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原文、賞析集錦15篇

來源:文萃谷 1.49W

雪原文、賞析1

春到南樓雪盡,驚動燈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闌干。

雪原文、賞析集錦15篇

莫把闌干倚,一望幾重煙水。何處是京華,暮雲遮。

古詩簡介

《昭君怨·春到南樓雪盡》是一首由宋代詞人万俟詠創作的詞,抒寫了主人公思歸的心情。

翻譯/譯文

春天到來,南樓上的雪化完了,春到到來元宵燈節期間羣花開放。

剛下過小雨一番寒意,獨自一人依靠着闌干。

不要頻繁的依靠在闌干上,放眼望去也只能看到層層疊疊的.煙水。

汴梁在哪裏?被黃昏時的雲霞與霧氣遮住了。

註釋

①燈期:指元宵燈節期間。

②花信:指羣花開放的消息。

賞析/鑑賞

此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詞語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將客中思歸的情懷抒寫得娓婉動人。

上片首兩句先寫客中值上元燈節。“雪盡”則見日暖風和,大地回春。《呂氏春秋。貴信》雲:“春之德風,風不信(不如期而至),則其花不盛。”故謂花開時風名花信風。而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又稱燈節,為賞燈之期。此“燈期”之花信為“小桃”,上元前後即著花,狀如垂絲海棠。歐陽修詠小桃詩所云“初見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謂“驚動”,即言春到南樓,時值元宵,小桃開放,如從睡夢中驚醒。

三、四兩句,寫倚“南樓”之欄干,承上“燈期花信”而來,詞意有所轉折。獨倚欄干之人,必不遊眾之中,而這一番寒意,是因為剛下過的一場小雨,還是因為客心悲涼的緣故,亦是斷難分辨。

過片“莫把欄干頻倚”,翻進一層寫歸思之切。

所以強言莫倚,是因為倚欄干也只能“—望幾重煙水”,重重疊疊的煙水雲山遮斷了故國的望眼。接下來“何處是京華”,全是望尋之神,説明他欲罷不能。“京華”指京都,即汴京。最後再作否決:“暮雲遮”,即還是望而不見。此句似暗用李太白“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詩意,既寫景兼以寄慨,實有比義。

這首詞清雅情深,當為詞人的代表作。

雪原文、賞析2

原文: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餘 通:餘)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原馳 原作:原驅)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紅裝 一作:銀裝)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詩詞賞析:

《沁園春·雪》這首詞,是毛澤東於1936年2月所作。“沁園春”為詞牌名,“雪”為詞名。當時,毛澤東和彭德懷率領紅軍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陝北清澗縣袁家溝,準備渡河東征,開赴抗日前線。為了視察地形,毛澤東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當“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這白雪皚皚的塬地展現在他眼前時,不禁感慨萬千,詩興大發,欣然提筆,寫下了這一首豪放之詞。

毛澤東作為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其詩詞中大都寫及歷史與戰爭。學者王克煜通過深入研究分析認為,《沁園春·雪》可謂寫得最為出色的一首。它既不像有些篇什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運用中國詩歌傳統的比興手法,而是“比”“賦”得體,善於將“賦”的'陳述方式融於“比”之中,從而形成了比較雄渾的詞風與寬闊深厚的境界。

歷來詩詞詠雪的很多。“雪”,是富有詩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詩人對“雪”都成功地作了新的發掘。毛澤東這首詞因“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而起興。1958年12月21日,毛澤東又作過批註:“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從延安飛重慶,同國民黨進行了四十三天的談判。其間柳亞子屢有詩贈毛,十月七日,毛書此詞回贈。隨即發表在重慶《新華日報》上,轟動一時。

本詞作於1936年2月初,當時毛澤東同志在陝西清澗袁家溝,正準備親率紅一方面軍(1935年11月,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與紅十五軍團會師後,恢復此番號)渡黃河東征,開赴河北抗日前線。毛澤東同志1945年10月7日致柳亞子先生書中説:“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填過一首詞。”即謂此闋。1958年12月21日又批註道:“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采、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本篇首次正式公開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1945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重慶曾手書此詞贈柳亞子先生,11月4日,重慶《新民報》晚刊據傳抄件刊出。其後,一些報紙相繼轉載。但多有訛誤,不足為據。1951年1月8日,《文匯報》附刊曾將毛澤東同志贈柳的墨跡製版刊出。

選自《毛澤東詩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沁園春,詞牌名。

雪原文、賞析3

作品原文

雪梅二首

盧梅坡

其一

梅雪爭春未肯降⑴,騷人閣筆費評章⑵。

梅須遜雪三分白⑶,雪卻輸梅一段香⑷。

其二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⑸,與梅並作十分春⑹。

作品註釋

⑴降(xiáng),服輸。

⑵騷人:詩人。因詩人屈原代表作名《離騷》而借稱。

⑶閣筆:放下筆。閣,同“擱”,放下。評章:評議文章,這裏指評議梅與雪的高下。

⑷遜:差,不如。

⑸一段香:一片香。

⑹日暮:指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傍晚。

⑺十分春:全部的春天。

作品譯文

其一

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難壞了詩人,難寫評判文章。説句公道話,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其二

只有梅花沒有雪花的話,看起來沒有什麼精神氣質。如果下雪了卻沒有詩文相合,也會非常的俗氣。當在冬天傍晚夕陽西下寫好了詩,剛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爭相綻放,像春天一樣豔麗多姿,生氣蓬勃。

創作背景

這首兩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無法考證,當作於宋末的一個初春日,梅花開放,作者賞玩之時。

