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話題作文4篇

來源:文萃谷 4.38K
  篇一:奇妙的閩南文化——拍胸舞

閩南文化有着悠久的歷史,各種各樣的形式令人目不暇接,五花八門的藝術中充滿了民間的萬種風情,而其中歡樂激昂的“拍胸舞”令我情有獨鍾。

閩南文化話題作文4篇

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舉辦的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大型文藝踩街,小到里巷鄉村民間的迎神賽會,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喪喜慶,無不隨處可見“拍胸舞”身影。“拍胸舞”的舞步十分滑稽,動作以蹲襠步為主,雙手依次拍擊胸、脅、腿、掌,配合怡然自得的顛頭,並隨着舞蹈環境和情緒的變化不同,動作節奏、幅度相應產生不同變化。高昂、激越時可雙腳反覆頓地,雙手使勁將胸、脅、全身拍得通紅;舒緩和暢時則撫胸翻掌、扭腰擺臀,動作圓柔而詼諧,活潑而妙趣橫生。“拍胸舞”基本動作為“打七響”:雙手首先於胸前合擊一掌,接着從右手開始,雙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隨後雙臂內側依次夾打右、左脅部,雙手再依次向外拍打右、左腿部,共得“七響”,時值合七拍。同時配合雙腳於蹲襠步位置有節奏的跳動,身體隨之左右晃動。如此循環往復,動作始終不變,只在隊形上稍作些進退、出入、交叉變化,即可完成一場“拍胸舞”的精彩表演。 “拍胸舞” 舞者赤足裸身,頭上都戴着一個形制特殊的草箍,強調以身體拍擊出聲響節奏,一方向體現舞蹈本身的動律特色,一方面也用來協調羣體動作,喧染舞蹈氣氛,較好地保留了遠古閩越舞蹈粗獷、古樸的民族舞蹈遺風。“使我們至今得以領略古閩越圖騰祭祀舞蹈古樸、莊重、整齊劃一、如醉如痴的動人情景和舞蹈遺存。

別有一番風味的閩南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古老的“拍胸舞”更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它藴含了民間生活的酸甜苦辣,是一門最樸實但意義最深的藝術。

  篇二:閩南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集哲學、倫理、歷史、文學、藝術為一體,是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奇葩。閩南茶文化的精華是茶藝,它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飲茶是閩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過去,在閩南有一種説法:“抽啦叭煙,聽南音樂,泡功夫茶,其樂無窮。”

那麼如何泡好一壺茶,如何享受一盞茶呢?這是需要技藝和藝術的,這就是茶藝。閩南人把飲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講究茶葉、水和茶具了。茶以新為貴,而且要優質茶葉。閩南人喜歡喝烏龍茶,因為烏龍茶是介於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它外形色澤青褐,所以稱“青菜”。

烏龍茶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口味醇厚。而烏龍茶茶中最負盛名的是安溪鐵觀音,鐵觀音如青橄欖,入口略有苦澀,入喉後漸漸回甘,韻味無窮。泡茶對水有嚴格的要求,因為水有軟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鈣、鎂含量不到8毫克的稱為軟水,反之則稱硬水。泡茶要用軟水,用硬水泡茶,茶味變澀,茶香變濁,茶湯變色。閩南人泡茶愛選用有加蓋的陶器茶具,因為它會“保香”和“保味”。最喜歡“孟公壺”和“若深杯”。“孟公壺”又稱“孟臣罐”,容量只有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甌”,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只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個“孟公壺”與4個“若深杯”一起放在圓形茶盤中,顯得很有藝術欣賞價值。

閩南人對飲茶情有獨鍾。在閩南地區就有這麼一種説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鬆;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動”。在福建安溪縣,還流傳着“早上喝碗鐵觀音,不用醫生開藥方;晚上喝碗鐵觀音,一天勞累全掃光;三天連喝鐵觀音,雞鴨魚肉也不香”。人們在説到閩南人的熱情好客時,總也離不開一個“茶”字,因為“閩南人真好客,入門就泡茶。”泡茶可是要有技藝的。不久前,我有幸拜訪了“茶仙”洪老先生,目睹瞭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盞茶的藝術。洪老先生從小在廈門的“茶桌仔”(飲茶攤)邊長大,年過古稀的他泡茶技藝爐火純青。

只見他拿出了一套小巧玲瓏的紫沙壺茶具,邊擺放邊説,泡茶的程序非常講究,所費的時間可比喝茶的時間多哦,要不怎麼叫“功夫茶”呢。“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紅色的宜興陶壺,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這樣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我看茶几上除了茶壺、茶杯外,還有擱茶杯的茶盤和一個碗狀的放置茶壺的茶洗。。洪老先生指着茶洗説,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洪老先生拿起開水對我説:“第一道程序就是燙壺、燙杯。

