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與反思(通用11篇)

來源:文萃谷 2.6W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與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國小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與反思(通用11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與反思 篇1

教學目標:

1、初步懂得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並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2、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態度,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重點

能正確無誤地計算出20以內的退位減法。

難點

能根據已知的一個條件提出數學問題。

一、設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了兩串金蘋果要獎給發言積極的小朋友和表現突出的小朋友。看到這個你們發現了什麼數學信息。

師:你們能根據這數學信息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

二、提出問題,感受數學問題在生活中的存在。

1、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遇到不懂的事情時,就會向別人提出問題。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還藏着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你能試着提一提嗎?

學生説。

剛才小朋友舉了這麼多的數學問題,只要善於觀察我們就會發現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這節課我們就來用數學解決問題。

2、出示主題圖:提問:你看到了什麼?跟你的同桌説一説。

師:根據主題圖中小朋友的活動,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引導學生既能提出關於加法的問題又能提出關於減法的問題。)

小組討論、彙報。

三、問題解決

參加了小朋友有趣的郊外活動,我們再去看看可愛的小動物在着美麗的春天裏幹些什麼?

1、出示做一做的插圖。説一説你看到了什麼?

2、再次看圖:提問:圖中的小動物有什麼變化?

魚有集中尋食的,有向遠處遊走的。

3、師:同學們説的很好,觀察得很仔細!那麼你們能不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些問題呢?

4、教師從學生提的問題中選出若干個進行板演。

説明:你喜歡解答哪題就解答哪題,你也可以自己提個問題進行解答。

四、評價總結

1、説一説: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回家後仔細觀察家中的物品,向爸爸媽媽提三個數學問題,再讓他們解答。

教學反思:

這是一堂公開課,我的意圖是:解決問題就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那麼課的設計應該是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所以設計了上面這樣一個課例:從實際物品中發現信息找尋信息——根據自身體驗在生活中發現信息找尋信息

——能根據圖片自己發現信息找尋信息。我的願望並沒有如我的願。在實際教學後這堂課遭到了大家的否定。我思考着問題出在哪裏?這樣的課究竟怎樣才能上出精彩?很迷茫,所以懇請同仁們提出寶貴意見。告訴我好的思路和設計。

國小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與反思 篇2

教學內容

課本110頁的例1和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可以用交換加數的方法和想大數加小數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用9、8、7、6加幾技能學習的計算,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遷移能力和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和認真負責的態度。

教具準備

軟件

教學重難點

掌握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

1.歌謠

2.口算(計算機顯示)

9+5= 9+3= 8+5= 8+3= 9+4=

9+2= 8+4= 7+5= 6+5= 8+6=

3.計算機顯示:8+9=?讓學生口算並説思考過程,電腦演示各種計算方法。

師:同學們用了不同方法進行計算。這節課,我們繼續用這些方法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板書:20以內進位加法)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出示5+7=,同桌合作學習。

a.師問:5+7等於多少?怎樣計算呢?

b.學生獨立試做5+7。c.同桌交流並探討多種計算方法。

d.學生彙報各種算法,教師板書。

生1:把5分成2和3,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板書)

生2:把7分成5和2,5加5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板書)

生3:想7+5=12,所以5+7=12。(板書)

e.看看每種方法有多少同學選擇。

f.師指導:同學們在計算時喜歡哪種方法並能計算準確,就選擇哪種方法。

2.小組合作,探究5+8、4+8、3+9。

a.學生分析每道題的'算法,把得數寫在書上。

b.彙報不同的算法,師板書。

3.討論:在20以內進位加法中除了例題中寫出的,5加幾、4加幾、3加幾、2加幾的題還有哪些?

師提示1:20以內是指得數從11到20。

師提示2:進位加是指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

生根據提示彙報:(師板書)

a.5加幾有:5+6 5+7 5+8 5+9

b.4加幾有:4+7 4+8 4+9

c.3加幾有:3+8 3+9

d.2加幾有:9+2

學生搶答彙報得數。

4.看書質疑。

5.做一做。

a.看圖列式。

學生看圖,説圖意,列式計算。

注:此題可以一圖四式,學生説哪種都可以。

b.

