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的教學設計(精選16篇)

來源:文萃谷 1.64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的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詩》的教學設計(精選16篇)

《古詩》的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生通過學習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詩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並説説詩句的意思。瞭解作者生平事蹟。

2、能力目標:學生能憑藉詩歌語言文字,感受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精神。結合作者生平及當時時代背景體會作者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鬥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標: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的意境美,並使學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學重難點】

1、能説説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走近古詩。

1、同學們,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朝氣蓬勃,彌久不衰。我們從小一直學古詩,請同學們回想一下,你還記得哪些詩?(指名吟誦兩至三首古詩)

2、賀知章寫了一首《詠柳》,大家會背嗎?(齊背),詩中的“剪刀”可以換成“菜刀”嗎?(學生説説理由,教師用“推敲”和“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典故引導學生體味詩歌語言的精煉及韻味)

二、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名的詩——《石灰吟》(板書課題),齊讀詩題。

2、瞭解詩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

于謙(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公元1421年,考中進士,歷任監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撫,兵部尚書等職。為官清正,深受人民愛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誣陷殺害,1465年,明朝政府為于謙平反昭雪,並賜諡號為“忠肅”。

3、釋題:吟:吟誦,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如孟郊的《遊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頭吟》等。

4、質疑:作者為什麼要吟誦石灰呢?大家瞭解石灰嗎?

課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導學生了解石灰的相關知識。

三、初讀古詩,抓字眼,明詩意。

1、出示古詩,學生自由讀詩,要求讀正確。

2、指名讀,正音。學習生字“焚”,描紅。

3、範讀,明確節奏。

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4、指名讀,要讀出韻律美。

5、默讀,想一想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集體交流:(預設)

(1)“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板書:千錘萬擊、烈火焚燒)

千錘萬擊:形容開採石灰原料非常艱難。錘,錘打。擊,擊打、開鑿。若等閒: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擊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採石灰巖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製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閒”,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板書: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四、再讀古詩,想意境,悟詩情。

1、討論交流:讀1、2兩句你想到了什麼樣的情景?“千、萬”説明次數多,這個詞説明了什麼?(抓住“千錘萬擊”引導學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錘萬擊以及烈火焚燒的情景)。見到此情此景,你體會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質?(不怕磨難、不畏艱險)齊讀1、2兩句。

2、過渡:石灰還受到了什麼磨難?讀3、4兩句,這時你看到了什麼畫面?這兩句寫出了石灰的什麼特點?(勇於獻身、清白留世、潔身自好)齊讀3、4兩句。

3、小結石灰的高貴品質並指導學生練讀全詩,讀出對石灰的尊敬。

4、由這樣的石灰你會想到什麼樣的人?(剛強勇敢、勇敢奉獻、勇於犧牲的英雄)于謙是不是這樣的人呢?

五、三讀古詩,融情感,練誦讀。

1、于謙僅僅是寫石灰嗎?他為什麼要寫這首詩呢?(他要做個像石灰一樣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齊讀全詩,讀出讚揚之情。

《古詩》的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讀懂古詩《江雪》,並能用自己的話語來説説這首古詩的意思。

2、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詩中所描繪的景色。

教學過程:

一、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學生補充作者的簡介。

二、解釋詞語,説説詩意。

1、千山:周圍的羣山。絕:斷絕

詩意:許多山嶺看不到一隻飛鳥。

2、萬徑:數量很多的道路。蹤:腳印。滅:消滅,消失(沒有了)

詩意:條條道路上都不見人走動留下的腳印。

3、孤舟:孤單單的一條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

詩意:孤單單的小船上,有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漁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詩意:獨自一人冒着滿天飛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四、説古詩,讀古詩,背古詩。

五、聯繫實際,發揮想象

六、整首古詩給人一種什麼感覺?

學生交流(淒冷、孤傲)

七、學生質疑:解決問題

八、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九、作業

《古詩》的教學設計 3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一、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説説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2、認真讀讀題目,説説你從題目上了解到了什麼?(題目點名了時間和地點)

3、你還想了解這首詩的什麼內容?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他的創作有什麼特點?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4、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二、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桑的讀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做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三、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四、背誦,積累語言

五、引導自學

《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蒐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漁歌子》

一、創設意境,理解課題

1、老師範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麼?(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詩在表達上不太一樣)

2、你們瞭解詞嗎?試着説一説。

3、簡介詞的'相關內容。(略)

4、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做過小官,後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夫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二、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白鷺;閒適的象徵。它能襯托出漁夫的生活環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須歸:樂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師小結: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閒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三、反覆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範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四、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古詩》的教學設計 4

活動目標:

1、初步培養幼兒古詩朗讀的興趣。

2、通過欣賞畫面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從而對古詩嘗試興趣。

活動準備:

一幅山水畫,音樂

活動過程:

一、結合現實生活,引導幼兒談論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佈置好場地,教師帶領幼兒入場。

2、教師以談話的形式引入主題

(1)小朋友們,春天的時候你們去山上玩過嗎?在山上你看到了什麼呢?

