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公開課教案

來源:文萃谷 3.29K

《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也是元雜劇悲劇的典範,該劇劇情取材自東漢"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講述了一位窮書生竇天章為還貸款將女兒竇娥抵給蔡婆婆做童養媳,不出兩年竇娥的夫君早死。張驢兒要蔡婆婆將竇娥許配給他不成,將毒藥下在湯中要毒死蔡婆婆結果誤毒死了其父。張驢兒反而誣告竇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後做成冤案將竇娥處斬,竇娥臨終發下"血染白綾、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願。竇天章最後科場中第榮任高官,回到楚州聽聞此事,最後為竇娥平反昭雪。

竇娥冤公開課教案

  竇娥冤教案範文:

第一學時:緊扣“冤”整體感知

第二學時:緊扣“冤”研讀悲劇

第三學時:緊扣“冤”品讀語言

  一、介紹關漢卿:

關漢卿,號己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北京)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鋭,關漢卿不滿社會現實,不僅寫作劇本,有時還登台演唱,借雜劇來揭露黑暗現實,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他一生創作雜劇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現僅存15部。《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流傳很廣。其中的《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爛、煮不熟、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關漢卿此語反映了他的個性。

[尾]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脱、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會吟詩,會篆箍;會彈絲,會品竹;我也會唱鷓鴣,舞垂手;會打圍,會蹴鞠;會圍,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兒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取,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兒道上走!

  二、劇情梗概

全名《秉鑑持衡廉訪法 感天動地竇娥冤》,由四折一楔子組成。主要情節:竇天章欠蔡婆貸款,不得已將竇娥送與蔡婆作童養媳,自己應試去了。十三年後,竇娥也成為寡婦,與蔡婆相依為命。蔡婆向賽盧醫索債,被他騙至野外意圖殺害,張驢兒父子救了蔡婆,逼迫蔡婆招贅他們,蔡婆無奈領二人回家,竇娥怒斥張驢兒的糾纏。張驢兒從賽盧醫處索來毒藥,要毒死蔡婆,反毒死了其父。張驢兒賄賂桃杌太守,將竇娥屈打成招。竇娥臨刑前發下三樁誓願:血飛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一一應驗。三年後,竇天章巡查地方,竇娥的冤情才得以昭雪。

  第一學時:緊扣“冤”整體感知

※自讀全文,整體把握,概括劇情,重點分析第三折。

一、結合註釋,朗讀第三折,整體感知

思考:

1、竇娥“冤”是什麼?課文中哪一首曲詞可以説明其“冤”?

2、課文一開頭的舞台説明對寫竇娥“冤”有什麼作用?

3、作者寫了竇娥臨刑前的哪些場面來展現竇娥之“冤” ,試用七個字概括場面。思考從中可以看出竇娥的基本性格是什麼?

4、結合註釋(1)中戲劇梗概介紹,從文中找出最能説明竇娥“冤”悲劇根源的一句話,體會其作用。

明確:

1、竇娥“冤”是什麼?課文中哪一首曲詞可以説明其“冤”?

【正宮·端正好】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頃刻間遊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

冤,即無辜受屈。竇娥怕連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聽偏信,毫不作調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嚴刑逼供,草草結案。

2、課文一開頭的舞台説明對寫竇娥“冤”有什麼作用?

劊子手搖旗提刀,監斬官厲聲吆喝,

鑼鼓聲緩慢沉悶,舞台氛圍陰森緊張

營造戲劇悲劇氣氛

戲劇節奏緊張急促

凸顯人物悲劇命運

3、作者寫了竇娥臨刑前的哪些場面來展現竇娥之“冤” ,試用四個或者七個字概括。思考從中可以看出竇娥的基本性格是什麼?

竇娥:

(1)綁赴刑場 婆媳訣別 臨刑發誓

怨 悲 恨

(2)指天斥地竇娥“怨” 清濁不辨 善惡不分 兩淚漣漣

訣別婆婆竇娥“悲” 后街赴刑 婆媳訣別

感天動地竇娥“恨” 血濺白練 六月飛雪 亢旱三年

性格:剛烈 善良

4、結合註釋(1)中戲劇梗概介紹,從文中找出最能説明竇娥“冤”悲劇根源的一句話,體會其作用。

“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

個人悲劇:貸款剝削 流氓地痞橫行 貪官污吏草菅人命 → 社會悲劇

二、作業:

典故補充材料翻譯並理解:

“萇弘化碧”“六月飛雪”“東海孝婦”典故的出處:

1.“萇弘化碧”出自《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沉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

2.“六月飛雪”出自《太平御覽》: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王系之獄。仰天哭,夏五月為之下霜。

