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學反思[彙總15篇]

來源:文萃谷 1.56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思想品德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彙總15篇]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1

在當下應試教育的環境下是一個產生偽命題的時期,也是一個把真命題轉化成偽命題的時期。真真假假,難辯真偽。比如,我們熟悉的“三個一切”的學生觀: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如果説教師對學生不負責,那真是冤枉了,我們生怕他們學不好,考不上學,不辭辛勞。不光為了他們的學習,為了他們的安全,為了他們的生活。所以説,對於學生除了他們的父母,能給他們一致的無私的關懷的就只有老師了。但結果大家都是清楚的,我們其實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對他們負責,他們沒有因我們的教育而發展、完善,而是走向兩種極端:一種學生成了温順的羊,種成了冷酷的狼。他們沒有因我們的教育而感恩,而走向反面。以上學生觀實際是把真命題在應試教育中變成了偽命題。

“沒有不合格的學生,沒有不合格的老師”是我們常聽到句話,其實是地地道道的偽命題,與之有相似或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如其他的“沒有不合格的XX,只有不合格的XX”,“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素質教育,成在教師,敗在教師”等等。這些命題,實際是在誇在教育和教師的力量,其結果是造成“教育萬能論”和“教育完美論”。教育不是萬能的,總是有缺憾的,我們在誇大追求教育的同時,也讓我們教育與其真正的初衷走向反面了。《國中思想品德教學反思二》這一教學反思,來自網!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2

綜合性是國中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從學生適應社會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實際出發,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係、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係為主線,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順應這一要求,在九年級的總複習階段,指導學生分門別類地梳理基礎知識,把“厚書”讀“薄”,建構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網絡,努力通過知識再現將所學知識串成“串”,連成網,前後連貫起來,構成科學、合理的知識體系。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宏觀上把握課本內容,使所學的知識脈絡清晰,而且有利於學生熟悉所學知識。

另外,在九年級的總複習階段,還要把握聯結點,注重知識間的內在聯繫。要加強對知識的系統邏輯歸納,可以打破教材的章節、各年級知識點的界限,並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橫向、縱向的`重視,通過歸納、比較,從更高層次上把握教材的體系,採用歸類的方法使之系統化、專題化。有意識地結合具體情境或通過適量的典型訓練,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基礎知識進行調動、整合,並學會運用基礎知識去認識、分析、解決一些具體的現實問題,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判斷。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3

思想品德新教材。經過一學年的教學實踐,我深刻感受到該教材真正是具有時代特色的創新型教材。它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揚棄了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材“政治”教育的內容偏多偏難,而品德教育又相對較弱的弊處,改為“思想品德”課後,有利於優化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新形勢要求新課改,新理念催生新課型,這無疑對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專業知識都提出了新的挑戰,過去一學年的教學中,自己也是“摸着石頭過河”,本文就對七年級《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課教師如何形成新課程理念、呈現新課程標準、使用新課程教材,談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和所碰到的困難。

課標是實施培養目標、組織教育教學、檢驗教學效果的最主要的依據,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必須讀透《新課程標準解讀》,並以此作為我們實施教學過程的準繩。課程由《思想政治》改為《思想品德》後,主要對學生進行包括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新的思想品德課標將深刻的理論藴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鼓勵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體驗,通過學生的道德踐行和生活實踐,促進思想品德的知行統一。新的課程標準完全改變了過去課標“識記”“理解”“運用”的梯級認知目標體系,而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新的思想品德課標強調,教學“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對比舊的課程標準和教材,我們可以獲得一下幾點新知:

1、教材注重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經驗,通過經驗再昇華為新的知識、情感、能力。例如,第一課“珍惜新起點”中第一框“新學校、新同學”直接點出“國中生活新體驗”,讓學生去體驗,面對新學校遇到的新鮮事,體驗成為一名國中生的快樂;在“珍視新友誼”中,課本同樣設計了“進入新的環境,你有什麼樣的感覺?”在第二框“學習新天地”中,設計“你還能説出國中和國小在學習方面有哪些不同嗎?”,“做學習管理者”中的“你對國中的學習生活有什麼新感受”?還是注重學生的體驗,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第三框中”享受學習中,體驗“學習中的苦與樂”、讓學生通過比較,領悟學習中有苦更有樂,享有學習的權利和機會,這是多麼令人快樂的事。還是關注學生學習生活實際。

2、教材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學生的互動合作。第一課第二框“創建新集體”中設計“我們都願意生活在一個怎樣的集體中”;設計“探索世界的奧妙”;第二單元第三課第一框中設計“你知道沙塵暴肆虐的原因嗎?由此你想到了什麼?”第二框人的生命的獨特性中的“續寫詩”你如何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成才之路?第三框珍愛我們的生命中的寫出“我的生命箴言”;第四課中的“感悟青春”之“決定青春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等等內容都注重學生探討、查閲資料、理解、領悟。