(2)大樹上住着誰呢?如果你過去抓它,小鳥會撲稜一下飛走嗎?

(3)小朋友們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鳥有花,真漂亮!

二、以郊遊的形式帶領幼兒去看畫。

1、今天老師也帶小朋友們去美麗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麼?讓我們背上揹包出發了!

2、帶領孩子一邊開汽車一邊欣賞路上的風景(輕音樂起,欣賞圖畫作品)

三、引導幼兒觀看圖片,並初步講解詩句的`意思。

1、教師與幼兒圍在畫的周圍,初步理解詩句的含義。

(1)小朋友看這個地方漂亮嗎?我們一起來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東西?

(2)幼兒討論後教師小結:好漂亮的小花,春天過去了,可小花還依然開放的很漂亮(春去花還在)。

(3)有一座山,我們走遠一些看看山寶寶今天穿了件什麼顏色的衣服?

(4)幼兒討論後教師小結: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顏色(遠看山有色);

(5)(教師手指水)看山寶寶旁邊是誰呀?悄悄的走進水寶寶的身邊聽聽,它發出聲音了嗎?

(6)豎起小耳朵,再聽聽水寶寶真的發出聲音了嗎?(近聽水無聲)

(7)漂亮的小鳥,和小鳥打個招呼吧:嗨!你好。咦!小鳥怎麼不理我們?我們輕輕的走過去摸一摸,奇怪?小鳥怎麼不動的?(這是畫上的小鳥)哦!原來這是一幅畫!

(8)結:難怪小朋友剛才沒有聽到水的聲音,小鳥也沒有被嚇跑,這是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幅畫)在很久很久以前許多讀書人喜歡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簡單的好聽的話寫下來,變成詩讓別人朗誦。那麼古時候有位叔叔就因為非常喜歡這幅畫,所以寫了首詩,名字就叫“畫”。

四、着音樂朗讀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

1、師範讀古詩一遍。

2、兒再次靜聽錄音一遍:我們再仔細聽聽錄音機裏的叔叔是怎麼唸的,你聽他説到了什麼?怎麼説的?

3、配樂朗誦古詩。

4、用動作來表演古詩內容。

活動反思:

《畫》是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本次活動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點展開描活動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畫,讓幼兒先從整體再由遠到近觀察,知道這是一幅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感受景物的美。在嘗試朗誦古詩的時候我也採用了多種幼兒感興趣的方式,幼兒能在活動中保持興趣跟着整個活動的流程走,對古詩也有了初步的認識。

《古詩》的教學設計 5

【活動目標】

1、通過朗誦詩歌,初步領略問答歌的結構特點和語言風格。

2、要求幼兒較有節奏地朗誦詩歌,讀出問句的語調。

3、鞏固有關的知識。

【活動準備】

1、節奏卡片。

2、蜜蜂、蝴蝶、蜻蜓、螢火蟲的圖片。

3、課件:蜜蜂、蝴蝶、蜻蜓、螢火蟲的本領和生活習性。

【活動過程】

1、遊戲《小蜂窩》。問:是誰飛走了?答:蜜蜂。瞧!蜜蜂又飛來了。

2、出示節奏卡片,引導幼兒按節奏拍手。出示四種飛蟲的圖片,引導幼兒按語言節奏説出:xx飛來了,歡迎xx的句子。

3、創設情景,理解詩歌內容。請小朋友説説都有誰?它們都有什麼樣的本領和特點。通過幼兒討論,教師總結四這種昆蟲的本領。讓我們一塊來看看我們説的對不對。引導幼兒觀看課件。

4、遊戲《看誰飛的快》,按照飛蟲不同的特點飛到相應的.圖片旁。

5、學習詩歌,教師結合圖片提問,幼兒用填空的形式回答提問。教師示範讀,教師注意讀出疑問句的語調。

6、分段欣賞,指導幼兒讀出疑問句的語調。

7、將幼兒分為兩大組,一組讀問句,一組讀答句。

8、創編:結合以上學習的形式教師引導幼兒創編兒歌《什麼圓圓》。

什麼圓圓紅彤彤?太陽圓圓紅彤彤。

什麼圓圓響咚咚?小鼓圓圓響咚咚。

什麼圓圓蹦蹦跳?皮球圓圓蹦蹦跳。

什麼圓圓空中飄?氣球圓圓飄空中。

《古詩》的教學設計 6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理解第1首詩的意思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通過查找的相關資料,介紹張繼、高適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讀三首古詩,讀準生字的字音:吟、 殘、 瑟(説説易寫錯的字和字在詩中的意思)藉助註釋和字典説説你讀懂了什麼?(試着初步講講每首詩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梳理。有的可以師生及時解決,有的則在進一步學習中解決。

