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三月三風俗習慣

來源:文萃谷 4.58K

過三月三的習俗在我國漢族大部分地方已不流行,但在南方的少數民族中,三月三卻是一個火紅而美妙的節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畲族三月三風俗習慣,歡迎大家參考!

畲族三月三風俗習慣

如壯族稱農曆三月三為“歌圩日”或“歌仙節”,黎族的三月九年級是“孚念孚”,即為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故又稱“談愛日”。而在永豐縣龍岡畲族鄉和其毗鄰的潭頭鄉卧龍畲族村等畲鄉村寨有別具一格的“三月三吃烏飯”習俗。在這天,畲族村民家家户户都吃傳統的烏米飯,村前村後都飄蕩着濃郁的烏米清香。

關於畲族“三月三烏飯節”的由來,在畲鄉民間流傳着兩種説法。

相傳,很久以前,也許是由於年成不好或封建社會剝削過重,畲族羣眾沒有吃的,連谷種都被山主搶走了。春播時,沒有谷種的`畲民急得團團轉。這時,一個叫藍天鳳的青年帶着幾個小夥子乘黑夜盜出了山主糧倉中的穀子,分給羣眾連夜撒到田裏。山主追查此事,為了不連累別人,藍天鳳挺身而出,被山主關進地牢。那天正是農曆的三月三,天鳳被打得遍體鱗傷,死去活來,還沒有飯吃。鄉親們就把剩下的谷種做成飯糰,探牢時帶給天鳳吃。但飯糰卻被看守給吃了。鄉親們於是想了個辦法,就用烏稔葉煮米飯,黑乎乎的飯糰嚇住了看守,天鳳這才得以活下來。到第二年三月三,藍天鳳被起義的鄉親救了出來,並推選他當義軍領袖。之後,畲民們為了讓後世子孫銘記這穀米來之不易,將“三月三”定為穀米的生日,成穀米節,亦稱“烏飯節“。

另外,在畲鄉民間還有一個“三月三烏飯節”的故事。據傳是在唐朝初期,山越(即畲族的祖先)首領雷萬興與同族人藍奉高等起兵反抗封建統治者,鬥爭持續了四十餘年。有一年冬天,他們被唐軍圍困在山上,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他們靠採食一種“烏稔草”充飢,熬過了飢餓與嚴寒。終於翌年三月三日衝出重圍,殺退了朝廷軍隊,獲得了勝利。後來,畲族羣眾為了不忘這些英雄和烏稔果之功,便把三月三日作為本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到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採集烏稔葉或取其榨汁同糯米一起蒸煮成烏飯祭祀祖先,然後一同品嚐,對歌歡樂,以示紀念。

如今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畲族人民逐漸由過去的農曆三月三吃烏米飯,演變成了以踏青賞花、唱山歌、喝山哈酒、品嚐畲鄉筍包等為主要內容的節日習俗,並且在節日裏還常常舉辦跳火把舞、竹竿舞、魚燈舞或操石磉、賽龍舟、趕野獸等一系列熱鬧非凡的歌舞和競技表演活動。

  畲族“三月三”民風民俗

“三月三”是中華民族傳統的“踏青節”',亦是畲族的傳統節日。原與清明的祭祖、掃墓相連。後經演變,各地內容不一。福建“三月三”民俗節,又稱“烏飯節”和“對歌節”。

每年的“三月三”,畲村的畲民就會三五成羣聚集在一起,以他們獨特的形式慶祝自己的節日。烏飯節上,畲族男女踏青歸來都要採回一種叫做“粘米烏”(烏捻)的植物,搗爛之後熬成湯汁,用它浸泡糯米,蒸成“烏飯”食用。

畲族關於“三月三”的來歷有多種的傳説:

其一,“三月三”為米穀生日,畲民要給米穀穿上衣服,故塗上一層顏色,祈祝豐年。

其二,三月三蟲蟻大作,畲民吃了烏飯,上山下地不怕蟲蟻。

其三,古時畲民與敵兵交戰時,敵人常來搶米飯,畲民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不敢問津,畲民便安穩吃飯,有了氣力,打敗敵兵。其四,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被關在牢房,他一頓能吃一斗米,母親送來的飯卻都被獄卒搶去,雷萬興想法讓母親將米飯染黑,從此,獄卒再也不動烏飯。以後,雷萬興越獄,於農歷三月九年級戰死沙場,族人每年以烏飯悼念他。其五,畲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畲軍抗擊官兵,他們被圍困在大山裏,糧食斷絕,以烏稔果充飢,為畲軍度過春荒,並取得反圍剿的勝利。雷萬興回軍營吃盡魚肉酒菜都感乏味,時值三月九年級,他想吃烏稔果,就吩咐兵卒出營採擷。可是,這時烏稔尚未開花,那些兵卒只好採些烏稔葉子回來,有人出個主意,將烏稔葉和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飯呈現烏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萬興吃了食慾大振,於是下令大量製作烏飯,以紀念抗敵勝利。從而衍成風俗,世代相襲。

烏米飯是畲民從山地裏採來野生烏稔樹的嫩葉,置於石臼中搗爛後用布包好放入鍋中浸熬,然後撈出布包將白花花的糯米倒入烏黑的湯汁裏燒煮成了飯。烏米飯烏得名副其實,吃起來就連碗筷也被染粘成烏黑色。不過它的味道相當不錯,吃一口清香糯柔,細膩愜意,別有情趣。倘若將烏飯貯藏在陰涼通風處,則數日不餿。食用時,以豬油熱炒,更是香軟可口,堪稱畲家上等美食。如果加上山間野味、香菇、木耳等炒一炒,那味道就更美妙了。

順昌是福建省畲族人口分佈的較多的地方,很多山裏人平時忙於勞作,四季沒有閒時,唯“三月三”是他們交友,購物,情人相見的日子。

“三月三”最令來客興奮的,還是人羣中豐富多彩的服飾。這一天,山裏人都穿上畲民族最漂亮的服裝,在外人面前亮相。最引人注目的是畲家姑娘們的裝扮,平時壓在箱底的銀項圈,銀手鐲、銀耳環、銀頭簪、銀梳子今天都穿戴出來,這些銀飾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衣服也是繡有各式各樣圖案的精工繡品,有的特意穿上了她們的嫁衣。“三月三”儼然成為她們比銀飾,比繡工的隆重節日。

畲族姑娘小夥要表演古樸歡快的舞蹈。對歌時男女分別三五成羣結隊,雙方選定後即開始對歌,歌詞多為情歌,但由淺入深,所涉極其廣泛,在“談情説愛”的一問一答中歌唱現實生活、歷史傳説等等。其歌詞舊時多為即興編唱的,如今也有利用傳承歌詞的。曲調單一重複,卻能婉轉悠揚。這種對歌,傳統上往往從傍晚開始,直到天亮,也有晝夜連續歌唱的。規模壯觀,以人如海、歌如潮形容,真是一點不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