3、教材能從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整合道德、心理健康,能增強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如第一單元中的“珍視新友誼”、“團結協作、互助前行”、“做學習的管理者”,瞭解自己的學習方式在這些內容或問題中是學生關心或希望得到幫助的。第二單元“走進青春”成長中的煩惱等。這些設計符合不斷認識自我、悦納生理變化的標準,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符合培養學生熱愛生命,自尊自信,樂觀向上,熱愛集體,團結合作的奉獻精神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符合培養學生觀察、感受、體驗和同他人交往的能力。能初步掌握蒐集、處理、運用社會信息的方法和技能的能力,為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教材中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衝突的辨析中澄清觀點,在自主探究中提煉觀點,讓學生容易接受。

4、教材在呈現方式上圖文並茂,清晰、雅緻、活潑,給人耳目一新。教材的設計以國中生活中的.新體驗和新感受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珍惜國中生活,學做生活主人。教材為單元設計式,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每個框題緊扣課題,每個課題緊扣單元主題。每個框題教學時數為1——2個課時,內容由正文、若干個小框、“相關鏈接”等構成。小框中的內容十分豐富,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安排、作業設計,也有學生心理上的困惑等,正文內容用四號宋體字編寫,“相關鏈接”用五號楷體字編寫,內容多為科學常識或名人軼事等。從以上結構和內容設計上看,教材貼近學生實際,受到學生的歡迎,特別是動手操作性比較強的小框,裏面的內容有的附有插圖,可以對照學生的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操作,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

總之,教材利於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合作學習,強調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尊重學生的個性、愛好和選擇,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分析上述變化,從中概括出對我們實施新課程教學影響比較直接、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以下幾個問題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是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有以下三點:

第一,教學中學生生活線索和學科知識線索如何整合的問題。這是新課程變化最大的一個方面。新課程把教學內容由學科知識這一條線索,變成學生生活和學科知識兩條線索,無疑將使我們面對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這種教學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如何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有機地整合這兩條線索?

第二,教學中教育的形式與教育的內容如何統一的問題。新課程目標中的首要目標就是態度、情感、價值觀,學習評價目標也增加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再加上新教材以生活主題這種方式來呈現課程內容,這些都容易使我們的教師在注重教育情景、教學活動形式的同時,忽略了教育內容,從過去的只注重學科知識這個極端,走向只注重形式另一個極端。在我們所見到的新課程教學中,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這個問題。因而,實施思想品德新課程教學,解決“教學中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如何統一的問題”就成為我們每一位任課教師必須面對的另一個問題。

第三,如何處理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問題。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但在現實的實施新課程教學過程中,僅僅有教學的事前準備是不夠的,因為新課程主張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勢必出現教師的課前準備與課堂實施結果不一致的情況。教師應如何迎接來自學生的挑戰?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4

本學期我擔任九年級的思想品德教學工作。因為會考的壓力,因此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九年級的教學上。一個新教師,要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完成教學任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斷學習,儘快成長。不能因為自身的原因而影響學生,在學生的眼中你就是他的老師。那麼,一個多月的教學以及學習過程中,我對思想品德教學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認識。

一.樹立以課本為綱的教學理念。

那就得認真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上一次市教育局的督導到學校來聽課指導,我覺得這種指導對教師的成長很重要。如果教師本身對知識都不能熟悉地掌握,又不知道怎樣講給學生,還談何教學效果呢?在以政治教材為綱的前提下,儘可能地為學生創設一個廣泛的學習舞台。不管教學方法怎麼變化,沒有紮實的基礎是經不起考驗的,因此必須夯實基礎。每次上課,我都做好充分的準備,我的信念是決不打無準備的仗。在備課過程中認真分析教材,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但往往課堂上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需要今後的繼續努力。在備課時要精心收集知識點,反覆精練,把最深入淺出的,最便於記憶理解的知識教給學生,同時多做習題,讓學生在實戰中得到鍛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提高。

二.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觀念。

學生是有思想的主體,學生接受知識應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作為新教師,我注意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然後採取相應的教學措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知識產生了興趣,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教法是上好課的關鍵因素,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尤為重要。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我始終努力鑽研。

三.樹立以會考為方向的指導方針。

教學中,緊扣會考要求,提高學習效率,主抓課堂質量,強化訓練階段,在授新課課堂小結後加以練習,強化基礎知識。一階段後及時複習,串聯知識點,形成體系,使學生的知識成體系,既有利於記憶,又有利於知識框架的'形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多用案例教學,吸引學生注意,提高學生興趣,調整課堂氣氛,起到應有的作用,避免學生產生厭倦情緒。針對學生缺少答題技巧、不會答題方法的問題,專門訓練學生的答題方法,講解答題模式,提高學生答題應試的能力。

四.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提高教學水平。

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堅持多翻閲書籍、上網查詢大量的資料、請教有經驗的老師,與經驗豐富的教師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同時還爭取機會多聽課,從中學習別人的長處,領悟其中的教學藝術。

新教師,問題比較多,很多東西不能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更重要的是實踐水平的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要自己不斷努力。多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中獲得進步,力求站穩講台,進而穩中求新,實中求精。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5

國小《品德與社會》學科新課程改革已經進入深化階段,通過近幾年來的培訓、實踐、探索、教研,我們對國小品社課在關注學生素質發展和如何實現培養目標方面取得了共識。但是,在涉及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實施步驟、評價方式等課堂教學具體操作過程中,我們的一線教師卻不斷遇到各種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戰,矛盾的焦點主要表現為——新課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實踐。