二、學習《楓橋夜泊 》

1、學生自讀《楓橋夜泊》這首詩,想想這首詩主要講了什麼內容?詩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彙報自學情況,相互補充,互相糾錯。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教師點撥時設問:為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着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着“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卧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採用倒敍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邊看書中的插圖,邊讀詩句,體會當時作者的心情。

5、自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詩句(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出現畫面),然後指名讀,再評讀。(朗讀指導,見教材建議)

6、背誦這首詩。

三、體會學法

説説我們是怎樣學習這首古詩的?學生邊説,教師邊歸納邊寫板書: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古詩》的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二、教學重難點:

識字、寫字和朗讀。

三、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小朋友們學了前面幾篇課文,你們覺得春天怎麼樣?能用四個字的成語説説嗎?(如:百花齊放、萬物復甦)

2、師:是啊,古人也很喜歡春天,寫了好多好多的詩來歌頌春天,讚美春天,今天我們將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春曉》。大家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播放孟浩然的圖片,是啊,這首詩就是由唐代詩人孟浩然寫的。

3、板書課題:春曉,指名幼兒讀,並讓幼兒猜猜這首詩寫的是什麼時候的?從而進行解題,“曉”是早晨的意思,因此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的.早晨。那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

(二)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1、師:昨天老師已經佈置大家預習這首古詩了,現在老師就來檢查同學們預習得怎麼樣了?

①指名幼兒讀。

②全班齊讀。

2、師:現在老師把課文當中的生字寶寶請到黑板上了,我們一起去跟它們打招呼吧。課件出示“我會認”的字。

①指名幼兒讀生字。

②全班交流識字方法。

③進行詞語認讀遊戲:出示“睡眠、到處、新聞、聞見”等詞語讓全班同學進行認讀。

④全班再次齊讀古詩。

(三)指導朗讀,理解詩意

1、師:同學們春天百花齊放,鳥兒飛來飛去,詩人睡得可香啦,連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誰把他叫醒的呢?原來是小鳥,它們嘰嘰喳喳地叫着。他突然記起昨天晚上聽到的颳風下雨的聲音。花園裏的花開得那麼好,被風吹了一晚上了,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師邊讀邊指導幼兒看圖。

2、師:那麼詩人是怎樣來寫這麼一幅畫的呢,我們就一起來讀讀這首詩。

(1)學習一、二兩句詩。

①幼兒自由讀這兩句詩。

②師:春天的早晨,睡得多麼舒服,一醒來就聽到美麗

的鳥叫聲,心情真舒暢啊!誰能帶着這種心情來讀讀這兩句詩。

③幼兒試着高興地讀這兩句,接着再指名讀,齊讀。

(2)學習三、四句。

①師範讀,幼兒再跟讀。

②師:我們的作者想起花瓣掉了不少,心裏就覺得很可

可讀得輕一些,慢一些。

④幼兒試讀,再全班齊讀。

(3)幼兒試背全詩。

3、導背

①看圖試背,指名背。

②全班齊背。

4、配樂朗讀古詩。

(四)指導書寫“古、聲、多”

1、出示三個生字,幼兒認讀,並對生字進行組詞。

2、幼兒觀察生字,説説在書寫這些生字的時候分別要注意什麼?

3、老師範寫,幼兒描紅並書寫兩個生字。

4、展示評議。

(五)佈置作業

1、背誦《春曉》。

2、古、聲、多各寫兩行。

《古詩》的教學設計 8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麼?學生暢所欲言之後,老師引入: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穫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板書)。(設計意圖: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麼季節的詩,並且讓學生知道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穫的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讓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做好了鋪墊。)

2.主題:在山上行走。

3.簡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著《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的詩作在晚唐成就頗高,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嘗試學習、讀詩明意。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由朗讀,讀到琅琅上口為止。

2.請學生朗讀,老師和其他學生評價。

3.四人一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註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二)第一句學習。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遠上”:用“聯繫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説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着重讓學生自學,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打開知識門户的鑰匙,因此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第二句學習。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户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並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設計意圖: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與“深”區分。)

2.讓學生試着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四)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在這一環節中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採用半放開式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門户的鑰匙!)

(五)以畫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揹着雙手,在欣賞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們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沒有這些景色?

2.結合我們剛剛看到的景色,選一選“徑”“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結合插圖,你能試着説説全詩的意思嗎?(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與學生眼前,在這一環節中我藉助色彩明麗的圖畫,整體把握了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又利用圖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義的選擇,還憑藉插圖基本上疏通了詩句意思,從整體上感受全詩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讓學生通讀全詩,説説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 2.引導想象: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麼感想?