7+5= 9+5= 8+4=

5+7= 5+9= 4+8=

9+4= 8+3= 9+2=

4+9= 3+8= 2+9=

學生自己做題,觀察上下兩道題有什麼規律。通過觀察,發現加數調換了位置,和不變。

6.小結。

這節課同學們運用了很多方法來計算,有湊十法、還有調換加數位置,想大數加小數,只要計算準確,無論用哪種方法都可以。

練習

1.先説得數,再説算式。(練習二十一第1題)

每個圖形的角上都有一個數,用外面的數加里面的數。按照外面的數變化的順序先説得數,再説算式。

學生彙報。

2.看誰算得又對又快。(練習二十一第2題)

時間一分半,答完之後對照投影自批自改。

3.學生自己出題,其他同學搶答。

4.數學遊戲。學生依據得數舉算式卡片。説出自己找到了哪些卡片。

國小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與反思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能夠熟練地一個一個地或一十一十地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個數。

(2)掌握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2、過程與方法: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與實際生活相聯繫,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2) 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學間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弄清數的組成。

教學難點:

理解計數單位。

教具準備:

課件 ,小棒。

教學過程:

一、演示百羊圈,引入新問題,激發數數興趣

1、師:藍藍的天,綠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興啊! 看,山坡上下來一羣羊,有幾隻? 又來了一羣,幾隻?這兩羣羊共幾隻?20是幾個十?學生觀察回答上述問題。

2、又下來一大羣羊,成八小羣。 師,羊真多啊!有多少隻?

我們來估計一下,現在草地上有多少隻羊。大家交流,説一説自己估計的結果。

3、師,我們的估計對嗎?可以數。你會數嗎? 今天學習數100以內各數。(揭示課題)

二、操作、交流,學習數100以內各數

1、實物數數。

(1)師:老師讓你們沒人帶了100根小棒,快速地數一下,是不是100根。

(2)學生自由數 彙報,你是怎麼數的?(有多種數法,可以指名進行實際操作。)

2、討論。

(1)師:剛才,有的小朋友是這樣數的:每數10根捆成一捆。 誰願意用小棒再來演示,讓全班都能看清楚?能不能試着用剛才同學們提出的辦法來數一下有多少根。提示:每數10根捆成一捆。一定要用皮筋捆好。

(2)師: 一根一根地數,10個一是幾?那十根十根地數,10個十是幾?

3、引導學生一十一十地數到一百。

(1)師:數100以內的數,可以一個一個地數,從一數到一百,也可以十個十個地數,數了10個十就是一百

如果讓你十個十個地數,你能從10數到100嗎?100—10呢?

學生數10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2)數百羊圖。一隻一隻地數,再十隻十隻地數。(同桌一個人數另一個人檢查)

(3)搶答:一十一十地數,三十前面是( )十,三十後面是 ( )十。

八十前面是( )十,八十後面是 ( )十。

(4)指名數:一十一十地數,從一十數到一百;從三十數到七十,從六十數到一百。

三、接近整十數的數法

1、師:誰能很快地拿出三十五根小棒,説一説你是怎麼拿的?如果一根一根的繼續往下數,你能數到四十二嗎?試一下。

出示例2:從三十五數到四十二。

學生邊添小棒邊數。

交流:三十九後面的.數是多少?為什麼是40?

學生將10個單根捆成一捆,得4捆,再接着數到四十二。

2、從五十六數到六十三,再從六十三數到七十二。 (注意滲透組成知識,注意是否每數滿十根捆成一捆。)

3、不擺小棒,一一地數

從七十八數到八十八,再數到一百。(同桌輪流數,再指名數。)

回答:七十九、八十九、九十九的後面各是幾?

四、學習100以內數的組成

1、例3:拿小棒3捆又5個單根,看一看,是幾根小棒?説一説35是( )個十和 ( )個一組成的。

2、第33頁“做一做”的第二題。

3、同桌一人擺小棒,另一人説組成。

4、遊戲:摘果子。(水果卡片)

四十二 ( )個十( )個一七十六 ( )個十( )個一

九十四 ( )個十( )個一六十 裏面有( )個十 一百 裏面有( )個十

想一想:其實生活中用到數數的地方可多了,想想哪裏遇到過?自由彙報。

如果這堂課的表現是100分的話,你覺得你自己能得多少分?它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呢?説説你得分的理由。

五、小結

師:説一説,你今天學會了什麼?

六、練習活動

先估計一下,有多少個球,再數一數,有多少個球。 你的估計差不多嗎?你是怎樣數的?怎樣數比較快?

國小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與反思 篇4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2、 能力目標:

初步結合具體事物,使學生感受100以內數的意義,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並進行簡單的估計和交流。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比較大小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2、初步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1、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2、初步探索百數圖中的`排列規律。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數數:從100倒數到50

2、看計數器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教師撥數,指名比較兩個數的大小,並説明原因。“你是怎樣想的?”

