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撈瓷的特點如何鑑定

來源:文萃谷 2.53W

海撈瓷是中國歷史上外銷瓷的一個分類。中國明朝末年,瓷器大量出口,而馬六甲海峽作為亞、非、歐等地往來的海上樞紐,成為中國商船必經之地,一些商船因故在此沉沒,所載瓷器打撈出水後統稱為海撈瓷。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海撈瓷的特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海撈瓷的特點如何鑑定
  海撈瓷的特點

瓷器沉入海底後,海底生物在瓷器上必然經過附着、生存、死亡的過程,並隨瓷器一起經受海流衝擊,最終被泥沙掩埋,因此,能在瓷器上“寄生”下來的海底生物殘留體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看上去“幹”“老”,近期才“喬遷新居”的海底生物遺存基本沒有。經過上百年時間,能在瓷器上“寄生”下來的海底生物殘留體已完全鈣化,有的已成化石狀,沒有新鮮感。扳開個別海底生物殘留體觀察,會發現裏外鈣化程度相同,色澤基本一致,嗅之無異味,且基本沒有鋭角及特別突出的部位。但也有特殊的情況:有些瓷器由於剛好掉入海底巖石或珊瑚礁縫隙中,受海流、泥沙衝擊影響較小,一些海底生物如珊瑚類還能在瓷器上長成一定的形狀。

瓷器來源於瓷土,與碳酸鈣類礦物質有很好的物理親和力,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鈣類礦物質,海流運動和温度變化會使海水中這些鹽類物質逐漸集結在瓷器表面並沉積下來。因瓷器表面釉層堅硬光滑,附着在瓷釉上的一些沉積物並不牢固,出水後用指甲也可以刮掉部分.利用滲透原理,以稀鹽水浸泡這些瓷器數日後,瓷器表面那些鹽類沉積物會逐漸剝落,個別附着較牢固的海底生物殘留體,用超聲波清洗機進行清洗,一般都可清理乾淨。

假海撈瓷多是將新瓷器裝入網內沉入海中經浸泡數月而成。作偽者往往將裝有瓷器的網一端繫牢在水面固定物(如躉船、浮標、網箱等)上,一端沉入海水中進行浸泡,以便回收。有趣的是,他們有時還定期將瓷器提上來下些餌料之類,以吸引海里的魚、貝類來器物上附着、排泄,過半年左右,這些所謂的“海撈瓷”就可以出水了。這種短期浸泡瓷器有破綻可尋:瓷器上附着的海底生物殘留體看上去“濕”“新”,有的貝類好像是剛“喬遷新居”。有的附着物還有新鮮感,扳開個別螺殼觀察,裏外色澤相差明顯,外面陳舊,裏面卻很新鮮,有的還能嗅到明顯的腥味。有的海洋生物殘留體形體完整,有稜有角,沒有磨損痕跡。

這些“海撈瓷”絕大多數粘附的是螺殼類生物及其排泄物,偶有類似無機鹽類的沉積物,實際上也是用一些物質搗碎後加粘合劑粘上去的,與真正的碳酸鈣類沉積物相比很容易分辨。這些粘上去的東西用指甲刮不掉,用水長時間浸泡也不會剝落,用刀去刮也很難刮掉,當其被刮掉的時候,器物的表面也損壞了。

據觀察,目前市面上出現的海撈瓷中真品還是較多的。就整器而言,宋代以前的陶瓷器也經常可見真品,但多屬普品,而品相較好的青花、青瓷類器物很難見到完好真品。

  海撈瓷受歡迎的原因

一是,海撈瓷雖然不能與官窯精品瓷器相提並論,但卻有着與生俱來的歷史背景,從中能夠真實反映出那個時代,尤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信息。通過對古代沉船中以瓷器為代表的船貨的考古研究,人們不但可以瞭解當時的文化貿易等情況,還可以對當時的社會生活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從而能夠更好地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