根據我們對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新課程背景下的品德課教學整體上進步顯著,成績突出,但局部問題逐漸顯露,特別是大多數的兼職教師,在精力和時間上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如何深化新課程改革,怎樣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德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教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進行了粗略的反思。

1、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倡導活動化教學,注重相互溝通、與生活的聯繫以及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種他人田,荒自家園”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在探討某一個話題時,把很多時間花在唱歌、跳舞、表演、遊戲上,一節課下來,學生興奮過度,課堂倒是熱熱鬧鬧,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和體會方面的收穫卻令人懷疑。課堂活動不等於課堂活力,學生參與活動的多少並不是活動化教學的精髓,品德與社會課也不應是完全的“唱遊” 課、“遊戲” 課、“美術”課、“表演”課。我國新課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學科的課程設置,就在於學科之間有相對的獨立性,每一門學科有自己的教學任務。

2、通過培訓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種示範,個別教師“照葫蘆畫瓢”,原封不動地搬到自己的課堂上,失去了原來特定環境下的幽默與風趣。品德課十分強調回歸兒童的生活,教學一定要結合不同環境、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學生實際。教學的活力來自於每位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依據自己的真實體驗對課堂教學的重構與創新。

二、刻意追求“師生民主”,主體主導主次不分

新課程強調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體現師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師為了展示師生民主氣氛,走向了極端,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視。

1、課堂上教師主導作用不突出。教師該講的不敢多講,甚至對學生違反課堂紀

律視而不見,惟恐侵犯了屬於學生的自由空間。有的學生上課自由過了頭,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想看就看,想讀就讀,想説就説,必要的課堂紀律維護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被忽視了。

2、課堂上教師以問代講,“雙向交流”太多太濫。有的教師整節課上反反覆覆用一些類似“是這樣的嗎”?“是不是”、“對不對”的簡單問題發問不止,缺少信息溝通,學生翻翻教材就能異口同聲、準確地響亮回答。課堂上一問一答,學生似乎忙得不亦樂乎,但思維卻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機械重複,心靈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師生互動頻繁,實則教師用提問方式滿堂灌,牽着學生的鼻子走,直到學生認同教師事先預設好的答案,師生並沒有真正互動起來。

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以生為本”。課堂上學生不應當是客人,惟師獨尊不可取,惟生獨尊同樣不可取,兩者都是畸形的師生關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必要的課堂紀律作保證,那麼學生尊重他人、尊重集體的素養如何培養?缺少自我約束力的學生,難以養成刻苦認真、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難以成大器。教師在轉變教育觀念的同時,不應當步入“精講少講”的誤區。該講的就理直氣壯地講。課堂上,教師不敢講、泛泛講、過多講,都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學習”,形式多於內容。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不能簡單形式化。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標準精神,把合作學習變成了一種機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適,每節課都採用分組討論方式,打上“合作學習”旗號。

合作學習無疑有助於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視自我的團隊精神的培養。但是,教學中如果合作學習目的不明確,過程設計簡單,時機把握不好,無論什麼問題都採用分組討論的合作學習方式,導致學生能獨立完成時也合作,能夠自主時卻不讓學生獨立,有探究慾望時卻讓小組優秀者代替其他成員的意見,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覺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協作,合作學習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這種形式多於內容的合作學習究竟對學生有益還是有害?因此,並非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不分青紅皂白地搞合作學習,必然有害無益。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6

思想品德課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全面提高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品教師要教育、啟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教師必須具備較高而靈活的教育教學技巧。思想品德課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結合,達到教學目的,淺談幾點反思。

一、要自覺提高自身素質

“打鐵先要自身硬”、“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自身素質,一是專業知識要紮實,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

1.堅持學習。隨着改革深化和社會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絕不能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才能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需要。知識是相關的、互通的。因此,只有掌握豐富知識,才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教學生動風趣、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一定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汲取新知,豐富知識,跟上時代節拍。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總結教育教學經驗,努力使教育教學少走彎路,讓學生樂意接受。有學生對我説過:“老師,我本來對思品課沒興趣,喜歡你上課,才對思品課產生興趣。”為了充電,要經常買書,不管是教育教學方面的,還是雜誌、歷史、經濟、心理訪談等。

2.勇於反思。老師要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更重要的還需勇於反思,敢於面對和改進自己的偏差、錯誤,才能不斷提高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思品課教學的好方法,有效推行素質教育。不斷反思、時時提醒自己,本節課學生反映情況怎樣?

