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優秀語文教案(通用7篇)

來源:文萃谷 1.04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上冊優秀語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上冊優秀語文教案(通用7篇)

七年級上冊優秀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討論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裏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為什麼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説:“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説:“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説:“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説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要求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初讀課文

四、探究思考:

在這場矛盾衝突中,誰是誰非?如果父母市正確的,子女應如何對待?如果父母是錯誤的,在子女又該如何對待?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處理的?

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傾向,點撥關鍵處:

1.文章開頭就寫"媽媽突然問我",我感到"突然",可見的"驚嚇",耶可見媽媽的"驚慌",氣氛一下子就很緊張。

2.第一部分是媽媽爸爸同"我"先後對話的描寫,這段描寫中,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女兒,可見對女兒的寵愛。父母寵愛女兒,可是絲毫不尊重女兒所珍視的友情。"我"本來並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貴重,以為既然是爸爸送給我的,自己當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最好的朋友,可見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貶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傾向表現的最明顯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女兒説明萬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媽媽根本不考慮女兒的友誼,立逼女兒去要回來,預期的"堅定",正是固執生硬的表現。另一處是爸爸的話:"是的,這是爸爸送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個話有點自相矛盾,實質上批評了"爸爸"的不是。

再從對話的神態、語氣、心理描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邊,是"突然問""目光緊緊盯着""十分嚴厲""堅定的説""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邊,是"心怦怦地跳起來""小聲的説""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低着頭不敢看他""聲音有些發抖""哭着喊了起來""心裏難過極了"。可見父母為了木雕怎樣傷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敍"我"和萬芳的真摯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裏,彼此都是真誠無私的友愛。這一部分,又涉及兩個孩子家長的情節,不要忽視。一處是,我0不小心,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坐在樹底下偷偷的抹眼淚。為甚麼呢?因為"又心痛褲子,回家挨説"。這就可見父母平日的為人了,只要損害了財務,也不管原因,對孩子就沒有好態度,否則孩子怎麼會"怕"呢?另一處寫萬芳媽媽,不但不誇獎萬芳的仗義,反而"讓他對着牆站了一個小時"。萬芳也深知"我"的媽媽的脾氣,"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再站兩個鐘頭"。這些都是批評的筆觸。

4.第三部分為什麼寫奶奶呢?

明確:奶奶直到"我"淌眼淚,才憋不住"突然説:算了,這樣多不好。"奶奶很體貼孩子的感情。反襯之下,顯得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全然不顧孩子傷心,這樣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説什麼,可是,他沒有説"。奶奶是長輩,説話還有顧忌,因為他知道兒子媳婦的為人,左右為難。可見,寫奶奶也是為了批評爸爸媽媽的不是。)

5.讀最後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

總結語:總起來説,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後心裏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願。"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裏,卻是重財輕義。他們對子女的態度,走了兩個極端,"爸爸"捨得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孩子,可是使孩子最傷心的也是他們。他們並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七年級上冊優秀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故事情節,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

2、品味細節描寫處,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3、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從咀嚼語言,從作者的寫作意圖,從一代農民父親的特點上正確而全面的理解“父親”這個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法

合作討論法

點撥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

遲志強演唱的《父親》創設情境,老師作為中年人由衷的演繹歌詞內容。

二、詞語積累

易錯字和一詞多音的詞語積累

三、以“台階”為切入點,整體感知

試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和梳理文章故事情節。(梳理思路圍繞“台階”來展開)

明確: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原因),父親不辭勞苦花了大半輩子造成一棟九級台階的新屋(經過),父親卻走向了衰老(結果)。

故事情節:想建台階——準備建台階——建造台階——建成台階

四、踏上台階,看農民父親

1、要求學生拋開資料書,通過與文本的親密接觸説説你所讀到的父親。

2、根據學生的解讀分類梳理學生所讀到的內容製作成幻燈片。

3、課堂上與同學們一起交流,商討父親這個人物形象。補充同學們的解讀,豐富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學會如何扣住文本進行人物鑑賞。

A、同學們基本讀到的已知內容:老實厚道、勤勞能幹、艱辛、吃苦耐勞、不服老、倔、倔強

B、部分同學對“父親”的個性化解讀一:“有點虛榮”與“自尊心強”這兩點的爭鳴。預設:

這個點上引導同學們抓住第22段:“腰閃了一下。我就不讓他抬,他堅持要抬。抬的時候,他的一隻手按着腰。”還有第28段:“他卻粗暴地一把推開我:不要你湊熱鬧,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嗎!”這個生氣的父親,不願接受老了的事實。他的自尊與倔強的個性。

這個爭論的點,是作者同情農民父親的一個重點和難點:這位農民父親的特有的謙卑;贏得他人尊重的渴望。

C、部分同學對“父親”的個性化解讀三:懷念舊時光?