3.播放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指導讀好後兩行。(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不僅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四、誦讀詩句,體驗美感。

(設計意圖: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還應知道學生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瞭解了整首詩的意思,你知道詩句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嗎?那用心讀讀好嗎?(設計意圖: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2.風景這麼美,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讓學生再來讀讀看,獲取體驗。

3.學生彙報,歸納方法。

《古詩》的教學設計 9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

2.激發對古詩吟誦的興趣,初步學習按古詩的節律吟誦。

3.瞭解清明節人們踏春掃墓的傳統習俗。

活動準備:

畫有古詩情節的圖片一幅,VCD教材。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觀察講述,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根據古詩講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圖片,提問,你在剛才的故事裏,這張圖片上看到了什麼呢?(古時候的`一個小孩,一個老人…)他們在幹什麼呢?(在問路,在説話…)天氣怎麼了?(下雨)

二、觀看VCD,觀賞體驗,感受古詩意境。

1.教師講解: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節,清明節人們都要幹什麼啊?(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小結:清明節是人們踏春掃墓的日子。

古時候,有一位杜牧的詩人,就在這天寫了一首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3.教師播放VCD,請幼兒觀看。

4.剛才我們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節發生了什麼事啊?(請幼兒討論。)

5.向幼兒介紹那個老人就是行人,那個小孩就是牧童,剛才看的那首詩呢,就是描寫行人向牧童問路的情節。

三、教師朗誦,解讀詩句,幫助幼兒理解。

1.教師有表情,有節奏的朗誦一遍,請幼兒欣賞。

2.朗誦第二遍,請幼兒邊聽邊對照圖片內容。

3.教師請幼兒回答有沒有在詩歌中聽到什麼?

4.解讀其中的詩句,理解個別字詞“雨紛紛”、 “欲斷魂”、“借問”、“遙指”,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

四、學習朗誦,表達感情,幼兒感受古詩意境。

1.教師朗誦第三遍,請幼兒慢慢跟讀。

2.幼兒分組學念,感受古詩意境。

3.教師請幾個幼兒上來表演,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提醒,注意表達合適的感情,輪流請幾批幼兒。

4.請幼兒集體朗誦1-2遍,進一補感受古詩意境。

五、延伸活動。

1.請幼兒把學會的古詩在清明節來到時朗誦給爸爸媽媽等家人聽

2.在圖書區添設古詩圖書,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繼續感受古詩意境。

活動反思: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如期而至了。清明節是我國許多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重要節日。每一個節日背後,都有一個相應的闡釋與表達系統,深入細緻地融入民眾生活。清明祭祖是中華文明禮儀的優良傳統。清明掃墓不僅是人們從感情上與祖先相聯繫,也是構建人與社會和諧關係的基礎。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中華古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與關注。

作為一線的教師將清明傳統與古詩巧妙地結合,使幼兒在詩情畫意裏感受由中華古詩詞的意境之美,體驗清明的民族文化傳統,使幼兒性情得以陶冶,真正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欣賞與傳承。

《古詩》的教學設計 10

教學內容:學習古詩《春曉》

課時目標:

1、學會5個生字,掌握“春曉、眠、覺、聞、啼鳥、知”等詞語。

2、能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通過朗讀課文理解內容,並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的意思。

3、能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4、到郊外或公園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變化,先説説,再用幾句話寫下來。

教學進程:

一、複習導入

1、指名背誦、齊背《春雨》

2、揭題,認識詩人。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所作。他寫的田園山水詩很有名。

二、精讀古詩,理解體會

1、範讀課文,注意停頓。

2、請幼兒反覆讀詩,在注意停頓的基礎上,注意生字讀音。

3、聯繫掛圖,説説個詩句的意思。

第一行:講春天的晚上人們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眠:睡覺曉:天亮)

第二行:講醒來以後,聽到到處都有鳥的叫聲。

(聞:聽到啼:鳥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颳風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4、問:《春曉》寫了怎樣的景象?

仔細看圖,展開討論

《春曉》寫的是百花盛開,小鳥在枝頭歡快地鳴叫,風雨過後,地上滿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5、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6、議一議: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幼兒自由發言、評議、交流。

7、教師小結:這首詩既寫了春天的早晨,雨過天晴,小鳥在枝頭鳴叫跳躍的歡樂場面,又抒發了作者對昨夜風雨交加,滿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詩中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構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曉圖。

佈置作業:

查找有關春天的其他古詩,和同桌交流。

板書設計: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古詩》的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的:

1、瞭解古代勞動人民嚮往追之美好愛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重章疊句的形式。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誦讀的要領,掌握誦讀的技巧。

2、《詩經》的內容理解。

教學方法:

鑑賞、背誦、討論、比較。

媒體設計:

圖片、音樂、錄音。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廊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讀着《詩經》,體會着風雅頌、賦比興,你就彷彿被帶進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們學習的兩首詩歌均出自於《詩經》。那就讓我們漫步於《詩經》這條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養吧。

2、解題:

《詩經》本稱“詩”,後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郎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