想:先從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數大,這個兩位數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數相同,就看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大的,則這個兩位數就大。

(二)新授:

1、教學例七:

(1)教師出示幻燈片(百數圖)

(2)學生觀察討論,“表中這些數的排列有什麼特點?”(指名回答)

教師舉個例子,引導學生橫看、豎看、斜看分別有什麼特點。

(板書:橫看、豎看、斜看)

特點:①第一橫行的5個數都是雙數,而第二橫行的5個數都是單數。

②從左上到右下這一斜行中的數個位、十位數字相同。

③從右上到左下一行數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數從1開始逐漸增大到9,而個位上的數則相反,從9開始逐漸遞減到1。

(3)學生動手獨立填寫表格。

(4)再觀察,這個數位順序表有什麼特點?

2、練習:教師提問,學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個數是多少?”

3、按要求38頁,給指定的數塗顏色。四人小組討論還發現什麼新規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樣的數比大小。

課件出示計數器,學生分別説一説計數器上所表示的數,再比較大小,並説一説比較大小的方法,教師小結方法。

(2)練習。

課件出示練習題,學生進行練習,並説一説比較大小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再集體訂正。

國小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與反思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估一估、量一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學會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培養估測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練習、討論,使學生會使用一定的長度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在頭腦中建立較為準確的長度概念。

3、為學生營造一個探究學習的環境,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鍛鍊,增強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

4、在各種遊戲中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通過練習、討論,使學生會使用一定的長度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在頭腦中建立較為準確的長度概念。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創設情境,實際測量教室的物品

師:今天,我們到學校新建的這個多媒體教室來上課,你感覺怎麼樣呀

師:這裏的課桌、黑板、講台的長、寬、高都和我們教室裏的不一樣,那麼,它們到底有多長、多寬、多高呢誰願意來估計一下

師:那我們就來量一量吧!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你們可以測量這個教室裏的任何一樣東西。先在小組內討論決定你們組要測量什麼,再估計一下有多長,然後説説準備怎麼測量,最後把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

(學生分頭測量。)

師:現在,到了交流彙報的時間了,哪個小組的代表先説

師:有沒有哪個組測量的也是黑板和他們組測量的結果一樣嗎

師:能告訴我,這個一米三應該怎麼寫嗎能讓我看看你們是怎麼記錄的嗎

(投影儀展示學生練習本上記錄的`結果:1m3cm,1m30cm,1.3m)

師:還有沒有哪個組測量的也是課桌的長

師:來,把你們組記錄的結果也展示出來好嗎

(用投影儀展示與上組不同的記錄方法:130cm,1米3)

師:有這麼多種記錄的方法,誰能簡單評價一下嗎

師:其實,在這幾種表示方法中,除了1m3cm是不正確的,其他的幾種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時候你可以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選擇。

師:那我們一起再來測量一次,看這扇門究竟是多高!誰能出個主意,怎樣才能看清多出來的是多少釐米我們應該怎麼測量

(師生一起測量。)

師:看來,你們估計得還比較準確,這扇門的高度是2m10cm。那我站在門的旁邊,請你們估計一下我有多高呢

師:你真善於觀察,連我剛才測量的動作你都沒有放過。

師:比較是估測時常用的一種方法,你以媽媽的身高為標準來判斷老師的身高,也是一種好辦法。

師:剛才,我們在測量的時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軟尺、小尺子等測量工具,它們能幫助我們迅速知道一個物體的長度。

(二)活動二:尋找並使用自身的測量工具

師:當你需要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的時候,你的身邊沒有現成的測量工具,你準備怎麼辦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許多這樣的工具呢它們雖然沒有尺子測量得準確,但是在很多時候也能幫我們的忙呢!

師:你身上還有別的尺子嗎剛才那個同學把媽媽的身高作為標準來判斷老師的身高,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其實,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個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們就來找一找我們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嗎

師:現在我來佈置任務,請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長和雙手平伸時兩指尖的距離,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學合作。

(學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並將量的結果填在書上。)

師:測量好了嗎下面我們就來試驗一下看你們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請我們班的2位同學到前面來,請你估計他們的身高。

(2名學生同時上台。)

師:再估計一下這2位同學的腰圍、頭圍是多少。知道什麼是腰圍、頭圍嗎

師:你能以自己身上的尺子為標準進行比較,説得挺有道理的,我感覺你估計得應該是比較準確的。現在我想知道你們的腰圍和頭圍的準確長度,要怎麼測量呢誰有比較好的方法

(學生測量。)

師:你們測量的結果和你們剛才估計的結果比較一下,你能發現什麼

師:看來,我們身上的這些尺子還真管用。我們再來試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長,請你以這條線為起點,估計一下10米大約到哪裏,自己做一個記號。

師:再來走一走,看這10米你大約需要多少步看着這麼長的距離,請你估計一下,需要多少個同學手拉手才夠10米誰想來試一試

師:通過這些活動,使你想到了什麼你會對物體的長度進行正確的估計嗎

師:你們説得真是太好了,知識和能力就是這樣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練習積累起來的。希望你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多做練習,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活動三:練習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做一個有關這方面的小練習。請同學們打開書第19頁,看第3題,你能看懂嗎誰能説説看

師:那就自己完成吧!