作品鑑賞

第一首詩前兩句寫梅雪爭春,要詩人評判。首句採用擬人手法寫梅花與雪花相互競爭,都認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認輸,這就將早春的梅花與雪花之美別出心裁、生動活潑地表現出來了。次句寫詩人在兩者之間難以評判高下。詩人原以為一揮而就,由於難於評判,只好停下筆來思索。“評章”即評價。以為一揮而就,由於難於評判,只好停下筆來思索。

後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就潔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卻沒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將香氣物質化,使人覺得香氣可以測量。前人已經注意到梅與雪的這些特點,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王安石的《梅花》詩:“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但是此詩將梅與雪的不同特點用兩句詩概括了出來,寫得妙趣橫生,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上首詩主要寫梅與雪的特點,第二首詩主要寫梅與雪以及它們與詩之間的關係。首句寫梅與雪之間的關係,因為梅令人佩服的主要特點是不畏嚴寒,雪越大就越能顯示出梅花的這一特點,相反在風和日麗的情況下,就難以表現梅花的這一特點,所以説“有梅無雪不精神”。

次句寫雪與詩之間的關係。下雪的時候,俗人是很難發現其中的詩意而創作詩歌的.;即使是詩人,如果缺乏雅興,同樣也寫不出詩歌,這同俗人也沒有什麼差別,所以説“有雪無詩俗了人”。

後兩句寫梅、雪與詩之間的關係,梅花早就開放了,因為沒下雪,所以還缺乏詩意。直到日暮時分,天空中紛紛揚揚地飄起了雪花,梅花在雪花的映襯下變得精神煥發,而雪花有了梅花的點綴,也變得豐富多彩,妙趣橫生。面對此情此景,詩人也詩興大發,兩首詩一揮而就。

梅、雪與詩共同使得春意昂然。需要説明的是第三句容易讓人誤解成“作完了詩,天正好下起了大雪”,實際的情況是觸景生情,天下起了大雪,才寫成了詩。詩的題目是《雪梅》,不能説雪還沒下,就將詠雪的詩寫好了。“詩成”之所以放在“天又雪”的前面,是因為受到詩歌格律的限制。

這兩首詩闡述了梅、雪、詩三者的關係,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結合在一起,才能組成最美麗的春色。詩人認為如果只有梅花獨放而無飛雪落梅,就顯不出春光的韻味;若使有梅有雪而沒有詩作,也會使人感到不雅。從這首詩中,可看出詩人賞雪、賞梅、吟詩的痴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審美情趣。

名家評價

北京大學教授張鳴:“這兩首都是説理的詩,第一首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長處必然也有短處。另外比較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好方法,因為有比較才能有鑑別。第二首告訴我們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所以我們應當用全面的、相互聯繫的觀點看待事物。寫詩是這樣,對待其他事情也應如此。”

作者簡介

盧梅坡,南宋詩人,生卒年不詳,“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號為梅坡。詩風平易。宋陳著《本堂集》錄其詩一首,宋陳景沂《全芳備祖》錄其詩一首,元蔣正子《山房隨筆》錄其詩兩首,《宋詩紀事》從《後村千家詩》錄其詩兩首,《全宋詩》錄其詩十二首。《全宋詞》錄其詞《鵲橋仙》等四首。

雪原文、賞析4

原文:

望雪

唐代:李世民

凍雲宵遍嶺,素雪曉凝華。

入牖千重碎,迎風一半斜。

不粧空散粉,無樹獨飄花。

縈空慚夕照,破彩謝晨霞。

譯文:

凍雲宵遍嶺,素雪曉凝華。

夜晚嚴冬的陰雲將山嶺遮蓋,清晨到處都是潔白的雪花。

入牖千重碎,迎風一半斜。

雪片飄進窗户後變成細碎的粉末,迎風飄舞,忽東忽西。

不粧空散粉,無樹獨飄花。

沒人梳粧卻飄灑下香粉,沒有樹林卻偏偏飄來鮮花。

縈空慚夕照,破彩謝晨霞。

雪花亮光照徹天空,使黯淡的夕陽殘照感到羞慚,五彩繽紛的朝霞也失去了光彩。

註釋:

凍雲宵(xiāo)遍嶺,素雪曉凝華。

凍雲:冬季天氣寒冷,連雲彩也好象凍結在一起。凍,一作“秋”。宵:夜晚。素雪:白雪。曉:清晨,一作“晚”。華:同“花”。

入牖(yǒu)千重碎,迎風一半斜。

牖:窗户。

不粧空散粉,無樹獨飄花。

不粧:無人梳粧。

縈空慚夕照,破彩謝晨霞(xiá)。

縈空:指雪光照亮天空。縈,環繞。破彩:使彩雲破滅。謝:雕落,衰敗。晨霞:朝霞。

賞析:

寒冷的天氣裏山林上空的雲都好像被凍住了,潔白的`冰雪凝聚了江山。 看似美麗的風景卻是一碰即碎的畫卷,好像被風吹斜了一半。天空到處飄散着雪花彷彿不需要化粧的大地也畫上了濃粧,滿山遍野的樹都在盡情的用花瓣展現自己的美麗。望着天空上快落下的太陽自己有一絲愧疚,沒有早上美麗的晨霞,也不會有黃昏邂逅的七彩。

雪原文、賞析5

山中雪後(晨起開門雪滿山)

作者:鄭燮

朝代:清朝

翻譯: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雪整整下一夜,到天明是天空依舊飄灑着細細的雪,整個山谷變成了銀裝素裹的世界,讓人覺得恍然置身於夢境中,谷中央的小瀑布早已結成了條條的冰凌,晶瑩剔透,樹枝上沉沉的壓着厚厚的積雪,風吹來,樹枝上的雪花綿綿密密的.隨着風紛紛揚揚的飄灑開來。

賞析:

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清晨,雪後大地銀裝素裹,旭日東昇,雲彩淡淡(描圖景);雪後初晴、天寒地凍的景象(點氛圍)的畫面。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運用了襯托的手法(明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凍”突出了天氣的寒冷,“清孤不等閒”則是突出了梅花堅強不屈的性格(繪圖景),作者託物言志,含蓄地表現了作者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析情感)

雪原文、賞析6

菩薩蠻·朔風吹散三更雪

朔風吹散三更雪,倩魂猶戀桃花月。夢好莫催醒,由他好處行。

無端聽畫角,枕畔紅冰薄。塞馬一聲嘶,殘星拂大旗。

古詩簡介

《菩薩蠻·朔風吹散三更雪》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文學作品。這首詞寫駐留塞外的征夫在風雪之夜對妻子的思念。上片首先描寫塞外之夜風雪交加的典型物候特徵,接着寫夢中的情形。夢境的温馨綺麗和現實的苦寒荒涼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突出了詞人內心的悲苦。“三更雪”和“桃花月”,一實一虛,哀樂畢現,自然而然地引出三四兩句對虛幻幸福的渴望。下片緊承上片,繼續寫夢,但卻跌宕曲折,生出新意。即使是夢境也不能久長,令人心煩的畫角聲無端地驚醒了好夢。淚流成冰,既形象地寫出了詞人對妻子的思念之深,同時也進一步渲染了塞外的苦寒。最後以景語作結,塞馬嘶鳴,殘星大旗,和朔風飛雪首尾相應,為痛苦低沉的詞境注入了蒼涼壯闊的質素,具有一種特殊的美感。

翻譯/譯文

凜冽的北風,將三更天還在飄落的大雪吹得四散飛揚。在夢中,相思之人還在迷戀開滿桃花的明月之夜。夢是那麼美好,不要催醒他,讓他在美好的夢境中多轉一轉吧。

沒有任何徵兆,夢中突然聽見了畫角聲,醒來時,淚水已經在枕邊結成了薄薄的一層紅冰。耳中聽到的是塞馬的嘶鳴,眼中看到的是斜掛着殘星的軍中大旗,好一派淒冷而又壯闊的景象。

註釋

1、朔風:邊塞外凜冽的北風。

2、倩魂:少女的夢魂,典出唐人小説《離魂記》。此處指作者自己的夢魂。

3、桃花月:即桃月,農曆二月桃花盛開,故稱。此處代指美好的時光。

4、由他:任他,聽憑他。

5、好處:指美夢中的景象。

6、無端:平白無故。

7、畫角:古代樂器,外加彩繪,故稱畫角,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

8、紅冰:淚水結成的冰,形容感懷之深。《開元天寶遺事》:“貴妃初承恩召,泣涕登車,時天寒,淚結為紅冰。”

9、塞馬:邊塞的戰馬。

10、大旗:軍中的旗幟。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作者奉旨執行軍事偵察任務的途中。是一首以紀夢的藝術手法,表達離情別恨的詞。

賞析/鑑賞

文本賞析

第一句描寫呼嘯的朔風吹起了滿地的落雪,雪雖然停住了,但繼之而來的狂風捲起了滿地雪花,這風如刀似割,它比下雪更冷十倍,它的來臨使寒冬落雪的氣温更加淒冷;“三更雪”點明是在夜裏下的雪,塞外苦寒,風雪之夜,思念故鄉的軍旅之人這時還不能人睡。

第二句“倩魂猶戀桃花月”,“倩魂”意思是帶着笑意的夢魂。這一句寫軍旅征夫進入夢境,外面呼嘯的寒風還在悽緊地吹着,一直思念故鄉的人終於帶着微笑進入了夢境;他彷彿看到,窗下月色溶溶,窗外桃花耀眼,閨中旖旎温馨的氛圍與風光叫人無限依戀。夢境與現實是如此懸殊,作者以“三更雪”與“桃花月”對舉,把風雪交加的塞外寒夜與閨中的温情作了鮮明的對比。“猶戀”兩字承接上句的“朔風吹”,表明儘管強勁的朔風吹散了滿地的雪花,但吹不散軍旅征夫的思鄉之念,在寒風刺骨的深夜,思念之情更加強烈。

下片,第三、四句,以“夢好”承“桃花月”而發,訴説了遠離故鄉的思家之人,每天鞍馬勞頓,巡邊守地,只有在深夜裏才能靜靜地思念故鄉的親人,但寒夜中的夢,有惡夢,也有好夢,今夜正做着好夢,就讓他做下去吧。讓他在夢中多得到一些歡聚的幸福和快樂。詩人在這裏用了兩句非常流暢易懂的句子,但投入的`感情卻是真切深刻的,充滿了對軍旅征夫的無限同情。希望他多享受好夢的幸福,誰也不要打斷他的夢,這與唐代金昌緒“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刪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的寫法十分相近。金昌緒寫了思婦夢往邊地,納蘭性德寫征夫夢迴故里,他們難相見,就讓他們在夢中多相會吧!為了這,鳥兒不要啼叫,更不要去相催。

第五、六句,又接出了“無端聽畫角,枕畔紅冰薄”。然而,好夢不長,畫角一聲把征夫從歡聚團圓的夢境中拽回到現實。本來,衞戍邊地的軍人,對軍旅中的畫角聲聲習以贊常,但這時對夢迴故里,沉醉入幸福歡樂的夢中人來説,這畫角吹稠太“無端”,“無端”兩字透出了征夫對這畫角的惱恨,對軍營生活的惱恨,也隱隱譴責了製造這悲歡離合的封建統治階級。一聲畫角斷送了他一場幸福夢,他長久地盼望着回到故鄉與親人團聚,但卻很難實現。終於,在夢中他回到了故里和親人中間,征夫禁不住流淌下幸福的淚水,待到畫角一聲夢醒回時,歡聚時的幸福淚水已在枕邊凝結成為一層薄薄的冰。方千里詩曾道:“情淚滴如冰”。“枕畔紅冰薄”中的“紅冰”兩字,這裏指凝成為冰。詩人以“夢好”,“畫角”人手,點出最後的一個“冰”字,把夢境中幸福纏綿情景與現實中的塞外苦寒生活做了鮮明的對比,強烈地抒發出這無聲之慟。