二是,與官窯瓷器相比,海撈瓷的數量要龐大得多,價格也更為親民,非常符合大眾收藏的需求,普通老百姓也都可以參與其中。根據過往資料顯示,即使是一艘不滿百噸的中國古代航船也可裝載萬件以上的'器物。因此,海撈瓷的單件市場價格其實並不算太高。以曾經於2001年11月在德國斯圖加特公開拍賣的35.6萬件“泰興號”沉船上的青花瓷器為例,在這次拍賣中,許多器物的單件成交價僅為10歐元左右。

三是,海撈瓷的發現過程本身就是認定其真偽的最佳證明。作為直接從海底打撈上來的瓷器,對於其年代和真偽的鑑定相對容易一些,真品率也會相對更高一些,而這些也正是那些熱衷收藏海撈瓷的藏家們最為看重的一點。

  海撈瓷的鑑定

“海撈瓷”是沉入海底已有千百年的陶瓷器,由於發生沉船時會造成部份器物傾出船艙,散落於沙泥上面:部份卻成堆整件漸漸被埋入沙泥之中,這樣就造成海撈瓷出現二種狀況:一、散落在泥沙上面的器物,被海里的暗流淘來淘去,器物的釉表層因暗流及泥沙的長期沖刷摩擦,會導致釉層的磨損和破壞。二、器物成堆、整件被埋入泥沙下的,相對能保存得比較完整,但由於在海底中浸泡千百年,鹹的成份對釉和胎同樣會造腐蝕,出現釉光暗淡,胎釉形成一體的狀況。如何對它們進行鑑定?必須根據器物年代、窯口的實際狀況進行分拆。因為年代的長或短,海水深與淺,海域含鹽成份,海底的沙或泥等原因都會造成器物出水時的不一樣。但“海撈瓷”有一個共性:器物都曾在海水中沉睡了千百年。由於被海水侵蝕,胎釉的表層都會形成一層自然均勻的年代風化層(包漿)。

在此談一下清康雍乾三代“海撈瓷”的鑑定要點:

一、清三代的外銷瓷以釉下青花器為主,器物的紋飾以山水人物、花鳥、纏枝花和外商指定的畫法等紋飾為主。凡用斜線分格子的畫面白線,都是用竹刀在胎體上劃分格線,再在格內畫紋飾,上釉燒成後,白線用手摸能明顯感覺下凹狀況:凡用直線分格子的畫面白線,是用筆分格線的,用手摸無下凹感覺:康熙的器物胎腳呈台階級狀,雍正的器物胎體堅緻較薄,胎腳呈泥鰍背,乾隆的器物胎體較厚,胎腳呈泥鰍背。清三代的外銷瓷,青花髮色有深有淺,有灰有豔,但由於當時的匠工水平高超,從畫面能感覺所有的繪畫立體感很強,分水技法高超。現代仿製品的繪畫技法根本無法達到當時的境界。

二、清三代“海撈瓷”由於在海底中沉睡了二、三百年,被鹹水和暗流的腐蝕沖刷,致使釉面損壞,形成釉的表層如同脱去一層皮(用放大鏡能看到氣泡破狀),有的甚至生鐵鏽和破損:胎腳由於被海水長期浸泡,形成一層年代的氧化層(在原有的胎上形成一層包漿狀),致使胎釉形成一體,呈乾燥狀、自然而均勻。

“海撈瓷”出水後,由於保養不好,致使釉面暗淡無光,因為釉的表層被破壞,海生物的液體(含膠成份)及貝殼還沾在上面,即使出水後,已把器物沖洗乾淨,但沾在釉層破氣泡裏的膠質物質還在,無法徹底洗乾淨,因此釉表還會附着一層膠物質遮住釉光。要使海撈瓷光潔,必須用含1%的草酸水浸泡一天,再用洗衣粉水浸泡一天,然後用淡水洗乾淨後,經常用手摩擦器物釉表,把沾在釉面上的“老泥”(污垢)擦掉,經常撫摸器物會使釉光逐漸回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