(學生獨立完成。)

(四)活動四:總結

師: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

國小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與反思 篇6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習了2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100以內數的認識,是認數範圍的進一步擴展。它不僅是學習100以內數的計算的基礎,也是今後學習萬以內數及億以內數的基礎,對發展學生的數感有着重要的意義。因此,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在整個國小階段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能正確地數出100以內物體的個數。

2、在數數的過程中,認識計數單位“百”,瞭解數位(個位、十位、百位)的意義及順序,能正確地讀、寫100以內的數,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及組成,會比較它們的大小。

3、藉助100以內數的組成,能口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

4、能用100以內的數描述身邊的事物,進一步體會數與生活的聯繫,並能進行簡單的估計,形成初步的估計意識,培養數感。

[教學重、難點]

理解數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能用多種方法計算整十數之間、整十數與一位數、兩位數的加減法。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能正確地數出100以內物體的個數,並能進行簡單的估計,形成初步的估計意識。

2、在數數的過程中,認識計數單位“百”,瞭解數位(個位、十位、百位)的意義及順序,理解數的組成。

[教學重、難點]

初步理解“十”、“百”的含義,知道數位和數位順序;初步理解百以內各數的含義,初步體會十進制計數法。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信息窗1、自主練習1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下面老師給大家猜一個謎語:一位先生在南極,不怕冰天和雪地,身穿黑色燕尾服,裏面套着白襯衣。這位先生是誰呢?(企鵝)它生活在哪裏?(南極)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南極?(學生介紹)大家願不願意多瞭解一些有關企鵝和南極的知識呢?那可要聽好了。(P19)

現在,南極的小主人歡迎同學們到冰雪覆蓋的美麗的南極大陸上做客。(出示掛圖)你看到了什麼?能告訴大家南極的小主人都有誰麼?(板書企鵝、海豹、賊鷗)

二、新授

(一)教學紅點標示的內容

1、數一數

(1)仔細觀察圖,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企鵝、海豹、賊鷗各有多少隻)

(2)咱們先來看一下企鵝,這麼多的企鵝,大約有多少隻呢?同學們想怎樣來數呢?現在就用你喜歡的方式來數出企鵝的`只數,一會兒彙報給大家。

(3)剛才我們用了這麼多的方法,一隻一隻地數,二隻二隻地數,五隻五隻地數,十隻十隻地數,這麼多不同的方法,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

(4)到底誰説得最接近呢?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多數同學喜歡用十隻十隻地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數較大宗物品時也可以用10個放在一起或圈一圈的方法來數一數。

2、擺一擺

(1)剛才我們用了數一數、估一估的方法,現在你能用你手裏的學具擺一擺嗎?如果一根小棒代表一隻企鵝,你能用小棒擺出100只企鵝來嗎?

(2)你擺出了嗎?説説你是怎樣擺的?誰能想個好方法,讓其他同學可以一眼看出有100只。

(3)10個一是10,1個十是10,2個十是20,……那麼10個十是多少?引導學生説出10個十是100;100裏面有10個十。

3、撥一撥

(1)你能否在計數器上撥出10麼?誰能説一説你是怎樣撥的?你能否撥出50、70、100麼?説一説你是怎樣撥出100的?