絕大多數同學所認為的“懷念以前的三塊青石板的日子”;三塊青石板鋪成的台階上見證着很多“快樂的時光”。

預設:

這個點的商討也是人物解讀的一個難點和有深度的思考,學生年齡尚小,與老牛拉破車的時代距離較遠,老師要助力學生。方法可補充一些助讀資料,引導學生去發現。設計問題如下:

1、“懷念”?九級台階造好了,為什麼父親的快樂沒有來到?

2、造新台階的日子用了大半輩子,有着太多的艱辛,但其中的“快樂”在哪?為什麼會很快樂?

扣住第28——31段的內容精讀,帶動學生對前文勞動所產生的“快樂”的理解。

明確:父親是一代農民的代表,勞動就是生命,在勞動中獲得尊嚴!不能勞動的現實擊垮父親,並不是戀舊。對父親的殺傷力之大足可以完全擊倒父親,作者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和憐惜。

D、部分同學的個性解讀四:為目標而不懈堅持努力。

父親在台階上尋找人生的高度,是一種追求和願景,目標實現後,人也老了。人生往往會為一個並不確定的目標去奮不顧身。當願望似乎已經實現了的時候,我們卻突然覺得無所事事或者説目標達成的一刻就是美好結束的一刻。這篇小説刻畫父親這個人物形象就是這樣豐富和立體。

五、從“台階”走下來,看“命若琴絃”

拓展到史鐵生《命若琴絃》主人公老瞎子的命運,豐富對人生目標、對生命的認識。

生命就是過程,如溪流一路奔流一路歌,最終歸入大海,化為寂靜。一路的奮鬥,才是生命的精彩,亦如史鐵生的《命若琴絃》——

主人公老瞎子彈斷了120根琴絃,理想實現了,復明的藥方就落空了,他才明白:“過程就是好好活着”。史鐵生,失去雙腿,患尿毒症,靠透析活下來,生命與他而言就是苦難,但他從不説勇敢和堅強,從叫囂戰勝病魔,順其自然地活下去,“專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命若琴絃,繃緊了弦,把該彈的靜靜地彈下去——實現目標的過程就是我們的生活。

是鳥兒就要在空中飛翔,是不能飛翔也照樣在空中結網。

這是生命之苦,換一個角度看,也是生命之美吧。

板書設計:

台階李森祥

台階三級九級

父親謙卑、勞動者需求的尊嚴

作者的情感:敬仰與憐惜

七年級上冊優秀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表達的積極進取、熱愛生命的人生態度。

2、結合實際體驗,感悟生命內涵的豐富性。

教學設想:

(一)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多種形式的閲讀(默讀、朗讀、品讀),在自主學習中體會作者積極進取、熱愛生命的人生態度。

(二)以生動、形象的圖片,激發學生的想象和體驗,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共同探討、感悟生命內涵的豐富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進入中學生活,你的人生又翻開了新的一頁。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共同的目標。然而,人生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第單元的課文寫的是作者對於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閲讀這些文章,將引導你體味人生、關愛人生。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第三課《生命生命》。

(説明:導語設計注意中、國小語文的銜接;並用X飽滿的語言使學生入境傳情。)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閲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會文章內容:

1、學生默讀課文。初次感知課文,教師提出默讀要求:

(1)結合文後註釋理解詞義。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指導學生學會看文後註釋,注意中、國小語文的銜接;整體感知課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學生通過投影複習、反饋文中字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再次默讀課文。品讀文章,提高讀書質量,默讀要求:

(1)在文中勾畫出你認為寫得精彩的語句。

(2)找出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

學生交流:

1、朗讀自己勾畫的認為寫得精彩的語句,説出自己喜歡的理由,並試着有感情的朗讀,處理好朗讀技巧。

2、交流自己找出的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理解這些句子的含義,

並結合作者的身世,體會文章表達的積極進取、熱愛生命的人生態度。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感悟文章的優美語言和表達的思想內容。

3、齊讀課文。

(師):杏林子本人就是一個熱愛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為生命而奮鬥的榜樣。讓我們和作者一起感受這支生命的讚歌。

在前兩次默讀、同學交流、語段理解試讀的基礎上,出聲齊讀文章,再次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從而增強對生命意識的體會和認識。

4、出示投影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應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應碌碌無為而羞愧……”

(補充名句,激發學生情感,加深對主題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感悟生命內涵的豐富性。

1、説

(師):作者從生活中的尋常小事,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你也能從生活中的尋常小事,感悟出有關人生的認識和道理嗎?當然生命本是多姿多彩、博大豐富的,你也許有和作者不同的、作者未提到的獨特的感悟和體驗?我們先欣賞幾幅圖片,看看你看到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

投影展示五幅圖片,教師先示範(選一幅圖):

(師):我看到了白茫茫的雪地上,有一串串深深淺淺、歪歪斜斜的腳印伸向遠方。我們想到生命是一場艱難的跋涉,那深深淺淺、歪歪斜斜的腳印正記錄着我們人生的歷程。

其餘四幅同學討論、交流,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已有的體驗,學生談了關於生命的不同認識和感受,言之有理,都應給予認可。

2、寫

通過課文、圖片、同學們的交流,結合你自己的實際體會,寫出你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

學生當場寫作,並進行全班交流,共同體驗生命內涵的豐富性。

老師也交流自己寫的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

四、結束語: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一起欣賞生命。其實欣賞生命的過程,也是在欣賞多姿多彩的自己。儘管只有短短的45分鐘時間,老師非常有幸能和同學們共度了一段難忘的生命時光。願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熱愛生命、珍惜時間,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書寫自己人生的篇章。

五、佈置作業:

以“生命”為主題的綜合性作業:

1、查詢有關生命的形成和起源。

2、摘抄有關生命的名言、警句。

3、收集珍愛生命的名人佚事。

4、上網搜索感悟生命的精美散文。

七年級上冊優秀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做到節奏分明,讀準重音,讀出感情,並能背誦。

2.瞭解聯想和想象的概念,並能合理地運用聯想和想象表達自己的情感。

3.通過複述,運用比較法揣摩語言,體會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背誦詩歌,運用比較法揣摩語言,體會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能合理地運用聯想和想象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過程:

1.師生互動,創設寬鬆的教學氛圍

老師激情導入,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歡做的一個動作——兩手大母指按在太陽穴,閉上眼睛,靜靜地輕揉。學生的心絃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慾望,營造了民主、寬鬆、愉快的教學氛圍。

現在請一位同學有節奏、有感情的背誦李白的《靜夜思》

問:詩人看見了什麼?(月光)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麼?(白霜、故鄉) 李白思的是什麼?(故鄉、親人);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麼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打開書,齊讀課題。

3.放錄音,整體感知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彷彿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4.模仿聲音,齊聲朗讀

老師糾正字音、重音、節奏。

附板書:模糊(mó)(hu), 鮫(jiāo),怕會有/鮫人在岸

5.學生自由朗讀

分組討論,自由、合作、探究地學習,想想哪些是寫實的詩句?哪些是想像的詩句?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師生討論歸納,板書

6.配樂範讀,領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老師融情於景的激情範讀。

問:①聽了老師的朗誦,你們感悟到了什麼旋律?(學生討論、歸納:憂傷、迷惘、追尋……)

②哪些詩句充滿了憂傷?(學生討論、歸納:月光淡淡、籠罩着村外的松林、白雲團團、漏出了幾點疏星)

③請同學們用散文筆法敍説書中的靜夜景,(學生討論、歸納: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憂愁,故鄉的松林啊,依稀在夢中,點點落在筆下,可能身處他鄉的緣故,彷彿看到了故鄉的月光、松林、白雲、疏星、勾起了詩人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因此,這幾句要念得充滿了淡淡的憂愁)

