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9.58K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有深刻的理論積澱,説理透徹,通俗易懂,立足於真實的課堂實踐研究,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書中對許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和論述對我國現行的教育改革、一線教育工作者頗有啟示。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讓我深受啟迪,作者對教學中形式主義鞭辟入裏的批判令我受益匪淺,佐藤學先生平易、深刻、務實的工作態度,講究實效、不懈探索的研究精神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以下是我對書中關於課堂教學的一些感想。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一、還課堂於學生,關注學生的主體性

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這是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樣也是廣大教師需要追求並達到的目標。但是,這並不是一句口號,不是喊得越響效果越好,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的轉變。

佐藤學先生在他書中給我們提到了“日本國小教室裏的特徵是‘鬧哄哄’(發言過剩),而國中、高中教室裏的特徵是‘靜悄悄’(拒絕發言)。”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追求虛假主體性教學中的形式主義。中國的課堂裏也同樣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有的班級上課,僅僅是白熱化的發言競爭,學生表面活躍地不斷叫着“是的”“是的”,時刻不住地點頭,高高地舉手。有的班級上課,空氣沉悶,學生的身體坐得筆直,而思維卻是僵化的。這兩種類型在佐藤學先生看來同樣是硬邦邦、乾巴巴的關係而構成的課堂,它們都是主體性的假象,是教學中的形式主義。

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展現其主體性,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也不是保持身體端坐,而是要給學生營造一種課堂學習和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盡情地釋放自己,調動自己的.各個思維感官,把自己融入整個課堂,融入整個羣體,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碰撞、相互呼應、相互應答。以此來實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地位,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二、課堂需要傾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談到傾聽這一話題時,一位參與調研的教師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當學生髮言時,教師需要面對着學生,專心地全部接納一個一個學生的發言,如此一來,不僅能夠聽到學生精彩的問題回答,而且還能夠感受到學生用言語無法表達的想法和情感。”這是教師傾聽的意義,有助於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和學生思維情感的發展。如果把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打一形象的比喻,好比教師和學生進行棒球投球練習。學生的發言好比投球,教師傾聽好比接球,不管學生投的球如何,教師都能夠認真對待,力求準確接住球,學生投球的興致便會高漲。這樣的快感會促進師生更好地玩好這次投球練習。課堂教學亦是如此,當學生髮言時,無論答案正確與否,教師的傾聽至關重要,它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傾聽,不僅僅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產生共感共鳴。傾聽,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態度,它是架起師生之間友好溝通與交流的橋樑。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需要傾聽,師生之間的傾聽,生生之間的傾聽,以傾聽這種方式來傳遞相互間的尊重,促進各自的成長。

課堂教學的革命早已靜悄悄地打響,身處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們懷着對教育的憧憬與希望,投身於這場革命。佐藤學教授的觀點給我們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引領着課堂教學變革的潮流。對教學的反思和經驗的交流成了每位教師成長的精神食糧。課堂教學革命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學會放慢腳步,靜下心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改變課堂,改變學校的道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