(2)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就是説百位在十位的左面,我們説在百位上撥出一個珠子就是100。

(二)教學綠點標示的內容

1、剛才我們數了企鵝的數量,現在我們來數一下海豹和賊鷗的數量?怎樣用小棒表示它們的數量?用剛才我們學過的方法數出海豹和賊鷗的數量,然後用小棒表示,集體交流,交流時重點説一説怎樣用小棒表示它們的數量。

2、能否在計數器上撥出它們的數量?説一説你是怎樣撥的?引導學生用數的組成的方式來進行撥珠子,十位上撥幾個珠子,個位上撥幾個珠子。

(三)練習

自主練習1:估一估,數一數,説一説。分別估出題目中物體的數量,再數一數,看看你估得準不準,最後在計數器上撥出來。

三、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練習了估算,認識計數單位“百”,瞭解數位(個位、十位、百位)的意義及順序,理解了數的組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自主練習2—6

[教學過程]

1、自主練習2:我説你數

一人説出一個數,另一個人接着數,既可以正着數,也可以倒着數;既可以1個1個地數,也可以2個2個地數或5個5個地數,等等。

2、自主練習3:數一數,填一填

根據圖意自己填空,集體糾正答案。

3、自主練習4:看圖,説一説題目的要求

你能試着連一連嗎?先讓學生説一説氣球上各數的組成,然後再進行連線,完成後集體訂正,訂正時,引導學生説一説為什麼小猴不能連73,而連37?

4、自主練習5:估一估,説一説

2008年青島作為奧運會的一個比賽場所,將進行帆船的比賽,現在就有許多的選手來到這裏參加訓練,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們訓練的情況。啊!這麼多的帆船,大約有多少條呢?誰能估一估?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

5、自主練習6:小遊戲

(1)找一名同學一起做示範。

(2)同桌兩人進行互相猜數遊戲,學生體會數的大小。理解“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含義,並正確使用。

國小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與反思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圖形的名稱並能識別。

2、培養學生初步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準備:

一些圖形紙製品、學具、多媒體課件、小剪刀等。

教學方式:

分小組活動,每四人為一小組,設立小組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導入: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幾位老朋友,你們認識它們嗎?

1、認一認

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讓學生認一認,並説出物體的`名稱。(課件出示)

2、選物體

你們的學具盒裏有這些物體嗎?請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歡的物體,挑好了嗎?

3、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貼一貼)

師:請你選擇一個面摸一摸,你有什麼感覺呢?

那麼,你想把摸到的面留在紙上嗎?誰能想個好辦法?請小朋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摸到的面留在紙上,並用小剪刀把它剪下來,我們要聽音樂來比一比,看哪個小朋友剪得又快又好。

你們想把自己剪得圖形貼出來讓別的小朋友也看看嗎?(師生共同貼出剪得圖形)

二、(揭示課題)

小朋友們剪得圖形真漂亮,你們想看的更清楚嗎?看!老師已經把你們剪得圖形移到了大屏幕上了。

誰能給這些圖形取個好聽的名字?

現在,大家看一看那些圖形長的比較像?

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

過渡: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認識圖形》。

三、(實踐操作)

這四種圖形我們已經認識了,下面我們來動手圍一圍,擺一擺。

1、用釘子板圍。

2、用小棒擺。

四、(課間活動)

今天我們又認識了新的圖形,孩子們,你們高興嗎?下面就讓我們用歌聲來慶賀一下吧!(師生共同表演唱《幸福拍手歌》)

五、(走向生活,提高能力)

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有關的圖形)。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這4種圖形,請大家仔細想想我們的生活中有嗎?(有)

請你找出來,找到的小朋友請告訴你小朋友們!

2、辨一辨。(教師出示一些實物,指着有關實物有表面搶答。)

師:小朋友,你們都找了這麼多有趣的圖形,老師也找了一些回來,你們想不想看看?下面進行搶答遊戲,知道的小朋友馬上站起來説。這是什麼?它的面是什麼形狀的?(老師出示準備的幾個實物課件)

3、數一數。

看,數學多有意思,就連我們今天學的圖形也能組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孩子們,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數數這些有趣的圖形吧!(課件出示組合的圖形)

4、認一認。(多媒體出示交通標誌)

小朋友,看!這是什麼?(交通標誌)這些交通標誌表示什麼?每個圖形裏有哪些圖形?誰來説?(過馬路要走斑馬線)(進行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學生要認清交通標誌,遵守交通規則,安全行駛。)

國小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與反思 篇8

教學要求:

1、在觀察人民幣以及換幣、取幣等活動中認識1元以內的人民幣,知道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

2、初步認識商品的價格,學會簡單的購物,培養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3、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和勤儉節約的教育。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各種面值人民幣之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過程: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題第一幅圖,讓學生仔細觀察。

2、提問:你們從圖中看到些什麼?你們買過東西嗎?買東西要用什麼?各個國家的錢都有不同的名稱,誰知道我們國家的錢叫什麼?