《論語》説:“不學詩,無以言。”《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3、出示學習目標。

説明:伴隨着動聽的音樂,展示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從視覺、聽覺等多方面增加對《詩經》的瞭解,擴充學生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儘快進入課題情境中,為後面的學習蓄勢。出示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做到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二、整體閲讀,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1、教師伴樂朗讀課文。

(1)、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可以讓學生輕聲跟讀。

(2)、全班學生齊讀課文。

(3)、正音。

要求讀准以下字詞的讀音:

雎鳩(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唏(xī)坻(chí)

2、學生結合註釋疏通詩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詩歌重在體會,對於字詞意義不必落實到每一個字詞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好。注意一些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3、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

學生分四人一組討論後,明確:

《關雎》寫的是詩人對河邊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愛戀。

《蒹葭》是一篇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

4、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於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

説明:教師範讀感染學生,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調動起學生的朗讀興趣,通過跟讀、齊讀並且結合課下注釋整體把握詩歌內容,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督促學生課前預習,力求紮紮實實的掌握基礎知識,做到字對音正,從而達到積累字詞的目的。

三、指導學生誦讀課文

1、請學生試着伴樂朗讀課文。

要求其他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大家指正。

2、教師總結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拍。

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再如: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3、可再指名同學朗讀,大家指正。

4、教師概括:

(1)《關雎》朗讀指導:

首章是全詩的序,為下文描寫君子追求淑女作鋪墊,朗讀時相對平靜;第二章寫出君子時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語句中流露出一種嚮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寫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讀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狀;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運用了反覆的手法,刻畫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樂與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種興奮和輕快的語調。

(2)《蒹葭》朗讀指導:

每章前四句都是描寫了一種悽清而蒼涼的景色,這種景色襯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虛。惆悵之情;而後四句寫出詩人對“伊人”的上下尋求,卻又尋而不見,這當中既有詩人的悵惘之情,又有詩人對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讀時要注意其中的感情變化,讀出其中之味。

5、請同學們集體朗讀一遍課文,進一步要求讀出詩歌的語氣、語調。

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男子想象與淑女在一起的歡快、愉悦,升調。)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優哉/遊哉,輾轉/反側。(寫出了男子焦急的心情,降調。)

説明:放開聲音,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不僅有利於理解詩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利於增強記憶,還有利於提高寫作水平。通過誦讀,腦子裏積累的材料多了,寫作或講話時才能信手拈來、出口成章,對人的氣質和自信心的培養也很重要。就像朱熹所説的,“誦得熟,方能通曉;若誦不熟,亦無可思索。”

四、研讀共探究

要求學生思考:

1、《關雎》是怎樣抒發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這首詩中有大量的興句,想想這些興句對錶達詩歌的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

學生討論後明確:

(1)首章四句,寫男子愛慕和追求一個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結成配偶。次章八句,寫男子對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末章八句,寫男子因相思出現幻覺,彷彿同那個採荇菜的`女子結成了美滿姻緣,表現出求而得之的歡樂。

(2)首章以雎鳥的成雙和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應配君子的聯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無方,隨水而流,興起淑女之難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採之”“芼之”,興起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正是運用了興的手法,詩歌將人物內心的感情較好地揭示出來了。

2、《蒹葭》這首詩是怎樣表現詩人執著的愛情追求的?

學生討論後明確:

⑴、從內容來看,每章前兩句寫景,點明節令,烘托氣氛;後六句寫尋求“伊人”的情況。全詩迴旋三疊,反覆歌詠。詩人熱烈地追求其所愛慕的“伊人”,雖然在大河上下反覆尋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執著專一。

⑵注意景與情的結合。全詩情調悽婉動人,已經朦朧深邃。蒼蒼的蘆花,露結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見之無蹤的伊人……這一切都與詩人的彷徨失望和執著追求融為一體。

3、比較閲讀:請指出《關雎》和《蒹葭》兩首情歌的不同點。

説明:繼續提高學生分析、感受、判斷能力,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五、美文共品讀

《關雎》和《蒹葭》兩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句子寫的最美?為什麼?談談你的看法。

説明:學會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豐富自己的內心感情世界,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養成高尚的審美理想和高雅的藝術趣味。同時,通過語言表述,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六、誦讀作結

説明:本課要求學生背誦。在前面反覆朗讀品賞的基礎上,學生其實對全詩已基本上口,再通過小結、回顧、歸納等將詩歌的內容大意、思想感情、藝術特點貫穿起來,以便學生更好的領會掌握。

七、佈置作業

1、選取《關雎》和《蒹葭》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不少於150字。

2、閲讀《詩經》中的其他詩歌,作好筆記,與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詩經》兩首

《古詩》的教學設計 12

活動目標:

1、感受古詩中所表達的母子情意,懂得感恩父母。

2、欣賞古詩,學習有感情、又起伏的吟詩。

3、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隨音樂進行藝術表演。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 圖片 一體機課件 貼紙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帶領幼兒唱兒歌《我愛好媽媽》。

2、向幼兒提出問題“你們愛你們的媽媽嗎?”“你們為什麼愛媽媽呢”?

