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反思意識

來源:文萃谷 3.14W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反思意識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改革偏重於對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研究, 使學生在大容量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忽視了對學生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依據新課程的理念,以及弗洛登塔爾的“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理論,結合學生現狀,我覺得培養學生反思意識和能力非常迫切。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反思意識和反思習慣。

一、要讓學生有反思的動力。

1.創設情境,促發內需。

有積極情緒支撐的反思過程是一個高效能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反思的熱情就要營造充滿民主色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覺得寬鬆、自然,敢於質疑。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我給學生出了一道這樣的趣味數學題:一對紅、黃螞蟻圍着方形和圓形花園邊比賽,方形花園的邊長和圓形花園的直徑等長。兩隻螞蟻的速度相同,那麼哪隻螞蟻先跑到出發點呢?學生的思維慾望由此被激發出來了。

2.體味成功,適當鼓勵。

在教學探究和交流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如在講授《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遊戲化的教學場景,學生興趣很高。學生對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係認識很模糊。有個學生竟然問:“老師,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圍成三角形呢?”我就讓學生反思拼的過程,結果經過學生自己的實踐、反思得出了結論。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情感體驗。這時教師對學生的探究與反思要適當給予肯定,學生得到老師的肯定會很開心,其反思意識會更強烈。

3.要把反思的權利還給學生。

把思維的機會、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對於學生的質疑不要採取迴避、堵塞、應付和推委的態度,甚至置之不理的處理辦法。要讓學生遇疑不慌、處疑不驚,不受課堂時空限制,教師要因疑引疑、設疑質疑,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使其成為學習中不可替代的一個環節。

二、讓學生能夠發現新問題。

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很多,找問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法:在知識的“源頭”上找問題;在與什麼舊知識相銜接、易混淆的知識點上找問題;在知識“是什麼”上找問題;在知識的“為什麼”上找問題;在知識的“歸類或分類”上找問題;在知識的“拓展延伸”上找問題。

三、讓學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1.在探究中反思。

在探究新知識中,反思是對學習過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方法、操作程序以及獲得的結論等。如數學實踐活動《秋遊購票》。怎樣購票,師生的門票錢才會最划算。學生設計方案並計算完後,就分小組反思設計方案的過程,從中得出最佳方案,學生就能針對問題互相質疑。

2.在結論中反思。

引導學生對自己獲得的結論進行反思。“相關結論還有嗎?”“這個結論正確嗎?”“有無反例?”讓學生在反思中將新知識得到內化,從而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3.在反思後反思。

反思是沒有終結的。在隨時可能進行的反思中,教師可採用“因果假設與反思、比較歸納與反思、演變設問與反思、正誤設問與反思、遷移設問與反思”等方法來對前面的反思進行再反思。使學生在反思交流中學會反思與推理,以使達到理性-交流層次。比如,教學“購買塗料”活動中,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共同探討購買方案,再現方案的獲取過程,將思維過程呈現給所有學生。大家一起來質疑反思這種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從而實現方法的最優化。

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掌握數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學到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方法。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反思意識 [篇2]

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是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探索精神的需要。作為教師,只有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國小數學的教學效率。 創設愉悦和諧的教學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數學教學應以學生愛學數學、樂學數學為根本追求,所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保證。如何創設最佳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認為,創設愉悦和諧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獨立思考的一個好方法,它能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教學“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時,利用課件創設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然後提問,現在盤子裏一共有幾個桃子?從而引出0和3相乘的式子。這樣生動有趣的引入,學生頓時興趣盎然,很快投入到學習當中。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着數學。創設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學習情境,也會引起學生的極大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如在教學“元、角、分的筆算乘法”時,如果只是講解怎樣列出豎式計算,再做練習,學生很難對其產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分組扮演售貨員和顧客,進行售貨、付款的遊戲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了元、角、分的筆算乘法。 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難。”的確,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有了疑惑,才能促使學生去思考和探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啟發學生不斷提問,不斷髮現尚未解決的問題,培養學生善問、會問,在疑問中去探索、去發現。如教學“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先讓學生説出一些0除以一個數的例子,有的説0÷2=0、有的説0÷5=0??這時,有個學生説0÷0=0,馬上又有學生站起來質疑“你説得不對,0÷0也可以等於1,因為,根據商×除數=被除數,0和1相乘也得0。”“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議論紛紛,我趁機讓學生圍繞0÷0=?這道題展開討論,最後,同學們發現,當0作除數時,0除以0找不到一個確定的答案。因此,最後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又樹立了學生想獲得更多知識的決心,使學生在學習中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巧於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要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培養他們主動去探索新的知識。要做到“凡是學生能通過自己主動探索解決的問題,決不能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提示;凡是需要學生合作學習的,就大膽放給學生。”因此,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沒有按例題提供的解題方法講解,而是利用學生手中的數學課本,讓學生思考有什麼辦法知道課本封面的周長?經過討論,結果學生得出了多種解法,在肯定學生的每一種解法的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比較哪一種方法最好。這樣,就給學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較多的空間,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總之,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只有關注每一個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搞好課堂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