請同學們帶着淡淡的愁傷齊讀第一節

④哪些詩句充滿了迷惘、追求?(天河何處?遠遠的海霧模糊。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老師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悽婉的鮫人流珠。

討論、歸納:異鄉的月光令人思接萬里,故鄉的印象充滿了淡淡的愁傷,為什麼?詩人聯想到那銀亮壯觀的天河被海霧籠罩、隔斷、感到困惑、迷惘、追尋,這裏的天河指銀河嗎?不,是詩人所熱愛的美麗的祖國。祖國災難深重,令詩人痛心憂傷,詩人怕祖國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霧似有泣——遠遠的海霧模糊,由此,又產生了一個令人痛心的想象——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⑤鮫人真的是指魚嗎?這淚為什麼而流呢?

師生討論、歸納:鮫人指的是詩人這類愛國青年,他們看到祖國的現實,天河的無處尋覓,只能遙望茫茫的大海,像傷心的鮫人佇立岸邊,對月深思,思鄉淚、愛國淚、憂心淚,化成一行行詩行,這也可視為詩人的“流珠”吧?這也可視為詩人眷懷祖國,感懷世事的心靈投射吧?

請同學們帶着這種情感朗讀第二節,讀出聯想的迷惘追求。

7.學生範讀,審美陶情,融為一體

學生領悟了詩的旋律,意境,張開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讀得入調,體會親切,在反覆的誦讀中,欣賞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詩中的情感,這樣的情感怎麼説呢?(學生討論、歸納)

板書:表達了詩人憂國思鄉之情

8.全班齊讀全詩,賞析寫作特色

學生在有感情朗讀中,揣摩作者的語言。疊韻詞“淡淡”“團團”寫出景物的朦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傷;動詞“籠罩”,以動襯靜,寫出動態、柔和、寧靜、朦朧的夜景;“疏”與“漏”的照應,寫出了幾顆星透過雲層無意而自然顯露出來,讓人看到一絲光明;“怕”字寫活了海霧似有情似有泣,詩人的憂與愛感動海霧中的鮫人,使人領悟到鮫人流的不是淚,而是心血、真情,語言精練、含蓄、深刻,表達得淋漓盡致。

學生在朗讀中,理解了詩人修辭的妙用,第二節以設問開始,以反問結束,令人懸念在心,言盡而意未盡;詩人引用鮫人的典故,顯得悽婉動人,真切表達了詩人憂國思鄉情。

9.全班齊讀第一節,領悟寫景美

學生練習:模仿第一節寫景,寫一段《校園月色》,用比喻、擬人、對比、疊字等修辭手法,發揮想象、聯想。

寫作之前,老師範讀《荷塘月色》片段:“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輕紗,是動態的,柔和的,朦朧的,花和葉籠罩在夢的意境中,楊柳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灌木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0.抽幾個學生朗讀自己的寫作,師生共同點評。

五、 作業:收集信息,拓展學習

讓學生課外收集郭沫若的詩集,如《女神》、《星空》等;賞析他的《夕暮》;閲讀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孫莉的小説《荷花澱》,體會現代作品中寫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筆。

六、 板書處理

板書用精煉的語言對教學內容高度概括,反映教學思路,突出教學重點,以文中的主要詞句為點,文章脈絡為線,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寫景抒情,聯想豐富,以求自身的情感體驗去領會全詩的意境,體會作者謀篇佈局,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

附板書:

月光 海霧

寫實 松林 聯想 天河 想象 表達詩人憂國思鄉之情

白雲 鮫人

疏星

教學反思:

一、情景創設是導引

學生所處時代畢竟離郭沫若所處的特定時代遙遠,不可能設身處地去體驗郭沫若的複雜心境。因此,這首詩所含的深刻內藴和愛國情懷,必須由我來點破。如何巧妙為之?我選用了絢麗的圖畫,幽雅的古箏,通過視覺、聽覺,調動學生的感覺,將學生引領進郭沫若所處的靜夜之中。如此情景的創設,對學生朗讀感受音樂美,對賞析詩歌意境美起到了導引作用。

