、淮河一帶,非形勢利便之地,從那裏出兵,收功不易。吞者,吞金之謂也。着一“吞”字,詩人氣吞山河之慨如見。“會”,應當,將該。“金鼓”,古代行軍交戰時用,此處代指王師。關中,指戰國末期秦國故地,應包括秦嶺以南的漢中,與現今關中即陝西,亦即函谷關與隴關之間的概念有所不同。

詩篇除了後四句是有關軍國大事的議論外,其他部分好象都是對山南風土人情和自然景物的描寫,貌似一篇旅途遊記。其實,只要明白了當時的形勢、陸游的主張,以及山南的地理位置,便能明白詩人的.用意所在。這些描繪里面處處貫穿着詩人的願望和主張。他之所以寫乎川沃野,麥隴青青,苜蓿連雲,楊柳夾道,是因為他覺得此地財力可用;他之所以寫地近函秦,氣俗豪雄,是因為他覺得此地民心可用;而他引今據古,歷數陳跡,也都是為了用來證明地利可用。由於全詩花了這麼多筆墨對沿途風土人情作詳細的描寫,由於有了這麼多有力的根據,所以,後四句的議論便水到渠成,令人讀來無生硬和突兀之感;也正由於詩人在描寫自然景物時帶着很強的主觀感情,所以,和單純的模山範水之作相比,該詩就顯得更有價值;並且詩人的感情所注不是一己的窮通,而是國家的興衰,因此,和那些寄情山水、吟風弄月之作相比,該詩的格調就顯得更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