3、揭示課題,齊讀課題。

二、自主探究

1、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

你們認識人民幣嗎?請你從盒子裏找出認識的人民幣,介紹給本組的小朋友聽。分組活動。

組彙報:讓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逐一介紹面值不同的人民幣,教師隨機補充,並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分別展示出來。

認識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

讓學生辨認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的思想教育。

提問:小朋友,你們能把這些人民幣分分類嗎?請學生拿出盒子裏的人民幣,小組合作分類。

學生彙報分類情況,並説説分類的依據。總結學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幣的種類有:硬幣、紙幣;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

2、例題第二幅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

提問:圖中的小朋友想買什麼?(手錶)

買手錶該付多少錢?(1元)

請學生從盒子裏拿出1元錢,比一比誰的拿法多。

學生彙報拿1元錢的不同方法。當出現拿一個1元的和10個1角的時候,引導學生建立“元”與“角”之間的進率關係:1元=10角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1元=10角”,那麼1角等於幾分呢?(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角

1角=()分

3、試一試:一張1元的人民幣可以換幾張5角的?幾張2角的可以換1張1元的?同桌互換。

請學生説説互換的結果,以及為什麼要這樣換。

三、應用拓展

1、連一連。(“想想做做”第1題)觀察並説説圖上畫了些什麼?每種物品的價錢是多少?有幾種面值的人民幣?分別是多少?

請學生把要買的物品和對應的人民幣連起來。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説説每個題目的意思,再讓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説説是怎樣想的。

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題。

(2)“想想做做”第4題

思考:用一種人民幣怎麼拿?兩種呢?三種呢?

遊戲:購物。(“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貨架:橡皮(每塊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鉛筆(每枝4角),自動鉛筆(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請小朋友用1元錢購物,想一想,説一説,可以買哪幾樣東西?應找回多少錢?

四、總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認識元角分)知道了什麼?(人民幣有紙幣和硬幣、1元=10角、1角=10分)關於人民幣,小朋友們還知道什麼呢?這些面值更大的人民幣,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國小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與反思 篇9

教學理念:

讓學生在廣泛的探究時空中,在明主平等、輕鬆愉悦的氛圍裏,應用已有知識經驗,通過自主預習、質疑問難、釋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與解方程之間的關係,並能進行辨析,學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建立分類的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教學目標:

1、藉助天平明白等式的含義,並在分類的基礎上充分感受、認識什麼是方程。

2、會用方程表示數量關係。

3、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

4、感受方程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活動的'探索性。

重點:

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難點:

方程的意義抽象的過程。

課前談話:

滲透平衡和等量(談體驗)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出示天平,(見過天平嗎?在那裏見過?有什麼作用啊?)根據天平的狀態列出不同的式子,(不平衡讓學生想辦法得出讓天平兩邊平衡)。

二、探究新知:

1、對不同的式子進行分類(不要有任何要求)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組彙報分類的想法。小組之間在傾聽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本組的想法。

讓小組的代表説説自己組是怎樣分類的?為什麼這樣分類?

3、教師根據各小組的分類進行小結:像這樣的用等號連接左右兩邊的叫做等式。像這樣的這一類叫方程。板書課題。(在學生分類的基礎上)

4、小組探究“什麼是方程?”(先觀察式子,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

5、小組彙報各組的想法。在各組傾聽的基礎上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

6、教師在學生小組彙報的基礎上進行小結:像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

7、生舉例。

8、師舉例,讓學生説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並説明理由。

9、通過剛才的幾道算式,讓學生説説對方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10、判斷兩句話: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11、畫圖表示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

三、應用練習

1、判斷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看圖列方程。

3、根據題意列方程。

四、拓展延伸

1、談談自己在知識和情感上的收穫。

2、送給同學們一個方程:天才+—=成功。

國小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與反思 篇10

教學目標:

1、能夠藉助具體物體正確地數出5以內物體的個數,理解5以內數的具體含義,知道5以內數的組成,會讀寫5以內各數。

2、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及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要點分析:

教學重點:理解1—5各數的含義。

教學難點:寫1—5各數。

教學關鍵:由於學生剛剛入學,所以教師的組織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準備:

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學校的活動課,坦克等圖片,點子圖,田字格。

學生:5根小棒或小正方體塊。

過程設計:

活動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昨天參觀活動課時,我們看到了大哥哥、大姐姐們在科技小組活動的情況,想不想知道朝陽國小一年級的國小生參加科技活動小組的情況呢?

[設計意圖:由於學生剛剛入學,對科技小組的活動還不夠了解。通過課前的參觀活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而且能夠提高學習本節內容的積極性,可謂一舉兩得。]

活動二:教學1—5各數的意義。

1、同學們在做什麼?(指導學生有序進行觀察)

小女孩提出了一個數學問題“坦克有幾輛?”誰來告訴她?