二、反覆朗讀是基礎

如果詩歌不反覆朗讀,那麼情景創設也只是徒勞無功。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在某種意義上比賞析詩歌還重要。通過反覆朗讀,學生才會在腦中不斷加深印象,不斷完善認知,從而為賞析詩歌打下堅實基礎。

三、語言凝練是難點

賞析詩歌可以看內容,析寫法。但關鍵是讓學生體會詩歌語言的凝練,學生如何體會並言説,重在教師適時引導點撥。我在引導學生賞析《靜夜》語言凝練時,用《春》中一個“鬧”字來拋磚引玉,啟發學生來欣賞詩中“漏”一字之妙,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由已知推未知,由熟知解決不知。

四、想象聯想是目的

本單元、本詩的重點就是要學生體會想象聯想的作用,進而培養其想象聯想的能力。我在引導學生賞析第二詩節時,抓住詩眼“鮫人對月流珠”這一景象展開想象,試圖激發學生想象聯想之潛力。在拓展訓練這一環節上更是鞏固強化這種能力。

五、板書簡潔是亮點

我的板書設計是在簡潔的原則上,追求重點突出,學生一目瞭然,既可以讓學生了解詩歌描寫的重要景物和手法,亦可以幫助學生背誦全詩。

這五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不足時明顯的:

1、在教學環節的銜接和過渡上還不夠嫻熟、自然,幻燈片放映時,因為手誤,把本應對學生預習情況的考查內容提前顯示。學生欠缺思考、回答得過程。

2、在詩歌教學情景的引申和體會上還做得不夠。“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是全文的詩眼,也是意境昇華、拓展部分。但我在教學中卻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悟。對詩歌“情景交融”這一特點,講解太突然。

七年級上冊優秀語文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體會作者抓住特點寫景的匠心。

2.理解課文在結構、語言上的亮點。

3.品味課文的人文情懷。

【學習重難點】

1.理解課文在結構、語言上的亮點。(重點)

2.品味課文的人文情懷。(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三峽的壯麗風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詠它,古有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商隱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今有劉白羽的《長江三日》等,這些膾炙人口的詩文,更增添了三峽的美。今天,我們繼續來品味酈道元《三峽》一文的精妙之處。

二、自主預習

水是山的眼睛,酈道元是怎樣寫出三峽水的特色的?

明確: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極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誇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後的水流之急。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壯觀。“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三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茂”寫草木。“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並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天,讓人不勝淒涼。

三、合作探究

(一)歸納主題

《三峽》通過對三峽形勢和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表現了作者深愛祖國河山之情,同時抒發了對漁民艱險、痛苦生活的悲憫。

(二)難點突破

為什麼“亭午”可以解釋為“正午”呢?

明確:“亭午”一詞,是“羲和亭午”一句話的省文,出自東晉孫綽的《遊天台山賦》,它的意思是“日至中天”。因為古代神話中的羲和是替太陽趕車的日神,所以古代詩文中常以“羲和”代替“日”。(《淮南子天文訓》:“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高誘注:“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引自《太平御覽天部》)《釋和》謂“亭,停也”。

(三)美點尋蹤

1.佈局美。作者先寫七百里山勢,再寫夏水暴漲,繼寫春冬美景,後寫寒秋肅殺。因為,三峽的山不同尋常,不但多、連、高,而且峽間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過這樣的峽谷必然比其他處更急,更壯觀。水漲總有水落時,一年四季,漲落有致。夏天江水暴漲,春冬“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聯全文的一根紅線。

2.節奏美。江水通過三峽,時而像一羣奔騰的野馬,時而如調皮搗蛋的小鹿,反映到上則波瀾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勢寫的是靜態,文氣平靜舒緩;夏水暴漲寫的是動勢,文氣劇變似異峯突起。這裏作者運用欲揚先抑,先弛後張的手法,前後節奏,反差強烈,一張一弛,扣人心絃。

3.過渡美。全文寫出四個層次,作者僅用了六個字,就把全文天衣無縫地榫接在一起。用“至於”自然導出夏水,一個“則”字暗示對比、巧妙地過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肅殺之秋,用“故”總束第四層,引出漁者歌謠。

