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時間的計算》教案

來源:文萃谷 1.95W

設計説明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時間的計算》教案

針對《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學段目標,結合教材求經過時間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認識並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數學模型,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

1.明確相鄰的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使學生分清時刻與時間段。

學生已經對時、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體驗,能正確認讀幾時幾分幾秒,因此在教學例1的過程中,注重讓學生牢牢記住已經掌握的相鄰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是“60”。同時讓學生通過具體生活情境理解時刻與時間段的區別。

2.藉助直觀模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由於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藉助鐘面模型,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鐘面,幫助學生理解經過的時間,然後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通過交流探究找到解題方法,即“經過時間=結束時間-開始時間”。

教師準備 PPT課件、鐘錶

學生準備 鐘錶模型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導入新課(出示PPT課件)

1.出示複習題。

(1)鐘面上有( )個小格,每兩個數之間有( )個小格。

(2)時針從一個數走到下一個數是( ),分針從一個數走到下一個數是( ),秒針走1圈是( )分鐘。

(3)1時=( )分

(4)1分=( )秒

2.出示古詩:“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1)交流:這是一首描述什麼的古詩?你是怎麼知道的?

(2)小結:這是寫珍惜時間的詩句,光陰就是時間。

3.揭示課題:時間的計算。

⊙探究新知

1.學習例1。

2時=( )分

想:1時是60分,2時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時=( )分,怎麼想?[用5個60連加的方法;也可以這樣想:在120分的基礎上再加3個60分,即120+180=300(分)]

(2)( )時=240分

(3)3分=( )秒

(4)4分=( )秒

設計意圖:例1比較簡單,讓學生自主探究算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時間的計算。

(1)創設情境。

引導學生思考:你早上幾時離家,幾時到校呢?

(課件出示例2情境圖)

請同學們討論並提出數學問題。(小明從家走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

(2)討論算法。

師:大家這麼快就知道是15分鐘,你是怎樣計算的?請把你的計算方法講給組裏的同學聽。(小組討論)

預設 生1:數鐘面上的大格,分針走了3個大格,是15分鐘。

生2:數小格,15個小格是15分鐘。

生3:45-30=15(分)

師:計算時,在同一個小時內,我們只要用分鐘相減來求經過的時間就可以了。這麼多的算法,你最喜歡哪一種呢?説説你的理由。

(學生彙報)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計算的這道題中,幾時離家,幾時到校,這裏的幾時我們叫做“時刻”。而剛剛大家計算的'經過時間,我們叫做“時間段”。時刻,只要看鐘表就可以知道,而時間段是要經過計算得出的。以後計算時間段,也就是計算經過的時間,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3)情境練習。

出示教材5頁“做一做”。學生獨立解決,同桌交流算法。設計意圖:時間的計算這部分知識有一定的難度,本部分教學採用學生喜歡的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化難為易,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在計算的過程中不必要求學生統一使用一種算法,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