3.為人師表。正人先正已,老師必須以高尚師德為學生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這就需要老師做到:①在言論上,要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對社會有不同看法,不能在學生中大發言論,誤導學生,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還不成熟。②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

4.尊重學生。學生尊重老師天經地義,但老師也應尊重學生權利,尊重學生的特長、個性和人格。有的老師總是一廂情願替學生“着想”,認為自己是為學生好,常常忽略學生權利。於是,上課經常拖堂、擠佔課間活動時間、隨便把學生活動課或課外課挪用、作業沒完沒了,久而久之學生難免厭倦、反感。老師尊重了學生,學生才會尊重老師,這也許是作為教師比較幸福的事了。

5.保持快樂心態。只有老師輕鬆快樂教學,才能使學

生樂於接近老師、樂於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學生快樂情愫。當然,老師也是人,現實生活中,有種種煩惱和不如意,要保持快樂心態好難。但只要本着以學生為重,以教書育人為重,忘我工作,在面對學生時摒棄懊惱,調節情緒,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帶給學生。常到學生中間看看,關心學生痛癢,和學生打成一片,師生關係一定融洽。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思想品德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課堂教學,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理論知識,必須堅持“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原則,改進教法、創設良好課堂環境,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形式多樣,應根據不同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採用不同教學方式,如:“探求式、導讀式、討論式”等。無論採取何種方式,要體現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原則,達到傳授知識,提高理論水平,又發揮德育功能,提高學生道德覺悟和政治素質,使知與行統一。因此,每學完一節內容,只要與學生活有關,都要學生反省自己的行為,引導他們學着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理論聯繫實際,也就是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思想品德課推行素質教育重要途徑。其主要方式就是學到相關知識時,讓學生結合調查採訪,聯繫自身和同學實際,開闊學生視野,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改革開放推動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然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分析,寫政治小論文。這樣,使學習生動活潑,思想品德課所學的知識得到檢驗,得到昇華,激發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和追求,有效提高學生思想品德學科的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覺悟水平,獲得良好素質教育效果。

“親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樂老師就是教育教學的快樂,就有學生學習生活的快樂。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7

假期結束了,我們都教育學生要收收心,我們老師也要收收心,把已經懈怠的心收回來,認真對待教學,一心撲到教學上。在新的.學期裏,我也有新的計劃和打算。比如,在上個學期,我感覺我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提高,教學水平仍需加強,有時候對待工作也有些懈怠。這個學期我就要和這些壞毛病説再見,人只能越幹越好,不能只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看不到不好的地方,而且,我也有信心在新的學期裏,給大家一個驚喜,有一個全新的改變。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8

老實説,相當多的中國小教師的教育教學依然 “新瓶裝舊酒”,高呼“素質教育”、“新課改”,骨子裏實踐中仍奉行“應試教育”,“轟轟烈烈喊素質、紮紮實實搞應試”是當前中國小基礎教育階段的真實寫照.以下是自己在本學期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點滴體會,希望與大家分享,不到之處,誠請不吝指導。

一、 目標明晰,展示具體。

我們選用的根據新課程標準的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故事精彩、案例豐富,不時點綴發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

面對紛繁複雜、體裁多樣的課本,教師務必牢牢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透過現象抓住課文的本質,提綱挈領、抓住要害、明確目標。眾所周知,新課程要求的三位一體目標分為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因此,教師應從形象生動的課文中提煉其精要和實質,確定每節課的三位一體目標;二是教師應把抽象、概括的教學目標描述語言具體化、明確化、清晰化,簡潔、具體、最好概括為“……是……”、“為什麼……”、“我們學習……,將會……”;三是教師應把教學目標具體為問題的形式出現,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預習,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圍繞問題進行訓練,圍繞問題進行復習作業,如此,由形象具體到抽象概括,由表層瞭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應用,問題解決了,目標

也就隨之水到渠成,順利實現了。

二、先入為主,激發興趣。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我們的教學工作也是如此,教師的舉手投足、言行舉止首先應當吸引住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一舉打響,一炮走紅。

為此,教師應當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深刻領會涵義要求,用先進的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二是應當認真研讀教材,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研究課本中黑體字、圖畫、故事、補白、問題的用意,融會貫通;三是應當認真備課,集體備課,個人優化,發揮合作的力量,集思廣益,博採眾長,預設教學實踐中可能生成的各種問題;四是應當旁徵博引,廣泛查閲有關教材資料,積極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學經驗和教訓,把課備精、備細、備透、備實、備深;五是應當綜合運用故事、笑話、時事、歌曲、圖畫等多種形式適時導入新課,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合乎學生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

針對思想品德學科的特點,結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導入新課的方式居多,讓學生聽故事想結局、聽故事想題目,可以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效果較好。

三、自覺主動,事半功倍。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為了培養這種新型人才而進行的一種研究和探索。

所謂“自主學習”是相對“被動學習”、“機械學習”而言的,它是在教學

條件下的高品質的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

對中學生而言,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一要在上課前,學生應預習課文,劃出所謂的知識點,找出自己的不理解的、不懂的,這一過程十分關鍵,因為教師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學生又是一個個個體,每一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明確自己的薄弱環節,從而課上集中精力解決疑難問題;二要在上課後,教師要學生明確本節教學目標基礎上,留置時間、空間,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三是要在課堂上,對自主學習和教師講授中遇到的問題,要自覺主動提出,將問題當堂解決,不留死角;四要在解決所有疑難後,為增加理解,提高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有必要對教師傳授的知識和自主學習的內容進行比較思考,找出自己認識上、知識上、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糾偏補錯,及時複習,融會貫通。

 四、循循善誘,步步深入。

教學環節的設計應考慮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由淺入深,由表及裏。思想品德學科的學習,往往符合這一規律。