4.言辭美。課文受南朝文風影響,文句駢散相雜,運用了一些古漢語的修辭方式,互文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種。為避免行文的單調呆板,或適應文體表達的某些要求,把一個意思比較複雜的語句有意識地分成兩個形式大致相同、用詞交錯有致的語句,使這兩個語句的意義內容具有彼此隱含、彼此滲透、相互補充的關係,這種修辭方式就叫互文。這種句子翻譯時應併成一句。如:“隱天蔽日”,實際意思是“隱蔽天日”。

四、板書設計

三峽

佈局美

節奏美

過渡美

言辭美

雄偉壯麗

深愛祖國

悲憫漁民

五、課外拓展

三峽的美景不僅僅深深吸引了我們,更有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注全部的感情,難道吸引他們的僅僅是自然的山水嗎?餘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這樣説:“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説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同學們,你們知道在這片神奇的山水背後藴含了哪些人文的痕跡嗎?

明確:這裏曾是無數文人墨客的心靈棲息之所;這裏曾是屈原、昭君的故鄉;這裏曾是金戈鐵馬的三國古戰場;這裏的縴夫文化和碼頭文化還被外國人稱為中國的“伏爾加船伕曲”,這些與自然、命運、意志的搏鬥之歌,正是中國人所特有的積極人生和進取精神。如果説三峽的美麗是大自然的創造,那麼三峽的靈魂則是歷朝歷代文人雅士的結晶。其實,正是三峽的山水成就了這些千古絕唱,而這燦爛的文化奇觀又使三峽聲名遠揚。

七年級上冊優秀語文教案 篇6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中學 □國小 2.學科:語文

2.課時:1課時

3.學生課前準備:

(1)推薦學生通過百度搜索蒐集整理作者的相關介紹。

(2)自學生字新詞,讀準生字的讀音,理解詞語的意思。

(3)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二、教學課題

《秋天》是一篇篇幅短小的優美的詩文,僅三節。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以“秋天”為“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緻為“緯線”,為我們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閲讀方法的指導。因此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有感情的反覆朗讀並背誦全詩;進行語言積累;

2能力目標:把握詩歌意境,感悟詩人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解讀、鑑賞詩歌意象的能力;

3過程和方法目標: 反覆吟誦,感悟詩句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閒靜的意境美。

4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三、教材分析

何其芳《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以“關注自然”為主題,《秋天》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詩不長,僅三節。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以“秋天”為“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緻為“緯線”,為我們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這節課中,我儘量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的目標。採用激發興趣法(引秋)、問題導引法(品秋)、討論質疑法(品秋)、誦讀法(誦秋)。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閒靜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是揣摩詩歌的清麗的意象和質樸曉暢、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學之前用百度在網上搜索《散步》的相關教學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參考,瞭解到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然後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網上找到課文的朗讀錄音學習參考,課堂上帶領學生朗讀課文。還下載了幾個PPT課件,根據本人及所教班級學生情況重新設計製作適用的課件。使之更為適合課堂使用。

四、教學方法

以“先學後教”的思想理念為指導,我採用的是“自讀品悟——誘導點撥——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朗讀、討論和品讀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語言。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深入思索,反覆咀嚼,品味文章的美感,體悟文章意旨。教師適時點撥,並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充分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 一)、音樂鋪墊,深情導入

背景音樂為《秋日私語》

(出示秋天的風景畫)【師】(邊投影出示邊深情地導入)提及秋天,我們會自然聯想到碩果掛枝、糧倉滿溢、農人慰心的笑容。的確,秋天是一個成熟和收穫的季節,因為土地是真誠、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穫”是秋天用收成證明着播種者的品質;秋天又是寬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腸去孕育勃勃生機的滿園春色。現代詩人何其芳以他敏鋭的詩心捕捉,繪寫出了秋天的風彩,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秋天》,體味動人的秋魄。

〖柔和的的音樂、深情的導入旨在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進入到秋天的意境中來,為文本的情感解讀作鋪墊。

(二)、簡介作者,檢查字詞

1.介紹作者

生簡介作者

(這一環節可採用課前預習的方式讓學生蒐集資料,自主學習,有利於節約課堂時間。)

2.①字詞識記(各小組抽C等生到黑板展示,其餘學生由小組長組織聽寫。)

