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名詩賞析

來源:文萃谷 1.23W

【出處】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名詩賞析

唐·祖詠《終南望餘雪》。

【意思】

終南: 即終南山,距陝西西安 南約六十里。陰嶺,指山之北側。詩 寫從都城長安遙望終南山雪後景 象。浮雲繚繞,積雪未融,晚霞映 照下,明亮多姿,山嶺高處的樹林 也塗上了一層絢麗的色彩,夕陽西 下,雪後暮色中,山嶺寒明更給都 城平添寒意。全詩凝練緊湊,被譽 為詠雪佳作。

【譯註】

遠望終南山的北面,景色秀 麗,山峯上的積雪好像浮在雲端。山林 上已露出雪後的晴色,雪開始化了,傍 晚的長安城裏卻增添了寒意。終南:長 安南邊的終南山,在今陝西省西安市 南。陰嶺:山嶺的北面或背陽面。浮雲 端:山峯高聳入雲,峯頂的積雪像浮在 雲上一樣。林表:山林的表層。霽(jì) 色:雪停後出現的晴朗天氣或陽光。

【用法例釋】

用以形容山林雪景或 雪霽初晴的景色。[例]可是,不到國慶 節,便是玉龍橫空,寒氣沖天了。早晚 看那山上雪,頓覺涼氣襲人,我想祖詠 的詩句:“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 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便是寫的此情 此景了。(劉章《霧靈春色》)

【全詩】

《終南望餘雪》

.[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題解】

據《唐詩記事》載,此詩是作者在長安應試時所作。按規定,應試詩須作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祖詠僅寫此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為何不依規定寫,答曰:“意思已完。”後被傳為寫文章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之佳話。詩寫立足長安城,南望終南山陰嶺殘雪之景。詩題又作“望終南殘雪”。

【作者】

祖詠,唐代詩人,生平見前北京《望薊門》詩。

註釋

①陰嶺:泛指終南山的北麓諸峯。②林表:指樹梢。霽:雨雪停止,天氣放晴。

【鑑賞】

唐代五言絕句。祖詠作。《唐詩紀事》卷20載,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主考官所命詩題為《終南望餘雪》。祖詠賦詩4句:“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有人問他為何不按應試詩的規定寫足6韻12句,祖詠回答:“意盡。”這首五絕詩虛實相兼,含蓄雋永,僅20個字就創造了一個深邃的意境。唐人殷璠評論祖詠詩為“剪刻省淨,用思尤苦”(《河嶽英靈集》),正道出了此詩的特點。清人王士禛把這首詩與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己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閒”,韋應物的“門對寒流雪滿山”並列,稱為詠雪的最佳詩句(見《漁洋詩話》捲上)。在唐代應試詩的寫作中,祖詠此詩及其擺脱羈束的行為均值得稱道。

【賞析】

唐朝科舉要考詩,試官出的詩歌叫“試帖詩”,由朝廷現定格式,限用官韻。中唐以前,至少要寫四韻八句,中唐以後,則規定為六韻。試帖詩有如後來的八股文,大都沒有價值,早已不復留傳。祖詠這首詩也是試帖詩,卻獨能留傳至今,為人稱道,這是極耐人尋味的。

據《唐詩紀事》載,祖詠在長安應考時,只寫兩韻四句就交卷了。詩官認為不合格,問他為什麼。他説:意思都完了。祖詠這首試帖詩成功的奧祕就在這裏。

詩的首句點明詩人望終南山得到的總印象:秀。終南山在長安南,詩人看到的是北側(山北側背陽,故曰“陰”)。此時山上尚有餘雪,時令大約在冬末,暖氣微侵,嚴寒猶厲,一個“秀”字,點出了終南山凌寒屹立的神采。第二句,則緊扣詩題,把首句的秀字具象了。為何不是“積雪堆滿山”呢? 因為是“餘雪”。山腰以下的積雪當已消融,只有山巔高寒積雪尚存,終南山高聳入雲,因而所見只能是“積雪浮雲端”了。這句詩不僅扣住了“餘雪”二字,特別着一“浮”字,寫出了山之高峻,同時又描繪出山頂積雪空靈輕盈之狀,秀美無比。詩人觀察景物之細之準,遣詞用字的功夫之深,亦由此可見。僅此二句,詩人已經把“終南望餘雪”五字都寫到了,但“餘”字尚未寫盡,詩人便在後兩句中盡情發揮“餘”字後勁。第三句寫雪後天晴,雲破日出,樹林頂端灑滿了明亮的陽光。詩人在這裏巧妙地補寫了“餘雪”的原因:天晴(“霽”)。同時用明亮的色彩與雲端的白雪映襯,更增添了終南山的“秀”色。第四句,則由視覺寫到感覺,寫出了“餘雪”造成的後果:“增暮寒”。俗話説“下雪不冷化雪冷”,積雪融化時吸收大量的熱,特別是到了傍晚,日落西山,天氣會更覺寒冷,身在城中的詩人自然要覺得“增暮寒”了。寫到這裏,“終南餘雪”的秀色不僅盡呈眼前,而且積雪融化所產生的寒氣也凜凜然侵人,的確意思都寫完了。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意盡而止,絕不畫蛇添足,正是這首詩成功的奧祕。假苦祖詠也同其他舉子一樣,為中舉硬要拼湊四韻八句或六韻十二句,今天我們就讀不到這首美妙的詩篇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