教師在展示目標以後,先要讓學生通過層次目標,找(出問題答案;後要逆序而上,分類總結次目標、中目標、總目標答案,脈絡清楚;三要綜合分析整個問題,形成對總目標的瞭解掌握,全面理清思路,學會尋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五、合作探究,拓展昇華。

合作學習的展開,往往是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討論的,合作學習指的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方式。在新課改倡導的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要讓學生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適度的探究。我們之所以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方式,其理論依據是:

1、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思考。

2、學會學習的思考。

六、及時複習,鞏固成效。

教師應指導學生及時複習課堂上學習的.內容,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以及教師的講解正確理解教學內容,再次閲讀課本,進一步理解教學目標的制度,問題的分析、直至解決,自主得出結論,使知識咀嚼消化,滋潤心田,強身健體。

 七、教後反思,完善糾偏。

常言道,計劃沒有變化快。計劃得再周詳,教案寫得再完善,課堂教學中往往也會遇到這樣那樣各種意料不到的問題,導致我們不能完整地實現教學計劃,這些問題,需要教師深入進行反思,思考其原因,尋找解決辦法,為今後的教育教學服務。

 八、讀議練講,高效授課。

課堂教學改革要提高效率,提高質量,提高成績,必須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本着“讀讀、議議、練練、講講”的原則,先學後教,當堂訓練,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有效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只有堂堂清,才能日日清,進而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九、預聽温作,高效學習。

一指導預習,夯實課堂教學基礎。二緊扣課標,展示課堂教學。三密切聯繫實際,認真分析解決。

十、課堂教學中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教學要因教師的個性、能力而異,不能搞“一刀切”,千課一律;第二、教學要因學生的整體素質而異,不同程度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又能層次不一的學生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第三、教學要因教學的環境而異。不同地方的教學環境都不一樣,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手段,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努力提高教學成績,實現好的教學效果。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9

當前國中思想品德科目試題實行開卷考試。這一考試模式的改革必然與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發生衝突。但是,它的實施對於促進思想政治課堂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活躍課堂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進行開卷考試,這是教育體現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要求,強化對考生素質能力的考核,培養考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對廣大政治教師來説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為適應開卷考試的“指揮棒”,培養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人才,思想政治課教學就應突破傳統知識教育的束縛,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重新構築全新的教學理念。作為政治老師,必須對開卷考試後產生的新情況作出判斷和分析,以便得出對應辦法。

開卷考試最大的變化就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東西少了,學生就要適應這種考試模式,調整學習方法。首先該記的內容還是要記,沒有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一定程度的記憶,沒有知識的積累,運用時就難以得心應手。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紮實的知識基礎是所必需的。由於新會考強調不拘泥於教學大綱,試題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因此,滿足於課本知識的講解顯然是不夠的,應該對教材內容結構作大膽調整,不拘泥於對課本內容具體詳盡的講解,一些知識性內容放手讓學生自學,騰出時間補充相關的課外知識或選取有價值的能力型的熱點重點問題展開討論,啟迪思維。因此,教師在複習過程中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變“灌”為“導”。即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變為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複習課上得生動與否直接關係到學生學習的熱情、複習的效果。因此,採取多種形式上活複習課是非常必需的。例如,進行小組複習競賽、讓學生來上提問其他人答疑等,都是一些有效的形式。

第二,指導學生把知識歸類、比較,從而理清知識脈絡,更好把握教材。例如,第七年級第七單元八年級第八單元和九年級第六課都是在講法律方面的內容,可以就某些案例一起復習;注重學生的理解和運用,尤其是探究型學習,已經成為這幾年的熱點問題,它側重於學生的綜合能力考查;等等…

第三,抓住熱點,釋疑難點,理論聯繫實際。即引導學生關心時政熱點,關心天下大事,把課堂內容與時政熱點相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我採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導學生閲讀各類書刊、雜誌,並做好摘記;二是讓學生多收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和《社會寫真》等節目;三是開展社會小調查,撰寫實踐報告,進行班內評比。這樣,思想品德課教學逐步將小課堂與大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第四、突破傳統,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思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能問;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裏擴大知識和眼界,獲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時間學一點他們渴望要學的知識,幹一點他們高興乾的事情。”陶行知先生關於“五大解放”的思想對當前中學政治課教學改革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目前,廣大政治課教師仍以傳授課本知識為己任,把政治課學習應有的廣闊空間侷限在課堂之內。因而教師要敢於突破課本課堂的束縛,樹立“大政治”的觀念,不僅指導學生學好教材,還要鼓勵學生多讀政治課外書籍,努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僅搞好課堂教學,還要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僅“傳道、授業、解惑”,還要鼓勵學生質疑好問,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最後,在複習教學中還必須重視學習實用性,對學生進行定量的訓練是必要的,但切忌以題海戰術反覆做題,檢查的內容要注重靈活性和創造性,而且要講求質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10

思品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更談不上思潮湧動,缺少主體參與,即使有一時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呢?本學期五年級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1、廣闊的教學陣地。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園內、甚至在校外組織活動學生討論做到愛護公共設施;要求學生知道什麼是公益勞動和為什麼要參加,可帶領學生在校園內甚至可以到學校附近的小公園、街道進行教學活動,及時進行“打掃落葉”、“你丟我撿”的活動。強化“知”、“行”統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課標》)動態式討論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它真正讓學生成為主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學生主動活動和自主探索。學生們主體積極參與,萌發了高度的熱情。他們有的提議要成立“小小發明家”協會,有的提出“讓我們每天都有一個“新發現”的要求……雖然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們的“異想天開”,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們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學中分別讓學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內容。

