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理論與實務中存在的問題

來源:文萃谷 2.97W

在目前的會計理論與實務中,還存在着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會計理論與實務中的問題,希望對你有幫助。

會計理論與實務中存在的問題

  會計理論與實務中的問題

一、關幹財務與會計

財務與會計是既有密切聯繫又有本質區別的兩門學科,同時又是既有密切聯繫又完全不同的兩項工作。由於歷史的原因,多年來我國在體制上是財務與會計合署辦公,一套領導機構,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認為財務與會計是一回事,並由此引出“大會計”與“大財務”的爭論。然而,事實上並非一回事。財務與會計是兩門科學學科。財務是國家財政體系的基礎,它從一產生就是直接籌集、組織、監督、分配資金運動,正確處理或調整資金運動中的各種經濟關係。隨着國內、國際經濟環境變化,財務的職能不斷向投資決策、資本運營、外匯風險防範、國際避税等方面拓展;而會計則是確認、記錄、計量和報告經濟活動,向相關利益者提供決策所用的會計信息。財務與會計的學科區別,應該從這麼幾個主要方向去區分:其一,目標不同。財務的目標是股東財富最大化,或者説企業價值最大化(也有人説是企業所有羣體利益最大化);而會計的目標是向相關利益者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其二,基本職能不同。財務的基本職能是籌集、組織、監督、分配資金運動。而會計的基本職能是核算與監督。二者都對資金運動進行監督,但財務是事前監督,會計是事後監督;其三,工作內容不同。財務是進行財務預測,編制財務預算,進行日常財務管理,事後財務活動分析。而會計的工作內容則是以憑證為依據,對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記錄、計量與報告;其四,工作方法不同。會計使用的是專門的七種方法,如設置賬薄、複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薄、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會計報告。而財務則是運用定額管理、預算管理、可行性分析、預測等方法,如籌資的計算資金成本方法、投資的淨現值法、回收期法,以及分析比較的比較法、因素法、平衡法、動態法等等方法;其五,從利用貨幣計價方面去看,財務與會計雖然都是貨幣計價,但二者所利用的貨幣職能又不相同,財務利用的是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而會計則利用的是價值尺度職能。

在實踐上,財務與會計是兩項完全不同的工作。之所以被人們誤認為是一項工作,原因有兩個:一是兩者聯繫十分密切,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兩者的對象都是資金運動,都是利用貨幣(價值)形式進行計價、計量和評價;其次,兩者都是企業的管理活動,目前又合署辦公,所要達到的總目標都是千方百計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再次,從兩者的工作聯繫上看密不可分,會計必須以財務預算和財務制度為依據進行核算與監督,會計工作是以財務供應資金為前提;而財務進行預測和預算必須依據會計提供的信息與核算資料,日常財務管理的效績必須依靠會計核算來評價,財務分析必須藉助會計核算資料才能進行。在某種意義上説,財務與會計這兩項工作誰也離不開誰,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繫。二是歷史因素造成的。建國初期,我國的財務與會計是各自分別設立機構,獨立工作的。隨着計劃經濟的發展,企業資金供應渠道越來越單一,國有企業的資金基本上由國家包了下來,財務工作的籌集資金職能不能發揮,因此,單獨設置財務機構就沒有必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轉變職能,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每一個企業都面臨着如何籌資的巨大任務,此時財務工作顯得十分重要。特別是在市場經濟下,籌集渠道多樣化,我國加入WTO後,企業財務還要面臨着對外投資、引進外資、防範外匯風險、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等等重大決策性工作。這些財務工作直接關係到企業經營成敗,在整個企業經營管理中顯得極其重要。如果繼續用計劃經濟的觀點看待財務,繼續實行一套機構,合署辦公,既影響財務職能發揮,也影響會計工作。因此必須清楚財務與會計是兩門學科,兩項工作,在市場經濟下應該分開工作,各司其職,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