最後的兩句詞,“塞馬一聲嘶,殘星照大旗”,繼之畫角,這塞馬一聲嘶,又一次打破了周遭的沉寂,把仍然沉浸於夢境的征夫夢徹底打碎了,從迷惘中醒來的征夫,雖然還留戀着剛才的夢境,但睜眼抬頭時,殘星欲曙,曉風吹拂着軍旗,迎來了塞外冰冷的空曠的黎明,使征夫完全回到冰冷的現實生活裏。

這首詞中詩人以自己的親身體驗,把邊地軍旅生活的勞苦艱辛和征夫們對妻室故園的魂牽夢繞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強烈地抒發出對衞戍邊地的征夫們無限同情。在寫夢醒時,連同畫角、塞馬、殘星、大旗,把塞外寒夜中軍旅生活描繪得格外悲涼寂寞,與詞的上片寫夢迴故里時的纏綿格調形成鮮明的對比。

名家評論

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北風勁吹,寒威凜烈,徵人卻做着温暖的夢。夢醒了,眼前耳畔呈現的是邊塞的景象。”

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在寒風凜冽的冬夜,一位少婦懷念軍中的丈夫,併為之夢魂縈繞,忽而彷彿重現了夫婦在一起時花好月圓的良辰美景,忽而又恍惚身去邊塞,尋找日夜思念的他……這又是一闋寫思婦之情的詞。這類題材的作品容易流於纖弱,但容若此作,用‘塞馬一聲嘶,殘星拂大旗’這樣剛勁的句子作結,出人意想,自有其獨到之處。”

雪原文、賞析7

原文:

鬆雪飄寒,嶺雲吹凍,紅破數椒春淺。襯舞台荒,浣粧池冷,淒涼市朝輕換。歎花與人凋謝,依依歲華晚。共悽黯。

共東風、幾番吹夢,應慣識當年,翠屏金輦。一片古今愁,但廢綠、平煙空遠。無語消魂,對斜陽、衰草淚滿。又西泠殘笛,低送數聲春怨。

譯文

古鬆積雪飄來寒意,嶺頭冬雲吹成冰凍,數點紅梅綻出淺淺的春色。聚景園中當年的歌舞樓台今已荒蕪,宮女浣沙池今日冷寂,繁華市朝變作淒涼廢苑,竟如此輕易!可歎梅花與人一樣所存無幾,相對依依共同迎來又一度歲暮。

心情是一樣的淒涼黯淡!試問東風方才幾度來去,往日繁華已然成夢去遠。東風啊,你一定多次見識過宋帝后妃的儀仗御輦。四處籠罩着傷今懷古的愁緒,滿目是荒蕪的草木與茫茫暮靄。我面對衰草斜陽默默無語,黯然魂消,淚流滿面。遠處西泠橋又傳來斷續的笛聲,低低嗚咽着春天的哀怨。

註釋

雪香亭:南宋孝宗在杭州清波門外建聚景園,奉高宗遊幸,其後遂為累朝臨幸之所。至理宗以後,日漸荒廢。

嶺:即葛嶺,在杭州西北十二里,西湖北。相傳葛洪煉丹於此。

椒:梅花含苞未放時,其狀如椒也。

襯舞台,浣粧池:應是聚景園中舊有之池台。浣(huàn):洗。市朝:本指人眾會集之處,這裏是指朝代、世事。

歲華:既指歲月,也指年華。晚:終,將盡。

悽黯:淒涼暗淡。

吹夢:吹醒當年的繁華夢。

慣識:識慣。

翠屏金輦(niǎn):翠屏,碧玉屏風,代指宮苑舊日豪華的設施。輦,人推輓的`車。金輦:貴族的車駕。

廢綠:荒蕪的園林。

銷魂:非常感傷。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

西泠殘笛:西泠(líng),即西泠橋,在杭州西湖孤山下,為後湖與裏湖之界。也名西陵、西林。殘笛:斷斷續續的笛音。

賞析:

周密是個有氣節的詞人,南宋滅亡後,他堅決不仕元朝。這首詞是宋亡以後所作,通過寫梅花和前朝廢蕪的園林抒發自己對故國的懷念,對新朝的牴觸。根據他寫的《武林舊事》、《齊東野語》的記載:杭州葛嶺有集芳園,原是趙宋王朝的皇家園林,宋理宗時賜給賈似道,賈再修築,勝景不少,雪香亭便是其中之一,亭旁廣植梅花。宋亡之後,園亭荒蕪,周密來遊而作此詞。

上闋主要寫梅花及雪香亭荒廢的情景。起首“鬆雪飄寒,嶺雲吹凍”兩句,點明瞭當時的節令,同時渲染了一種冷色調的氣氛。不説天飄寒雪,而説是雪“飄寒”;不説凍氣入雲,而説雲在“吹凍”。這即突出“寒”與“凍”,又顯得較為活潑。“紅破數椒春淺”,寫梅,梅花含苞未放,其狀如椒,句中説的是初春時候,幾點紅梅初放,但不説梅,只用椒比:“紅破春淺”,比較説“春初紅綻”,也比較新鮮隨後轉入描寫園林。“襯舞台荒,浣粧池冷”,二對偶句描寫了亭台池榭的破敗;但這裏的對偶句是名詞下面用形容詞作謂語的結構,句法較直,沒有“鬆雪”二句那樣曲折。襯舞台與浣粧池,應是園中池台名;也可能是形容一些池台,是供皇帝后妃、賈似道姬妾用來浣粧、觀舞的。所謂“浣粧”,即杜牧《阿房宮賦》“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的意思。“荒”、“冷”寫蕪廢情況,與上“寒”、“凍”合成一氣,歸於下句的“淒涼”二字“淒涼市朝輕換”,點題。