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這時更應該給他們創設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對於學生來説比較真實、親切,能使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融入課堂教學,比較自然地主動發展,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為配合好思品教學,應有一定的強化規範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週每月的規範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後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運用開放式的評價考核。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反饋信息,促進兒童發展。“因此,要從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課標》)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對每一位學生都應傾注愛心,既要容納學生對的,又要包容學生錯的,這樣可誘發學生的積極性。根據思品課的學習評價,即“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具體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學習結果。”在考核時,要把《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考核與思想品德學習考核結合起來。把對學生的認知能力考核與行為能力的考核相結合;重在平時性考核,形式可採用教師評、自評、小組互評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相結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整體素質為目的。

實施思想品德教育課開放化,將引起教學結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變化。總之,只有真正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單一的思品教學模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強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11

伴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整體推進,《品德與生活》也承載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園與課堂、迴歸到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中來。在低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實踐中,我們注重憑藉新教材所呈現的一個個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精心構築生活化、有童趣、多形式、開放性的活動平台,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獲取富有個性的真切體驗,提取藴涵多重價值的生活經驗。

一、課堂生活化——融入生活,激活真情

《品德與生活》課標指出:“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作為一門綜合型課程,《品德與生活》以現實的生活為背景,圍繞低年級學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四個主題向學生呈現了活生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常識、社會常識、科學常識、手工製作等生活素材,為學生迴歸生活、體驗感悟提供了清新的源頭。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大膽地從教材出發,通過創設鮮活的載體來引導學生真情地走進並“點擊”生活的精彩、享受生活的情趣、體驗生命的.價值。

1、融入生活——真心參與

新教材從低年級學生的生活層面設置學習內容,為學生創設了真情擁抱生活的時空,如《我們的校園》《春天來了》《我們和太陽做遊戲》等。在教學中,我們鼓勵學生放開手腳,通過考察、調查、訪談、服務等自己樂於參與的方式去熟悉生活環境、體驗生活情趣、感受內在價值。在教學《春天來了》一課時,我們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融入校園、田野找春天——在溝崖迎春的嫩黃中、在山坡清新的草香中、在小河潺潺的流水中、在舒展腰姿的柳條上、在鑽出泥土的小芽中,學生聞到了春天、聽到了春天、看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他們情不自禁地用歡笑親吻着大地、用歌聲迎接着春天、用畫筆描繪着春天……在生活氣息濃郁的自然環境中,學生率真無忌地展露着情感、充盈着心靈、飛揚着個性——這就是生活化的課堂。

2、影像回放——激活真情

由於時間和空間的變換,某些生活中完全逼真的場景往往難以遷移到學習中來,如《祖國媽媽的生日》一課中的“開國盛典”“國慶節天安門廣場大閲兵”“各族人民歡慶十一節”等。我們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藉助直觀、形象、動態、多維的聲像信息的回放來刺激學生的感官、撞擊學生的心靈——學生“親臨其境”般回到了開國大典和國慶盛典的歷史性時刻,聽到了毛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莊嚴宣告,看到了海陸空三軍將士的颯爽英姿和中華兒女的歡慶振奮以及祖國處處花團錦簇的場景,學生感受到了作為一個炎黃子孫的由衷自豪,並紛紛情緒飽滿地投入到下面的“我們也來用實際行動來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這個環節中來。

二、教學活動化——超越文本,碰撞生成

“兒童對於活動的需求往往比食物更強烈”。作為一門活動型課程,《品德與生活》以低年級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情形作為場景,從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三個方面,為學生融入生活、體驗內化構築了寬泛的平台。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努力衝破“先借助虛構的生活故事的演繹(激情、學文本)來闡釋某一道德觀念或價值規範(明理),後聯繫實際並通過虛擬的場景和情形來調節並考察行為效應(導行)”的傳統的思品課教學模式,以真實性、多元化的生活實踐活動為紐帶,十分順暢地將空乏的道德價值、生活常識等的説教和訓誡融化為低年級學生自主的、內在的“親歷習得”。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12

一.精彩的材料及設計是上好課的關鍵

好的開頭能迅速活躍課堂,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彩的材料能扣緊教學主題,啟發學生,讓學生願意去想願意去講;別出心裁的課堂設計讓學生無暇分心,緊跟教師思路,暢遊知識海洋,簡便感悟生活,學會做人。

例如,我在講《自尊自信》這一課的時候,是這樣開頭的:“上課之前,我想先做個小小的調查。”這時候學生的眼睛已經睜得很大了,“願意當眾趴在地上學狗叫的同學請舉手。”我的語速很慢,講第一遍的時候學生不可思議地看着我,講第二遍的時候,已經有學生不滿:“教師,你不尊重我們。”很好,接下來我順其自然進入課程的學習。

