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觀後感作文5篇

來源:文萃谷 1.5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音樂之聲觀後感作文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音樂之聲觀後感作文5篇

音樂之聲觀後感作文5篇1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實在是太美了,觀後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令我感動!

瑪利亞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着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説:“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裏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温暖。”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帶領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

見習修女瑪利亞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馮·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按水兵操練的要求管理孩子。瑪利亞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遊戲、去大自然中游玩,整個家庭充滿了音樂之聲。

當上校帶着準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同時,瑪利亞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拒絕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併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參加納粹的海軍,並嚴密監視。藉着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裏的歌,並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裏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裏過着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着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

從傳統的意義上説,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説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音樂之聲觀後感作文5篇2

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是《音樂之聲》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也是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温馨的音樂電影。相信看過它的人一定不會輕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經被這部電影感動了。它的音樂,它的主題,它經過精雕細琢的台詞,充滿藝術的美感,音樂的內涵,更重要的是愛的主題,真正打動每個人內心的純真的愛。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開始,天真爛漫的瑪莉婭老是不遵守院裏的作息,偷偷跑到山頭外嬉戲、歌唱,我們很輕易的感覺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聲之美,還有瑪莉婭那種積極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尷尬。每個人都有自己快樂的位子,只有能夠讓自己內心自由的釋放才是真的快樂,在這影片開始,已經埋下向觀眾表達知真的伏筆。

瑪莉婭也會在迷茫時問自己"我的未來將會怎樣?",更會唱着好聽的歌告訴自己"我會讓別人看之儼然,觸之温暖,我會讓別人改變對我的看法,我對自己有信心.";她用快樂的善良的心感染別人,改變別人,甚至七個個性怪異從小失去母親的孩子和他們那個嚴肅的上校爸爸...這樣的人你會不喜歡?這樣的人你會不為之感動?以簡單的心態,積極向上的面對生活又何嘗不是藝術!

上校的性格,表現的很自然。作為一個監長國恨當然不能忘,獨自帶着七個孩子,以他的身份,對孩子的愛表達的不細膩也很正常。最後是音樂讓他變成一個慈祥的父親。看來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的,這也符合了音樂之聲的主題。當然也向觀眾暗示正確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種藝術。

在舞會中兩人的感情得到了昇華,在最後的音樂會中歌聲使上校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那飽含真情的歌聲裏,瑪利亞發現了一個男人豐富、博大、敏鋭的內心世界。這種內在的美通過歌聲表達了出來。還有孩子的歌聲,藍藍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你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據!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係,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優美的'音樂可以説是音樂劇的靈魂,在音樂劇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有: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託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裏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音樂之聲觀後感作文5篇3

昨天看了《音樂之聲》這部美國電影,感覺這是一頓非常豐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影片的主人公的是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她在修道院表現過於反常,受到其他修女在的排擠,後來被院長派到一位名叫範崔普的海軍艦長家做家庭教師。影片主要介紹的是她在範崔普艦長家時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範崔普艦長家有七個孩子,艦長告訴瑪莉亞自從七個孩子的母親去世到瑪莉亞接任家教,孩子們已經換了11位家庭教師,瑪莉亞已經是第12位了。面臨這樣的巨大壓力,瑪莉亞非常自信,欣然接受了家教這項工作。第一次見面,孩子們就開始搞惡作劇來捉弄這位新老師,小傢伙們偷偷在瑪莉亞的口袋裏裝了一隻青蛙,瑪利亞發現後,儘管嚇的魂飛魄散,‘哇哇’大叫,但聽到女管家説上次孩子們見到新老師的‘見面禮’是一條蛇,她開始若無其事了,一點都沒有責備孩子們的意思。第一次在範艦長家進晚餐孩子們在她的座位下面偷放了一個松果,她一坐就被松果紮了一下,在這種尷尬的局面下,瑪利亞哈哈大笑,艦長説她的行為舉止很獨特,她依然拍了拍腰,説是自己患了風濕,有點腰痛,坐下就餐前,她首先對孩子們説要感謝他們放到自己口袋裏的那件珍貴的禮物。接着又對孩子們説,她瞭解一個陌生人到一個新的家庭裏是多麼緊張和不安,瞭解能被接受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兒,與孩子們接觸後孩子們的舉動使她感到多麼温暖、快樂和歡悦……。”聽了她的話,有幾個孩子竟然哭了,大概是孩子們聽到瑪莉亞的話以後,被瑪莉亞的寬容和理解動容,感到太慚愧了,也或許是他們認為自己做得太過分了。從那時起孩子們開始對瑪莉亞產生了好感。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裏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當孩子們的母親去世後,艦長管理孩子們都是軍事化的,像是管理海上的衞兵一樣,吹哨子當口令讓孩子們集合,理由是房子大,不願意在家裏大喊大叫發出聲音,孩子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想方設法搞惡作劇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但是瑪莉亞初次見面就捍衞了孩子們的尊嚴,為孩子們辯解,她對艦長建議:孩子們各自有那麼好聽的名字,為什麼不叫他們的名字,吹哨子當口令那是訓練動物的方式,喊名字是對孩子們最起碼的尊重。當艦長固執離開時,瑪莉亞就吹哨子讓他停下,説艦長還沒告訴自己招呼艦長時用什麼哨音,艦長説讓喚他艦長。説到這裏時艦長才明白瑪莉亞問這個問題的用意,默許了可以呼喚孩子的名字。

