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教育論文

來源:文萃谷 2.27W

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是當前教學改革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 問題的良好方法,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更是開發學生智力的必要手段。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十分重視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作了如下幾點探索:

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教育論文

一、因素原理遷移。所謂因素原理遷移,是指學習過程中,知識間的諸多因素具有共同特點而產生普遍的 概念、原理、規律,可以作為認識其它類似知識的基礎。新舊知識在材料性質、知識聯繫及學習目的、方法等方面越是相同或相似,則前一個知識越是對後一個知識發生遷移作用。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桑代克(18 74-1949)認為,學習發生遷移是由於兩種情況有共同因素,它們對人們的能力和心理特點有共同要求。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主要通過知識對比,尋找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探求它們的共同特點、共同原理、共同 規律,然後運用這些特點、原理、規律指導學生去學習新的知識,達到“一把鑰匙打開多把鎖”的目的,從而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閲讀教學中,我們採取掌握規律、典型引路、原理遷移的方法,促使學生知識遷移。如:在議論文單元 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尋找議論文所共有的內在相同因素,即:1.要素相同,都有論點、論據、論證;2.結構相似,大都有引論、本論、結論;3.論證步驟相似,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為什麼)、解決 問題(怎麼辦);4.論證方法相似,理論論證、事實論證、理論事實結合論證、正反對比論證、圍繞中心層層論證或從幾個方面分別開展論證等;5.語言的嚴密性。然後重點分析一篇範文,進行實踐,掌握規律,最 後指導學生運用這些原理、規律去分析其它議論文。

在古文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分析古今詞義變化時,啟發學生尋找古今詞義變化的規律,雙音節的古代漢語 一般由兩個語素雙重意思演變成一般是一個語素只有一個意思的現代漢語,學生運用這一規律去辨析古、今詞義的變化就容易得多。如“妻子”,古代漢語是“妻子”和“兒女”雙層意思;現代漢語只表示“男女兩人結 婚後,女子是男子的配偶”一層意思。

在漢語知識教學中,在講解“形聲字”時,也是先引導學生分析、掌握“象形字”是獨體字,不能分割; “會意字、形聲字”是合體字,能分割;“會意字”分割後沒有表音部分,“形聲字”分割後有表音部分的特點、規律,然後學生可以根據“分割原理”和“表音原理”來辨析漢字結構特點,從而掌握“形聲字”。

 二、方法概括遷移。所謂方法概括遷移,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對各類知識作出經驗概括,掌握一系列的學 習方法,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

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1946)十分重視教法的傳授,他説:“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停當,指導他, 使他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發生類似的聯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聯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陶行知文集》第十四頁)其實這短短的幾句話也精闢地論述了方法概括 遷移的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只“傳道、授業、解惑”,而且注重教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 自己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去打開知識大門、開發文化寶藏,從而獲取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能

如:在複習教學中,主要指導學生運用歸納對比法去尋求知識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例如,在語法教育中,如何確定多重複句的第一層次,教給學生幾種方法:1.含有因果關係、轉折關係 的多重複句的第一層往往是因果、轉折關係,因為一部分是説明原因的,一部分是説明結果的(轉折關係是反因果關係);2.總分關係往往是第一層;3.分號處往往是第一層。學生掌握這些方法後,就能分析一般常見的多重複句。

又如,在詞語教學中,如何辨析同、近義詞,指導學生從詞性、語素、感情色彩、使用範圍及對象等角度 去尋找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三、事理關係遷移。所謂事理關係遷移,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理清各類知識的內在聯繫,實現不同方位的知 識遷移。德國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創史人之一苛勒(1887-1967)經過反覆實驗,強調結構對於學習的重要意義和神經組織的物理過程與知覺的聯繫,肯定了人們發現事理間的關係,則越能加以概括,遷移作用 越加普遍。