隨後,倒掉茶洗中的水,將茶壺放在茶洗中,放上茶葉,茶葉要放滿壺,這樣衝出來的茶才夠味。”只見他在茶壺裏塞滿了茶葉,接着就把開水衝入茶壺中,這時浮起一些泡沫,老先生就用壺蓋輕輕撥動,把泡沫撥出,然後蓋上壺蓋,再從壺蓋上淋下開水,把壺外的泡沫沖走,這樣,茶壺內外温度相差不會太多。了,熱氣才不會跑掉。他把茶壺提起,將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衝進去,衝到壺蓋蓋下去後有少許茶水溢出為止,蓋上蓋子,再淋一些開水。洪老先生説,泡茶最忌諱浸茶,一浸就出茶鹼,茶就苦了。他拿起茶壺邊斟邊説:“斟茶是很講究功夫的,必須用一個手指按住茶壺蓋,將茶壺翻轉九十度,壺嘴直衝下,迅速繞着已經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

開始叫’關公巡城’,每一個杯子都要巡到,最後叫‘韓信點兵’,那後邊的幾滴是最甘美的,所以每一個杯子都必須點到。”洪老先生説,這樣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澤濃淡均勻,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衝五六次,講究一點的,沖泡三四次就要將茶葉渣倒出,重新燙壺、燙杯。接過洪老先生遞過來的茶,果然清香撲鼻。按照老先生先聞後品的指點,我深深吸了口氣,頓覺有一縷淡淡的清香直透丹田,滋潤身心。然後我淺淺地抿一口,在口中稍留,再緩緩嚥下,慢慢品味,舌有餘甘,那真是一種享受啊!

聽眾朋友,聽了我上面的介紹,你一定會感受到飲茶確實是一門藝術。是的,這是一種茶藝,它是茶文化的精髓。而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閩南的茶道精髓,體現在一個“和”字上。例如,當地村民有什麼糾紛或隔閡,只要長輩出面開一個“茶話會”調解,便可輕鬆把事情“擺平”。這種茶文化中的'“和”,意藴着風調雨順的天和、青山綠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如果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內涵會更豐富,具有一種社會功能,使飲茶者追求一種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倫和諧、其樂融融的精神境界。閩南人在這片土地上長期和睦相處,親如兄弟,根植、流傳其間的茶文化,無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中國燦爛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篇三:閩南的民風民俗文化——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是隨着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着濃濃的民風民俗。下面我就帶大家走進閩南地區的端午節。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後。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彷彿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艾草驅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正午十二點。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後,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不僅是跪拜,在貢台上還供着不少供品,有雞鴨魚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後,將其中6個棕子投下河去餵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安息於海底)祭祀便完畢了。其餘的貢品便可以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

午後,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採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為導,抬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後跟着鑼鼓隊、花童等。這個遊行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乾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不斷,鑼鼓聲響徹雲霄。氣勢真是不同凡響!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於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細繡着一些美麗的圖案。據大人們説,香包裏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美好祝願。

閩南的端午節是不是很有特色?大家也一起跟我們來分享下你們家鄉的民風民俗吧。

  篇四:閩南的中秋文化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閩南的中秋風俗就是那些猜字迷、燒寶塔、賽詩、博餅……我們家當然也不例外。

中秋節那天晚上,我們一家子一起吃了團圓飯後,我和姐姐手拉手迫不及待地到露台賞月。在露台上,我往天空中一望,只見天空早已暗下來了,剛剛天邊還掛着的晚霞已經不知所蹤,只看見月亮就像一個害羞的姑娘似的,羞答答的躲在一片烏雲的背後怎麼也不出來,這可把我急了,我心想:“中秋賞月,沒有月亮怎麼賞月呢,難道月亮想跟我們玩捉迷藏嗎?”

等呀等呀,過了一會兒,月亮好像明白了我的心思,一轉身從烏雲後跳了出來,微笑地掛在夜空中。頓時,天空就像掛着一盞明亮的燈,周圍的景色都被鍍了一層銀白色的光芒,真是美極了!看着如些美景,姐姐為了講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她講得繪聲繪色,我聽得都入了迷了。

隨着時間推移,夜空中的月亮越來越皎潔,它是那麼的圓,那麼的明亮。“太美了!”我不禁驚呼着。在客廳看電視的爸爸媽媽聽到我的呼聲也走了出來,爸爸媽媽也感歎着今晚的月亮的美。媽媽突然説:“在這麼好的月色中,不如你們姐弟來個賽詩會,看誰背出有關月的古詩越多,誰就是勝利者。”大家聽了後一致贊同。

比賽開始了,我先發制人背了一首《靜夜思》,姐姐不甘示弱地來了首《水調歌頭》,而我不慌不忙地接上《鳥鳴澗》,我的話音剛落,馬上迎來姐姐的《拜新月》,哼!我“孫悟空”也不是白叫的,我背起了《西江月》,背完後我得意地望着姐姐,只見姐姐呶了呶嘴一個字也背不出來,最後姐姐只好認輸了,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開心地喊“YE,我贏了,我贏了!”

我抬頭望着月亮,此時的月亮是那麼皎潔,我們也在喜悦的氣氛中度過這閩南的中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