3.“東海孝婦”出自《漢書·於定國傳》:東海有孝婦,少寡,亡子,養姑甚謹。姑欲嫁之,終不肯。姑謂鄰人曰:“孝婦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壯,奈何?”其後,姑自經死。姑女告吏:“婦殺我母。”吏捕孝婦。孝婦辭不殺姑,吏驗治,孝婦自誣服。具獄上府,於公以為此婦養姑十餘年,以孝聞,必不殺也。太守不聽,於公爭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獄,哭於府上,因辭疾去。太守竟論殺孝婦。郡中枯旱三年。

  第二學時:緊扣“冤”研讀悲劇

閲讀《滾繡球》思考:

1、傳統觀念中天地鬼神是明辨是非、主持公道的化身,何況竇娥冤是昏官所致,竇娥卻指天斥地,為什麼?

明確:

1)、天地鬼神在古代是能主持正義,賞善罰惡的最高秩序的象徵。人們相信“青天大老爺”能主持正義,賞善罰惡。

2)、惡人橫行,良善銜冤的社會現實使她覺醒,認識到所謂天地也清濁不辨,善惡不分。

3)、“相信——懷疑——否定”的精神歷程使竇娥把矛頭直指人民心中最高秩序的象徵——天地,人物的精神又進一步上升到“反抗”

這是一聲吶喊,喊的肆無忌憚!字字血淚,句句檄文!通過自身的遭遇,她看清了這個世界。這是對天地鬼神的全面質問,是對黑暗時代的整體否定,是對生死善惡的根本懷疑,是對現有秩序的'猛烈聲討!

既是竇娥呼天搶地的血淚控訴,又是關漢卿對宇宙人生、社會秩序、倫理道德等問題經過一番痛苦探索之後用極度悲憤的句子表達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它既震撼人心,又發人深思,引發人從竇娥的悲劇想到彼時彼地一套固有的所謂善惡、貧富、清濁等世俗觀念秩序究竟顛倒、荒謬到何等程度!

2、在這一曲詞中作者採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來指天斥地抒發竇娥“怨”的?

1)、直抒胸臆,,指天斥地,表達對黑暗社會強烈的悲憤之情。

2)、運用呼告、對比、對偶、反問、反覆等修辭手法抒發了人物滿懷冤屈的極端悲憤之情,深化了戲劇衝突,強烈的表現了竇娥的反抗精神。

閲讀戲劇第三層思考:

1、竇娥為什麼發這三樁誓願?三願在內容上有什麼關係?可否調整次序?用典對寫三樁誓願有什麼作用?

血濺白練:昭示冤情 (長弘化碧、望帝啼鵑)

六月飛雪:伸張正義 (飛霜六月)

亢旱三年:懲治邪惡 (東海孝婦)

千古奇冤 層層遞進

2、這三願的要“感天動地”在刻畫人物性格上與第一層有什麼關係?在思想內容上與第一層赴刑場的“指天斥地”是否矛盾,該怎樣理解?

竇娥訴冤過程中對天的懷疑和依賴是始終交織在一起的。這正反映了作家思想的侷限性。

一方面,他通過竇娥指天斥地從根本上批判封建統治階級,表達自己變革現實的美好願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從根本上提出救民於水火的辦法,只能靠天地動容來昭雪竇娥的冤案。

3、三願在生活中是不能實現的,作者為什麼還要這樣寫?採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

這三願充分揭露了當時社會官吏昏聵,法制貪腐,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無門的真實情況。

它着力表現主人公至死不屈的鬥爭精神,這種精神甚至產生了感動天地的力量。

三樁奇願充分體現了人民伸張人間正義,殺盡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與願望。“與事理不和,為人情所求”

三樁誓願的藝術手法:

作者運用積極浪漫主義手法,通過奇特的構思,藉助想象,運用典故比較映襯,讓天地震驚,人神共怒,雖然違背常理,卻又合乎人情,卻顯示了正義抗爭的強大力量,並寄託了作者鮮明的愛憎,反映了人民伸張正義、懲治邪惡的願望。這也正是本折劇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劇刻畫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筆,使悲劇氣氛更濃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節更生動,主題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又充滿着奇異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在本折劇中,作者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

板書:

竇娥 —冤— 反抗精神—悲劇意義

主題:“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

個人悲劇→貸款剝削 流氓地痞橫行 貪官污吏草菅人命→社會悲劇

※劇本中還有哪一層沒賞析,它寫了什麼,有什麼作用?

閲讀第二層思考:

1、竇娥的善良表現在什麼方面?

