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課文

來源:文萃谷 1.51W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課文,希望有所幫助!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課文

  原文

草原

作者:老舍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裏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裏,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着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脱,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明如玻璃的帶子——!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羣,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羣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羣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為。這是主人來到幾十裏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着,飛馳着,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着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裏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説你的,我説我的,總的總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要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老舍《草原》課文賞析

《草原》這篇散文記敍了老舍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字裏行間浸潤着濃郁的草原風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騎馬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讚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表現了蒙古族同胞的純樸、熱情好客,以及蒙漢兩族人民團結互助的深情厚誼。

  一、動靜結合繪美景

課文首先抓住色彩寫靜態,突出碧綠。作者首先寫草原的.主色調——“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接着具體寫出它綠得有層次——“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綠得濃烈——“到處翠色*流”;充滿了生機——“像無邊的綠毯”,像“中國畫”。在這萬綠叢中還點綴着白色的羊羣、明亮的河流、棕灰色的馬羣和各色的衣裳,真可謂美麗迷人,充滿生機,讓人心曠神怡,激情滿懷。

其次,抓住聲音寫動態,突出熱鬧。初入草原,偶爾有“忽飛忽落的小鳥”聲;接着“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後來“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這聲音由低到高,由稀到密,使草原變靜為動,為草原增添了生機與活力,也帶來了歡樂。

  二、馬躍人歡顯真情

寫馬羣,突出一個“快”。快到目的地時,“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羣馬”,“馬疾馳,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見到了客人,“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着,飛馳着”,羣馬疾馳,遠迎客人,足見主人心情之急切,歡迎之熱烈、真摯啊。

寫賓主,突出一個“親”。蒙古包外,賓主相見“總是熱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進了蒙古包,“奶菜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端進來大盤子的手抓羊肉”;幹部和老翁都向“我們”敬酒再敬酒。賓主們還一起聯歡,鄂温克姑娘們戴着尖尖的帽子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唱起來。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載歌載舞,騎馬奔馳。這些都充分説明主人熱情好客。這盛情待客,蒙漢人民情誼深厚,親如兄弟,團結互助齊向前的氣氛,表現得特別濃烈,充滿真情。

  三、矛盾手法見奇妙

老舍先生在文中故意將對立和排斥的描寫巧妙地熔於一爐,使語言在簡潔中見深刻、普通中見哲理,生動而鮮明地表達了複雜的思想感情。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碧綠的草原,無邊無際啊!然而,既寫“一碧千里”,為什麼又要轉接“並不茫茫”?一般説來,“茫茫”有無邊無際的意思,這裏卻不是這個解釋,否則將與上面“一碧千里”的描寫產生矛盾。原來作者初入草原,感受新鮮,心情激動,用上“並不茫茫”則與“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的草原特點緊密關聯:草原一派碧綠,漫無邊際,放眼望去,一切都歷歷在目,沒有模糊不清的朦朧感受。因此,“茫茫”應理解為模糊、朦朧。

2.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流,輕輕流入雲際。

“翠色慾流”是説翠色將流而未流;而“流入雲際”,則是説翠色已經流入雲間。這兩者自相矛盾嗎?其實,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活現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態,突出了草原空曠遼闊的特點,傳達了作者的忘我之情。“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分別描寫了兩種不同的視覺形象。前句是近鏡頭描寫:草原綠得濃厚將滴,綠得油亮閃光,給人“欲流”的感覺。這是化靜為動,突現草的色澤和草的生命,洋溢着無限的熱愛和讚歎之情。後一句是遠鏡頭描寫:極目遠眺,草原與長空相接,濃綠與雲天相映,翠色千里,連綿不斷,一直伸向雲天深處。由於汽車在前進,所看見的那些“只有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雲天嗎?

3.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驚歎”與“舒服”,“願久立”與“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實,作者驚歎的是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視野開闊,令人心曠神怡;“願久立”,是因為草原景色迷人,“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何況是感情豐富的人呢;“想坐下”,是因為眼前美景沁潤着心田,內心湧動着一股勃勃詩情,想借詩歌來抒發。正是這矛盾的手法巧妙地刻畫出“我”在這種境界裏的複雜的內心感受,多麼的自然得體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