瑪莉亞開始在這個家庭裏與孩子們一起快樂生活學習了。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如何戰勝恐懼,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後,爸爸就再不許家裏有歌聲和笑聲後,瑪莉亞暗下決心讓孩子們找回屬於他們的快樂,她開始從“哆、來、咪”入手教孩子們唱歌,做遊戲,她甚至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用舊窗簾親為孩子們量體裁衣做了孩子們喜歡的運動服,她説:孩子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孩子們也害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還經常帶孩子們一起到户外郊遊,上樹、划船……,做孩子們喜歡做的事情,並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正是由於瑪莉亞的一片真心,為範崔普艦長家裏帶來了久違的歌聲和笑聲。

由於瑪莉亞的真情付出,不但贏得了七個孩子的喜歡,最後還贏得了範崔普艦長的喜愛,最後兩人結婚,致使瑪莉亞成了七個孩子的新媽媽。

音樂之聲觀後感作文5篇4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羣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 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格是: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而且有優美悦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齊、節奏規範、藝術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大量樸實、自然而又頗具風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於主人公大都是受過教育或有身份的 人,儘管對話是口語體,其中有許多省略句,但總體上對話語言比較標準,適合模仿和借鑑。聽者可在輕鬆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説情景的薰陶。

1959年在美國紐約首演,並在1960年獲得第十四屆託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獎, 這是音樂劇大師理查德.羅傑斯(曲)和奧斯卡.翰墨斯坦(詞)的最後一次合作創作的作品。1965年的電影版也獲得過5項奧斯卡大獎。演出後大受觀眾歡迎。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同年,該影片獲奧斯卡金像獎。它被認為是最傑出的永恆佳品。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永遠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音樂的,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過於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雙重評價,説她有時很好笑,但有時會時常惹麻煩。最後,院長還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軍艦長家作一名家庭教師。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 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 典音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託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裏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自由與專制的鬥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説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音樂之聲觀後感作文5篇5

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老實説,我並不喜歡音樂劇這種演的好好的突然唱起來的模式,因此在電影的開始,我並不怎麼關注。但隨着劇情的發展,一首首耳熟能詳的音樂漸漸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最為感慨的是瑪麗亞從最初的受孩子們刁難、排擠到最後的獲得孩子們的喜愛和信任。其實在瑪麗亞之前有十二個家庭教師被孩子們排擠而呆不下去,那麼為什麼瑪麗亞卻能夠成功?

在分析這個原因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下上校的家庭模式。

上校是奧地利的英雄,但心愛的妻子卻去世的很早。在妻子死後,上校怕音樂勾起他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而徒增傷悲,因此禁止家中再出現音樂。並且對七個孩子像訓練水兵一樣軍事化管理。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上校家庭中的父母模式是權利主義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明確的想法和概念,他們毫不猶豫地制定規矩和條例,告訴孩子該做什麼。他們強調控制和順從。”當然這種父母模式很不利於孩子個性的發展。

愛的給予和良好的溝通是降的家庭的兩大特點,而在上校的家庭中,這兩大特點都缺失了。上校只是對孩子們進行着控制,並沒有給孩子適當而應該的關愛。像他的大女兒,已經十六歲了,她有了自己喜歡的人,也快要變得成熟了,但上校卻一點都沒有注意到女兒的這種變化;他的大兒子已經成長為一個真真正正的“man”了,他想要獨立,而不是受到上校的控制,顯然上校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還有上校對所有的孩子都是同一標準,完全沒有考慮到他們之間的差異性。而且上校根本就沒有試圖去了解他的孩子們,不去跟他們溝通,不瞭解他們的需求,只是一味的控制。孩子們很渴望得到來之父親的關愛和溝通,但作為父親的上校並沒有滿足他們。孩子們在情感上是缺失的。

而瑪麗亞充分地理解和關愛這七個孩子,給予他們愛和情感的支持,跟他們溝通,瞭解他們,這樣自然而然的取得了他們的信任和認可。在瑪麗亞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們能很清晰的看到兩種關鍵因素:音樂和遊戲。

先説下音樂。在孩子們的母親去世之前,豪宅裏面充滿了音樂,充滿了笑聲,而在上校的控制下,不允許房子裏出現音樂,我們不難想象孩子們對音樂是多麼的渴望。而瑪麗亞帶來了音樂,迎合了孩子們的需求。但音樂的魅力遠遠不止如此,音樂是感情的一種宣泄。高興的時候,我們可以藉助音樂來抒發;傷心時,我們也可以藉助音樂來發泄。在音樂聲中,孩子們不僅找到了久違了歡樂,也找到了來至瑪麗亞的情感支持。

再説下游戲。孩子們天性好玩,但上校的管理模式,孩子們沒有遊戲的機會,這樣扼制了孩子們的天性。而瑪麗亞呢?她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遊戲服,帶孩子們去市集遊玩、去阿爾卑斯上野營、去湖中泛舟、去爬樹……讓孩子們盡情的玩,給孩子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當然這樣孩子們也能學得更有效率。這也很符合學習理論:“遊戲可以提高社會化的程度,激發了創造力。它提供了一個學習互動技巧、體能以及智能的環境。”

看音樂之聲,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內容:有的人看到的是自由與控制的鬥爭;有些人看到的是愛和音樂的作用;有些人看到的是對邪惡勢力的不屈……而我看到的是:在人成長的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發展的規律,只有遵循這種客觀的規律,才能降的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