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説》教學設計的範文

來源:文萃谷 3.7K

教學目標

《馬説》教學設計的範文

1、知識與能力:瞭解“説”的文體特點、學習、積累文言詞語。學習“託物寓意”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覆誦讀,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含義及全文主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味韓愈對人材被壓抑、埋沒的憤懣之情。認識封建社會摧殘埋沒人才的實質;懂得當今社會重視人才,我們應努力學習,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4、理解短文《馬説》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教學難點

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見附錄)

這匹千里馬最終得到了伯樂的賞識,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馬都能被賞識,被重用呢?

學了韓愈的《馬説》,我們就知道了。

二、板書課題並釋題

説,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在某種程度上與現代雜文或雜感相似。可以記事,也可以發表議論,都是為了説明一個道理。其主要特點是一事一議,要求作者寫出對社會生活中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或對某種現象的看法。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韓愈 (768~824)字退之,南陽 (現在河南南陽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撫養。卒諡“文”,又世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韓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

這篇《馬説》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歎。

四、自學課文

1、要求學生藉助書下注釋、工具書和已有的文言知識理解文中實詞虛詞的意思,嘗試着翻譯文言語句。

2、將自學中碰到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3、將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羅列,留待集體解決。

五、集中解疑

六、檢查自學情況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世有伯樂(lè),然後有千里馬

駢(pián)死於槽櫪(cáolì)之間

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 這裏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這裏的“食”同“飼”,餵養的意思,所以讀(sì)

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 這裏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這裏的“見”同“現”,顯現的意思, 所以讀(xiàn)。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 (馬伕)

一食或盡粟一石 (有時) (本指小米,這裏泛指糧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這,這樣的)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猶,尚且) (等同,一樣)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麼,哪裏)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執策而臨之 (握,拿) (面對着)

3、辨析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餵養)

食不飽 (吃)

食之不能盡其材 (餵養)

不以千里稱也 (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

雖有千里之能 (的)

執策而臨之 (代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節助詞,無義)

馬之千里者 (定語後置的標誌)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馬)

其真無馬耶 (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驅使)

執策而臨之 (鞭子)

策勛十二轉 (記載)

雖有千里之能 (雖然)

故雖有名馬 (即使)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盡其材 (使----盡)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轉折連詞,卻)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順承連詞,來)

4、翻譯句子

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②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③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④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⑤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七、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