事物之間的聯繫是多方面的,有空間聯繫,有時間聯繫,有邏輯關係聯繫,這裏我們只從空間角度分析事 物間聯繫的.基本形式,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一)橫向平面遷移。這種遷移法是指事物(知識)間關係處於同一水平面,同一層次,在學習過程中, 根據其相同特點,採取水平直接遷移,使學生獲得新知識、新技能。

如,《春》、《海濱仲夏夜》、《香山紅葉》、《濟南的冬天》分別描寫春、夏、秋、冬四時景色。我們 在教《海濱仲夏夜》、《香山紅葉》、《濟南的冬天》三課時,引導學生回顧、複習《春》寫景順序、表現手法、揭示中心的方式等,然後逐一對照,把學過的知識直接運用到學習新課文中;在分析中,運用類比方法, 尋找它們的同、異點,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比較、理解。再如,在學習、分析《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樓送辛漸》、《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等送別詩時,對其表現手法採取直接遷移,分析所有的送別詩的類似特 點。

(二)縱向垂直遷移。這種遷移法是指事物(知識)間關係不處於同一水平面,而是屬於時間延伸、意思 層遞、結構相承及因果聯繫、邏輯關係等,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其關係特點,採取縱向垂直遷移,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徵、內在關係。

如:我們在對比分析中國文學作品婦女形象時,就採取時間延伸遷移方法,學習歷代文學作品刻畫婦女形 象的方法,認識中國婦女不同的人物形象,瞭解、掌握描寫中國婦女這一系列的文學知識。同學們從《木蘭詩》、《孔雀東南飛》、《陌上桑》、《竇娥冤》、《紅樓夢》、《祝福》、《黨員登記表》、《青春之歌》等 文學作品中,看到了具有反抗精神、鬥爭精神的花木蘭、劉蘭芝、秦羅敷、竇娥、林黛玉、祥林嫂、黃老媽媽、林道靜等代表中華民族婦女不同方面的代表形象,探索中國婦女精神、品質逐步趨於成熟的運行軌跡。

再如,我們在對比分析中國文學近代史中農民形象時,就採取意思層遞遷移方法,認識中國近代農民性格 演變的歷史。同學們從《故鄉》、《多收了三五斗》、《果樹園》等課文中,看到了中國近代農民性格不斷髮展的足跡;閏土的迷信麻木—一舊氈帽朋友的覺悟,反抗意識—一李寶堂的轉變,從事偉大的土改運動。

又如,在各類知識的教學中,我們都運用因果聯繫遷移法,使學生在尋求事物內在的因果關係時,不僅知 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面去培養學生因果聯繫遷移的能力。一是由原因遷移結果,二是由結果遷移原因。比如由某些現象的產生會導致什麼結果,某事物的發生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如孔乙己為什麼 會成為好喝懶做、自命清高、迂腐窮酸、麻木不仁的人,學生就會尋求導致孔乙己產生的這些性格的原因,從而揭示中心思想,有效地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

 (三)立體交叉遷移。這種知識遷移是指不同類型的事物(知識)在空間相互維繫、貫通、連接,在學習 中,根據其知識特性,把所學的知識嫁接到其它的知識體系中,達到“以此山之石攻它山之玉”的目的,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能力。

這種遷移方法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來進行訓練。宏觀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互相嫁接,如學生學 習了代數中的“負負得正”原理,可以遷移到語法知識中,“雙重否定”句式中來;學習議論文的論證步驟、方法,遷移到幾何證明題中去。微觀的,可以把同一知識體系內部的不同方面的知識互相遷移,如學習了歷史 文化知識,可以遷移到語文中的文學史常識中來;學習小説刻畫人物的方法,可以遷移到記敍文習作中去,等等。

當然,知識遷移從作用上分,有正遷移和負遷移,上述幾種遷移方法的培養就正遷移而言,但我們切不可 忽視知識的負遷移作用,我們既要注重學生知識正遷移能力的培養,又要注意學生知識負遷移對正遷移的干擾,如何排除學習中知識的負遷移干擾,還有待於大家共同探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