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

來源:文萃谷 2.85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

在這個特殊的超長假期,我終於認真地讀完了佐藤學教授撰寫的《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一書。作為一個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教授為了研究教學,走訪了全日本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和養護學校,他往返於一所所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裏,以他敏鋭的目光,洞察着發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在二十多年中,他走進了七千多間教室,始終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與教室裏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分為“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五個部分。雖然我們身處不同的國家,雖然書中內容遠在十幾年前,但是他在書中提到的一些課堂現象和教學狀況,不都出現在我們身邊的課堂嗎?不得不感歎“教育無國界”啊!佐藤學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並提出有見解的對策,讓我不禁審視起自己的課堂。看完這本書,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同時,也讓我感受到教育的“潤物細無聲”。

下面就來説説我的幾點感慨與收穫:

一、改變課堂營造“潤澤的教室”

書中説“潤澤”是表示濕潤程度,也可以説是表示了那種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感覺。“潤澤的教室”是一種氛圍,是一種心情。在“潤澤的教室”裏,大家都可以安心地、輕鬆自如地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每個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覺地尊重,得到承認。而與之對應的是一種極端的教室,比如“那些吵吵鬧鬧、發出怪聲的教室;那些僅僅是白熱化的發言競爭,學生表面活躍地不斷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舉手的教室;那些空氣沉悶、學生身體坐得筆直筆直的教室等等”。

這些極端的教室,多多少少都映照着我的教室的影子。在學生對我某一個問題拋出時而產生激烈的爭吵的時候,我曾大聲呵斥他們,於是吵鬧的課堂漸漸地變成了死氣沉沉,學生再也不敢踴躍發言。在自習時,我離開一會,學生就會在課堂上肆意妄為,吵吵鬧鬧。在公開課時,我的教室又被扮演着學生表面很活躍、高高舉手發言的教室,而其實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聽課的教師對我的.課堂報以讚賞的一種虛榮心......其實這樣的極端課堂肯定也出現在很多的學校,大家都認為優秀的課堂是活躍的,是熱情的,但是往往卻忽略了學生們真實的感受,他們是否從心底接受這樣的教室呢?

佐藤學教授的文字讓我醍醐灌頂。在潤澤的教室裏,老師應該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潤澤的教室裏,學生應該是如沐春風,自由自在。在潤澤的教室裏,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得到極大的尊重。潤澤的教室裏,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奏都應該是柔和的。這樣的課堂所滋潤的學生才能茁壯而又健康。

二、改變課堂學會傾聽

佐藤學教授在書中指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的確,學生的傾聽,不僅僅僅是在傾聽老師的講解和指導,也是在傾聽同學的發言,更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着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

但是,我們一直認為課上發言熱鬧積極是好的課堂,認為創造出這樣的課堂的老師便是優秀的教師。我也曾一直追求這樣的課堂,把那些在課堂上靜默不語的、神情呆滯的學生擅自貼上“不愛發言、不愛動腦”的標籤。現在想想,不知道有多少學生因為我錯誤的教育標籤而喪失對學習的興趣,也不知道有多少學生是因為不會傾聽才表現出課堂上所謂的“靜默不語、神情呆滯”。當學生表現出不認真聽講的時候,我也只是一味地去呵斥,而沒有反思自己的説話方式和方法。其實教室裏,也需要教師學會傾聽。我們在寫教案的時候總是預設學生的發言,所以在課堂上,我們總是希望學生回答得和自己預設的一樣,就算不一樣,我們總是想方設法地去往預設答案上引,甚至讓該學生直接坐下讓其他同學繼續回答。因此,往往忽略了學生為什麼會這樣回答,他的答案值不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通過對照,我發現了自己教學上的淺薄。

細心的傾聽者應該能從對方的話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作為教師,我們自身自始至終地要專心專意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和他討論他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作為學生,不需要每一次都要舉手發言或者大聲發言,靜悄悄的教室氛圍會讓他們獨立思考,與文本對話。傾聽,就像一面鏡子,就如佐藤學教授所説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三、改變課堂打開教室大門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佐藤學教授在書中指出“打開教師大門”就是讓所有教師都要上公開課。説到公開課,很多老師都是拒絕的,甚至一些資歷老的教師會認為這是年輕教師該做的事,他們年紀大了,不適合上公開課。佐藤學教授認為“這樣的教師是不能稱之為公共教育的教師。因為,他們把教室把學生當作了私有財產。”可是,這樣不上公開課“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現在已經成了很多學校不成文的規定了。我們農村學校更是如此。因為我們學校老師大多已經老齡化。每年的公開課任務都是由我們年輕老師自己承擔。這樣下來,我每一年都會有公開課,外出聽課活動等都是我參加。而老教師只負責參與提供意見,有的甚至從來不參與任何一次教研活動。

拒絕上公開課的老師,一方面是不願意暴露自己的課堂缺陷;二是不想自己的課堂和教學方式被同事們指手畫腳。因為,大家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讚揚。所以,長此以往,農村學校的教研活動與探討是很難開展起來的。要讓所有老師打開教室大門,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校長的領導能力。因為只有校長能要求不肯上公開課的老師打開教師大門;二是要有充實的教研活動,而且必須開展輕鬆愉快、簡便易行的教研活動,這樣每個老師都會願意參加。當老師們都能暢快地打開教室大門,潤澤的教室,相互傾聽的課堂還會遠嗎?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很有借鑑好處,我們只要行動就會有收穫。只要我們潛光而行,潤物細無聲,用一棵樹去撼動另一棵樹,用一片雲去推動另一片雲,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靜悄悄的革命”不就開始了嗎?

熱門標籤