誰能試着提出類似的問題?

誰能幫他解決?你是怎麼知道的?注意對數數方法的指導。

按順序板貼:火箭、坦克、汽車、機器人和飛機圖。

2、小結:一輛坦克我們可以畫一個點子,用數字1表示;兩支火箭畫幾個點子,用數字幾表示?等等。(板書)

3、拓展:我們身邊或生活中數量是1—5的物體有許多,誰能用上1—5中任意一個數字説一句話?

[設計意圖:由於學生剛剛入學,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的能力較差,教師通過讓學生提類似的問題,有效地進行引領。另外,注意組織學生交流數數的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並通過小結,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滲透對應思想。]

活動三:1—5各數的書寫

1、剛才老師寫的數字漂亮嗎?你想不想寫寫看?

教師在田字格中邊示範邊講解1—5各數的寫法,重點説明從哪裏起筆,在哪裏拐彎,在哪裏停筆及在方格中的佈局。(有條件的可以利用課件動態演示講解,提高學生書寫的'積極性)

2、學生練習。

3、師生評價同學書寫的情況,以便更好地進行書寫。

[設計意圖:評價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在學生練習寫數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互評,不但可以讓學生對於數字的書寫有更加清晰的認識,而且從中學會欣賞別人、尊重別人。]

活動四:1—5各數的組成

1、同學們願意做分小棒的遊戲嗎?把4根小棒分成兩堆,可以怎樣分?自己分分看,看誰能想出不同的分法?

2、學生彙報,引導學生有序思考,師條理地進行板書。

3、教學2、3、5的'組成時,師提出問題後,先讓學生想,有困難的可以擺小棒。

4、對口令遊戲:

(老師演示:某某同學我問你,5可以分成1和幾?

或:5可以分成幾和3?或:2和3組成幾?)

同桌遊戲。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操作得出1—5各數的組成後,熟練識記也很重要。這裏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通過玩對口令遊戲,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進行學習。]

活動五:自主練習

第1題:圖上畫了哪些文具?橡皮有3塊,連數字3;小刀、鉛筆、文具盒各有多少,用哪個數字表示呢,連一連。

指導學生用直尺連線。

第2題:把各種水果的數量在田字格中記下來,比一比,誰寫的漂亮。

第3題:根據計數器珠子的變化,感受數的順序,並根據珠子的數量畫點子,再用數字表示出來。

活動六:總結延伸

這節課學得高興嗎?課下尋找數量是1—5的物體,比一比誰發現得多。

[設計意圖: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課下讓學生找數量是1—5的物體,既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使他們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國小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與反思 篇11

一、預期效果

1.應掌握的知識

通過説一説、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學會一些比較的方法,體會輕重的相對性;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準確地比出物體的輕重,從而認識到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

2.發展的能力

鼓勵學生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3.應培養的情感

培養學生認真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與數學的聯繫。

二、設計要旨

1.課標解讀

初步讓學生感知“輕”、“重”的含義;會用符號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其中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通過觀察、操作、嘗試體驗“輕”、“重”、“最輕”、“最重”的含義,使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知識,在探索中辯析易錯概念;第二個層面是練習,在練習中充分注意到問題的開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是學會比較的方法;教學難點是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3.學情認識

學生對比較輕重、高矮、長短雖然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對比較活動中的相對性認識不足,本單元就要通過觀察、比較、思考,使學生獲得比較多少、高矮、長短、大小、輕重的相對性的認識。

直接比較兩個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輕重等學生並不困難,但對間接比較兩個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過一定的推理才能獲得,因而是教學中的難點。

4. 經驗介紹

“輕重”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較大小、高矮、長短、厚薄等基礎上開展的又一次體驗活動。教科書在安排上體現了三個層次:説一説——掂一掂——稱一稱。 “説一説”這一環節通過兩個小動物玩蹺蹺板,使學生一眼看出誰輕誰重,認識到重量差別大的兩個物體可以通過看得出比較的結果;“掂一掂”這一環節通過淘氣和笑笑動手掂一掂,獲得對輕重的感性體驗,認識到用眼不能看出輕重的情況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稱一稱”這一環節,通過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明確當看、掂都難以分辯物體輕重時,可以藉助工具來比較,從而體會到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最後通過一組練習來使學生獲得得間接比較輕重的方法,知道輕重和大小、高矮一樣是相對的,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三、實施要領

1、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等

2、教學流程

序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輔導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

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

1.師:星期天到了,小動物們都在公園裏玩耍,它們玩得可高興了,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麼動物?它們在幹什麼?(出示主題圖)

學生回答後,引導學生觀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蹺蹺板,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小熊重、小猴輕)你是怎麼知道小熊重,小猴輕的?