眼前這般淒涼的亭台池榭,是因為已經改朝換代的緣故。正因為關係如此重大,所以一池、一台、一亭的興廢,以至一些梅花的開落,都使人觸目興感。事雖重大,但畢竟如過眼煙雲,平民百姓對國破家亡無以與力,國家輕易便在達官貴人手裏喪失了。一個“輕”字,其實不輕。上闋結尾由一個“歎”字領起。詞人看到初收的梅花與破敗的亭園,不禁發出感歎。“歎花與人凋謝,依依歲歲華晚”,花,指梅;人,應指以前生活在這個園林中的人。歲華晚,呼應梅開時候。依依,作者感舊之情,並反過來想象梅花、池台、歲華對人也有留戀感情。人與景物相互依戀,相互交融。人與梅花都凋謝了。

下闋將梅擬人化,以猜測梅花所想的形式寄託自己的亡國之痛。“共悽黯”。三字,承上啟下,人與花都悽黯,黯“是”寒、凍“、”荒、冷“、”淒涼“、”凋謝“等情景的收攬和濃化。”問東風、幾番吹夢“,”問“是人問花,但花亦何嘗不能自問,人花同感,彼此難分。問一問東風、花開花落幾多次了呢?原來,雪香亭的梅花也是經歷過世間幾番重大變故的,與上文”市朝輕換“相呼應。”慣識當年,翠屏金輦“,這是梅花”吹夢“和”悽黯“的原因。

這兩句把梅花擬人,説它在園亭中,應當很熟悉坐金輦、遮翠屏的皇帝、后妃,見過了小朝廷苟安時期的“盛況”。但這在此時,那時的情景再也不會出現了,已經成為引人傷感的事了。這是“吊”梅,而梅也憑弔往事“一片古今愁,但廢綠平煙空遠”,梅花的愁,作者的愁,原來是“古今”的興亡之愁。以前的太平盛世到眼前只剩下令人愁恨不已的廢綠平煙,作者的心情很不平靜。“無語消魂,對斜陽衰草淚滿”,作者思緒萬千而無話可説,面對斜陽衰草不禁淚滿魂消。

雪原文、賞析8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古詩簡介

《沁園春·雪》是毛澤東的詩詞名篇,於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樓縣留村創作。1945年10月,毛澤東遠赴重慶談判,將詩作抄錄送給詩人柳亞子,隨後刊登在重慶各大報紙,廣為流傳。詩詞分上下兩闋,上闋描寫乍暖還寒的北國雪景,展現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下闋由毛澤東主席對祖國山河的壯麗而感歎,並引出秦皇漢武等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人物,抒發主席偉大的抱負及胸懷。

翻譯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凍,萬里雪花飄。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與老天爺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豔豔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雪交相輝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只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學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稱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這些人物全都過去了,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註釋

北國:該詞源於中國古代的分裂時期,如宋稱遼、金為北國,東晉稱十六國等為北國,南北朝時代南方的各朝代稱在北方與之對抗的各朝代為北國等。毛澤東詩中的“北國”使人在不覺中產生出一種我國疆土廣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這首詞作於紅一方面軍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陝北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的時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給柳亞子信中説,這首詞作於“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

惟:只。

餘:剩下。此字一作“餘”,但刊出的書法作品中寫作“餘”,以此為準。

莽莽:無邊無際。

大河上下:大河,指黃河。大河上下,猶言整條黃河。

頓失滔滔:(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描寫黃河水結冰的景象。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羣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蠟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運。

須:等到;需要。

紅裝素裹:形容雪後天晴,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色。紅裝,原指婦女的豔裝,這裏指紅日為大地披上了紅裝。素裹,原指婦女的淡裝,這裏指皚皚白雪覆蓋着大地。

分外妖嬈:格外婀娜多姿。

競折腰:折腰,傾倒,躬着腰侍候。這裏是説爭着為江山奔走操勞。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創業皇帝。

漢武: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漢朝功業最盛的皇帝。

略輸文采:文采本指辭藻、才華。“略輸文采”,是説秦皇漢武,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統一大業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宋朝的創業皇帝。

稍遜風騷:意近“略輸文采”。風騷,本指《詩經》裏的《國風》和《楚辭》裏的《離騷》,後來泛指文章辭藻。

一代天驕:指可以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鐵木真只識彎弓射大雕:雕,一種屬於鷹類的大型猛禽,善飛難射,古代因用“射鵰手”比喻高強的射手。“只識彎弓射大雕”,是説只以武功見長。

俱往矣:都已經過去了。 俱,都。

數風流人物: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數,數得着、稱得上的意思。

賞析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千里”“萬里”兩句是交錯説的,即千萬裏都是冰封,千萬裏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望”字統領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這裏的“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長城內外”,這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這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惟餘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餘”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這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動態描寫,都有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前十句寫了眼前的實景,而這三句寫的是虛景,想像雪後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後的景象則顯得嬌豔。“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豔麗景象。“分外妖嬈”,讚美的激情溢於言表。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這兩句是上文寫景與下文議論之間的過渡。“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

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着為統一天下而奮鬥。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鬥,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和衰落的經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並揭示了為之奮鬥的動機。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於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閲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説。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並不是一概否定。至於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之意。“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來帶領。“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於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並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這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

