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的論文

來源:文萃谷 1.47W

論文關鍵詞:培養 中學生 數學知識 應用意識

如何培養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的論文

論文摘要:對於我們農村的中學生來説,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還是不夠的,常常出現知識與實踐脱節的問題。如今的素質教育大環境下,我們的課標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有一定的要求。於是我們可以從構建數學課堂生活化和在生活中去揭示數學並發現數學問題,以及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踐數學問題,來培養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然而,在過去的數學教學中我們往往只側重數學知識本身的講解,而忽視了數學知識的源頭與發展及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繫,從而學生獲得的知識是支離破碎的,沒能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尤其是沒能重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引入,使學生失去了對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的感受,逐漸影響了學生對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我們必需通過生活中的數學教學讓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和方法,從而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

一、構建數學課堂的生活化

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生產實踐的現實生活中,以幫助學生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由於學習的創造性來源於學生對問題的解決,從而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適時地、合理地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設置適當的懸念,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中不斷地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探索M讓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具有生活意義的題目背景材料中,在新課堂教學的要求下,通過熟悉的背景來學習與體會知識的產生、演變等過程,是數學學習方式改變的必然途徑。例如在講《軸對稱圖形》時,為了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有教師設計了學生常見的生活情境——“蝴蝶飛舞、落下”的課件。在美妙的音樂聲中,畫面上出現一隻多姿多彩的蝴蝶在花叢中輕歌曼舞,翅膀一張一合地擺動着落在花蕊上,最後將翅膀慢慢地完全收合在一起。再此定格時,提出第一個問題:你從中觀察到了什麼?為了更加突出要觀察的問題,又特意將蝴蝶翅膀張合的過程設計為重複演示,接着提出第二個問題:這其中藴涵着什麼數學概念?這樣找準時機及時引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由此自然的導入新課的學習。這種運用實例創設學生熟悉的真實情景,學生髮現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感悟了數學,實現了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構的目的,培養了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的意識,也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二、通過實踐來揭示數學知識

實踐活動作為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時,我們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規律往往是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猜測、科學實驗、論證猜測的過程中揭示出來的。如果在數學教學中能讓學生經歷同樣的實踐活動,學生或許能發現並提出大膽猜測和假設,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加以驗證。學生的實踐能力就獲得了提高。例如,七年級學生在初步學習“豐富的圖形世界”之後,設計“拼出美麗的圖畫”操作性實踐活動課,讓學生利用學具,開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畫一畫,説一説”等系列活動,這樣易於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另外應鼓勵學生拼出不同圖畫,讓學生在求異、求新中培養審美情趣和創新能力,這樣來提示數學知識也能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

三、在生活實踐中發掘數學問題

數學來源於實踐。生活中充滿着數學,數學中也離不開生活,數學的最終目的也是具體運用於生活實踐中。我國現在雖然實行了素質教育,但是在我們這些農村學校裏,學生動筆能力強、動手能力較差、實際應用能力薄弱的現象仍然很嚴重。他們缺乏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正確觀念,更缺少對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的正確認識。這也反映出我們長期以來對數學與生活相聯繫進行教學的意識不強。因此,我們要加強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重視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特別重視知識的'教學,而很少關注這些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繫。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也不善於用數學眼光去思考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造成了知識與生活、知識與能力的脱節,於是有些學生認為數學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對數學學習也就不感興趣。本來生活中到處有數學,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四、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陶行知也説: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教育與生活隔絕,其力量極小。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組織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活動有利於拉近知識和生活的距離,把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例如,在幾何教學中,傳統的定理教學一般都是先給出定理,出示圖形,證明結論,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到乏味,定理也不易記住。對此,可以在平面圖形的教學中設計這樣的情景:“自行車是怎麼停穩的?你見過桌子最少有幾隻腳?”由此使學生了解到平面的概念,以及不共線三點確定一個平面的基本原理。這些情境有效地使學生參與定理的探究過程,並在不斷猜想、判斷、論證的學習活動中,抽象出空間概念和定理,悟出數學問題的實質,實現學生新的認識結構的形成,還可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掌握了一些數學知識後,讓他們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他們身邊的一些實際問題,他們是十分樂意的。因此,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怎樣獲取知識,更要讓他們能用所掌握的知識去創造性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個性在此得到張揚,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選擇一些“生活”問題,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來創造性地解決,這是培養中學生對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加強國中數學實踐活動教學》(網絡資源).

[2]《讓數學如何走進生活》(王玉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