丁丁 (zhēng) 揹簍(bēilǒu) 肥碩(shu) 撒(sā)下 青鯿(biān)魚

烏桕(jiù)葉 歸泊(bó) 枯涸(hé) 清洌(liè) 夢寐(mèi)

②釋義:課前查資料批註在文中相應的位置並識記展示在黑板,其餘的展示在本子上)

丁丁:伐木聲。

肥碩:這裏指果實又大雙飽滿。

棲息:停留,休息(多指鳥類)。

寥闊:高遠空曠。

枯涸:乾涸,沒有水了。

清洌:水清。

夢寐:睡夢。

(語文課代表針對展示作講解和總結,再留2分鐘時間記憶)

3.明確學習目標(投影出示)

(三)、初讀課文,掌握朗讀節奏與重音

【過渡】 這首詩寫得很美,需要我們通過朗讀來體會。我先給大家兩分鐘時間,小聲的讀一下全詩。

1.兩分鐘速讀課文,劃分全詩節奏(投影出示):

由小組完成節奏劃分(老師投影出示):

再請兩個小組展示朗讀。然後播放《秋天》朗讀

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 zhēngzhēng )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揹簍(bēilǒu)來裝/竹籬間肥碩(shu)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向江面的冷霧/撒(sā)下/圓圓的網,

收起/青鯿(biān)魚似的/烏桕(jiù)葉的/影子。

蘆蓬上/滿載着/白霜,

輕輕搖着/歸泊(bó)的/小槳。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溪水/因枯涸(hé)見石/更清洌(liè)了。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那滿流着/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秋天/夢寐(mèi)/在牧羊女的/眼裏。

2.【過渡】 一首優美的樂曲往往通過高低起伏的音調來表現它的內容,同樣詩歌要讀得好,也需要突出一些重音,你們認為這首詩中哪些詞語需要重讀?(不説理由)老師也找到了一些需要重讀的詞語,我已經把它們標出來了。現在大家看着投影再齊讀一遍。 (投影出示)

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 zhēngzhēng )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揹簍(bēilǒu)來裝/竹籬間肥碩(shu)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向江面的冷霧/撒(sā)下/圓圓的網,

收起/青鯿(biān)魚似的/烏桕(jiù)葉的/影子。

蘆蓬上/滿載着/白霜,

輕輕搖着/歸泊(bó)的/小槳。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溪水/因枯涸(hé)見石/更清洌(liè)了。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那滿流着/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秋天/夢寐(mèi)/在牧羊女的/眼裏。

3【過渡】 現在大家的朗讀已經大有進步了,但似乎還不能表現出詩人的感情。可能有些同學覺得重讀只是單純地加強語調,但事實上重讀只是在朗讀中把相關的詞突出出來,既可以加強語調,也可以使語調變輕,關鍵是要和其它的讀音有對比。如何判斷讀法呢?關鍵是在讀的時候投入你們的情感。這就需要大家在朗讀時把把詩人帶給我們的畫面展現在你的頭腦中。下面我來給大家讀一讀,請大家閉上眼睛,就好像你已經走進了一個美麗的秋天的世界,正在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聆聽、用心靈感受每一個美好的事物。

(四)、細讀課文,品味字句

1、【過渡】 我想剛才同學們的腦海中已經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那我再給你們一分鐘時間,請你們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幅畫面,先給它起一個名字,再想一想這幅畫面上有些什麼,那些詩句能表現這些畫面,把這些詩句輕聲地讀出來。學生首先讀出相應的句子,再説説這些詩句讓他聯想到了什麼。學生回答集錦

第一節, “稻香”使人滿口生香。“飽食”寫豐收之景,擬人。“稻花香裏説豐年”説的是對豐收的猜測,而這裏則是對豐收場景的直接描繪。“棲息”一詞使整節詩充滿了一種豐收後的喜悦與滿足感。秋天“棲息”在農家,它給農家帶來了什麼?(豐收)