這首詞畫面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意境壯美雄渾,氣勢磅礴,感情奔放,胸懷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是中國詞壇傑出的詠雪抒懷之作。

雪原文、賞析9

宋代:張孝祥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去歲江南見雪時,月底梅花發。

今歲早梅開,依舊年時月。冷豔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兒雪。

譯文及註釋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去歲江南見雪時,月底梅花發。

月底:月下。

今歲早梅開,依舊年時月。冷豔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兒雪。

些兒:一點兒。

鑑賞

素雪、明月、幽梅,三者具,則光景清豔。惟三者難以一時兼備,故今歲與去歲相較,不能無憾。此詞即景抒懷,貌似沖淡,卻藴含無限今昔之感。前人謂張孝祥詞有“瀟散出塵之姿,自在如神之筆”,誠然。

詞典釋義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去歲江南見雪時,月底梅花發。今歲早梅開,依舊年時月。冷豔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兒雪。

雪原文、賞析10

滿庭芳·堠雪翻鴉

朝代:清代

作者:納蘭性德

原文:

堠雪翻鴉,河冰躍馬,驚風吹度龍堆。陰磷夜泣,此景總堪悲。待向中宵起舞,無人處、那有村雞。只應是,金笳暗拍,一樣淚沾衣。

須知今古事,棋枰勝負,翻覆如斯。歎紛紛蠻觸,回首成非。剩得幾行青史,斜陽下、斷碣殘碑。年華共,混同江水,流去幾時回。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堠 :古代瞭望敵情之土堡,或謂記里程的土堆。

龍堆:沙漠名,即白龍堆。《漢書·匈奴傳》揚雄諫書雲:“豈為康居、烏孫能逾白龍堆而寇西邊哉!”注:“孟康曰:‘龍堆形如土龍身,無頭有尾,高大者二三丈,埤者丈,皆東北向,相似也,在西域中。’”

陰磷:即陰火,磷火之類,俗謂鬼火。

中宵起舞:《晉書·祖逖傳》:“(祖逖)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 , 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辛棄疾《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前韻》:“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金笳:指銅笛之類。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類似笛子。劉禹錫《連州臘日觀莫徭獵西山》:“日暮還城邑,金笳發麗譙。”

蠻觸:《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後有“觸蠻 之爭”之語,意謂由於極小之事而引起了爭端。白居易《禽蟲十二章》之七:“蟭螟殺敵蚊巢上,蠻觸之爭蝸角中。”

混同江:指松花江。見《清一統志·吉林一》:“混同江,在吉林城東,今名松花江。”

賞析:

作者:佚名

唐柳宗元有“滿庭芳草積 ”句,唐吳融有“滿庭芳草易黃昏”句,故此調名之緣有或柳詩或吳詩之不同説法。此調又名《鎖陽台》、《江南好》、《話桐鄉》、《滿庭霜》、《轉調滿庭芳》、《瀟湘夜雨》、《滿庭花》等。有不同體格,俱為雙調。本首為其一體,上、下片各十句,共九十五字。各片之第三、五、七、十句押韻,均平聲韻。 此篇前景後情,以賦法鋪寫。其下片全為議論,雖不免質實,但氣勢壯觀,真情四射,仍是生動感人的。上片前五句景語,寫古戰場的荒寒陰森,以“總堪悲”綰住。下句轉進,先説有“中宵起舞”的愛國之心,但“那有村雞”一句折轉,表明無由以報,徒增傷感。再接以金笳聲聲烘托,則更令人添悲增慨。下片承前之情之景轉為議論,表達了滿懷哀怨和痛苦。詩人以為“古今事”都是虛無的、短暫的,古來的.一切紛爭,一切功業,到頭來除了“剩得幾行青史”,“斷碣殘碑”之外,餘皆成空。這雖是消極的意緒,但從中亦可窺見詩人長期積於心中的苦情。這種“苦情”,有人認為納蘭對家族被滅往事的隱恨(見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可備一説。

雪原文、賞析11

原文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文章賞析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於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裏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

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儘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麼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於靜態的描寫,由於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

也可以這樣説,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像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於背景範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緻,就越顯得概括誇張。而後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於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並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裏,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繫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裏,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裏,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係最遠的形象聯繫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濛、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裏都彷彿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於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裏,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繫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鍊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緻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裏,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寫作手法

藝術表現上,除虛實相生、動靜相成外,該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用仄韻。五絕是絕句中最玲瓏剔透的小品,用仄韻是罕見的`,也最難寫出神韻,因為仄韻字,容易造成逼仄壓抑的心理反應,不利於詩境的開拓。而此詩卻用仄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絕”“滅”“雪”因為逼仄造成的冷峻刻削之感,正好與雪境的氛圍相合,體現出柳詩峭拔的骨力與清冷色調緊相揉合的特色,比較典型地代表了柳詩的基本風格。

這首詩的結構安排至為精巧。詩題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筆並不點題,他先寫千山萬徑之靜謐悽寂。棲鳥不飛,行人絕跡。然後筆鋒一轉,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綸而釣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結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題。讀至結處,倒頭再讀全篇。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油然生出。

意境賞析

説實話,這首詩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熟悉的,就收集在我們國小的語文課本里。當然作為國小生學習這首詩的時候,老師們只能簡單地從字面意思作講解。我的兒子也上國小了,他所學習的書裏很自然地將這首詩歌釋為:山上的鳥全部飛走了,所有的路上都已經沒有人行走。一個老頭頭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飄滿雪花的江面上垂釣。對國小生而言,這種純字面的解釋本身沒有錯,但實際上已經完全遊離了詩的本身意境。

