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鑑定 講座

來源:文萃谷 1.13W

古籍版本鑑定要點

古籍版本鑑定 講座

1.版本分類

對版本作鑑定與辨偽,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古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從刻印地區、時代先後、刻印機構、版式、裝幀等多方面着手,將其細作分類,大抵如下:

按刻書時間區分,計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遼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國刻本等;

按刻書機構區分,計有:官刻本(包括國子監本簡稱監本、興文署本、經廠本、武英殿本簡稱殿本、內府本、府學本、州學本、縣學本、藩府本、官書局本、各地書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刻書地區分,計有:浙本、閩本、蜀本、高麗本(即朝鮮本)、東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況分,計有:精刻本、寫刻本、單刻本、叢書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後印本、遞修本、百衲本、舊版、通行本、邋遢本、書帕本等;

按字體、裝訂大小分,計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

按印刷顏色分,計有;紅印本、藍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

按內容多寡、評註等分,計有:足本、增訂本、刪節本、批點本、評註本、配本等;

按活字性質分,計有:泥活字本、銅活字本、木活字本、鉛活字本、鐵活字本、瓷活字本等;

按其價值或使用價值分,計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進呈本、四庫底本、殘本、不列尾、批校題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獻可分:抄本、舊抄本、傳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鈐印本、石印本等。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從不同角度來審視罷了。

2.雕刻本鑑定要點

鑑定古書,首先可注意其封面與牌記。今日所見,以明清刻本居多,而是時書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書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時間、書坊字號,如清雍正刻本《李義山詩》封面為:“雍正八年攜,華亭趙潤川解,《李義山詩》,金陵劉晰公梓。”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進呈,《御覽西湖志纂》,賜經堂藏板。”一般有封面的書,據以斷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書例外。一是原書版片易主後,封面重新調換,以新面目出現,其內容卻是舊的,並末重新刻版,只算是重櫻比如,汲古閣書版,在毛晉身後便轉歸他人,如《十七史》版片轉到了席氏手中,席氏即將各卷首大題下“毛氏汲古閣穎諸字挖去,補刻“洞庭席氏”,實質上僅是改頭換面而已。另一種情況是整套書均由後人依樣翻刻,翻刻時將原書封面隻字不誤地照刻,初看誤以為是原刻本。遇此情況,只要在序跋末尾留意撰寫時間即可。這種情況,不妨解釋為刻工的文化程度低、辦事古板或書坊主人的好古情趣,但若是蓄意作偽,則會盡可能地喬裝打扮,故還得從其他方面去一一識破。

牌記又叫書牌子,多刻在序目後或卷尾書末,類似現在版權頁上的出版社名稱,如明正德本《文獻通考》,在卷三四八末刻有“皇明正德己卯歲暮獨齋刊行”雙行牌記。有些牌記內容較長,如嘉靖本《初學記》序末刊:“光祿大夫行右散騎常侍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東海郡開國公徐堅等奉敕撰纂初學記一書,近將監本是正訛謬,重寫雕鏤,校勘精細,並無荒錯。買書君子,幸希評鑑。嘉靖丁酉歲冬書林宗文堂刊行”。這很能説明選用底本、校勘等情況。

序、跋是著者或與之有關的師友、後學撰寫的該書成書過程、寫作緣起等,一般序在前,跋在後,撰寫時間一般距刻印時間不遠,可以作為鑑定年代的一個依據。但單純靠序跋題寫時間還不可靠,因為不少書籍在翻刻時將原序依樣刻錄,因此得看看共有幾篇序,以最近的'一篇來推算。當然,遇到將序年挖改作偽的情況,還將憑字體、紙張等其他特徵來辨別。

題跋、識語是藏書家、鑑定家直接寫於其所藏之書卷首或卷尾的個人研究心得,藉此可瞭解該書的流傳情況,同時也提供了名家的鑑定見解。如北京圖書館藏宋本《友林乙稿》前扉有袁克文跋,趙鏽藏明版《韻語陽秋》卷三末有趙氏題識。其他如黃裳等著名收藏家也多喜在珍愛的書上題語。與題語同時出現的是藏書印章,如××樓、××閣、××齋、××堂、××軒以及藏書家姓名、字號等等,自然也是鑑別時代、瞭解流傳的一項內容,但它同題語一樣,也有偽作。

書名的冠詞,有時可直接知道該書的寫作年代,如稱“國朝”、“皇朝”、“皇明(或清)”、“大明(或大清)”、“聖宋”等,一般都作於當代,而若重刻,則冠以“重刻”字樣,或將“皇”、“國”等字刪去不用。如《聖宋文遜、《皇元風雅》、《大明一統志》、《皇清經解》等。而元人撰《國朝名臣事略》,清人撰《國朝先正事略》等均為當代人所刻的當代人著作。

避諱是遇到當朝君主或所尊者時所採用的改字、空字、缺筆等文字書寫現象。如宋微宗名趙佶,則書中凡遇“佶”及吉、咭、詰等字均要回避。明熹宗名朱由校,“由”字缺末橫筆,“校”作“較”。這樣,在鑑定版本時,諱字便也是一個內容。這方面的詳細情況,陳垣先生有專著《史諱舉例》(中華書局出版),可參閲。不過避諱情況在具體實施時亦有疏密,如明初甚疏而萬曆後趨密,不能一概而論。

在查閲一些古籍著錄書時,常見有“××葉,××行”的記錄,這便是行款字數等的版式統計描述,因為不同的版本,其版式規格尺寸不一,行數、字數也不同。另外,邊欄、魚尾、書口(版心)、版框高度也不同。如《後漢書注》,宋王叔邊刻本為半葉13行,行23或24字,細黑口,左右雙邊;黃善夫刻本為半葉10行,行18字,細黑口,四周雙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