師:從這幅圖中你還能看出誰輕誰重?

師小結:小朋友真能幹,通過觀察可以看出誰輕誰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輕和重。

(板書課題 輕 重)

2.你還能説出你身邊的物體誰輕誰重嗎?

學生觀察並回答問題,發現相關數學信息。

生1:大象重、小狗輕;

生2:大象重、小熊輕;

生3:小猴重,小狗輕。

根據低年紙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特徵,創設生動的學習情景,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並且由動物世界回到現實生活,體會“輕重”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二)、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1.掂一掂

(1)讓學生觀察講桌上的一本數學書和一個文具盒,説説數學書和文具盒誰輕誰重?

(2)為什麼同樣的書和文具盒,大家判斷的不一樣呢?有什麼辦法可以證實一下誰説的對呢?請學生上來用手掂一掂,再把你發現的結果告訴大家。

(3)請2~3名同學上台掂一掂。

(1) 教師把文具盒裏的文具取出來,再請2~3名同學掂一掂,説出誰輕誰重?為什麼?

(5)你們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數學書誰輕誰重?與同桌的同學互相説一説,再交換東西掂一掂。

(6)教師小結:文具盒和數學用眼睛看不能準確地判斷誰輕誰重,我們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夠比出誰輕誰重。

(7)小實踐:再選擇桌上的其他東西掂一掂,比一比,與同學交流一下。

2.稱一稱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個蘋果和一個梨。

(2)猜一猜:誰輕誰重?

掂一掂:誰輕誰重?

師:不管是猜一猜,還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麼辦呢?誰又能想出什麼好辦法呢?

(3)小結討論:你們能想出哪些辦法?

(4)出示天平秤。介紹在天平上比較輕重的方法,教師把蘋果和梨分別放在天平的兩邊,讓學生觀察,現在你知道蘋果和梨誰輕誰重嗎?

(5)分小組活動。

拿出你們身邊的學習用品,選擇其中的兩樣,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後稱一稱,説説誰輕誰重。

(2) 教師小結:從剛才的比較蘋果和梨誰輕誰重,我們發現要想準確地知道誰輕誰重,稱一稱是最好的'辦法。

(7)出示一大塊塑料泡沫和一小塊鐵。

先説一説:誰輕誰重?為什麼?

再掂一掂、稱一稱。

明確:比較輕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輕,一定要實際掂一掂、稱一稱才能確定誰輕誰重。

生1:文具盒輕、數學書重;

生2:數學書輕、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數學書一樣重。

得出:講桌上的文具盒比數學書重。

得出:現在文具盒比數學輕。

如一本書和一個本子比,一本書和多個本子比,等等。

學生猜測結果。

小組討論方法,交流意見。

彙報交流,充分聽取同學想出的不同方法,給予適當的評價。

分小組進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後稱一稱,説説誰輕誰重。

在“掂一掂”這個環節中,通過猜想、推測、實踐等探究活動,把教師的“教”變為學生的“探”,通過學生掂自己的物品,別人的物品,積累輕重的感性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實際問題。)

在“稱一稱”這個環節中,通過設疑——討論——操作——深化,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領悟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想出辦法解決面臨的新問題,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可貴的成功體驗。

(三)、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出示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説説怎樣判斷的。

2.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引導學生説出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一樣重,説明一個西瓜就比一個菠蘿重,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可用實物演示一下。

3.第3題

讓學生在小組內説説誰最輕?誰最重?為什麼?

4.第4題

這道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獨立完成,可先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過程,再引導學生分析。

獨立判斷,並説一説判斷過程。

練習設計分為三個層次:獨立完成的、合作討論的、指導完成的。通過三種練習形式,練習不同層次的題,難易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對於較難的題目,通過討論交流,也能順利完成,達到數學目的。在練習中不限制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盡情表達,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學業診斷

1.常見錯誤分析:

常見錯誤分析

1.比較輕重時,判斷天平稱翹起的那邊重。

缺少實際生活經驗,不懂得天平稱的原理。

2.()比()重,()比()輕矮,各個量填反。

缺少觀察比較的技能和表達的方法。

3.三種物體比較輕重,錯誤把數量多的判斷為最重的。

缺少實際生活經驗,等量代換的思想理解有困難。

2.診斷問題

診斷1:()比()重?

診斷目的:比較大小的方法以及表達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