我一直認為,這首詩意境清寒高潔,孤傲絕俗,堪稱中國古典詩詞意境之典範。全文繆繆二十字,但每一個字都用得恰到好處,一個千山,一個萬徑,一個鳥飛絕,一個人蹤滅,把一個寒冷孤獨的環境和氛圍表現得淋漓盡致。突然話鋒一轉,在這樣一個寒冷孤獨的環境和氛圍中,江面是有一隻小船,一個老頭頭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飄滿雪花的江面上安靜地釣魚。一個孤,一個獨,一個蓑笠翁,一個寒江雪,相互映襯,白皚皚,冷清清幽冷孤寒之感由然而生。這是一幅江天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悽寂。

如果我們閉上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首詩有雙重意境:一是詩歌本身所描繪的寒冷孤獨的意境和老翁江面垂釣相互映襯而顯現出的一幅極具情趣和生機的孤翁寒天垂釣圖;二是作者心中的意境,也即是作者寫作此詩時想要表達的內心情感,那是一種宏大的孤獨的但又是無比崇高的內心情感,這是一種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這種人生境界超越了物質,超越了詩中的意象,甚至超越了生命的本身,這種情感只有用我們的安靜的心才能體會。

雪原文、賞析12

原文

《春日山中對雪有作》

竹樹無聲或有聲,霏霏漠漠散還凝。

嶺梅謝後重粧蕊,巖水鋪來卻結冰。

牢系鹿兒防獵客,滿添茶鼎候吟僧。

好將膏雨同功力,鬆徑莓苔又一層。

翻譯

雪花打在竹叢和樹枝上,不時發出沙沙響聲;濃密的雪片從空中飄落下來,聚集在地面上。

嶺頭的梅花已經凋謝,現在又好像重新開放了;山巖積雪融化後的流水,卻又結成寒冰。

要把馴養的小鹿栓牢,嚴防它們亂跑而被雪天打獵的人捉去;將煮茶的壺水添滿,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嚐、吟詩。

可以將春雪同春雨的功勞相比;春雪過後,鬆間小路上的莓苔,將會更加濃密。

註釋

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而無聲。

散:飄散,指空中的雪。

凝:凝結、凝聚,指飄落後的雪。

重粧蕊:指雪凝結在花謝後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開放了一樣。

巖水:山巖積雪融化後的流水。

鹿兒:馴養的小鹿。

獵客:打獵的人。

鼎:古時一種炊器,多為三足兩耳的青銅製品。

僧:和尚。

雨:滋潤土地的雨水。

功力:功能,功勞。

莓:植物名,果實小,花托球形。

苔:植物名,根、莖、葉的區別不明顯,生在潮濕的地方。

賞析

這首詠雪詩,緊扣詩題中的“春日"、“山中"描繪,點明瞭時間地點與環境狀況,形成了一幅別具特色的山村春雪景圖。

首聯第一句寫春雪落竹叢,“無聲”之中彷彿“有聲",把春雪的那種温柔,纏綿和細密,寫的惟妙惟肖,韻昧很濃。首聯第二句寫春雪的“霏霏漠漠"及其“散”、“凝”的形態,把雪花密而無聲的那種狀態寫的十分逼真,“散”和“凝”這一組反義詞同時加在了雪花的描述上,直接從狀態上突出了雪花“似鬆非鬆,似散非散”的特點,矛盾而又統一,這樣的雪才富有特色。

頷聯,第三句中的“重粧蕊",“粧蕊”本就是用來描寫梅花的,而作者所面對的卻是雪白潔淨的雪花,冬天剛剛過去,梅花早已凋零,而作者在這裏點睛一筆,生動地再現了春雪綴滿枝頭,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與“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千古名句有異曲同工之效。第四句中的“卻結冰",寫出了春雪帶來的春寒,連山巖積雪融化後的'流水都又重新結冰,作者以寫實的手法再現了當時的天氣狀況,為當時景色的大環境坐下了鋪墊,不得不説,作者在詞語的拿捏,內容的安排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工的。

頸聯,第五、六兩句則是平鋪直敍地描寫了春雪中的人事活動:系鹿防獵客、添茶候吟僧。看似普普通通的鄉家活動,卻在這裏賦予了雪景的一種動感,動靜結合,從樸實中見真感情,使整篇詩欣賞起來更富有真實感,同時也增強了詩歌的可讀性,充分體現了山村農家的特點,詩中所描繪的這幅春日雪景也因這生動的農家描寫而顯得更加有生命力。

尾聯寫春雪滋潤萬物的功力可以與春雨相等,給山間鬆徑帶來一片生機。春雨素來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讚美,而此處,作者直抒胸臆,“同功力”三個字將春雪對大地做的貢獻直接提升到了與春雨等價的高度,表達了作者對春雪的無盡喜愛與讚美之情。最後又用了“鬆徑”和“莓苔”兩個意象將春雪所作的貢獻具體化,正是因為春雪的滋潤,這兩種植物才會“又一層”,更加有力地論證了作者的觀點,在此處,也可見作者邏輯之嚴謹,思維之緊密。全詩以寫景為主,雖無華麗之辭藻,卻有真實之感情,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春雪之後山村所特有的清新、閒適、淡泊的特色,全詩讀來朗朗上口,讀者細細品味之時,腦袋中就能浮現出那樣一番雪景,雪景無限風光,着實令人神往。

創作背景

詩人身處唐末亂世,王室的生活則越來越奢侈糜。.百姓們處在暗無天日、水深火熱的境地。詩人一生過着窮困潦倒的生活,對勞動人民和現實生活有廣泛的接觸。他作此詩,實際上是藉此鄉村美景,反襯亂世不平,從中可以品味出詩人對下層人民的關注和同情。

雪原文、賞析13

浣溪沙·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日射雲間五色芝,鴛鴦宮瓦碧參差。西山晴雪入新詩。焦土已經三月火,殘花猶發萬年枝。他年江令獨來時。