老師總結:因我們的媽媽愛我們,所以我們也愛媽媽。

二、活動展開

1、結合圖片,瞭解原文大意。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關於母愛的故事。先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故事的主人公——孟郊 孟郊是一個非常喜歡旅遊的人,所以人們都喜歡把他叫做遊子。有一次,孟郊聽説東北的長白山下雪了,於是他打算第二天就去東北旅遊。孟郊的媽媽聽説東北可冷了,於是她就拿起針線,開始給孟郊做起了衣服。孟郊看見媽媽把衣服縫得特別特別的密。便問媽媽“媽媽你為何把衣服縫得這麼密呀?”媽媽説:“媽媽擔心你在外面的時間太長,衣服壞的快。所以把衣服縫得密一些,衣服便會結實一些。這樣你可以多穿一段時間。”孟郊聽了媽媽的話,眼淚都快流出來了。他想:媽媽對我的愛就像春天的陽光一樣偉大。而我就像是一顆小草。怎麼做也報答不了媽媽對我的恩情。孟郊還把他和媽媽的故事寫成了一首詩。他要讓所有的小朋友知道,我們的媽媽永遠都是最愛我們的。而我們也一定要好好地愛我們的媽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孟郊寫的這首《遊子吟》。

2.打開多媒體,幼兒完整欣賞故事。

3.學讀古詩。

(1)師:現在老師要把這首詩教給我們的.小朋友。——打開原文圖片,老師劃指(教棍)教讀古詩原文。(向幼兒強調原文情感,師:孟郊捨得離開自己的媽媽?當孟郊快要離開媽媽時,他的心情是很所以我們讀古詩的時候要用悲傷的語氣來讀哦。)

(2)結合肢體動作,老師再次教讀古詩二遍。(不要忘記標題和作者)

4.朗讀遊戲

師:通過詩歌我們都知道了,媽媽為了我們很辛苦。那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報答媽媽對我們的恩情呢?(引導幼兒回答:給媽媽錘錘背,揉揉肩)

遊戲一:給媽媽捶捶背

玩法:全體幼兒先把椅子向後退。請小女生來當媽媽,小女生搬起椅子小腳丫上坐一排。小男生當孩子。站在小女生的後面給“媽媽捶背”。(大家一起邊念原文,邊遊戲)

遊戲二:給媽媽揉揉肩。

小女生和小男生互換,小女生當寶寶,給“媽媽揉揉肩”。

5.閲讀

為幼兒發放古詩課本,幼兒用手指讀。教師發放獎勵貼紙。激勵幼兒對學習的興趣。

三、總結,結束。

師:今天我們通過古詩《遊子吟》的故事。體會到了媽媽對我們的愛。所以我們小朋友在家時,一定要聽媽媽的話,體貼媽媽。做一個孝順媽媽的好孩子。今天晚上回到家,大家不要忘記把這首《遊子吟》念給我們的媽媽聽。老師還要幼兒園古詩教案《遊子吟》給大家佈置一個家庭作業:晚上回家為媽媽洗一次腳。並對媽媽説:“媽媽辛苦了!媽媽我愛你!”

《古詩》的教學設計 13

教材簡解:

本次的教學活動設計是小班的古詩活動《所見》,我以故事+圖片的形式導入課堂,帶領幼兒進入這首古詩的意境中,在教學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讓幼兒既輕鬆學會了古詩,又感受到古詩帶給他們的無窮樂趣。

目標預設:

1.通過活動,讓幼兒熟悉、理解古詩的內容。

2.通過看圖説話,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學會用不同的方式誦讀古詩,體驗朗誦的樂趣。

重難點:

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體驗學習古詩的`樂趣。(重點)

2.知道古詩中“鳴蟬”的意思。(難點)

3.能用打節拍、做動作等方式朗誦古詩。(難點)

活動準備:

1.活動課件、伴奏音樂。

2.四幅古詩配畫。

3.相關頭飾。

設計思路:

《所見》這首古詩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兒時期,孩子們對故事有着異常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利用這首古詩中“趣”這個點,以故事和圖片的結合形式導入課堂,吸引孩子們的目光,讓幼兒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中,初步的理解這首古詩的內容;之後我通過詩配畫這樣的形式,讓幼兒重温古詩意境,我再逐步進行引導,讓他們自己説一説畫中你看到了什麼,這樣既加深了他們對這首古詩的理解,也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過程中,我還會讓他們進行一些表演,與我,與其他幼兒做一些互動,充分的感受到這首古詩帶給他們的快樂;最後,幼兒也會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動作等方式將這首古詩朗誦幾遍。整個教學過程,我都將以幼兒為中心,讓他們充分參與其中,體驗學習古詩的樂趣。

教學過程:

1.出示小樹林的圖片,以故事的形式導入古詩。

1)師:你們聽一聽,樹林裏面傳來了什麼聲音?(牧童唱歌的聲音)

幼兒進行猜測,師揭曉答案,原來是一個小牧童在唱歌。

2)師:你們來看一看,牧童是怎麼來到小樹林的呢?