第二節,漁人到底收起了什麼呢?(是魚,是樹葉,還是別的)無論他收起了什麼,他的心情都是快樂的,他肯定有所收穫,或者是魚,或者是喜悦的情感。這只是秋天的一場遊戲。

第三節,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牧羊女會夢見什麼?這裏到底是她的夢寐,還是詩人的夢想。也許一個更加燦爛,更加富饒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詩人的希望裏。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教學時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我在學生先“速讀”把握文章主幹的基礎上,藉助“心讀”讓學生深入到文本,理解、品味,而不流於“小和尚唸經”的外在形式。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邊靜靜地傾聽文章的配樂朗誦,一邊在腦海中浮現文章所寫的情境畫面,讓我們跟着何其芳作一次愉悦的心靈旅行。

2、播放【百度視頻搜索】《秋天》配樂朗讀

【師】看到大家怡然沉醉的表情,我想文章一定撥動了大家的心絃。那麼,你能否説説是什麼如此打動你的心呢?

學生回答集錦:

第一節的第一句,我喜歡這句話是因為清晨空氣非常清新,在幽谷裏的心情也非常好。

我認為露珠被伐木聲震落的一瞬間很美

“肥碩”因為秋天到了,要收果子了

第三節的“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睛裏”,因為牧羊女做夢都想到了秋。

蟋蟀聲響説明是清晨

蟋蟀聲的迴盪感覺原野特大

秋天成了一個頑皮的孩子,和漁民做遊戲

【師小結】 總結:三幅畫面我可以給它們起個名字:農家豐收圖,漁夫晨歸圖,牧女思戀圖,每幅畫面給我們的印象都是不同的,農家豐收圖(絢麗多彩),漁夫晨歸圖(淡雅朦朧),牧女思戀圖(遼闊空遠),而詩人用什麼貫穿起了三幅畫面?(喜悦的情感)

(五)、再讀課文,歸納方法

如何才能朗讀好詩歌:一、情感投入;(在朗讀中通過語調的仰揚頓挫、輕重緩急的對比展現詩歌情感的起伏)二、視覺再現。(在朗讀時要在眼前出現一幅幅相關的畫面)。

下面請一位同學來給我們讀讀這首詩歌,再請另一個同學進行點評。最後全班在一個學生的領讀下朗讀全詩。

鑑賞詩歌的方法:

1.把握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2.視覺再現,欣賞詩歌的繪畫美。

3.身臨其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美。

朗讀全詩

(六)、遷移訓練

現在我們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再來欣賞一下其它的詩歌。現在就請同學們先讀讀美國詩人狄金森的《秋晨》,説説這首詩展現了什麼樣的畫面。這首詩所展現的畫面和課文相比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不同?

秋天什麼令你最感動?模仿兩首詩的寫法,寫一兩句現代詩,寫一寫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東西

播放《秋天》

六、板書設計:

秋 天

何其芳

農家豐收圖

鄉村秋景圖 霜晨歸漁圖

少女思戀圖

七、課後作業

1、學生課後誦讀課文,並將自己的配樂朗誦錄下來,教師對學生交上來的錄音作品作出評價,評出名次,並給予一定的獎勵。在全班播放好的錄音。

2、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

(語文教學的陣地不僅僅在課堂上,應該讓學生在課餘生活中輕鬆地去進行語文學習,讓學生感知到:“生活處處有語文”。)

七年級上冊優秀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朗讀、品味文章語言,體會本文情節環環相扣、文筆流暢的特點。

2、學習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神態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對老師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教學重難點】

學習通過生動的人物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思路】

以“痛快”為切入點,以“笑”和“靜”為立足點,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讀了這篇課文,你感受到這是一堂怎樣的數學課?

二、分析王老師形象。

PPT顯示:這是一位怎樣的老師?

回答格式:採用 (描寫方法、修辭),表現了一個 的老師。

(1)從同學們的“笑”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

(2)從同學們的“靜”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

三、PPT顯示課文語句:“可惜,從來沒有一位同學當面喊我‘王幾何’……”

思考:你認為在與王老師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會當面喊“王幾何”嗎?

四、運用語言、心理、神態、動作、外貌等描寫方法,描寫一位自己熟悉的老師。

五、課堂小結:

請注意,我並不是要大家死板地跟我學課文、寫作文。我只是想跟大家説明一個簡單樸素的道理:生活就是語文,動筆即是作文,只要我們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做一個時時刻刻都能被愛感動的人,讓愛和歡笑充滿我們的生命,這,便是語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