註釋

五色芝:即靈芝。

鴛鴦宮瓦:宮瓦俯仰相次,故以鴛鴦名之。

西山晴雪:作者自注,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三月火:指蒙古軍隊的燒殺劫掠。

江令:指南朝人江總,官至尚書令,世稱江令。此作者以江令自喻。

註釋

五色芝:即靈芝。能益精氣、強筋骨,久食延壽,舊以為兆端之草。

鴛鴦宮瓦:宮瓦俯仰相次,故以鴛鴦名之。

西山晴雪:作者自注,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三月火:指蒙古軍隊的燒殺劫掠。《史記·項羽本紀》中載:項羽引兵屠咸陽,燒秦宮,火三月不滅。後世便以“三月火”為遭劫之典。

江令:指南朝人江總,官至尚書令,世稱江令。不理政務,日與陳後主遊宴後庭,頗有文名,陳亡入隋,此作者以江令自喻。

賞析

金亡之後,詞人重遊故都,觸景生情,詠詞寄懷。

上片追憶金朝往昔盛況。“日射雲間”二句意謂昔日在陽光照耀下的'皇宮生長着五色神芝,宮殿鴛鴦碧瓦,紅牆參差,一片昌盛景象。“西山”句,回憶曾將“西山晴雪”寫入新詩的舊事,借眼前之景寫懷念舊君情。

下片轉寫現實。“焦土”二句,寫蒙古軍燒殺掠搶,社稷傾覆,故都化為焦土,而花枝樹木不知人事之悲,依然年復一年自開自落,物是人非,愈感悲痛。最後以亡國入隋的江令自喻,自己已淪為異國臣民,在亡國後又獨自重遊故都,怎不令人感慨萬千?

全篇採用今昔對比的手法,寫世事變遷,寓黍離之悲,是血淚和流的國難實錄,語極痛切,情極感人。

雪原文、賞析14

霽雪/韓舍人書窗

戎昱〔唐代〕

原文

風捲寒雲暮雪晴,江煙洗盡柳條輕。

檐前數片無人掃,又得書窗一夜明。

 鑑賞

首洗點出殘雪產生的背景。

“風捲寒雲”既條雪後天晴的徵兆,又條次洗“江煙洗盡柳條輕”的基礎。大風捲走寒雲,也將江面上的雲煙霧氣一掃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積雪,使柳枝輕擺。雪晴在天“暮”之時,為結洗“一夜明”作了極好的'鋪墊。

次洗意境清朗,容量很大。雪後天晴,煙雲蕩盡,江天高朗明淨,江邊柳條輕盈,隨風婀娜擺動。“洗”字,“輕”字,用得極為準確。原來江面上霰雪紛紛,白霧蒸騰;現在一下廓清,纖塵不染,彷彿洗過的一般。原來柳枝低垂,沒精打彩,不勝積雪之重壓;如今一旦卸下重負,感到特別輕鬆,顯得特別輕盈。如此一來,雪的世界當然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一些殘餘的蹤跡了。這麼紛繁的意象,僅用了七個字,真條精煉至極。

三洗轉筆蓄勢。目光由遠處轉向近處,範圍從整個江郊轉向韓舍人的檐前,景象從壯闊轉向細微。“數片”説明雪之殘存不多,故只得“一夜明”;“無人掃”突出環境之幽雅清靜,故能映雪夜讀。如此蓄足筆勢,結洗的出現便如順水之舟了。結洗“又得書窗一夜明”仍緊扣住“殘雪”寫想象中之虛景。説明雪還沒有融盡,檐前還保留一點潔白的殘雪,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書窗上,顯得環境格外清幽,可以像晉代孫康那樣映雪夜讀。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明天殘雪一化,雪的蹤跡全無,就不能再有這種享受了。表達對殘雪充滿無限喜悦留戀的心情。據《尚友錄》載:“晉孫康,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油,於冬月嘗映雪讀書。”此洗暗用其事,還兼有讚美韓舍人刻苦好讀之意。如此用典,鹹淡自知,卻了無痕跡,真條進入了化境。

戎昱

戎昱,(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風(今屬陝西)。少年舉進士落第,遊名都山川,後中進士。寶應元年(762),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大曆二年(767)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衞伯玉幕府中任從事。後流寓湖南,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長安,任侍御史。翌年貶為辰州刺史。後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中唐前期比較注重反映現實的詩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羈旅遊宦、感傷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臘夜》較有名。

雪原文、賞析15

原文: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詩詞賞析:

這首詞是題《春江釣叟圖》畫之詞。據《南唐書·後主紀》載:“文獻太子惡其有奇表,後主避禍,惟覃思經籍。”由此,也有人認為,這首詞是“後主為情勢所迫,沈潛避禍,隱遁世塵並寫詞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釋文獻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龍《南唐二主詞全集》輯注),也有道理。詞史上最早寫《漁父》詞的`,是唐代的張志和。李煜這首詞,繼承的就是張志和的“漁父家風”,寫漁父的快樂逍遙。從詞意上看,此詞耽於隱逸、格調不高,當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此詞開篇入畫,將畫中意境以言辭寫出,以畫境言心境。“浪花”成“千里雪”,“桃花”作“一隊春”,寫春江浪湧,春光明媚,中間嵌以“有意”和“無言”,作者以情見景,借景寓意,心態淡然而出。有酒、有竿、悠然獨釣,這種情境雖靜寂卻清新,所以作者以問作結:“快活如儂有幾人?”其歎如贊,表現出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滿足。這首詞語淡情疏,清麗簡約,詩情與畫境渾然一體,趣致盎然。

這首詞題畫抒懷,借景寓意,雖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卻清麗不俗,也可視為題畫詩詞中的精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