《古詩》的教學設計 14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感受詩中描寫的優美景色,喜愛春色。

2、初步學習按古詩節律吟誦。

3、通過積累,感悟和運用古詩,使幼兒充分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養成背誦古詩的良好習慣。

4、通過視聽講結合的互動方式,發展連貫表述的能力。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有關古詩的現代散文及古詩大掛圖。

2、柳條及用柳條裝扮成的兩棵柳樹。

活動過程:

1、邊聽音樂《柳樹姑娘》邊進教室,感受歌曲的優美。

——柳樹姑娘有長長的辮子,隨着春風飄動着,好美啊!

2、談話活動,引出話題。

——春天到了,那你們和爸爸媽媽出去遊玩的時候,有沒有發現春天給柳樹帶來的變化呢?

——教師小結:春天來了,高高的柳樹滿身碧綠,就像綠色的玉石,柳條下垂着,就象許多綠絲帶在風中飄動。這些細細的葉子,不知道是誰的巧手剪裁出來的?哦!原來是二月的春風像剪刀把這些葉子剪得這麼漂亮。(教師邊朗誦散文邊出示大掛圖)

3、引出古詩。

——這首散文真的好美啊!

——古時候的有一位詩人名叫賀知章看到這麼美麗的柳樹,不由得做起的詩來。(創設情境:教師模仿古代詩人大聲朗誦古詩《詠柳》)

——剛才老師在朗誦時,你聽到了什麼呀?(出示古詩大掛圖)

——教師再次朗誦。

4、教師朗誦《詠柳》古詩,並幫助幼兒理解古詩。 ——哪一句古詩的意思你不懂呢?(請知道的幼兒告訴其中的意思,或教師可根據幼兒提出不懂古詩在現代散文中用不同顏色畫出來讓幼兒進行理解。)

——春風一吹讓柳樹如此的美麗,春風除了像剪刀,還像什麼?又會使什麼帶來變化呢?(春風像手,摸了小草,小草就變綠了;春風像嘴,在樹梢説了悄悄話,樹兒就變綠了;春風像腿,跑去親了親花,花兒就開了。)

——和幼兒一起來朗誦古詩。

——再次一起來朗誦古詩。(提出要求:大聲、慢、要有古代詩人的感受。)

——教師小結:春風給我們帶來了美麗,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幼兒一起欣賞古詩朗讀。

5、教師與幼兒試着再次朗誦,學會古代朗誦時的神態。(配樂)

——小朋友可以回憶剛才教師模仿古代詩人朗誦古詩的樣子,一起來模

附: 詠柳

賀知章

碧玉粧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註釋】①碧玉:形容柳色翠綠,如青綠色玉石。②粧成:打扮成。③綠絲絛:比喻柳條如綠絲線織成的帶子。④裁:裁剪。

【譯文】春天來了,高高的柳樹滿身碧綠,就像綠色的玉石,柳條下垂着,如同萬條綠絲帶在風中飄動。這些細葉,不知是誰的巧手剪裁出來的.,原來,二月的春風就像無形的剪刀。

【賞析】詩人通過對柳樹作的精心描寫和聯想,表現了大自然的美妙。

教學後反思:

古詩對幼兒是一種即陌生又熟悉的一種文學活動,但作為一種教學活動進行教學,對孩子來説是枯燥的、不能很好的真正的理解其中古詩的含義。所以在教學中我夾着現在的、比較貼近幼兒生活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幼兒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記憶。我運用幼兒已經學會的歌曲《柳樹姑娘》進行導入活動,讓幼兒知道柳樹的美麗。在記憶古詩時,加上相應的動作,使幼兒能形象的進行記憶,更好的對古詩進行理解記憶。

《古詩》的教學設計 15

教學目標:

1.喜歡聽、讀古詩《小池》。

2.瞭解古詩的主要內容,感受詩中初夏的美麗景色。

教學準備:

1.與古詩內容相符的《小池》圖片。

2.古詩《小池》VCD。

3.與古詩內容相符的圖譜。

教學過程:

一、幼兒背古詩《春曉》,教師:剛才我們背的.古詩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色,今天我們要來學一首描寫夏天景色的古詩。

二、教師出示《小池》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幅非常的畫,你們來看一下,這幅畫上你看到了什麼?(蜻蜓、荷花、樹、池塘、流水、山)有很多的花會在春天開,但有一種花它是夏天才開的,你們知道它是什麼花嗎?(荷花)山上有一個洞,從洞裏流出一股泉水,(泉眼,幼兒跟讀)泉水靜靜地流着,池塘邊的樹在柔和的日光照射下,在水上出現了它的影子,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角葉伸出水面,你看那調皮的蜻蜓早就站立在它的上面了。你們説這景色美不美?