劇中竇娥的善良具體表現在:不走前街走後街上,也表現在竇娥決別婆婆時對婆婆的安慰上。

前街裏去心懷恨 (遺憾) 細語柔聲

怕只怕前街裏被我婆婆見

注意竇娥與婆婆的關係。對蔡婆來説,竇首先是商品,買來的兒媳;危難之時,又變成了犧牲品。但娥對婆婆仍是生而養之,危而救之,死而念之,這種救助老人、見義勇為的自我犧牲精神,正是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以柔寫剛,愈見其剛;以悲寫壯,愈見其壯。

2、作者寫她的“善良”對錶現人物、刻畫主題有什麼作用?

豐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

凸現人物的善良也就凸現人物的冤屈,越顯社會的黑暗,其抗爭和反抗也就越不同尋常,令人同情!對社會的黑暗的批判力度就更大!

明明是與婆婆幽明永隔的訣別,卻是以小別數日的口吻囑咐;明明是代替婆婆受了刑,卻一心掛念着婆婆。多麼可貴的精神,多麼純潔的品格!作家正是極力刻畫出這一美好形象,使之毀滅,喚起人們對善良者的同情,對邪惡者的憎恨!魯迅:“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此刻主人公靈魂世界的美好強烈的反襯了後文中人物的“毀滅”。深化了主旨

藝術的一張一弛,為最後的高潮奠定基礎

總結:

作者緊扣一個“冤”字:

採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超現實的浪漫主義 的藝術手法;(寫作特點)

刻畫了剛烈、善良、尤其是充滿反抗性的竇娥這一不朽的藝術形象;(人物形象)

以竇娥個人的毀滅揭示了善良的人與險惡的社會間的矛盾衝突,個人悲劇直指社會!

以指天罵地的怨氣表達了對天(封建統治秩序的象徵)、人關係的思考;

以感天動地的誓願抒發了對公平、真善的呼喚。

  第三學時:緊扣“冤”品讀語言

古代戲曲語言的鑑賞:曲詞 賓白

1、理解其通俗明白、口語化的特點;

2、藉助分析修辭手法理解曲詞的抒情性;

3、注意曲詞的音韻美

A、曲詞可以在規定發字數以外添加襯字以加強聲情或補足語意;

B、曲詞常用靈活多變的對仗加強音韻美。

朗讀全文曲詞與賓白,就古代戲曲語言鑑賞的要點任意點評並品味1到2處曲詞或者賓白的語言特色。

關劇語言特點:

元雜劇的語言歷來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關漢卿是本色派代表。言言曲盡人情,字字當行本色,這是關漢卿獨特的語言風格,也是《竇娥冤》的語言特色。

王國維先生曾盛讚關漢卿“一倚空傍,自鑄偉詞”,稱讚其劇作語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當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準確概括了關漢卿戲曲語言的特色,即語言通俗而自然,樸實而生動。

點評一:

具有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

1、指天斥地的場面高亢激越,緊張急促,《端正好》和《滾繡球》幾乎句句用韻;

2、訣別婆婆的場面則曲白相間,如泣如訴,哀婉低迴。(“曲白相生”人們稱這種在唱詞、説白中訴説同樣的內容,説白與唱詞相互補充。)

3、三樁誓願的場面,則激情如火,慷慨激昂。

點評二:

具有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

《滾繡球》的曲詞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暢淋漓地表達了主人公的滿腔怨恨,體現了古代戲曲的曲詞富於抒情性的特點。

這支曲子運用呼告、對比以及對偶句、反問句、感歎句、詞語反覆等,不僅使主人公的滿腔怨恨得到淋漓盡致的抒發,而且句式整齊,節奏鮮明,具有強烈的表達效果。

點評三:

通俗明白、口語化

【滾繡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突出地顯示了人物的個性,語言平實,具有很強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話詞語,如“只合”(只應該)“怎生”(怎麼)都表述得十分生動。

點評四:

通俗明白、口語化

課文中的説白,如竇娥向劊子手請求走後街不走前街的對白,以及竇娥與婆婆訣別時的對白,都是相當動人的,凝練而又明白如話,聲氣口吻酷似其人。課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樁誓願的場面,三次用“白”提出誓願,依次講出“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若竇娥委實冤枉”“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三次用“曲”強化感情,依次對以相應的四個典故來抒發胸臆。曲白相生,語言樸素而富於感情,把竇娥為其冤屈而抗爭的精神表達得深切感人。

點評五:

通俗明白、口語化

關漢卿的本色語言風格首先表現在人物語言的性格化上,還表現在作者不務新巧,不事雕琢藻繪,創造了一種富於特色的通俗、流暢、生動的語言風格。如劇中説白:“(正旦雲)婆婆,那張驢兒把毒藥放在羊肚兒湯裏……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從中幾乎看不到加工的痕跡,就像生活本身那樣自然、貼切、生動,正是這些平凡不過的話語,鮮血淋漓地揭示了這個童養媳屈辱的地位與悲慘的命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