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故都的秋的課案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1.75W

  【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關於故都的秋的課案教學設計

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更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和廣泛閲讀的能力。

  【教學目的重點】

1、知識點:

課文內容的理解;

情景交融、以情奴景、以景顯情的藝術風格。

2、能力點:

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訓練學生的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課時計劃】

一課時。(45分鐘)

  【教學策略設計】

1、方法策略:

《故都的秋》是一篇意味雋永、文辭優美的散文名篇,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之中,從美的角度進行賞析,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2、教學策略:

認知感受。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導入

1、cai課件展示春──夏──冬──秋四幅具有代表性的精美圖片,並語言導入:

一的年四季,春有春的嫵媚,夏有夏的妖嬈,冬有冬的`莊重,而秋,更是風情萬種,千姿百態。從古自今,無數文人墨客去寫秋,或頌秋,或悲秋,都是用自己的情去詮釋自己心中的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去品味他筆下獨特的“故都的秋味”。

2、作者及背景介紹:

請同學據教材中的註釋和自己收集的有關郁達夫的資料,介紹一下作者及寫作背景。

郁達夫,原名鬱文,浙江富陽人,現代著名小説家,散文家。小説代表作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散文以遊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美,自成一家,有《郁達夫散文集》、《達夫遊記》。《故都的秋》寫於1934年7月,當時郁達夫已由上海移居杭州,思想苦悶,創作苦淡。

郁達夫曾經這樣形容自己的生活:“每天吃點精緻的菜,喝點芳醇的酒,睡睡午覺,看看閒書,不願將平時和行動有所移易,總之懶得動。”此時的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多是“靜如此水的遁世文學”。

3、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理解課文內容:

偏正結構短語:

二、理解深入

1、cai配樂朗讀課文。

2、師生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寫:

⑴ 作者寫故都的秋,肯定有許多勾起作者心緒的景、物,這些景、物有哪些呢?

⑵ 這些景物分別是從什麼角度來寫的呢?

⑶ 這些景物是按什麼順序排列的呢──時間還是空間?

⑷ 由⑶引入散文的基本特點:形散而神聚。

⑸ 一生讀課文一、二自然段,提煉篩選出故都的秋的特點:清、靜、悲涼。

⑹ “神”是什麼?即故都的秋的特點:清、靜、悲涼。

三、研究討論

作者選取的景物是怎樣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

1、生自由討論。

2、生髮言。

參考:牽牛花是悲之花、槐樹是悲之樹,秋蟬的殘聲更給人一種悲涼之感;從美術學的角度看,藍色和白色都屬於冷色調。作者筆下的牽牛花不是五顏六色的,而只有藍色和白色,所以它給人一種“清、靜、悲涼”的感覺;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可作者筆下的果實並非全都成熟,還有清澀,這也給人以悲涼之感;作者在文中並未寫收穫的喜悦,而寫了“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這自然就有了“悲涼”的感覺。

四、拓展歸納

cai展示北京“雄偉壯觀的長城”,“紅葉似火的香山”,“遊人如織的頤和園”,及問題:作者為什麼不選取這些代表性的景物而選取這“清、靜、悲涼”的景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