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

來源:文萃谷 5.43K

語言、文化和文化意識的培養

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文化的一部分。各民族的語言都反映其獨特的文化。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文化是語言的內涵,不斷豐富語言的內容。在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過分偏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背景知識的學習,普遍存在把背景知識與語言知識割裂開來的傾向。

對目的語國家民族價值觀念的認知是整體文化認知的關鍵。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念千差萬別,藴藏在語言中並通過語言這一形式反映出來。因此,對目的語國家民族價值觀念的認知對於學生的理解和交際能力培養都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之下,西方人更加註重個人價值的體現。整個社會倡導的是弘揚個性、表現自我,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這種個人價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點,或者個人主義是西方價值體系的支柱。異國文化的這種價值觀念與我國學生平時所接受的“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高於個人的一切”是正好相反的。所以,在從事英語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異國文化中的價值觀念的認知及評判能力是相當必要的。

認知異族文化的思維方式。只有瞭解和掌握目的語國家民族的思維方式,才能真正運用英語思維,與交流對方思維同步、感情發生共鳴,達到彼此交流思想、傳遞信息、交換觀點看法等真正意義的語言交流之目的。由於不同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影響,東西方思維模式存在着明顯差異。英語思維模式中占主導地位者是一般特殊型,又稱直線型,最初源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以及古希臘的演説歷史文化,要求直截了當,直奔主題。而東方的思維方式屬螺旋型,往往揭示主題前先作鋪墊,用思維內容推理暗示,然後由暗到明,闡明問題。沒有理由説哪種方式更為優越,但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如果缺乏對對方思維模式的瞭解,往往會出現障礙。因此,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思維模式。風俗習慣是構成異國文化認知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積澱。有目的、有意識地瞭解目的語國家的民風、民俗,可以更好地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以免引起誤解甚至敵意。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打招呼,還是關乎其民族尊嚴的事情,都應得到尊重。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介紹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

二 在語言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

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連,同樣,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也是密不可分。學習語言絕不能與學習社會文化知識割裂開來。不懂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社會,就很難掌握它的語言。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注重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在某種程度上淡化了文化知識的教授,從而導致學生的應試能力高而交往能力欠缺。因此,應加強大學英語中的文化教學,使學生對異族文化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瞭解。

在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西方人的價值觀念。如上所述,西方人注重自我,尊重個性,因此也注重隱私。應對學生闡明英語中的諸如討論天氣,周圍環境等話題。在我校,大家習慣課下一人問問題,其他人圍在一起聽,也要讓學生了解西方人不習慣於此。他們認為這是對提問的人的不尊重,他們會排隊等候。隨便去拜訪別人被看作是對他人生活的干擾,也是不受歡迎的。總之,西方人的自我意識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交往中要處處留心。

由於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的交流障礙時常出現。西方人習慣於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而我們習慣先作鋪墊。到別人家做客,主人招待客人飲料時,我們通常回答“隨便”,這往往會使西方人不知所措。各民族迥異的風俗習慣導致的誤解也屢見不鮮。某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之間有着內在的聯繫。對三者的學習應聯繫起來,以求互相促進,從而對整個異族文化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文化意識的培養和對異族文化的.認知不是一日之功,特別是訓練學生的英語思維方式更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教師應根據課文自己製作課件,使學生對課文裏所包含的文化有能參與進來的感受和體驗。充分利用幻燈片、電影、電視、計算機等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形象、動感的異族文化材料,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最後要明確的是,英語教學中注重異族文化的滲透並不是對此文化全盤接受,而是借鑑和吸收外國文化精華,去其糟粕,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 [篇2]

一、引言

近年來因認知語言學的深入研究,廣大語言教學者對隱喻理論越來越關注,隱喻理論對語言教學的積極引導作用體現在:“語言意義的變化發展過程語言教師可以利用隱喻理論來解釋,詞彙意義之間的相互關係可以利用隱喻理論來解釋,同時,語言中各種不同形式的隱喻之間的系統性和相互關係也可以利用概念隱喻理論來解釋。本文將試分析隱喻的認知機制特徵及英語教學的一般規律,討論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隱喻認知能力的重要性。

二、隱喻認知與語言學習

lakoff認為:“隱喻就是用一個事物理解另一個事物”。一個事物是已知的、熟悉的和容易理解的事物;另一個事物是陌生的、抽象的和難以理解,在隱喻機制中成為了理解的對象。例如,“lifeisastage.”這個句子就是從較為具體的、易懂的概念“stage”(一個事物)投射到較為抽象的概念“life”,以此來更換地理解新概念(“另一個事物”)“life”。這一論斷反映了隱喻認知方式的本質。

作為一種思維方式,隱喻反映了不同民族對客觀世界和人自身內心世界的認識。一個民族的語言是這個民族長期認知體驗的結果。民族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特定反應。一個民族的語言世界藴藏着這個民族的絢麗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澱。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象徵吉祥如意、至高無上的“龍”文化形象,漢語中有“龍的傳人”,“望子成龍”,“鯉魚躍龍門”,“龍的傳人”等,而在英語文化當中“龍”是吞雲吐霧代表邪-惡的怪物,在西方人們習慣地將其看作“撤旦”“魔鬼”等象徵。例如likeadragon,theolddragon.

三、隱喻認知能力與學生的學習機制

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實際上就是認知能力。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主要依賴於認知能力。如前所言,隱喻其實就是通過一個已知概念去理解一個未知概念。既然認知能力範疇內包括隱喻能力,通過教師的正確指導和引導,學生們必定能夠根據自身的閲歷和理解,掌握某個特定隱喻的規律和使用方法,並加以創造性地運用,使其真正成為自己掌握的用法和知識。

心理語言學的調查研究者認為,語境(可以理解為已知概念)在理解和選擇隱喻意義的過程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桂詩春教授指出,從認知的角度看,一個新舊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一個人進行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已知信息在學習者大腦中恢復,最後已知信息和外部刺激相互作用,產生行為改變,可簡稱為信息處理模型,這個模型尤為適合外語教學,因為外語的使用和學習基本上是一個信息處理過程,它以大腦(信息處理器)為中心,連接輸出和輸入。

在英語學習中,尤其是對於含有隱喻成分的句子在閲讀文章的時候印象特別深刻,並可以十分透徹的理解,例如一些其它的事物就經常用動物詞彙來喻指,因為動物動作特徵、所特有的形象,其隱喻形象被廣泛地用來表示人的各種日常活動,令人產生聯想,形象逼真,回味無窮。

培養學生的語言隱喻認知能力對於提高外語教學非常重要。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冊)第一單元“time-consciousamericans”課文中有一句,weareslavestonothingbuttheclock,作者藉助於隱喻手段,將“我們(人類)”比作時間的奴隸。“奴隸”一詞寓意深刻,傳遞諸多信息:現代人類雖然是強大的,但我們每一個人在時間(即“theclock”,運用了借代修辭法)面前仍然像奴隸一樣被時間控制,難以獲得主動權,像奴隸一樣聽從與時間,受時間驅趕着不斷向前。

四、小結

本文首先介紹了隱喻認知機制,通過實例分析了認知過程中映射的作用;接着分析了在語言的發展中隱喻認知所起的巨大作用;最後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分析了英語學習者的學習機制,並嘗試將隱喻認知理論應用在具體的英語教學中。隱喻認知與英語教學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本文只是嘗試性的討論,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