三、幼兒學念古詩。

1.教師“我們古代的大詩人楊萬里看到這幅美景後寫下了一首詩,這首古詩的名字叫《小池》”教師念一遍古詩。

2.教師講解古詩的意思,邊講解邊出示圖譜。

3.引導幼兒聽古詩《小池》VCD一遍。

4.幼兒和老師邊看圖譜邊誦讀。

5.幼兒跟隨VCD邊拍手邊誦讀數遍。

四、教師帶幼兒欣賞幼兒園的景色。

《小池》

宋.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蔭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古詩》的教學設計 16

活動設計背景:

1、現在正值冬季。寒風凜冽,臘月到來,緊接着就要過年了,跟孩子們恣意地想象年景,暢談過年的欣喜。引出許多遊子過年“過節”漂流外地的心結。描寫這一景象的詩歌、故事也有很多,《靜夜思》是選自語言教材中的一首比較經典的詩歌,之所以選擇它為教學內容,是因為它不同於一般的抒情敍事詩,它還有着一種引人入勝的情節,刻畫出了季節的蕭瑟、冷清,符合幼兒的欣賞特點,更容易激發幼兒的欣賞願望、學習興趣,引起美的情感和共鳴。

2、利用本詩激發孩子孝順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關愛長輩。

3、以此談論家中“唯我獨尊”的現象。

4、計劃過年。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感受詩中描寫的景色,感悟詩人的心境。

2、初步學習按古詩節律吟誦。

3、通過積累,感悟和運用古詩,使幼兒充分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養成背誦古詩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能入情入境的通順、流利的朗誦詩歌。

2、激發積累古詩的願望,主動學習、積累古詩。

難點:基本理解詩中意境,體會詩人思鄉情結。

活動準備

1、有關古詩的現代散文及古詩大掛圖。

2、瞭解冬季植物、天氣特點。

活動過程

1、邊聽音樂《靜夜思》邊進教室,感受歌曲的優美。

——歌曲裏描寫了霜、月光等景物,隨着作者思緒飄動着,好美啊!

2、談話活動,引出話題。

——清秋季節,你們和爸爸媽媽出去遊玩的時候,有沒有發現秋天給大地帶來的變化呢?

——教師小結:秋天來了,涼風習習,讓人倍感寒意,那麼夜幕降臨,李白獨在夜裏,從月光中也看到了霜,想到了很多。教師邊朗誦散文邊出示大掛圖。

3、引出古詩。

創設情境:教師模仿古代詩人大聲朗誦古詩《靜夜思》。

剛才老師在朗誦時,你聽到了什麼呀?出示古詩大掛圖。

教師再次朗誦。

4、教師朗誦《靜夜思》古詩,並幫助幼兒理解古詩。

——哪一句古詩的意思你不懂呢?請知道的幼兒告訴其中的意思,或教師可根據幼兒提出不懂古詩在現代散文中用不同顏色畫出來讓幼兒進行理解。

和幼兒一起來朗誦古詩。

再次一起來朗誦古詩。提出要求:大聲、慢、要有古代詩人的感受。

教師小結:秋天給我們帶來了寒意,給詩人帶來了憂思。和幼兒一起感悟古詩朗讀。

5、教師與幼兒試着再次朗誦,學會古代朗誦時的神態。配樂

——小朋友可以回憶剛才教師模仿古代詩人朗誦古詩的樣子,一起來模仿着進行朗誦古詩。

附:靜夜思

李白

牀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註釋】

1、題目:靜靜的夜裏,產生的思緒。

2、牀:五種説法。

⑴指井台。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作了《詩意圖》。

⑵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牀。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牀,説明井和牀有關係,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説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牆之意。

⑶“牀”即“窗”的通假字。

⑷取本義,即坐卧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説,講得即是卧具。

⑸馬未都等認為,牀應解釋為胡牀。胡牀,亦稱“交牀”、“交椅”、“繩牀”。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馬紮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牀”或“牀”所誤。至遲在唐時,“牀”仍然是“胡牀”即馬紮,一種坐具。

3、疑:好像。

4、舉頭:抬頭。

【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牀前的窗户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賞析】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教學反思

古詩對幼兒是一種即陌生又熟悉的一種文學活動,但作為一種教學活動進行教學,對孩子來説是枯燥的、不能很好的真正的理解其中古詩的含義。所以在教學中我夾着現在的、比較貼近幼兒生活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幼兒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記憶。我運用幼兒已經學會的歌曲《靜夜思》進行導入活動,讓幼兒感受古詩很美,可以和着音樂演唱。在記憶古詩時,加上相應的動作,使幼兒能形象的進行記憶,更好的對古詩進行理解記憶。

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活動內容、教學理論、幼兒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