在我講《明辨是非》這課的時候,我使用了十分有名的心理學兩難選擇“海因茲偷藥的故事”,這藥到底該不該偷發明家和海因茲到底誰對誰錯要是你做法官,你將如何判案兩難的選擇,學生爭着舉手發表意見,是與非在辯駁中變得清晰。課上完了,學生意猶未盡。

七年級第一學期最終一個單元講的是學習,如果按照課本條條框框講下去,可能會落入俗套,這就不可能到達很好的教學效果。經過思考,我設計了個簡單的遊戲讓學生明白我們人學習的原理,以及讓學生明白“學習的平原區”及如何更好地走出這個區,取得成績的提高。遊戲很簡單:我準備了一張打亂了順序的數字圖,打印多份,分發給學生。每個學生人手8份。然後給學生60秒的時間,讓其將數字按照順序連接起來,從1到2,到3,到4。直到時間結束,將連到的最終一個數字圈出來,並寫到紙的空白處。重複這個程序8次。這樣,每個人就會有8個數字,將這8個數字按照先後順序標在圖表上,並將各點連成一線。最終,每個人都會得出一條“學習曲線”。遊戲做完以後,全班同學一齊討論這樣幾個問題:

1、坦白説,在進行這個練習的時候,感覺怎樣樣

2、人們説:“刀越磨越快”,可是,在我們這個練習中,是這樣貌的嗎如果不是這樣,那是怎樣樣的能夠呈現你的曲線給大家看看。

3、我們每個人的曲線都會經歷一個短暫的或不明顯的平原區,甚至是下降區,這是由於什麼引起的類比到我們的學習,你有怎樣樣的啟發

4、請思考,我們有什麼辦法能夠突破這個學習的平原區由於學生在之前親自把自我的學習曲線畫出來了,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大家都很有感想,對“學習”這個話題想法很多,也説出了很多很有見地的話,提出了很多有實際意義的提議。

一節好的課,其實並不需要很多花俏的東西,只要能夠實實在在地讓學生緊跟你的.思路,去學習,去感悟,就已足夠。

二.學生有所感悟是一節好課的評價依據

我認為,一節課無論設計得多巧妙,材料用得多精彩,但如果學生不能夠在這個課堂中有所感悟,那麼,這就不能夠説是一節好課,甚至不能夠説它是一節合格的課。我深深認識到,學生是否有感悟,這是我們難以預料的,因而,我們教師必須要隨機應變,不能讓既成的教案束縛了我們的靈活性。

我在講《跨越障礙正確選擇》這一課的時候,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情景:期末考試中,你被一道數學題難住了,眼看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可是你還是做不出來,這意味着你將丟失15分,前十名將與你失之交臂!這時,坐在你後面的好朋友小華遞給你一張紙條,上頭寫着這道題的答案,而教師卻沒有發現,這時你會怎樣做呢在備課的時候,我想學生應當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的,也沒有多想。誰明白,上課的時候,我連續提問了三四個學生,他們的答案都是:拿過來,參考;或者是,不接,可是會看上幾眼,找到思路。我無奈,問全班學生:“你們都這樣做嗎”學生異口同聲:“是啊!”我差點暈倒!這可怎樣收場!還好,我腦袋靈光一閃,再問:“恩,大家的心境我完全能夠理解!那麼,再請大家想一想,你的試卷發下來了,你的分數由原先的80分,一下子到了95分,你的心境如何啊”有學生立刻就説:“高興!”“哦,高興。能夠理解。僅僅是高興嗎”這下,學生開始沉默,我請了幾個看起來有想法的學生來説説自我的想法,他們的回答基本上一致:會有一點點開心,可是,更多的是不安,因為這不是我的成績,我也擔心被其他同學,或者被教師發現。聽的學生也微微點頭,我心中竊喜。“是啊,會有一點點高興,畢竟得了高分;可是,更多的是不安,因為做了虧心事啊。我再給大家講個故事,然後,我又和他們講了一些逃脱法律天網的殺人犯,在經過了十幾二十年後,總會自我去自首的事例。從學生的眼神、表情,能夠看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尤其是情感、態度、加值觀目標,完成得十分好。

我的學生一向很喜歡上思品課,不是因為我每節課都能夠設計得很好,或者每節課都能找出一些新鮮趣味的材料讓他們思考,最重要的,我想應當是他們喜歡我上課的風格,我會很坦然地在課堂上表達我的喜怒哀樂,學生喜歡一個真實的教師,因而愛屋及烏喜歡上一門課程。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13

一、學生對思想品德課認識存在誤區。

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區,學習主動性不夠強,學習效率不高。這從學生的作業、上課回答問題、課堂抽測、月考、期中試卷作答上都有所體現。最大的誤區就是認思想品德課和國小思想品德課一樣,可有可無,考前讀讀背背就能考高分,平時沒有必要花費很多時間。再就是認為思想品德課實行開卷考試,打開書就能抄上答案,沒必要記憶基礎知識,只要在書上畫畫重點,考場上翻翻書就行了。因此平時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也是敷衍了事,對於老師所講的答題方法和技巧,也不以為然

