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三要點和論語三句話

來源:文萃谷 1.67W

良好的管理需要創造好條件,需要一定的環境要素,現在結合我們所熟悉的孔子的三句話來介紹管理的三個基本要素。我想借助於論語裏面孔子的三句話來進行描述。 孔子的這三句話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意思就是學習、朋友和寬大的胸懷是人生三件很快樂的事情,能做到這三點,就是個很有修養的君子了。那麼我們把這話推廣到管理中來,我們會問:為什麼孔子認為學習是很快樂事,我們在這兒學習總是覺得很枯燥啊?為什麼朋友來了,就要高興得不亦樂乎?為什麼人不瞭解我,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而誤解我,我還不埋怨他?

企業文化三要點和論語三句話

1.學而時習之——組織的學習

我們就要注意孔子那時的年代,還沒有學校,只有官學,沒有私學,孔子那時也沒有太多書籍,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認為學問不像現在人所理解的那樣,是單純的讀書,學知識。孔子認為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中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也就是説一個人在做學問時,要隨時思考,體驗,反省,從生活中得到啟迪。如果你這樣做,使得自身的思想修養有所提高,這難道不是件很高興的事嗎?如果把孔子看作一個管理大師,從這句話上,他就是開宗明義交代了管理方法是從哪裏來,管理是什麼,我們該怎麼樣去做的問題。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管理它植根於現實,植根於企業管理實踐,企業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要善於觀察學習,要善於觀察學習,要善於思考、體驗和反省,做到“學習時習之”,在複雜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穩定的發展。“學而時習之”不僅要求管理者要這樣做,而且還要求企業每一個員工都這樣做,要求員工努力學習,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對公司的問題提出看法建議,從而建立起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優秀的企業文化,對企業形象和無形資產的提高產生深遠的影響,這難道不是一件讓董事長們高興喜悦的事情嗎?現在的組織管理問題一直是管理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為了建立一種更適應社會經濟文化形勢的企業組織,就必須提倡企業不斷探索,使各階層人員全心投入並有能力不斷學習,以塑造競爭優勢。這與今天滸的學習型組織理念是非常接近的。遺憾的是在中國古代早已提出“學而時習之”進行社會文化建設的幾千年後,中國企業還要向國外去尋求構建“學習型組織”的真理,這不能不讓我們在遺憾之餘,產生加大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力度的迫切性。 一代大師孔子一生追求着學問也弘揚着學問。他認為學問是要普及大眾的。這對於我們在管理教育的工作上的意義也是深遠的。管理作為一門學科而興起是近年來的事,在教學方法上有許多方法。人們普遍認為管理是可以傳授的。而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教育的只是所謂的科學部分,管理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體。科學是可以教授的,藝術也是可以傳授的。因為學問不只是知識,它是從實際工作中來的,是從生活中來的,孔子的一生講究的是做人做事,而做人做事恰恰是一種高深的藝術。孔子一生的光輝所在正是他以自身的身體力行為後世樹立了一個不可超越的藝術形象。管理的教育應該注重兩方面的結合。

2。有朋自遠方來——企業家的寂寞

孔子講了學習在企業中的重要性之後,接着又講管理人員,尤其是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企業家和高層人同要準備的一件事——忍受寂寞。怎麼説呢?一個人要創立一種事業,常常要忍受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在提出新觀念或要進行改革創新,通常得不到別人的理解,甚至會受到排擠。正如馬克吐温所説:“有新觀念的人總被視為怪人,除非他的想法有朝一日成功了”。創辦一個企業也好,提出新觀念新策略也好,進行新產品開發也好,都會碰到若干的阻力。有時候,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壓力管理”。當人心中存在着巨大的壓力時,他越希望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認可。“古來聖賢皆寂寞”,作為高層管理人員決心要把企業做強做大的壓力很大通常無人傾訴,是必須要甘於寂寞的。但是,“今天穿草鞋是為了明天穿皮鞋”,今天的寂寞總有一天會得到回報,終有一天你能得到眾人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做企業要不怕寂寞,不怕淒涼,只要有決心有勇氣去經營,合理地排解心中的壓力,自然會有人瞭解你投奔你為你出謀劃策。 一個管理者的'新策略還未被別人瞭解,一個管理者正為企業的強大着想時,往往是他寂寞的時刻,這時刻,有個志同道合的人來了,這難道不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情嗎?孔子的思想穿越了幾千年得到了多少人的研究,多少年來孔子是多麼的寂寞又是多麼的高興呀。這樣就懂得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了。

3。人不知而不愠——追求組織內部的和諧 接下來孔子又説了,新的措施沒被別人所瞭解,也不要怨天尤人,要有耐心地説服別人或反省自己,這才是君子、優秀企業的做法。例如,新產品剛投入市場,還未被消費者普遍接受或銷售陷入困境之際,企業內部就會憂心忡忡,生怕計劃的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常會引起內部部門的爭議。如產品開發部可能會指責生產部質量控制不力,而生產部又可能指責產品根本沒開發好,銷售部門則可能抱怨自己是冤大頭。這種情況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會導致企業內部士氣的下降。在這個時候怎麼辦?孔子説“人不知而不愠”,每個部門有每個部門的難處,需要互相體諒,要了解別人做到知彼,又要反省自己做到知已,而不怨天尤人,先要使組織內部和諧穩定,積極地尋找原因進行改進和説服工作,使企業團隊精神得到充分體現,努力使產品得到顧客的理解與青睞。即使產品最後不成功,也不要因此而使企業團隊產生嚴重的思想包袱,而用一種建設性商榷性的態度去分析原因,鼓勵下屬,進行指導。這樣企業才會真正地團結大家,增加團隊凝聚力,這樣的企業難道能説不是優秀的企業嗎?“人不知而愠”還表現在企業管理人員對待員工的態度上,當企業員工不明白不瞭解管理人員的決策時,往往會把工作弄糟,這個時候管理者不能一拍桌子大加指責,也不能心存成見,影響員工以後的工作。這時候管理者要做兩件事,一是反省自己的決策是否真的正確,反省自己存在的問題,二是對員工進行有力的指導工作。孫子兵法中曾説“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然員工不能理解你的指導,在這方面你是有責任幫助員工指導員工的。為了企業的發展而得不到別人的理解也不怨天尤人,而是採取積極的措施,這樣做是很不容易的,必須有很好的風度與修養,但是他卻做到了,這難道不是優秀的君子優秀的企業管理者嗎?由此看來,孔子的企業管理思想是追求和諧的內部人際關係和良好的管理者素質,這在現在無疑是很有意義的。 有人説東方管理注重追求和諧,西方管理注重追求卓越。這實在是不同文化背景在管理上的反映。

孔子時代,國家動盪,諸侯興起,民心思定,而正是這一現象奠定了幾千年燦爛文明的基調追求安定、知足和和平。而西方則受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思想的影響,崇尚競爭,以競爭配置社會資源,這種現象被亞當斯密喻為看不見的手而響譽全球。然而在中國人看來,競爭是痛苦的過程。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的迅速增長使得企業和中國人不得不在“和諧”中追求“卓越’,東西方文化需要交流融合,以管理的趨勢看,將來的管理必將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體,或在和諧中追求卓越,或在卓越中追求和諧。

連貫起三句話,孔子在這裏所要説的是企業文化的三大要素:一是在組織內部構建濃厚的學習氣氛,要有學習的精神,並要能堅持隨時温習。二是要有企業家精神,要有毅力,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不半途而廢。三是構建企業內部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企業家要有着良好的胸懷。這樣才能得以順利地推行管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