二,關於穩健性原則。

會計穩健性原則的內涵就是在一定的會計期間內,由於市場的'多變性而導致會計確認和計量中不確定性,此時,對可能發生的費用和損失應當列人本期成本(費用),對於可能發生的資產增加和收益則不予確認。進而,國際上形成慣例,選用一些“公認”的會計方法:(1)推遲確認收入;(2)早確認費用把;(3)低估資產;(4)高估負債,等等。之所以如此,就在於穩健性原則可以防止股東(所有者)產生過於樂觀情緒,規避虛增利潤導致利潤分配侵蝕資本的風險。國際上看重穩健主義,也就是看到了其對資本保全的重要作用。在我國,貫徹穩健性原則更有現實意義。我們的一些國有企業經營多年後只剩下一個空殼,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對稱性,造成一些經營管理者為了誇大功績,虛增利潤,導致企業過度分配侵蝕資本,多年來一直吃老本,最後把企業吃成一個空殼。工因為如此,國家作為所有者,必須把資本保全放在首位,從計提壞賬準備到強制提取八項準備,就是為了維護投資者利益和社會公眾的利益。

另外,實務中長期股權投資的權益法核算與穩健性原則不很協調,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核算,是我國會計改革時借鑑國際會計慣例而引進的一種方法。根據《企業會計準則一一投資》規定的權益法對長期股權投資核算,只要被投資企業產生淨收益,投資企業就要按照其所佔股權比例確認投資收益,同時增加“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由於這部分投資收益企業本期並沒有收到,日後有可能不分或不全部分配,必然導致投資企業利潤虛增,把不應確認的資產項目作為資產在財務報告上列報(有人説,被投資企業破產時能按比例分回。但真到破產時不但這部分投資收益分不回來,連初始投資額也沒有保證分回了)。其結果是使資產所有者對其財務狀況產生樂觀估計,被虛增利潤的假會計信息所誤導。這與國際會計慣例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的“穩健性原則”不很協調。因此筆者呼籲各界,在採用權益法核算時,一定注意虛增的利潤,堅持資本保全原則。

但有一點應該説明,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並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與穩健性原則背離,當被投資企業虧損時,投資企業根據其所佔被投資企業股份比例分得虧損,確認投資損失並相應減少“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此時,權益法核算的結果完全符合穩健性原則。這也説明權益法在不同條件下,會表現出雙重屬性。

三、關幹成本管理。

成本對於會計界是個很容易理解的概念。但一提到成本管理,往往就誤認為是降低成本水平,力求避免某些消耗或費用的發生,儘量去節省和節約。所以,企業在成本考核中一直是強調成本降低率。其實,這也是一種誤區。

  會計理論與實務的關係

會計理論,來源於會計實務;會計實務,要靠會計理論來指導。沒有實務基礎的會計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沒有會計理論指導的會計實務,是盲目的會計實踐活動。所以二者相輔相成、密切相關、缺一不可。會計理論與實務的關係

(一)會計理論是對過去會計實務進行的總結和評價

會計學是一個更重視應用的科學,會計理論最終都要與會計實務相結合,不斷從過去符合國情、市場經濟和企業發展的會計實務中提煉出精華,形成理論。對會計實務邏輯性、合理性的評價是以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和會計規範等為依據,而這些依據又是根據會計理論制定出來的,所以評價會計實務的根本依據就是會計理論。

(二)會計理論為會計實務服務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的日常經濟活動增多,企業面臨的會計問題越來越多。尤其是剛從事會計行業的人員,在處理會計業務時會感到茫然,這時就需要會計理論作為指導。許多有經驗的會計人員在遇到從未接觸過的會計事項時,通常也會再研究會計理論,找出正確的處理方法。由此可見,會計理論實現了為會計實務服務的目的。

(三)會計理論為未來的會計實務指明發展方向和目標

會計理論是要不斷完善、發展和創新的,經過不斷的研究,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會計事項提出可行的處理方案。會計理論的提出到全方位應用到會計實務是需要過程的,提前做好理論上的研究,就可以在面對會計實務時有方向和目標。

  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的社會功用

當下,將會計系統分成兩類,一類是會計理論界,主要代表有高校、財政研究機構等。另一類是會計實務界,主要代表有企業(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 兩個類型在社會運轉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交叉。例如:在理論研究機構內研究人員根據具體業務制定相應的會計準則、法規和制度,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對實際的會計業務進行全面的瞭解,特別是在出現新業務時,但在這一過程中沒有實際的賬務處理操作;而在企業內的會計人員必須在熟悉基本會計原理的基礎上進行會計業務的處理,這一過程中並不需要掌握深刻的理論。

在高職院校的培養過程中,促使會計專業的學生在掌握高深理論的同時強化學生會計實務的處理能力,致力於培養在會計理論以及會計實務兩個領域內的優秀的“跨界”人才,使得當下的會計教育更加的完善,會計人才更加的符合社會需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