二、學生對教材知識理解不透徹。

很多學生平時學習也很認真、用功,所佈置的識記任務也能如期完成,作業也做得很認真,是老師同學眼中的好學生,但一到考試成績總是很不理想,老師和家長着急,學生自己也很苦悶,甚至對學好思想品德課喪失了信心。其實,要想學好思想品德課,單靠識記課本知識,簡單地照抄照搬答案,是遠遠不夠的,也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活學活用。現在的考試試題越來越靈活,開放性很強,答案多元化,不唯一,單純的知識考查題目越來越少,就算是選擇題也是藉助現實生活中的實例依據教材知識結構來命題的,單靠死記硬背課本知識也很難得分,更別説“辨析題”“觀察與思考”“活動與探索題”了。只是“題目在書外(聯繫生活中的`實例,作為背景材料設問)答案在書內(答案來自教材中的觀點)如果對教材知識結構不熟悉,對課本知識理解不透徹,對重要觀點不會活學活用,答題就會不得要領,很難把一些簡單的題目解答出來。

三、學生不會審題,審題不清。

現在的學生大部分都有粗心大意的毛病,對所做題目的要求不認真閲讀,或者靠想當然,就匆匆落筆,草草答卷,往往造成答案張冠李戴,答非所問。比如在做選擇題中,學生總是習慣於正向思維,當遇到讓選擇錯誤選項時,只要看到一個正確的選項就入選了;題目要 求回答“怎麼去做”?而學生卻會答成“為什麼要去做”?

四、學生不會分析思考,解題能力差。

現在的思想品德課考試題目越來越靈活,更加註重對理論聯繫

實際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出題人多從社會熱點問題和國中學生生活實際的事例或教訓出發來命題。學生抓不住解決各種題型的方法,遇到老師課上沒有講過的新的時事、案例等問題時就傻眼了“丈二和尚——摸不着頭”,不會把社會熱點與教材觀點、原理聯繫在起來作答,而是自己信口開河,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就題論題,答案缺少組織性,缺乏條理性,不分要點,不分主次,讓人看了一頭霧水,自然考試成績很不理想。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14

新課標的設計理念拋棄過去強迫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強調突出學生作為學習主人的主體教育思想,讓學生在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中掌握新知。本節課通過設置問題情境、故事案例的方法,努力構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新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質疑中探索問題,在啟發、討論的活動中腦力激盪,理解新知識;並且注重貼近日常生活的現實,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力求讓學生自主感悟、合作學習,真正落實以學生髮展為根本、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的理念。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15

本節課主要讓學生認識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體會改革開放的意義,熱愛我們現在的生活,提高學生關心社會的情感,懂得社會生活的複雜性,正確認識從眾心理,自覺抵制社會生活的消極影響,初步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注重引導學生感受社會生活的感性化材料,在充分感受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社會發生變化的原因,初步認識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和人民羣眾的辛勤勞動。同時結合教材提供的新詞彙變遷——小組活動來認識社會的發展,接着從學生生活體驗入手認識社會的意義,瞭解參與社會生活的途徑和方法;其次為了突破重難點,對社會複雜性、從眾心理這兩個理論性較強的問題,給學生創設情境、提供案例資料幫助學生理解。

為了集體的發展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所選視頻為學生所熟知且和歷史教材有聯繫視頻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還原歷史、探究知識的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學生的興趣被大大的調動起來。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討論熱烈積極回答的答案除了教材涉及知識點外還有拓展和延伸。例如面對集體安排我們要犧牲個人利益人多不一定就是力量大等。另外本節課所選視頻題材內容積極向上很好的體現了愛國主義教育進課堂的要求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情感得以昇華思想得到提高。

確認識個人和集體的關係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又是活生生的獨立個體,他們有自我意識,有自尊心,有自己的需要、興趣、愛好、追求和個性,有自主性、能動性,他們不是消極地接受教育,而是以強烈的自我意識,對教育內容、方法甚至老師都能作出反映和選擇,一旦認識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時,他們就會以主人翁的態度將教育要求變為自我需要。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學生這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而不是忽視和壓抑。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主動的參與,教育就可能蜕變為“馴獸式”的活動。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是學生主動獲得知識、能力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根本保證,離開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教育就失去了依託和生命力。

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思想品德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真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體現新課程考試要求方面,本次課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通過設置一個開放性的話題——請以學校團委的名義寫份倡議書,號召全體同學維護正義,遵守規則,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適應未來會考的要求,也培養了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意識。整體來看,效果良好。

公平正義是人們永恆的'追求,保障每一個人的基本生存權利,是一個社會進步與文明的體現。關注弱勢羣體,是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的問題。九年級學生的生活範圍不斷擴大,不再侷限於家庭和學校這樣簡單的社會環境之中,逐步擴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失學問題、三農問題、下崗問題、貧富差距等各種社會問題逐漸進入他們的視野,引發了他們的思考。

同時,九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對各種問題的認識已經不滿足於感性的瞭解。他們渴望對自己生活的社會和世界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引導學生形成對社會問題的正確看法,引導他們懂得與人合作,學會通過溝通與對話,去了解社會各種羣體的生活處境,學會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課題,也是社會主義公民教育的當務之急。為適應這些方面的教育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聯繫實際,結合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正確看待這些問題,解決這些不公平的現象,提出自己的建議,會起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